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身势语的特点及文化差异

2020-03-03赵芬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时会西方人跨文化

赵芬艳

(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长治 04629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不断深入。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用语言交流的同时往往借助诸如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的身势语来完成交际。作为非语言交际的身势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49年人类学家爱德加·塞伯(Edgar Cyber)这样写到“身势语是一部聪明绝顶的法典,虽无只言片语,但人人皆通”。由此可见身势语在人类交际中的重要性。邓炎昌、刘润清的《语言与文化》(1999)一书中重点指出“真正掌握两种语言的人,在换用另一种语言说话时也换用另一种身势语”。因此,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学好一门外语的同时,掌握其身势语的特点和文化内涵是很重要的。

一、身势语的特点(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dy Language)

对语言学习者而言,学好身势语,对成功达成交际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和了解身势语的特点,会让身势语的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并能帮助语言学习者有的放矢,适时运用和判断相关身势语的目的和意义。

(一)真实性和无意识性(Authenticity and Unconsciousness)

身势语往往是在话语交流中不自然的表现和流露出来的。如,人们感到惊讶时会瞪眼并用手轻捂嘴;高兴时会笑,难过时会哭,害怕时会面色苍白或发出尖叫;说谎时会吞吞吐吐,话语断断续续,目光恍惚不定;害羞时会脸红等。这些都是人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时的真实表现,同时这些表现也是无意识的,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心理状态,因此好多心理学家把身势语作为测谎的依据。

(二)社会性(Sociality)

身势语的使用及所表达的涵义,会因对话双方的年龄、性别、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如一个人的站姿、坐姿、走路姿势、面部表情及谈话时的动作都无形中透露着他的身份、地位和修养等。如西方国家上级和下级,长辈和晚辈交流时,上级一般站着指控和安排坐着的下级工作,长辈站着训话或叮嘱晚辈。而在中国恰恰相反,上级和长辈总是坐着或者身体向后仰显示其地位和尊严,而对于晚辈来说站着或身体向前倾斜表示对上级和长辈毕恭毕敬。

(三)传统性和时代性(Traditionality and Epochality)

身势语是一个国家经过长期的历史和文化的熏陶,最终积淀下来的无声的语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承性,承载着本土文化的历史烙印。例如,西方国家受离散型文化的影响,与人交流时喜欢保持一定的距离。但是随着各国文化的合流和相互交融,在中国大街上也可见到打破传统保持体距的观念,肩并肩走路的英美留学生。再比如,中国受儒家思想的教化,人们形成了对长辈和长者跪拜和作揖的礼仪。但是随着各国交流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不断发展,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跪拜和作揖的礼节基本不存在。对语言学习者而言,为了成功的交际,了解各国历史上曾出现,而今不复存在的身势语也很有必要。

(四)模糊性(Fuzzification)

身势语,如同语言中的一词多义一样,有时会出现一个手势或姿势表示几种意义,这种意义上的随机性和任意性即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可能给交际者造成沟通上的障碍,但同时也会给予交谈双方的理解和传递以足够的空间。如:微笑,在中国既可表示同意,也可表示无奈或不安;挥手既能表示欢迎,又可表示再见或不同意。有这样一个传说印证了身势语的模糊性。中国古代,有三个进京赶考的秀才,中途偶遇一相士,于是就想算一卦,不料相士看了看他们仨,并无任何话语,竖起一个手指摇了摇。后来三个秀才有一位考中,他们就声称相士算的很准。岂不知竖起一个手指既可表示有一位考中,也可表示有一位考不中,伸出手指摇了摇还可表示一个也考不中。因此,交际中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用有声语言做必要的补充了。

二、身势语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 of Body Language)

身势语和语言一样,是其所属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经过长期的文化积淀,在其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系列寓意明确的、清晰完整的符号。英汉语言分属不同语系,作为语言学习者,不可能将目的语所有的身势语都详尽地掌握。下面列举了英汉交际中一些常用的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注视和体触行为四个方面对身势语的文化差异进行分析。

(一)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

面部表情最能反映人的喜怒哀乐,英汉国家在面部表情上有很多共性。如:高兴时会笑,伤心时会哭,害羞时会脸红等。但是西方国家受其离散型文化的影响,崇尚自由平等和个体发展,形成了自由豪放的性格,从丰富的面部表情就可直接解读西方人的喜怒哀乐。而中国受聚拢型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国人多半性格谦虚而温雅,好恶不言于表,悲欢不溢于面,因此很难从面部表情判断其内心所想。跨文化交际中,西方人会认为中国人藏得很深,难以捉摸,很难了解其真实的想法,更不用说走进内心世界了。而中国人则认为西方国家的人太过于奔放和张扬,让人难于接受。西方人的微笑就表示高兴、喜悦、友好等。而在中国,见面时微笑表示友好;得到别人的帮助时微笑表示感谢;收到别人道歉时微笑表示谅解;有时面对尴尬的局面也微笑,表示无奈。所以国人的微笑在不同环境下表达的意义不同。因此,跨文化交际中要深刻理解和尊重双方的文化差异,才能避免矛盾和误解的发生。

(二)手势(Gesture)

手势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手段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因其发展的历史背景、人文地理、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形成各自独特的手势语。跨文化交际中要对各国的手势语进行正确的解码和译码,才能做到正确的理解,从而成功的交际。如在英语国家,竖大拇指可以表示赞同、很好,也可以表示搭顺车。在中国竖起大拇指表示称赞某人干的好、非常棒。在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大拇指还可表示数字“5”。中国人表示“我自己”时用食指指着鼻子,而英语国家的人则用拇指或食指指着胸口来表达这一意思。中国人用食指指着自己的太阳穴表示动脑筋或思考问题,英语国家的人则用手指点自己的太阳穴来表达这一意思。更神奇的是中国人可以用一只手表示数字从一到十,而西方人必须用两只手才能完成,如,中国人伸出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其他手指弯曲表示数字八,而西方人认为不管怎样也只有两个。

但是,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不断深入和各国交流的不断频繁,各国手势语也存在一些共性,如:中西表示胜利的“V”型手势;都用鼓掌表示欢迎,祝贺;挥手都用来表示告别。无论在什么场合,中西都认为用手指指着别人是不礼貌的。

(三)目光注视(Eye Contact)

俗语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人的一切思想、态度和情感都可以从眼神中流露。从莎士比亚的“仿佛他的眼睛里锁藏着整个灵魂”到阿沙·巴特菲尔德的“他的眼睛里有整个银河系”,都可看出眼睛可以传递人的丰富的感情。在人与人的交际中,眼神的交流贯穿始终。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眼神的交流对交际的达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眼睛传递的信息是非常真实而不加任何掩饰的。人类的目光语言犹如语言一样,也是具有民族性和文化特色的。西方人受其离散型文化的影响,认为在交际中目光注视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西方人交流中目光注视时间长而且次数多,他们甚至会说“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does not look you in your eyes”(不看着你眼睛的人是不可信任的)。而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形成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行为准则,交际中一般不会长时间的直视对方。鉴于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英语国家的人会认为中国人的目光躲躲闪闪飘忽不定而认为中国人没有诚意或者不信任他们,中国人也会因英美人长时间的注视而感到很不自在,认为他们没礼貌。

(四)体触行为(Body Touch)

体触行为是指交际者通过身体接触辅助完成交际的一种手段,同样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西方国家受海洋文明的影响,崇尚自由和平等,私人空间和个人隐私意识较强,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身体接触是很少见的。即使在拥挤的人群或者电梯中不小心触碰了他人也会说 “Sorry,Sorry, Excuse me.”等表示道歉的话,否则对方会很愤怒的。见面时出于友好会轻握对方的手,但之后会松开而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显示对对方的尊重。拥抱一般仅限于关系亲密的人,有时也会亲亲脸颊或者轻描淡写的亲一下。而中国属于聚拢型文化,人们喜欢聚在一起凑热闹,私人空间意识相对较淡薄一些。对拥挤时的身体触碰虽然有时比较反感,但是一般都可以谅解,不至于恼怒。在公开场合,中国人见面时一般握手表达友好,而且握手的同时身体也会靠近对方,以示热情和尊重。有时为了表达高兴的情绪,握手的力度会加大一些。中国人一般会抚摸、亲吻朋友家孩子表示喜爱,这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很不符合他们的礼貌习惯,虽然心里知道并无恶意,但心理还是会比较矛盾,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所以他们一般会站在旁边,不做反应。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目的语中身势语的文化内涵和差异非常重要。

三、结语

身势语和有声语言一样,是在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系列完整的,固定的符号。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如果深入了解对方身势语的文化内涵并能做到恰到好处的运用,会对交际的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学习一种身势语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是很关键的。本文分析了身势语的特点,并从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注视和体触行为四个方面分析了英汉身势语的文化差异,希望对跨文化交际者有所借鉴。

猜你喜欢

时会西方人跨文化
为什么伤口愈合时会痒?
果蝇遇到危险时会心跳加速
为什么打哈欠时会流眼泪
为什么在睡觉时会做梦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困于密室中的西方人
浅析中西方英语交际失误
浅谈西方人绘画中的东方人物形象变迁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亭台楼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