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研究与探索
——以中德合作办学为视角
2020-03-03陈晓丹
陈晓丹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推动产业的发展,随着与国际职业教育的接轨,高水平的职业教育必须开发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因此,推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必须开发具有国际水准、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1]。
2012年6月,教育部根据《关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开展职业教育部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试点工作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将上海市和天津市作为开发试点,开展了50个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经过验收,很多教学标准已经开发完成,开始了实施过程。
一、对高职国际化人才的正确理解
如何理解国际化人才,高职国际化人才有哪些特征?在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有明确的表述。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维能力、强大的竞争力,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国际化的人才[2]。而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坚持校企合作,主要为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对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正确理解
“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就是将国际化元素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中,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融合国际企业的标准培养学生,使学生具备国际化人才的特征,能胜任国际企业的工作[3]。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既要与国际水平接轨,又要符合中国高职教育的实际。
依托2015年9月《老工业基地产业转型技术技能人才双元培育改革试点方案》,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双元培育改革试点之一,于2017年初与德国GIZ合作,签订了三年的双元培育项目。在化工、机电和养老护理专业上,引进德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努力研究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启了国际化办学的新模式。
三、对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探索
(一)培养目标的国际化探索
培养目标的制定是人才培养的前提,确定好培养目标,才能按照培养目标去培养人才。依托盘锦的地区优势、特点,制定人才培养的目标。比如化工类依托盘锦石油化工企业多的地区特点,培养石油化工专业方向的化学生产技术员,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化工国际化专业能力,熟悉化工国际前沿技术的应用,具备处理信息能力、沟通能力。
(二)人才培养标准的国际化探索
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是专业教学标准开发的主要依据。以德国、日本的行业标准为依托,结合企业的职业需求,制定了本土化的人才培养标准。比如养老护理专业依托当今社会的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在学生护理专业的基础上,重点侧重养老的护理,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明确专业定位,制定专业标准。
(三)师资的国际化探索
1.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师资的国际化对国际化专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打造国际化的师资队伍,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水平。学院从2017年开始,分多批选派化工、机电和护理专业多名教师先后到德国、日本进行培训学习,学习德国的先进制造、日本的护理前沿;选派教师赴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师的培训。国外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授课方式,改变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视野。
GIZ多次选派德国专家对化工、机电和养老护理专业的课程开发进行全程指导,包括与企业专家进行研讨、调研。学院还荣聘全国职教专家姜大源为院长助理、兼职教授,邀请戴士弘教授指导课程改革,并邀请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的德国专家为全院教师讲授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与特点。
2.提升专任教师外语水平。随着双元培育的开展,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势在必行。学院积极开展英语、日语的培训工作,根据教师的外语水平,开办了高级、中级和初级班,重视专业教师外语教学的培养,德语的培训工作也相继开展。
(四)专业课程体系的国际化探索
制定专业教学标准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课程体系,尤其注重在化工类、机电类和养老护理专业探索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
1.平台课程的搭建。在专业集体教研讨论课程体系后,搭建平台课程,减少课程的种类和数量,避免重复课程内容,有效安排课时,有利于保证教学质量。除此之外,在平台中建设了包括基础课、专业课和素质类的所有课程,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核心课程的定位。核心课程是整个课程体系的中心,最能体现专业的特点,体现岗位的核心需求,每个专业确定3-5门核心课程[4]。
3.岗位课程的构建。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满足将来就业的岗位,开设针对岗位方向,强化学生岗位专业技能,侧重学生就业倾向,设置学期连续的课程,形成某专项技能。
4.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为了熟悉岗位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秉着“做中学,学中做”的原则,每个专业设置2-3个综合实训项目,将所学知识进行串联,完成大的实训项目,积累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5.学期中实习的实行。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能更及时了解企业文化,企业工作过程,更好地融入企业之中,在学期中课程的某一节点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学生更有针对性,一是总结之前的学习、查找问题;二是对今后的学习确立更加明确的方向。
6.毕业实习的有效开展。建立规范的顶岗实习制度,做到学以致用,保证实习的质量。
(五)课程的国际化探索
学院在深入调研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等方面开展了以能力为本位的项目化课程改革,随后开展了有效课堂的认证工作,做到课程设计的有效、课程实施的有效,教师有效地教、学生有效地学,开发有效的国际化课程。
1.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的开发,首先是对专业进行就业调查,企业调研,调研机电类、化工类和养老护理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典型岗位,然后根据毕业后对应的典型工作岗位进行工作任务分析,之后根据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最后确定学习领域、模块,设定学习情境,进行课程教学[5]。
2.教材建设。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三个专业形成了各自的课程工作单、任务单。教师在授课时发现,之前使用的教材已经远不能满足课程的需要,急需根据课程进行校本教材的整理与编写,开发系列化专业教材。
3.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情境模拟,实地实训,以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为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岗位职业能力,给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6]。
4.考核标准改革。改变终结性考核为过程性考核,改变闭卷考试为技能考核,着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对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的思考
经过两年的实践,中德国际化合作办学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展望未来,我们仍需静心思考。
(一)设置双语教学课程
随着国际化办学的深入开展,是否可以尝试课程的双语教学,尤其是专业的核心课程,这对专任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一种尝试。
(二)聘请一流教师授课
可以尝试聘请优秀的教师来我院为中德班的学生进行授课,还可以共同研讨专业课程的编制。同时,增加聘请国外教师来我院进行培训的次数,更新我院教师的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提升教学水平。
(三)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拓宽合作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趋势,探索海外实习机会。建立适当的跟踪机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以更好的完善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
总之,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对于我院的中德合作办学是有力的推动和深化,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教学模式,致力于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探索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