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转型发展为背景
2020-03-03郑燕琳
郑燕琳
(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更是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发展到大众化的一种历史必然[2]。但是在转型发展过程中,我国地方本科高校钢琴教学却面临诸多挑战。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地方本科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的梳理,试图从创新教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对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
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动因
目前,我国发展已经迈入新常态,其主要特征就是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3]。其中,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逼使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以建设应用技术型高校。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如果想把音乐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让两者相适应,就势必要从现有的教育格局中跳脱出来,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一般而言,“新常态”的首要要求就是人力资源的转化,在转化的基础上进行转型,这是因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最大动力是人才。由此来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更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价值[4]。总而言之,地方本科高校作为人才输出的摇篮,必须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并以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5]。
二、目前地方本科高校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
钢琴是一种典型的西洋乐器,它与我国传统乐器有着本质的区别,尤其在演奏方式上有着根本性的不同。但是钢琴演奏逐渐以它的绅士和优雅获得了国人的认可,并逐渐在音乐艺术领域占据了自己的地位,钢琴教育已然成为了我国高等院校音乐教学的核心教育课程[6],尤其是我国很多地方本科高校更是将钢琴演奏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整个社会上教育转型呼声越来越高的形势下,大量的地方高校都已经意识到开展钢琴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利影响。但是目前很多地方高校在钢琴教学上仍旧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一)教学模式墨守成规
有些地方高校永远都是一架钢琴、一本书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采用程式化和家长式的集中授课方式,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教授作品鉴赏、钢琴乐理知识、钢琴演奏技巧、指法动作和即兴伴奏等内容。这种落后的传统教育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在学校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正视这种落后模式,具备正确的教学心态,把握学生们的核心需求,把钢琴艺术的魅力体现出来。
(二)教学内容类型单一
学生们对于钢琴教学内容有着旺盛的需求,然而这个需求很多院校都满足不了。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钢琴教学内容往往不注重学生的体验,也不注重对于学生基础知识的塑造,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也不够合理,太多理论性的、枯燥的内容覆盖了大量的课程时间,而缺少真正的实践与个性化,从而不能有效占据学生的心智,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课堂知识偏理论化
地方高校的钢琴课程在教学上还是以理论知识为核心,从未做出新的尝试与改变,实践和理论未能相结合,学生并不能够很好的吸收以及深刻的理解。老师们不能进行课程的创新设计,学生们也自觉乏味,但是学生群体有着比较成熟的需求,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独特的个性,因此,如果还是像以前一样,采取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进行钢琴教学,那么只会让现状继续恶化下去,让学生越来越缺少对于钢琴学习的兴趣。钢琴教师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进行新的尝试和新的开展,不断适应新时代的钢琴教学,满足当前教育的发展要求以及学生们的核心需求[7]。
三、高等院校钢琴教学进化与转型的必要因素
(一)对于学校钢琴教学内容的需要
高校培养的钢琴人才,应该是实践型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单单掌握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却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而现在高校的钢琴课程只注重理论学习,对于人才的培养和塑造能力不足,不能满足社会上对于新型钢琴人才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必须进行课程的改良优化与转型,才能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钢琴复合型人才。
(二)对于钢琴人才培养的需求
当前学校里的钢琴课程比较单一化,不能进行个性化教学,更不能因材施教。但是现在学习钢琴的学生水平并不一样,有的拥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学习多年,有的却没有一个良好的基础,甚至刚入门,这就导致了教学进度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要想培养高素质的钢琴人才,就必须解决因材施教的教学问题。
四、当前环境下钢琴教学模式创新的路径
在高等教育音乐专业教学中,钢琴教学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地方本科高校钢琴教学创新模式是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既要突出应用性,又要体现时代性。要想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钢琴复合型人才,就必须优化和创新当前的钢琴教学模式,力求为培养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拥有超卓的能力、发展劲头十足且热爱钢琴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上的革新
在之前的钢琴教学上,存在着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和枯燥的问题,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要想培养新型的复合型钢琴人才,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个性化和多元化,需要拓宽教学内容的范围,将钢琴音乐的多元化与本土化有效地结合起来,与其他学科一起做出渗透,从而发展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以音乐发展作为整个教学内容的主线,将作品作为整个教学中的核心要素,同时结合其他知识,从而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不论是音乐文化、理论知识还是钢琴的演奏技巧,都需要有效地结合起来,相辅相成,自成体系又能相对统一,涵盖多个音乐方面和教学模块,强调表演与教学实践,使学生不仅会弹,还会教、伴奏,更会学习和研究。
但是同时,在钢琴教学内容丰富之后,也必须注意与教学形式的结合,从而打造出一个多元化、开放性的全新钢琴教学体系。因为学生都是一个个具备个性的个体,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对于个性的挖掘与培养,把个体和集体结合起来,从学生的自主意识出发,锻炼他们的个性与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在内容上把作品、和声、视奏、合奏的学习都涵盖其中,加上机型弹奏等环节,与学生产生平等对话,也帮助学生养成相互帮助、相互反馈的良好习惯。也可以利用高互动性、强参与度以及高开放性的授课形式,比如教学研讨会、学习互助小组、教学工坊、演奏大会等等,利用讲座、现场、实操、交流、互动、反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合作意识,从心底上热爱钢琴事业,培植钢琴文化的土壤,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喜欢学习、热爱钢琴,让学习更具有效率。
(二)设置多元化考核机制
高校钢琴教学在丰富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式之外,考核机制也直接关系到高校钢琴教学质量的提高[8]。首先,作为学生学习的最主要干预者,钢琴教师们应该试图扭转学生们不正常的学习心理,不能让他们再以应付考试为基本目的,将考试作为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而不是任务,从而改良现在的以考试为标准的教学评价体系。然后,钢琴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自己建立一套适合的评价体系,根据多个不同的因素相结合,进行加权计算,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客观评价的目的,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学生学习只为了应付考试的问题。同时钢琴教师们也要多多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学习意识、交流意识,让他们得到多元化、全方位的发展,从而成为真正的钢琴复合型人才,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演奏技能和音乐文化修养。
(三)培养“双师型”队伍
在高校钢琴的日常教学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知识的传递者,也是学生的管理者,更是活动的组织者和教学目的的实施者,还是教学改革关键所在。所以,教学转型必须要求教师进行转型。因此,地方本科高校要根据转型发展要求,出台钢琴教学“双师型”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鼓励措施、检查与督促机制、“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等,确保“双师型”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钢琴教学的“双师型”应该是除了现在具备的教师资格外,还要通过挂职、进修、访学、校企合作等机会,深入专业艺术团体、钢琴制造厂等单位学习、培训、考核而获取钢琴演奏员、钢琴调律师等职业任职资格,通过多种手段、多重方式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同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水平,进而培养教师全面又有一专多能的综合职业教学能力。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方高校发展转型大背景下,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的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钢琴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钢琴教学的核心目标。要想达成这种效果,就必须面对现有的钢琴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去加强改良、优化与创新,摸索出一条符合高校发展要求和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改革钢琴教学模式时,要从教学内容及形式、教学评价、教学师资三方面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实操水平,真正培养成为满足当前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钢琴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