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筋出槽 骨错缝”探讨上交叉综合征
2020-03-03张小芳翁文水苏良喜
张小芳 翁文水 苏良喜
上交叉综合征(Upper Crossed Syndrome,UCS)也被称为近端综合征或肩带交叉综合征[1];是由于颈肩背部肌肉失衡而表现出一系列体征:头前倾(颈椎的正常生理弧度消失或减少)、含胸(圆肩)、驼背(胸椎生理曲度增加)、肩胛骨耸起、肩胛骨外展、肩关节内旋等一系列形体变化;所谓上交叉,是指身体前后侧肌肉力量不均衡,无力松弛(颈部深层屈肌、斜方肌中下束)和紧张的肌肉(胸大肌、胸小肌)在上身形成交叉状连线。因呈“X”状,故名之。
中医理论认为“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病等脊柱退行性改变的重要病机[2]。而上交叉综合征的演变过程符合“筋出槽,骨错缝”,是典型的筋骨失衡的表现,从“筋出槽,骨错缝”理论出发,探讨上交叉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并为上交叉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思路。
1 “筋出槽 骨错缝”理论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中载有“筋之弛、纵、卷、挛、翻、转、离、合”, 该古文中认为“筋出槽”是指肌腱、韧带、筋膜、滑膜、关节囊的撕裂、撕脱、粘连、痉挛等,从而影响机体活动[3]。现代研究认为,肌肉、肌腱、周围神经与邻近组织都有一个正常的排列位置[4]。当外伤、劳损、姿势异常等诱因导致各软组织的位置轻微位移或排列欠整齐,从而导致关节、软组织的功能障碍,继而刺激周围的感觉神经感受器,从而对肌肉的张力造成影响,最后造成骨关节的失衡,因此,翁文水认为“筋出槽”实质上也就是软组织的错位[5]。而软组织的错位,不仅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慢性软组织损伤、肌腱滑脱及周围神经卡压,甚至包括软组织张力的改变,以上都属于“筋出槽”的范畴。“骨错缝”主要因为暴力、劳损、肌肉猛力收缩及身体虚弱、缺乏锻炼等内外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的关节面解剖关系和关节内结构位置的紊乱[6]。关于脊柱的“骨错缝”,翁文水[7]认为脊柱“骨错缝”是指三关节复合体(即两个后方的小关节和一个前方的椎间关节)的错位。各种原因导致三关节复合体受累,进而通过连锁反应而影响脊柱的稳定性。
2 筋骨平衡 骨正筋柔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故阳气者……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骨正筋柔”是正常骨关节的生理状态。正常生理状态下,筋束骨,维系骨的正常位置,骨连筋,为筋提供依附场所,筋骨二者处于动静态平衡中,一旦这种平衡关系被打破,筋骨失衡,将出现一系列临床问题。因此,如果脊柱前后左右肌肉处于动静态平衡中,脊柱存在正常的生理曲度,筋骨平衡,骨正筋柔,也不存在所谓的上交叉综合征了。
3 筋骨失衡 力学改变
上交叉综合征患者有明显的筋骨失衡表现;长期、反复、过度的劳累、不协调运动,使颈肩背部经筋处于长期疲劳损伤状态,经筋劳损后会出现保护性痉挛,痉挛又加重了经筋的损伤,二者进入了“疼痛-痉挛”的恶性循环;后期,全身的经筋运动力线失衡,失衡的肌肉牵拉相关关节发生生理位置上的偏移,而使关节出现形态学和功能学上的改变,出现功能障碍[8]。颈肩背部肌肉劳损,张力变化,严重者颈胸交界处高隆似一厚脂肪垫,俗称“富贵包”等均符合“筋出槽”的表现。随着筋出槽的发生,上交叉综合征逐渐发展会出现“骨错缝”的表现,有研究表明[9]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颈椎生理曲度更倾向于变直或者反张,上颈椎屈伸活动受限,而下颈椎处于屈曲状态。从而说明上交叉患者是存在颈椎曲度改变的,而颈椎曲度变化,颈胸段错位后凸,肩胛骨位置改变等符合“骨错缝”的表现;因此,上交叉综合征属于传统医学“筋出槽,骨错缝”的范畴。力学不平衡会导致筋骨失衡,而筋骨失衡会进一步加重力学不平衡。
4 结构异常 功能改变
上交叉综合征患者因生物力学改变导致肌肉不平衡,进而引起颈胸交界处错位造成头颈部前伸,致使肩胛骨前引、含胸、脊柱、肱骨等偏离中立位,进而引起颈肩部酸痛、手臂痛、手麻等一系列的综合征[10]。因为圆肩驼背,肩胛前引,中下斜方肌和菱形肌被过度拉长,肩胛骨不稳定,导致肩部压力过大,容易肩袖损伤和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除此之外,有研究表明[11]上交叉综合征由于头前移及双肩前拢状态,引起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肩胛提肌长时间处于短缩和高张力状态,会引发激痛点,这些肌激痛点可向头颈颞区产生引传痛,同时局部张力沿筋膜链向上传导至颞肌及咬肌,引起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另外,有学者发现[12]上交叉综合征与颈源性头痛存在相关性,通过纠正上交叉体态能有效减少头痛的发生。还有学者通过研究证实[13]上交叉综合征会使肺部受到压迫,摄入氧气减少,体内废物排出受阻,影响身体功能,长此以往,会导致肺功能低下。由此可见,不管筋出槽,还是骨错缝,只要结构发生改变,并长期没有纠正,日久必定会导致功能的异常。
5 治疗要点:筋骨失衡 以筋为先 恢复筋骨平衡
对于“筋出槽、骨错缝 ”的治疗,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指出: “手法者, 正骨之要务当先揉筋, 令其和软, 再按其骨, 徐徐合缝, 背膂始直”[6]。可以看出, 治疗“筋出槽、骨错缝 ”疾病应遵循“筋骨失衡,以筋为先”“筋柔才能骨正 ”等原则。而上交叉综合征属于典型的筋骨同病,早期肌肉失衡以筋病为主,筋出槽发生后,“筋”失去了正常的“束骨”和“利关节”的功能,易于发生骨错缝,“筋出槽”和“骨错缝”是一个交互影响、逐渐加剧的过程,筋骨之间不能维系正常的和谐关系而变成筋骨失和的病理状态[14],因此,在治疗上应该更加注重调节筋的失衡,将筋回复原位及原有的紧张度,随着筋的“归槽”,骨也会因为力学的改变逐渐恢复正常的位置,即所谓的“筋柔即骨正”,当然,比较顽固的骨错缝也可借助矫正手法促进骨缝对合, 最终恢复骨合筋舒的正常状态。
目前在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技术上,现在康复技术有肌肉能量技术、运动机能贴布、本体感受神经肌肉促进法、身体功能再生训练、物理因子等治疗均被证明对上交叉综合征是有积极作用[15-18]。现代康复主要是从缓解疼痛、纠正异常姿势、恢复肌肉活动、增强肌肉耐力、纠正颈肩部肌肉力学失衡方面出发,从而改善颈肩部功能活动[8]。在中医学方面,除了推拿、针灸等传统疗法外,一些传统功法训练,例如八段锦[19]、健身气功[20]、太极拳[21]等对恢复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的筋骨平衡也起到积极作用。传统功法训练,刚柔相济,伸筋拔骨,合理的功能锻炼能推动气血流通,促进去瘀生新,使筋骨关节得到滋养,有利于慢性筋病的修复。
6 结语
上交叉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病,随着电脑、手机逐渐普及,上交叉综合征呈现越来越年轻的发展态势,该病属于传统“筋出槽,骨错缝”的范畴,因此,在发病机制及治疗思路上可以借鉴“筋出槽,骨错缝”的相关理念,从而发挥中医治疗上交叉综合征的优势。在治疗该病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22]:①治筋:注重整体观念,筋骨并重,以筋为先;②调筋:注重力学平衡观,不管现代康复医学,还是传统医学,都是纠正肌肉不平衡,促进出槽的筋恢复到正常的位置;③养筋:重视预防调护与自我锻炼,加强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根本上纠正上交叉综合征体态,通过加强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和代偿功能而达到防治筋病之目的。治筋、调筋、养筋三者同时发挥作用,才能根本解决上交叉综合征患者“筋出槽,骨错缝”的病理状态,恢复“筋骨平衡,骨正筋柔”的健康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