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对幼儿认知发展的影响
2020-03-03路佳颖
路佳颖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儿童舞蹈教学和表演过程中,教师常以“舞感”好坏对幼儿进行评价。“舞感”是幼儿本体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自我情感的肢体表达,它除了强调幼儿肢体协调性外,更能体现出幼儿认知发展的个体差异,不同幼儿对舞蹈意象的理解、对情感的解读等是肢体表达差异的内在因素。故而,舞蹈教育与幼儿认知发展之间的作用是互相的,认知程度影响舞蹈的情感表达,舞蹈教育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儿童舞蹈可分为表演性舞蹈和自娱性舞蹈,学前儿童舞蹈教育多以自娱性舞蹈的形式展开,是专门以学前儿童为对象进行的舞蹈教育[1],是舞蹈教育中的一个分支。自娱性舞蹈可分为:律动、集体舞、歌表演、即兴舞和音乐游戏。区别于普通的舞蹈教育,学前儿童舞蹈教育结合了幼儿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性,具备的特点是:童趣性、童知性、童幻性、童乐性[2],符合幼儿学习的直观性、形象性和模仿性需要。
一、童趣性有助于幼儿注意力发展
学前儿童舞蹈的童趣性有助于幼儿注意力的发展,童趣是指幼儿的兴趣和情趣,而注意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其基本特征是“选择性”和“集中性”,当幼儿对一件事物产生兴趣时,其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等都会得到发展。
如何让幼儿对舞蹈产生兴趣?
首先,应注意舞蹈选材的趣味性。以现今舞蹈机构使用较多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和《中国舞考级教材》1-3级为例,素材皆围绕幼儿常见的人、事、物或熟悉的游戏为主,运用幼儿的前期经验,让其产生艺术化的儿童趣味,转换视角运用儿童感知事物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参照分析,对人、事、物处理都加以直观的表现,这样才能契合幼儿心理,让幼儿对其产生兴趣。
其次,舞蹈语汇的趣味性有助于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舞蹈语汇是指有助于舞蹈艺术表情达意的手段或形式,动作形态的趣味性是将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下意识动作,如耸肩、跺脚、撒娇等幼儿所独具的动作,通过提炼形成符合儿童特点的舞蹈动作,在教学过程中,儿童不仅仅是进行模仿,更为其注入了自己的情感,形成了儿童情感、认知下的二度创作。
最后,舞蹈服装道具的趣味性能够促进幼儿注意发展。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而有意注意在逐渐发展,具有特色的舞蹈服装、活泼生动的舞蹈道具,既可以更好地引起幼儿的注意,又能够满足幼儿具象学习的特征。通过呈现具体形象的东西,引起幼儿的兴趣,使得整个教学过程中,幼儿注意紧绕教学主题,更能有效促进幼儿注意的发展。
二、童知性促进感知觉发展
学前儿童舞蹈的童知性特点有助于幼儿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应[3];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4]。
童知性是指幼儿感知、认知、对待事物的方式、能力等在儿童舞蹈中的反映。
在教学过程中以具“象”启示幼儿,在其认知的引导下,运用肢体语言表现其内在之“意”。幼儿舞蹈教学以模仿为主,模仿强调抓住物体的特征。以舞蹈《西瓜》为例,它不仅仅是表现西瓜的形状,也表达人对西瓜的感觉。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提问幼儿“西瓜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回答“它是圆的”,接着提问“圆形可以干嘛”,幼儿回答“它可以滚动”,提问幼儿“我们可以像西瓜一样滚动吗?小朋友们试一试”。通过对话,幼儿观察并尝试模仿,表现自己的肢体语言对幼儿知觉的锻炼,运用舞蹈教学锻炼幼儿的感觉和知觉。
三、童幻性促进想象力发展
想象是儿童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部分,运用儿童舞蹈的童幻性特点,可以帮助幼儿想象的发展。童幻性中的“幻”即是“幻想”,是个人对于事物的想象,而“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5]。儿童舞蹈中有许多模仿的动作。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三级蒙古族舞蹈《小小服装设计师》为例,用小丝巾给自己做漂亮的衣服。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孩子自己当服装设计师,先为自己设计出漂亮的衣服,接着角色互换,变成模特,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摆出各种造型,从服装设计师到小小模特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运用肢体语言进行引导,激发幼儿想象力,从而通过舞蹈教育帮助幼儿从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进行过渡。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开展能动思维活动,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智力品质[6]。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考级教材》二级儿童舞蹈《捉迷藏》为例,其中包含了动作躲猫猫、拍手、拉手转圈、石头剪刀布等,这些动作皆取材于幼儿日常游戏,它突出幼儿和同伴之间的配合,整个舞蹈教学过程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提问幼儿:“躲猫猫的过程中怎样不被同伴发现,除了躲在柱子或者墙后,还可以躲在哪里?”启发幼儿创造不同的躲猫猫的方式,这样有效地锻炼幼儿的思维创造能力,从而产生新颖、独特的想法和创意。
儿童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幼儿身体素质,其核心的目的是启发和引导,是帮助幼儿形成健全的人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分强调技术技巧,不适龄的练习、错误的动作会对幼儿的身体骨骼发育产生消极的影响,应及早清楚认识儿童舞蹈教育的目标,合理运用舞蹈教育助力幼儿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