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代奚王萧京墓志铭文释读

2020-03-03任爱君任笑羽

关键词:王府契丹墓志铭

任爱君, 任笑羽

(1.赤峰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2.辽宁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赤峰市博物馆收藏一通辽代墓志铭,墓志盖已失,仅剩志石;且由于年代久远,此通墓志铭的出土地点也已不详。志石为青砂岩,长83厘米、宽79厘米、厚12厘米,通石刻字32行,每行24至30字不等,通篇约840字。

志石首行题刻“左龙虎卫上将军前六节度奚王燕京统军使金紫崇禄大夫检校太保食邑五千二百户食实封七百五十户开国公萧京墓志铭并引”(以下简称“萧京墓志铭”,详见附录)。

一、萧京生平及家世简介

依据墓志原文,墓主姓萧名京(无字号),辽代白霫人,奚族,出身辽朝奚王家族,高祖、曾祖二人曾任奚王府常衮之职,父萧【志文,姓名中间空一字】韵官至林牙。萧京自幼聪敏好学、工于文章,以荫功入仕,任牌玺郎君,随侍皇帝左右;后来出任武州刺史,处理刑政,遵守朝廷法制,即使专擅刑法的僚吏、久经办案的官佐,也都不能找到任何“曲法”的空隙或借口,政绩才能流播南邻宋朝境内。朝廷遂擢升萧京为同知东京户部事,调度出纳,尽心尽力,克勤职守,府库盈余;又升任同知上京留守,勤恳为政,巩固国本,成为官佐楷模,使国家北部都没有任何的忧虑。后又转任上京(西楼)金吾大将军,任内曾经两次奉诏为诸道刑狱按察使,审理各地狱讼,析决凝滞、昭雪冤案,回朝敷奏,全都符合朝廷旨意。故又转官为燕京步军都指挥使,吏士爱戴、军政齐洽,有名将治军之方略。不久,奉诏出使北宋,完成使命,回到京城,受到朝廷褒奖,诏命升任奚王,在任5年,治绩优良,旋即改任为燕京统军使,赴任后,即病逝于燕京统军使公廨。时为大安八年六月七日,时年69岁。

志文言及,萧京自入仕而至病逝,已经“历事两朝,迨踰四纪”。萧京病逝于大安八年(1092)。“大安”,乃辽道宗朝年号,故“历事两朝”之“两朝”,是指兴宗、道宗两朝;“迨踰四纪”之“四纪”,古代纪年凡“一纪”为12年,“四纪”即48年。由此上溯48年,即1045年(辽兴宗重熙十四年),应为萧京入仕之年;萧京病逝时,年69岁,由此上推48年,则知入仕时年龄22岁;又推及而知,萧京生年为1024年(辽圣宗太平四年)。详见墓志原文,还可得见:萧京出使北宋之年,应为辽道宗大安四年(1088)左右。案《辽史》大安四年并未记载派遣使臣出使宋朝事项,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一九》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辽道宗大安四年)十二月丁卯条记载:

辽国遣使兴复军节度使萧京、永州管内观察使耶律睦,副使中大夫、守卫尉卿刘泳,东上合门使、海州防御使刘彦昇来贺正旦(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19[M].北京:中华书局,2004:宋哲宗元祐三年十二月丁卯条.。

澶渊和盟之后,辽、宋两朝互派使臣,一般均由朝臣中选派,凡被选派奉使者,官衔均是临时借职,使毕即落借职,奉使者或仍原职或有升迁。由《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来看,萧京奉命出使宋朝为贺正旦使臣,所借职务为“兴复军节度使”。

依据墓志铭文记载,萧京先后担任牌玺郎君、武州刺史、同知东京户部事、同知上京留守事、上京金吾详稳(期间又两次奉诏按察诸路刑狱)、燕京步军都指挥使、奚王、燕京统军使等职务。又由志文“暨乎壮室,委以专城,领武州郡政”的记载,知萧京由宫廷郎官出任武州刺史时,已经年方30或年逾30的“壮年”阶段,尔后又在官场步步升迁,直到官至奚王、燕京统军使。

关于萧京妻室、子孙等,墓志铭文也有简略的交代。萧京前后曾有两位夫人,先夫人姓耶律氏,志文所谓“宗族之贵”是也;先夫人耶律氏早逝,萧京即合葬于先夫人墓,位于中京大定府劝农县西30里,即“劝农县西,不啻一舎,前夫人之先茔,祔而葬之”。后娶夫人,姓字不显,应因萧京实授奚王而获得“乙里娩”封号。萧京有子二人,长子谋里也,已入仕,“【职?】居馆阁,严君告奏,留侍庭闱”,即因职务关系,未能亲临萧京丧事;次子郭家奴,供职朝廷卫军系统。萧京有女三人,除长女那演,其余早逝。志文称,长女那演“孝禀天诚,行【第二十行】□□□颂,助丧尽物,近贵千缗,恪礼事神,靡遑四躰”,即萧京丧事皆为长女那演张罗完成。同时,志文记载,萧京还有孙男四人、孙女三人,均皆年幼,姓字无载。

二、萧京墓志铭文反映出的具体问题

(一)白霫作为奚族郡望名称的来历

白霫,本为隋唐时期铁勒十五部之一,作为一支实力比较强大的草原游牧部落,最先出现于漠北草原,唐朝中前期又移居于漠南草原地带,并在较长的历史时间内都与唐朝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自唐朝中后期开始,白霫部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最终无影无踪。学界始终怀疑:奚、霫之间是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为金、元时期“白霫”已经成为奚族世居地的“郡望”。但是,奚、霫之间联系的探索,始终缺乏直接而有力证据的支持。

萧京墓志铭文,明确记载其本人及家族籍贯为“白霫”,说明辽朝时期“白霫”就已成为专属奚族人籍贯的代名词,即奚族人的郡望。但奚、霫关系也就成为一个更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关于“实失王”与奚王府地位的转变

萧京墓志文记载,“本实失王七代之孙”。“实失王”之“王”,应指奚王;这位“实失王”,应即奚族大王,其生活时代约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期相当,且在奚族发展史上应具有较高知名度。但文献记载中未见任何有关“实失王”其人的文字。仅据《辽史》记载,与辽太祖父辈生存时代相当曾有一位名为“时瑟”的奚王,并在奚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兹转录其史料如下:

其先曰时瑟,事东遥里十帐部主哲里。后逐哲里,自立为奚王。卒,弟吐勒斯立。遥辇鲜质可汗讨之,俘其拒敌者七百户,摭其降者。以时瑟邻睦之故,止俘部曲之半,余悉留焉。奚势由是衰矣。(2)脱脱,等.辽史:卷33[M].北京:中华书局,1974:387.

所谓“遥辇鲜质可汗”时期,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之祖父匀德实、父亲撒剌的两代人交替之际;这位名为“时瑟”的奚族部落首领,应为世代选举奚族可汗的遥里氏家族成员。所谓“东遥里”,即东部遥里氏家族,是东部奚的统治家族,“东部”是对应“西部奚”的存在而言。“十帐部主哲里”,即第十帐的帐主哲里,也就是遥里氏家族的第十位奚可汗哲里。奚族帐制应与契丹帐制相同,尤其9世纪末10世纪初期更是如此。“逐”即逐出、驱逐,赶跑了哲里,然后就由时瑟自己直接出任东部奚的可汗(奚王应是辽代的称谓,而非奚族自称)。时瑟任可汗,有篡夺的意味,故与邻族和睦相处,但契丹人不领情,趁机对内部不稳的东部奚发动进攻;“遥辇鲜质可汗讨之”,也是讳言,此时世代选举契丹可汗的遥辇氏家族,也已成为耶律阿保机家族手中的玩偶,实际主持此次讨伐的军事首长即阿保机的父亲——德祖萨剌的(萨剌德);此处所云“俘其拒敌者七百户”是为俘虏,而又“止俘部曲之半”即是战败后的奚族部落人口而非战俘,这两部分人口即《辽史·太祖纪上》所云:“先是德祖俘奚七千户,徙饶乐之清河,至是创为奚迭剌部,分十三县”(3)脱脱,等.辽史:卷1[M].北京:中华书局,1974:2.之整体。故时瑟时期实属奚族由盛转衰、成为契丹属部的开始。

合成材料市场震荡上升。前三季度,合成材料市场总体表现为震荡上升,走势分化。整体而言,化纤原料价格涨幅较大,合成树脂和合成橡胶高位震荡。

除此之外,据已发现的《奚大王记结亲事碑》,也曾有“与实失郎王下撒蟒官人”之语,这位“实失郎王”应即奚族大王无疑(4)盖之庸.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374.。但萧京墓志所云七代祖“实失王”与《辽史》记载的“时瑟”、《奚大王记结亲事碑》之“实失郎王”,三者之间是否关联或即同名异译?还有待新证据的支撑。萧京七代祖“实失王”的真实身份,也有待继续考证。萧京为奚王后裔无疑,但究属东遥里氏家族还是时瑟家族的后裔,也有待奚族史研究的深入和考古实证的新材料为支撑。

关于奚族地位、奚王职务角色的演变等,笔者曾有述及(5)任爱君.契丹对奚族的征服及其统治方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2):37-41.(6)任爱君.辽代的乌马山奚[J].北方文物,2010(4):75-76.。《辽史》里记载的奚王以及奚王府部落,其身份、地位与军政治权等,在辽朝前期和后期的发展中是截然不同的。笔者认为,辽朝前期的奚王府部族是以契丹人同盟者身份发挥作用,但自统和十四年(996)奚王和朔奴罢免后,“奚王”成为辽朝北面官系统中的具体职务,“奚王”由家族世选演变、朝廷认可直接转变为废除世选的朝廷任命方式,奚王府地位一落千丈!萧京出任奚王时,就是辽朝官员升迁、任命的结果。

(三)关于奚王府(奚族)五帐六节度

《辽史》所谓“奚王府六部五帐分”,即奚族五帐六节度。“帐”或“帐分”,为辽朝帐制的专有名词,“帐分”是帝王家族人口世系区分措施,类似中原盛行的谱牒制度,如契丹皇族“大横帐”下有孟父、仲父、季父三房之分,“国舅帐”也有大、小翁父房之分,但辽朝九位皇帝皆有个人的宫帐,遥辇氏九位可汗也分别拥有个人的宫帐(称为九可汗宫分,宫分实即帐分);奚王府统治家族也是如此。

上述关于“时瑟”讨论中,已经言明:至时瑟时期,奚王府已经拥有遥里氏家族十位可汗的第10个帐分。但是,由于奚部族的东、西分裂以及时瑟篡位的影响,至时瑟出任奚王(即可汗)时,奚族已仅有五个帐分的部族人口,这是奚部族东、西两部分裂的结果,故萧京墓志文也自称其本人即“五帐之贵者”,这是出自东部奚族的门第身份的象征。那么,《辽史》中又为何将奚王府部族(即东部奚集团)称为“六部五帐分”或是“五帐六节度”呢?

这是因为,奚王府五帐分原有五个部,故又号为“五部奚”。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天赞二年(923),奚王府部东扒里厮胡损率领部众,据守箭笴山抵抗契丹,辽太祖举兵击灭之,收合王府杂役户、五部奚贵族隐丁及流散人口等设置为“堕瑰部”,仍属奚王府管辖,“五部奚”遂为“六部奚”。这就是“五帐六节度”的来历,其中的“堕瑰部”是以地缘关系为纽带、丧失了以血缘关系为联结的“新部落”。故萧京墓志文强调自己为“五帐之贵者”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四)关于墓志铭文涉及的其他辽代官职

“知东京户部事”,应为“知东京户部使事”,隶属“南面京官”,为“五京诸使职名”之一,衙属“东京户部使司”,正印长官为“东京户部使”或“知东京户部使事”。

“同知上京留守事”,隶属“南面京官”,为“五京留守司”职名之一,正印长官为“某京留守行某府尹事”。“同知上京留守事”职衔低于“知上京留守事”。

“西娄更任金吾详稳”,“西娄”即西楼,指称上京临潢府及祖州等地区,意即转任上京“南面朝官”系统之“诸卫职名”——左、右金吾卫的长官(左金吾卫详稳或右金吾卫详稳)。“两授按察,代天讯刑,雪冤拔滞”,即金吾卫任内还曾两次受命担任“南面分司官”之“按察诸道刑狱使”,分路按察,析决滞狱。

“任燕京步军都指挥使,分司列局”,燕京步军都指挥使即南京步军都指挥使,隶属“南面京官”系统之“南面军官”,衙属南京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正拜奚王”,即升迁为奚王,即管理奚六部之最高长官。《辽史·百官志》将“奚王”纳入“北面部族官”序列,奚六部与五院、六院部及乙室部并称辽代四大王府。萧京在奚六部任职五年,即转授为燕京统军使,隶属“北面边防官”之“诸统军使职名”,衙属南京都统军司(又名燕京统军司)。

(五)关于志文刻写“固深诸夏之根”词句的含义

“诸夏”义同“中国”或“中原”,引申为国家版图之根本,故“固深诸夏之根”意即牢固地加深“中国”或“中原”的统治基础。但志文中此句话的意思,却是放在萧京担任“同知上京留守事”之后,续曰“益励精勤,常加诫昚,固深诸夏之根,皷舞四方之则,遂致北阙无忧”云云,因此这段话中的“诸夏”即中国或中原之意,其实际所指乃为辽朝统治的根本之地——即以上京临潢府为中心的“契丹本土”。由此一段话语所彰显的历史意义,大致如下:

第一,辽朝自建立起,就自视契丹为“中国”。如辽太祖天赞三年(924)九月丁巳,“凿金河水,取乌山石,辇至黄河、木叶山,以示山川朝海宗岳之意”(7)脱脱,等.辽史:卷2[M].北京:中华书局,1974:20.。辽太祖这样做的目的,一是向金河水、乌山石所在的漠北草原地区宣示宗主权;二是凭借“山川朝海宗岳”的仪式作用,彰显“大中国”的历史意蕴。因此,辽道宗朝的大臣刘辉在所上奏章中,一是将辽朝百姓称为“中国之民”;二是强烈反对宋朝欧阳修修订的“五代史”将契丹(辽朝)置于“四夷”之列(8)脱脱,等.辽史:卷104[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55-1456.。

第二,辽宋和盟之后,双方在称谓上的趋同意识,也是契丹辽朝“中国观念”基本成型的具体显现。澶渊和盟后,辽、宋双方“国书”往来以及使臣口陈中,首先由辽朝方面形成了“南朝、北朝”的称谓,甚至还在北宋朝堂内部引起争议,但“南朝、北朝”的称谓却在双方流行开来。

第三,由墓志文所传播的“中国观念”认同现象而言,在契丹辽朝境内的“中国观念”认同趋势,已经不是最高统治者采取的策略,以文人雅士阶层高瞻远瞩的发明,由墓志文中流露出的“固深诸夏之根”——此番话语来看,契丹辽朝境内植根于民族融合基础上的观念认同,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普遍的历史现象。

猜你喜欢

王府契丹墓志铭
thé ATRE茶聚场北京王府中环店
墓志铭也可以很幽默
墓志铭漫话
墓志铭
《我的墓志铭》征文通知
“一国两制”由契丹人首创?
若干契丹大字的解读及其它
女真文“契丹”考
凤翥契丹
江西鄱阳明代淮王府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