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家长思想行为片面倾向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2020-03-03王亚琴
王亚琴
(吕梁教育 学院政史系,山西 吕梁 033000)
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教育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家庭教育是最根本、最基础的,是一种“培根”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可以说,家长的言行举止、意识倾向、格局观念,都会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但是,在全社会普遍重视教育的今天,一些家长在对待子女成才问题上又从以往的不太重视走向了如今“病急乱投医”的误区,普遍表现为思想观念上的功利化、方法手段上的简单化、行为实践上的盲从化。
一、 当前家庭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思想行为倾向问题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思想倾向会直接影响着实施家庭教育的行为实践。由于家长个人素养、社会环境变化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出现了诸多新问题,既有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行为实践方面的,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与研究。
(一)功利主义问题
功利主义是以实际功效和利益为道德标准的理论。根据教育部信息,2018年高校毕业生达到了820万,2019年预计会超过830万。在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严峻诸多因素驱使下,当前家庭教育的功利性问题表现的极为突出,家长总是片面地追求“高智识”带来的“高收益”,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同龄人中有异常突出的表现,过多地关注孩子的智慧成就,并赋予不切实际的极高期望,要求孩子上重点中学、考名牌大学,无意识的把子女的成就作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具”。于是,“望子成龙”成为了实施教育的唯一目标,“成王败寇”成为评判教育的唯一标准,“不断施压”成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善良、健康、快乐,几乎不过问。
(二)简单粗暴问题
如何在家庭教育中采取多元手段,促进孩子的全面化、素质化成长,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文化问题。由于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足和功利思想的影响,往往作用于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简单粗暴的。这种单一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制教育,简单粗暴,认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对孩子总是颐指气使;二是娇宠教育,百依百顺,不管孩子有什么要求都会无条件地答应,忽视了潜移默化的是非教育;三是放任教育,打着静待花开的幌子,冠名为快乐教育;四是鹰式教育,为孩子定制了数量巨大的教育套餐,强迫孩子无条件吃下,把自己变成了狼爸虎妈和割草机父母。
(三)推卸责任问题
家庭教育可以说是孩子多元发展和科学成长的点灯人、引路人,其作用是其他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但许多家长忽视了这个问题,把应由家庭承担的责任推给了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这个问题在低年级家长身上尤为普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家长在孩子学业上卷入程度较低,对孩子知识教育、情趣培育上过度地让位各类培训机构;另一方面是对孩子的亲情陪伴不够,只管生不管养,把教育陪伴孩子的责任推给了上一辈老人。
(四)沟通不畅问题
教育最大的作用是点燃孩子求知的激情、打开悟道的心门。许多家长由于不能及时学习新知识、关注新动态,在实践中总是以大人的思维和自以为是的心态揣摩孩子的心理,不能与孩子在思想上同频共振,沟通起来犹如“鸡同鸭讲”,常常会出现你说东、我说西,导致问题难以解决,隔阂变成心结。长久以往,孩子遇到困难挫折也不愿意和家长交流沟通,更不愿意表露自己的心声,也就无法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
二、多元因素导致家庭教育出现思想行为倾向的片面性
导致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思想行为片面性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我们从家长的角度去解构问题的根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格局“不大”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父母有大格局,孩子才会有大成就。当前,受“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观念的影响,家庭教育上一个大的误区就是,父母只关注孩子的当下,过多地考虑孩子在学习中有哪些出彩的表现,成绩排名第几,各种活动有没有奖等等,与孩子交谈也是传导一些“上名校”“挣大钱”的浅薄思想,不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放大镜”,忽视了应有的“望远镜”功能。殊不知,父母只有帮助孩子科学规划未来、发掘放大孩子的兴趣点,才是家庭教育上事半功倍的事情。
(二)学习“不足”
新时代需要新理念,新教育更需新知识。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做好家庭教育必须不断更新家长的知识体系。但是,许多家长在这方面没有危机意识,总是自以为是,一方面对家庭教育不学无术,沉迷于过去的知识结构,遇事总是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当束手无策时才想起要改变自己,但事情过后学习的行动仍然停留在口号上。另一方面,看似经常性地学习,但学习别人的东西往往断章取义,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照搬照用西方经典教育模式,习惯于用皮毛知识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到头来只能犯以偏概全的错误。
(三)躬行“不够”
有人说当今的教育是拼爹拼妈的,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笔者认为真正“拼爹时代”的教育,更多的是比拼父母的理念及其生活和处世方式。从这种意义上讲,真正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家长要当好孩子成长路上的“镜子”。但是,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重“言传”不重“身教”,没有以身作则,甚至宽己严子、双重标准,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同时,遇到问题又心性不稳、焦虑慌张,缺乏顽强的抗挫力,这些因素都会映射到孩子人格形成、价值确立、习惯养成。一旦孩子在学习实践中出现困难挫折,就会挑剔父母、苛责老师,推卸自己主体责任。
三、纠正家长思想行为片面倾向性问题的路径探析
家长是家庭教育中最具驱动性的因素,往往掌握着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主动权。因此,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重点要放在家长身上,从纠正家长思想行为的片面倾向性问题开始。
(一)重视学习,培育“专业化”家长
教育是一门大学问,很多高知家庭都解决不好家庭教育中的问题。因此,家长要把教育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从书本中学习,认真及时学习相关教育理论,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在教育上的修养,以此来拓宽视野,做一个知识渊博的父母;另一方面要从实践中学习,及时了解孩子不同时期成长特点,掌握孩子学习生活的规律,甚至学习孩子正在学的知识,读孩子正在读的书,做一个“教练型”“专业型”的父母。
(二)落实责任,确立“主体性”思维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石。同样,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也是无人取代的。因此,在解决家庭教育的问题上,家长一定要有担当、有责任。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担责,牢固树立主体责任思维,在家庭教育上不推责、不敷衍;其次,要从行为实践上担责,把陪伴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落实在每一天的“小事”上,从自身做起,躬行实践。实践证明,有控制力的家长,孩子就会形成规则意识、敬畏意识、自律意识。其三,要在情感上担责,把孩子作为中心,切实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让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重视和关怀。
(三)注重沟通,形成“融合式”教育
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教化,而是交流与理解,尽可能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激发积极心态。家长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强化两方面的沟通,形成融合教育效果。一方面要强化家校联系,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作用,形成强大的合力;另一方面要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与孩子经常开展合作型的沟通,通过孩子的言行看到其内心真正的诉求与渴望,给予孩子及时的帮助与指导。
(四)着眼长远,打造“全面型”人才
根据美国教育界的理念:孩子未来的成功不在于我们给他灌输多少知识,而在于帮助孩子获得坚毅、自制力、诚信等优良的品格。一个孩子,要形成这些优良的品格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中加以培养。所以,家庭教育也要着眼长远,付出恒久的心力。当前,最重要的是要抵挡住功利教育的诱惑,全神贯注于长远的教育目标,不纠缠于孩子身上的“毛病”,更多地激发孩子求知、善良的天性,给予孩子更多的爱和包容,让孩子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坚实而快乐,成为一个知识、品格、视野、体魄等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