新时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2020-03-03彭宇
摘要:小学是学生教育成长的关键时期,加强小学生的整体发展,将对学生智育、德育、美育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班级活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主要战场,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要负责人,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然而,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依然沿用传统思路,缺乏多样化的管理策略,导致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处于被动、低效的状态。因此,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小学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展开研究。
关键词:小学教育;班主任;班级管理
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有效的班级管理可以指导学生正确的发展方向,给予学生及时有效的成长帮助。同时,对于正处在心智发育阶段的小学生,班级管理的有效实施,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学生的认知意识和集体观念,进而帮助学生实现其主体发展的目标。但在实际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受本位思想影响,忽视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导致学生在班级参与和师生互动中存在抵触情绪,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健康发展。因此,本文从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效能的具体策略两个方面出发对此进行探究。
一、当前小学班级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部分地区小学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本位问题较为突出。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也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有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效能,保证课堂活动的组织性。但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依然存在本位思想,缺乏对主体的培养与引导,导致学生的基础发展产生阻碍。第二,管理手法較为单一。大多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依然奉行严管严罚的管理策略,制定严苛的班级制度,导致学生的成长空间缩小,无法有效启发和激励学生的主体成长,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第三,家教组织不充分。保持与学生家长的互动联系也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在当前的班级管理中,大多数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大多停留于通知的上传下达、批评公告等事宜,未能形成有效的良性关系,进而导致学生主体的成长环境缺乏正确构建。
二、提升小学班主任管理效能的具体策略
1、引入共管机制
班级是班主任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场所,其班级管理工作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将学生的引入到班级管理之中,不仅能加强班级管理的工作效能,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筑牢学生的班级基础,这对学生的素质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适当的“放下”手中的职权,引导学生参与到班级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之中,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保证学生主体的渗透性和发展性。同时,班主任在共管实施的过程中,应做好监督者、指导者的身份,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做法和不良行为,给予学生科学、合理的管理思想,既能保证班级活动的有序进行,还能保证学生主体的实践成长。此外,在共管实施的过程中,班主任还可以采取轮岗轮值的方法,让学生定期更换相应的管理岗位,帮助学生体会到不同岗位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和职责,进而使学生在处理班级问题中形成换位思考、优化解决的思维,这对学生主体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注重德育培养
立德树人是班级管理工作实效开展的一个重要思想,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第一人”,其德育培养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处在儿童阶段的小学生,心智导向和认知判断还不完善,其思德教育的展开,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发展思路,塑造学生良好的行为意识和生活状态,这对小学生的主体成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还应注重德育培养,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制定完善的德育计划和德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教育、在体验中得到成长,从而实现其健康成长的目标。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借助班级教室文化墙的作用,构建相应的德育培养环境,将优秀故事和正能量语言渗透其中,引导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另外,班主任还可以建立德育榜,及时表扬好人好事,激励学生的行为动力,正确引导学生的德育导向,进而实现其素质培养的目标。
3、开展家校合作
孩子的成长始终离不开家长的关心与教育,但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大多数家长依然采取“不打不骂不成材”的教育方式,缺乏科学、合理的育儿思想,导致孩子的基础发育受到限制。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加强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教育联系,及时纠正家长的不良行为和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独立充分的成长空间。同时,班主任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组织线上、线下的教育分享会,及时分享一些教育心得和管理经验,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同时,家长还可以在分享会中提出一些教育问题和育儿难点,集合大家的共同思考,从中找到解决的最优方案,从而实现其共同成长、集思广益的教育效果。此外,班主任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发一些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孩子得到更为真切的成长陪伴,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深入挖掘学生的发展状况和主体需求,采取多样化的管理策略,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使学生在德育渗透、自主成长方面得到加强,进而帮助学生打牢发展基础,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水平。同时,积极协调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工作,使两者有机结合,深度培养,给予学生合理、科学、充足的成长空间,指导学生的正确发展,这对学生主体的认知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邓阳仕.以人为本理念下小学班主任管理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7(7):89-89.
[2]胡娟.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2017(2):118-118.
重庆市江津区龙吟小学 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