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应如何对待学生

2020-03-03牛瑞芳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老师教育教师

牛瑞芳

(兴县实验小学,山西 兴县 035300)

如何对待学生回答的是教师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面向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学生中心论”,其宗旨之一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这与我们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义是一致的(素质教育的要义有三: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生动活泼地发展)。对这个问题我们这种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对每个学生负责

对每个学生负责就是要求教师对全体学生中的每一个人,不分相貌、性别、个性;不分优生、差生,都要热爱、尊重、理解,这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核心问题。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向全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任何一个教师都喜欢那些聪明好学的学生,讨厌那些反应迟钝而学习差又调皮捣蛋的学生。这种心情可以理解,因为即使在家里,父母也总是偏爱那些聪明懂事的孩子,而对不懂事的孩子却不太喜欢。更何况教师所面对的是全班五六十个各方面都有差异的学生,当然这是从感情的角度来讲,但是,作为教师又不能感情用事,教师是有理智的,理智告诉我们必须坚持“不抛弃,不放弃”的原则,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要力争做到面向全体。

兰州有一个特级教师谢老师,他们学校把四年级各班认为是“无药可救”的四十五个学生组成一个班交给谢老师。谢老师在班会上告诉他们“我是你们能说悄悄话的朋友”。两年中谢老师经常家访,最少的家访了十次,最多的四十次,师爱加母爱,谢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两年后,这些当初被认为是“朽木”的孩子全部合格,并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考进了重点中学。谢老师在回顾这段经历时说:“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负责,不能像筛子一样,把其中一些同学筛掉,因为今天的孩子是明天的公民。”作为教师就应该以谢老师为榜样,不放弃一个学生,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个个成人,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目前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有的地方探索出的“分层次教学”,就是为寻找适合不同学生特点的教育措施,也是面向全体的具体做法。是一些有益的尝试,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但总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二)如何对待“差生”

面向全体,当然也包括要面向全体中的所谓“差生”,这个问题突出的反映了一个教师具有什么样的“学生观”的问题。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的调查证明,世界上超常儿童仅占1%—2%,低常儿童也只占2%—3%,95%的儿童先天素质相差不大,绝大部分都属于正常。这个研究也告诉我们,在一个班级里,一个学生能学会的内容,全班学生都应该能学会。只要教师适时科学地引导帮助,差生也是可以转化的。

爱因斯坦上学时经常因为完不成作业被留校,老师说他是“笨头笨脑的孩子”,但他后来的成就举世瞩目。爱迪生上学时理解能力很差,被老师称为“不折不扣的糊涂虫”,然而他却成为了硕果累累的发明家。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在其大学毕业时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该同学学历中等,不擅长哲学”,可谁也没有想到他后来却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哲学家。这些事例都说明差生并非是先天素质差,而是教师的教育不得法。一旦找到合适的方法,完全可以把它们转化为一个好学生。所以作为教师,要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恰当的教育方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在差生的转化工作中,北京八中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般老师补差的方法是,两只眼睛直盯着学生的缺点和短处,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改正,如学生学习差,就多辅导、多补课;品行差,就进行说服教育……这在教育理论上叫“同位补差”。而北京八中的补差方法是“移(异)位补差”,他们是从学生的长处入手,先把他们的长处发挥出来,然后开展以己之长补己之短。这样在补短时学生的自信心就强,教师也有信心,学生也有信心,效果更好。有一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但是乒乓球打得很好,老师经常有意识地和这位同学切磋技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问:“你乒乓球打得真棒,怎么练就这么高的水平的?”学生说:“平时一有时间就练,时间一长就好了。”老师说:“是吗?如果你努力的话,我想你的学习也会很好的……”在老师的鼓励下,这位同学学习特别下功夫,成绩也一路上升。他们对差生的转变工作总结了四句话:细心体察发现特长,创造条件发挥特长,严格要求以长补短,全面发展初露才华。

(三)关注平等与优秀

面向全体还必须解决平等与优秀的问题。平等与优秀问题也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的问题,这本来不是一对矛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而这又往往会成为一对尖锐对立的矛盾。

美国在20世纪初到二战结束,学生中心论盛行,教育面向大多数人,体现了教育的平等。在1960年代学科中心论崛起后,提出了“使优秀成为优秀”的观点,开始关注“优秀”,1970年代民主思想又一次成为教育发展的主题,又开始关注平等,以至于出现了“平等——优秀——平等——……”的多次反复,表现出了二者的矛盾性,很难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国现在推进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就是想在平等与优秀之间找到平衡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但是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平衡发展就是一种削峰填谷,就是要削弱优质教育。如果是这样以牺牲优质教育为代价的发展,表面上看是平等了,但实际上却掩盖了更深层次的不平等。在一个班级里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不遗弃差生,同时还要使优秀学生更加优秀。不能为追求平等而放弃优秀学生,以牺牲优秀学生为代价而寻求平等,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形式上的平等,实质上的不平等,这种做法造成了对优秀学生的不公平。

总之,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以爱学生为前提,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我们坚信在教师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中有张衡,在你的责骂中有陈景润,在你的讥讽中有达尔文……作为教师,不要随随便便地否定一个学生,学生需要的是理解,是爱心,是鼓励!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

个性是教育领域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个性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原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引申为人物、角色及其内心的特征或心理面貌。在心理学上,个性与人格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性与人格是同义词,二者均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和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狭义的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即个人独具的心理特征。狭义的人格通常是指个人的一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表现,一般仅指个人的品德、操行。概括的讲,个性就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个性与性格和特长混为一谈,但事实是它们之间有着很明显的差异,特长是指人所具有的某种特殊才能,而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判断一个人有没有个性,可以参考以下三个指标:1.是否有属于自己的问题——主动愿意去思考的问题;2.是否有对任何形式的理论进行审视的习惯和能力——不相信权威、书本,只相信理性;3.是否有先提看法,再求教于他人的习惯与能力。我国历来有“不耻下问”的美德,有个性的人遇到问题往往是先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求教于别人。

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也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主张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都体现了这一思想。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这些思想中国化后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这些思想无不透着尊重学生个性与人格的光环,而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实践中也正是这样做的。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现实中,很多人却没有能够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陶先生的这一重要思想。

从我国现实的教育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基本上是把学生视为被动的“知识的容器”和鲁迅先生所说的“两脚书橱”,很多教师把学生限定在自己所设定的各种条条框框里,超越界限便视为犯规。这种扼杀学生创造性的教育,可追溯到小学甚至幼儿园。有这样几个小学生的语文造句:

想——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

丢——上街时,毛毛把爸爸丢了;

爬——牵牛花像个淘气的小弟弟,爬在树上。

这些句子不仅对词意的理解是正确的,而且造的生动传神、不落俗套,然而,我们的老师都给打了个大大的红“×”,孩子们仅有的一点点创造性的嫩芽就这样被摧残了。

在现实中有很多人对大学教育有不少的诟病,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是,大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问题,往往是中小学教育埋下的隐患。我们的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注重的是标准答案,只要与标准答案不一致,一律认为是错误的。一个一年级的小女孩在不长的时间里就遇到两次相同的事:一次是看图写话,小女孩面对画面上正在给小树苗浇水的男孩写到:“哥哥在种树”,结果被老师判为错,老师的标准答案是:“哥哥在浇水”。另一次也是看图写话,女孩面对画面上大片成熟的麦子和两个正在捉蝴蝶的小孩写到:“庄稼丰收了”,结果又错了,标准答案是:“小朋友捉蝴蝶”。同样是小学教育,一位随父母在国外上学的小学生说,他的老师让他们为一个故事每人编三个不同的结尾。在这些看似非常具体又是极为普通的教育环节中,不同的教育思想在受教育者身上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创造性。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证明,创造性的培养更主要的是培养人的求异思维,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恰恰相反,只注重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或放弃了求异思维的培养,直接导致的结果是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培养起来。

一位留德博士讲,在德国,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十个中国留学生的答案往往都差不多。这种现象在德国学生中是绝对不会发生的,他们十个人或许会有二十种答案,尽管有些想法是非常离奇的,中国学生一般是不会有这种离奇的想法的。这种现象与杨振宁先生所谈到的中国留学生的特点是一致的。杨先生讲:“在国外,中国留学生无论在普通大学还是在一流大学,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同样一类题目,中国留学生在中学时代已做过成百上千道了,不少外国学生才知道一些皮毛。但是中国学生胆子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教过的不敢做。”

杨振宁先生和那位留德博士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谈了他们的看法,反映出我国目前教育的缺陷却是相同的。科学的发展需要的是超乎寻常的想象,如果只求对现成的科学成果进行理解、掌握、运用、诠释,顶多是在不超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有所延伸,而很难谈得上创新。

我国有尊师重道的美德,这本来是值得称道的传统,但也应该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一位在国内一所一流大学任教的外国学者提出了一个疑问:这些聪明的学生为什么提问不踊跃?他得到的回答是:“老师的课讲得太好了,没什么问题可提。”同样是这位教授,在国外教学时,情况却大不相同。他认为中国学生普遍缺乏一种求异思维的习惯和勇气。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我们的传统教育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把学生变成了“读死书、死读书”的人,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而也就不容易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做开拓性工作能力的人才。

有一位教育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坐着的是学生,站着的是老师,而在精神上,这种局面恰恰调了个个——站着的先生占据着至尊之位,而坐着的学生的躯体内却掩藏着一个战战兢兢地站着或者是跪着的灵魂。”这段话突出地说明我们的教育是专制式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根本谈不上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也不可能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

三、尊重学生的兴趣与情感

兴趣是人格与个性的一种表现,无视和压抑兴趣是对人格的蔑视,对个性的扭曲。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指一个人相对稳定的,潜在的某种能力和倾向。尊重学生的兴趣最根本的是要发现学生的兴趣,即发现学生内在的潜在的某种能力倾向,而后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兴趣并非是要迎合他们一时的爱好与惊奇。要求教师在发现学生的兴趣后要经过严格训练,形成一个中心兴趣。学生对自己所感兴趣的事物,严格训练并不感到是负担。古人讲的“性痴则志弥”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小男孩琪琪在其三岁时,妈妈给他买了一副兵器扑克牌,目的是让他掌握扑克上的数字概念。但让他妈妈没想到的是,她的这个举动起到了无心插柳的效果,这副兵器扑克牌竟让琪琪迷上了兵器。仅仅几天的功夫,无论大人拿出哪一张牌,琪琪都能准确地答出是什么兵器。

扑克牌上的说明已经不能满足琪琪的求知欲了,于是他妈妈相继为琪琪买回了“军舰”“坦克”“飞机”等介绍兵器的儿童读物,还找来了一些供成人普及兵器知识的画册。琪琪居然能抱着这些书很入迷的去读,时不时地还会蹦出几句军事术语。

一次,兵器“小专家”很严肃的跟妈妈讲:“妈妈,咱们国家现在还没有航空母舰和宇宙飞船,等我长大了要造宇宙飞船,把五星红旗插到月亮上去。”

由于喜欢兵器,琪琪不知不觉地认识了很多与兵器有关的字。一次,妈妈带他去参观卢沟桥抗日战争纪念馆,边看图片边自己念图片上的一些说明文字,当一些同看展览的人得知琪琪只有三岁时,都感到很惊讶,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些字其实并非是琪琪妈妈专门教的,而是琪琪在兵器画册上常见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施教,使学生的学习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四、关注学生的态度与参与

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问题。学生中心理论的“做中学”观点就是主张学生通过主动的操作、制作,即参与来学习知识。对学生来讲,学习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主动探寻的学习;一种是被动灌输的学习。或者说,一种是通过操作、制作进行的学习;一种是通过讲解、记忆进行的学习。还可以理解为,一种是为应用知识而学习;一种是为记忆知识而学习。显然,学生中心论提倡的是前一种学习,他们把这种学习叫“做中学”,而后一种学习是学生被动地学习,我们把这种学习称之为“坐中学”。我国的传统教育基本是以后一种学习为主的,这种模式就是课堂上学生记笔记,课后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考试机器,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有人做过一个调查,发现大学物理系的学生有70%的学生不会安装日光灯。化学系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测定当地土壤的酸碱性,……这些都说明我们的教育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做中学”极力提倡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把所教授的知识还原为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这种做是实验性的、验证性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或生活实践。

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学生是“坐中学”——即学生规规矩矩坐在座位上,教师灌,学生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解题机器、考试机器。

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用两种模式教学进行对比。

传统的教学模式:

老师:“今天我们学习长方形面积的求法。”接着,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老师开始一个例题接着一个例题进行讲解,紧接着学生进行练习,老师给学生布置了很多练习题,如一个长10米,宽5米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如……,比来比去,长方形面积在哪儿?只在老师的头脑里。而全部教学过程实际训练的只是学生的口算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不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是什么。这样的教学,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的接收器,老师输送什么知识信息,学生接受什么,几乎没有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做中学模式:

先由教师告诉学生“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然后教师进行启发:“同学们,大家能不能在我们的教室里找到长方形的东西呢?”,学生开始观察寻找,结果发现,课桌面、板凳面、黑板、地板等的形状都是长方形的。这时老师又问:“我们能不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它们的面积呢?”于是学生开始测量它们的长和宽,然后进行计算得出结果。这样的一节课,学生从始至终全程参与其中,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去做这些事,课后无需布置过多的练习作业。这样的教学把学习内容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很深,同时也培养和训练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由此可以看出,同一个课题用两种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无论课堂教学的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参与度,还是教学效果的差异都很大。

做中学的关键是要作用于学生的大脑,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既能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也能锻炼各种能力,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这也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

个性、人格、兴趣、情感、态度等都是人的非智力因素,但它们在人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与智力因素同等重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优于智力因素。因此,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尤其重要。

猜你喜欢

老师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老师,节日快乐!
送给亲爱的老师
老师的见面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