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择:突破初中分层教学的实施瓶颈

2020-03-03谢艺明

辽宁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习题分层作业

谢艺明

(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

增加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更好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中的潮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探索班级授课制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的分层教学再次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是,从当前教育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来看,对分层教学实施的认可度仍然莫衷一是,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观点。事实上,分层就意味着选择,从选择的视角来审视分层教学,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把握其内涵,还能有效突破制约其深入实施的负面因素。

一、关注选择,理解分层教学实施的价值意蕴

有分层就有选择。让作为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的学生、家长从选择视角理解分层教学实施的价值意蕴,这是分层教学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

(一)选择是一种素养

时下,核心素养跃升为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新热点,成为人们眼中借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目标的关键要素。虽然目前国内对核心素养的界定还不一致,但大多数人认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事实上,无论是个人的需求还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人只要存在,就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可以说存在即选择。就初中义务教育而言,就近入学、划片招生体制,使学生的个体差异日趋彰显,“人的天赋是有差异的,这是心理学界的共识。学生在获取知识、理解和表达所学内容方面均存在着依据学生自身准备状态做出选择的现象,这就必须要求教育为他们提供适合其状态的教学。”有差异就会有选择,尤其是随着以选择性为核心的新高考制度改革的实施,进一步把选择从学生成长中的“隐性因子”变为“显性因子”,选择必将成为学生发展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

分层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正视差异,学会选择,在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学校教育要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让他们独立选择,鼓励他们在选择中发现自己的特长与潜能,在选择中体验艰辛与喜悦,在选择中学会负责,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选择中学会规划人生,在选择中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选择中提升社会生活技能,在选择中增强面对并驾驭复杂局面和环境的本领。这是比学习知识、获得成绩更加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分层教学不仅要培育学生的选择素养,同时也考验家长、教师的引领能力。

(二)选择体现公平

从社会发展规律来看,公平是相对的,绝对公平是不可能的,教育也是如此。“公平的前提就是尊重差异,公平的实质就是‘平等考虑’下的区别对待,并在区别对待的过程中力求使处于弱势的群体获得最大利益。”大班制下追求形式上的公平即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貌似公平,实际上掩盖了教育的不公平,因为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造成了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消不了”的现象。“虽然分层教学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成绩层次、个性爱好等差异,使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得到满足与尊重,差异得到承认,真正体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但分层的具体操作是否保障了教育的公平与平等成为人们质疑分层教学的主要原因。”

为此,分层教学要坚持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学习状况、成绩层次、兴趣爱好等差异基础上,尽可能地为他们搭建相对公平的成长平台,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坐标”。当然,分层教学中的“层”是相对的,各“层”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不同层次的划分只是说明学生个体在某一时间、某一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只要给他们时间和空间,相信经过其自身的努力是可以重新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台阶。当然,分层教学的公平性也是相对的,它不一定能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完全得以提高,但至少要让他们在相应的层次中尽可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选择助力发展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是能动的学习主体,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选择过程。为什么孩子学习不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丧失学习热情?因为我们忽视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不同层次的需要和自觉选择的内在愿望,导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要求、被“绑架”。

教育专家孙云晓曾说过:“我之所以反复强调选择的价值,就是因为选择与发展几乎是同义语,选择好就会发展好,选择不好发展就会不好……也就是说,教孩子学会选择的意义在于,不仅仅做出正确的选择,而且要学会选择学会成长,这便是智慧的教育。”分层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会选择则中发展、完善自我,在实施中不仅承认差异,更把差异作为一种重要教学资源,努力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实践中,要把分层的选择权从学校、教师手里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选择权,进而以动态的学生自主选择弥补分层教学的不足。当校园生活弥漫着选择味道的时候,学校教育才会更加富有意义。

二、推进选择,探索分层教学实施的多元路径

选择需要平台。当前,由于分层教学实施过于单一,大多在初三毕业班进行,带有明显的功利化色彩,致使其倍受诟病。为此,抑制分层教学实施的负面效应,需要学校搭建更多的平台供学生选择。

(一)课程设置多元化

课程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支撑。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必然要求学校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教学安排,以满足不同学生选择的需要。“这意味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为此,学校努力开发多样化的选修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选择的需要。

首先,尽量避免“千篇一律”的学科化选修课程,积极探索以校为本、生动活泼的特色课程。一方面,以项目或主题活动带动校本课程开发,如在每年承办厦门市嘉庚建筑模型比赛的基础上,形成嘉庚建筑赏析选修课程;另一方面,让优秀社团活动上升为校本课程,如在坚持长达十多年的学生义务导游基础上,形成文明礼仪、解说技巧、校园文化解读等系列课程,这不仅保障了学生社团活动时间,也提升了学生社团的品位,使品牌社团活动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前,每个年级均有40门左右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如此一来,学生对课程的选择就从课堂走向课外,从少数走向多数,从毕业班走向普通年级。

其次,以开发“短小精悍”型课程为主,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每门课程开设时长一般为8~12课时,学生每半学期进行一次重新选择。

值得注意的是,选修课的设置使得学生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但绝不是让学生盲目随意地选择,教师应对学生的选择进行指导,使学生真正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特点及差异,从而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让学生先从选修课程开始体验选择,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也加深了学生对分层教学的理解,为以走班为主要形式的显性分层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层次化

选择决定了学生的生活方式,不同的选择就会有不同的课堂表现。选择的结果和过程贯穿整个教学,进而构成了特殊的教学情境,这是学生主体主动选择的结果。“每个学生都是在选择中成长的,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就要关注每个学生的选择,这是教学的核心指向。”分层教学的核心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达到课堂的学习目标要求。毋庸置疑,班级授课制下的教学目标设置具有划一性,忽视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事实上,教学目标分层并不是要摒弃这种整齐划一的教学目标,而是在尊重划一性教学目标下的分解。换而言之,教学目标分层并不是要对各层次学生随意加减教学要求,而是面向所有学生,如低层次学生可以从基础层次开始学习,完成后再到提高层次学习,甚至可以直接按发展层次学习。为此,我们将教学目标一般分解为基础层次、提高层次、发展层次。基础层次为知识再现层面,即要求学生掌握书本知识;提高层次为理解层面,即根据书本知识回答问题;发展层次即运用层面,即知识拓展或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原因,对学生学习活动具有激励和强化的作用,并能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的具体目标。激发学习动机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学习目标更加集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心和满足感。实践证明,问题教学无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内在动机的有效方式,也是落实教学目标层次化的最佳选择。以问题为中心,层层深入,既体现面向全体的教学要求,又尽可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当然,为避免学困生边缘化,教学中应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就某一话题进行不同期望值的对话交流。

教学目标层次化不仅让分层教学走向常态化成为可能,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学习的选择能力。

(三)习题作业校本化

习题是训练和完备学生的各种思维习惯和能力的重要媒介,也是学生学习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检测依据。一些学生不想做作业或者抄作业,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整齐划一的作业要求抑制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学困生,因学习能力不足,显然无法完成这种划一性的作业要求,并且还要承受来自教师的督促压力,久而久之,为完成任务而抄作业甚至不做作业也就不足为奇了。为此,加强习题作业的针对性显然变得更加重要。

首先,精编、精选适合学情的习题。在学期结束或开学前进行备课组分工,以单元或专题为单位,每个备课组成员负责一个部分;在即将投入使用的前两周,备课组集体对初稿进行研讨并提出修改意见,然后指定专人做题,最后由备课组长定稿。

其次,渗透分层理念。倡导以隐性分层为主的习题作业,即常规课时作业不明确必做题和选做题,而是将不同层次习题渗透在习题编制或问题设计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可根据学生层次进行个别指导和要求。此外,还有针对辅优导弱、英语听力、语文阅读等专项习题,如编制的《学科基础知识ABC》就是教材要求有所改变也不会受影响的那部分知识,对于学困生而言,可以循环使用。

第三,建立题库。每学期结束前,各备课组应及时向教务处提供本学期备课组校本作业的电子稿;每学期初,教务处将它再提供给相应的新的备课组使用。当然,要求各新备课组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和收集新的提醒进行适度的修改、补充。周而复始,既形成每个学科自身较为完整的习题体系,又有助于习题质量的提升,题库建设问题也就迎难而解了。

第四,落实作业全批全改。做到作业有布置就要有批改,而且要及时,一般要求作业批改至少要在下一节课上课前完成。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另一方面,有助于督促学生落实,毕竟学生在习题作业选择中并非每个人都能自觉自律,需要教师及时跟进、及时鼓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由被动选择走向自主选择。因此,习题作业校本化,不仅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需要,更是对学困生的一种人文关怀。

(四)课外辅导精准化

课外辅导在分层教学实施中是最具有可操作性。事实上,受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课外辅导往往局限于传统的“辅优导差”,且在常规年级还是更侧重于辅优层面,未能真正做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实践中,我们采取“三导”方式,即优生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侧重思维、方法的指导;中等生督导——通过课堂听课效果、作业完成质量等及时反馈督促,侧重知识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学困生辅导——每周至少一次个别交流,如作业面批或谈心交流,侧重基础知识掌握与人文关怀。如此一来,教师就能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较好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与心理状态,找到激励学生发展的入手点。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外辅导尤其是对学困生的个别辅导,无疑是打消家长对分层教学疑虑、获得认可的最佳突破口。因为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业个性辅导,更是师生的一次次心灵交流,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更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也是分层教学追求的价值取向。

三、反思选择,把握分层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

在选择中反思。实践中,我们把分层教学定位为:分层教学是在班级授课制下,以学生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等方面为依据,以尊重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的教育策略。之所以是一种教育策略而非教学模式,就是要避免固化,张扬其灵活性,使其真正做到基于学校、基于学情、基于教情。因此,唯有精准把握分层教学的实施原则,方能彰显其意义和价值。

(一)学会选择原则

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养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学生如何做出理性的选择,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他们有选择地去听课,聆听不同的看法、事实和建议,为的是自己将来去检验和决定”。把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关键还是要教会学生学会选择,这是分层教学实施的核心要义。

首先,做好实施前宣传动员工作。通过家长会、学生会、教师会等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让他们真正理解选择的现实意义,形成合力,减少分层教学实施的阻力。

其次,加大指导力度。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现状、认知水平、潜力等,并提出一些供学生参考的建议,甚至可以安排一些课程供学生试听,最终选择哪个层次的教学班由学生自主决定。

最后,实施动态管理。一般以一个学期为周期,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效果再进行自主选择。

(二)因情制宜原则

任何事情一旦走向模式化,就有可能出现僵化、教条现象。实践表明,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需要进行分层教学,哪些学科在什么时候进行分层教学是值得考虑的,不能“一刀切”,这也是一种选择。学校应根据每个年级的具体实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进行分层教学的具体情况。一般来说,初一主要通过常规课堂教学、选修课程开设、习题作业分层、课外辅导等形式;初二可以在数学学科中尝试走班分层;初三则可以在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学科中选择2~3门进行走班分层。我们倡导在尊重原有行政班机制下进行走班分层,反对按成绩高低重新编班分层,从而尽量减少分层教学对学生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学困生效果不明显的顽症。在班级授课制下,走班分层的学科一般为2~3门,层次也一般为A、B两层或A、B、C三层。

(三)风险评估原则

选择就会有成本。根据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成本是主观的,是决策者在做出选择时必须牺牲或放弃的东西,存在于决策者的头脑之中而不是其他地方,只能由决策者承担,不可能转嫁或强加于其他人身上,其他人也不能对成本加以测度,成本必定并且会持续表现为纯粹的心理事件。不可否认,当前实施分层教学的主要依据还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这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负担。有研究表明,处于分层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归属感得不到满足,由于同一层次内激烈的竞争导致学生心理焦虑,处于低层次的学生自我能力感低因而容易自卑。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和解决,势必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每种决策都意味着要承担放弃其他选择的代价,只有坚持学生作为选择者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选择的成本,体现个人选择的价值。”

(四)增量评价原则

分层教学追求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就决定分层教学的评价原则应是多元的、动态的、发展的。以增量评价为原则,能较为科学合理地评价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所谓增量评价原则,是指变竞争性的评价为发展性的评价,变横向评价为纵向评价。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自己跟自己比,而不是在同学之间进行比较。增量评价原则不仅适用于学业评价,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如学生在某个时期内学业成绩可能进步不明显,但如果他的学习状态有所改变,即从消极学习转向积极学习,这也是一种进步,应给与充分鼓励。

因此,我们要减少使用单一的终结性评价,应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评价,让每个学生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并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发展。

总之,在班级授课制下,因学生人数多、层次差异大,落实因材施教原则确有难度,以选择的视角推进分层教学的实施,就是要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达到最优化,同时培育学生自我选择、自主发展的能力。当然,实施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如学生、家长的心理承受力与认可度等,仍需要我们在今后实践中加以关注和研究。

猜你喜欢

习题分层作业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一道课本习题及其拓展的应用
抓住习题深探索
有趣的分层现象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雨林的分层
有趣的分层
作业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