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无为”思想视阈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020-03-03范新乐

吕梁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无为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

范新乐

(太原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4)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通过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教育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间受到触动。庄子“无为”思想中的“自主自愿”“言传身教”“隐性顿悟”的内容和“以人为本”“因势利导”“润物无声”的方法,体现着高超的教育技巧与灵活的教学方法,为新时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晚、长期以来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育工作者出现了理论认同偏差、理念认知薄弱的问题;教育过程中过于强调目的性与功利性,缺乏对受教育者的潜移默化与循循善诱。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理念认知薄弱、内容发掘不足、方法滞后保守等问题。

1.教育理念认知薄弱。高校中,只有极少数的学生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大概了解,大部分只是听说过,不清楚其具体内容与方法,接受的渠道基本通过课程;教育者的教学方式过于单调,教育目标和结果过于一致。由于教育者对其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教育工作者出现了理论认同偏差、理念认知薄弱的问题,使得长期以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影响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1]。

2.教育内容发掘不足。高校师生课下一般很少接触,缺乏沟通与交流,管理不科学、不民主。对于课堂外的一些优秀资源缺乏利用、改进与吸收。高校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很少,教师、学生、文化、教育课程、教学领域、真实的道德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对话等多维度的资源没有充分挖掘,教育者没有把学校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高效利用与结合起来。课堂内外的管理、评价、奖惩不民主、不科学,使得一些教学内容和活动没有对学生身心发展进行启发诱导。

3.教育方法滞后保守。高校教育者在方法运用上较为保守、创新力度不够,只局限于个别方法简单保守的运用,不能够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在新的时代背景要求下,不能根据时代特点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和国内外资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过于强调目的性与功利性,缺乏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与循循善诱,学生没有在欢愉的环境和氛围中接受教育;对于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固化保守,不能根据具体情况迅速做出相应地调整。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目前,高校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和常态化的机制。

首先,教育理念不自信。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及长期以来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不足的局限,高校教育工作者在理论认同方面出现了许多偏差[2]。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其研究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管理者和施教者来说,都需要严谨深入地探讨和发掘。因此,不论是从教材、环境还是理论运用等都缺乏相应的措施和足够的自信。

其次,体制不完善。思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包括个人知、情、意、行的转化、课堂内外资源的有机开发、家庭社会的配合等。但是,教育工作者很难将诸多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各个高校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投入缺乏制度性的保障和常态化的机制,导致在物质体系建设方面和精神支持方面相对落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科研成果、专业著作任务比较繁重,使得其在课堂上对隐性教育资源的运用和发挥受到很大限制;评价、考核也较为模糊,导致教育者不能有效地得到很好的反馈、从而做出准确的评估,也不利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发展[3]。

最后,教育方法不科学。部分新教师对学校环境不熟悉,对规章制度、体制机制不适应,导致他们对校园环境载体和文化载体不能很好地开发与利用;部分老教师对于新媒体等网络资源地运用也不够娴熟。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缺乏对时事热点的了解,不能很好地引用国内外事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教育也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方法,不能够实现质的突破,更不用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细致入微的引导启发。一些高校领导机构过于注重形式的表面的物质的奖惩,不利于民主科学的风气形成和发展。对于受教育者的教育也不能因时、因地、因事做好对语言、时机以及度的把握。

二、庄子“无为”思想的内涵

庄子“无为”思想既不是让学生任其自然,也不是让学生无所作为,而是在教育中去除一些不符合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成才、成长,唤起其思想的自觉性,促进其精神的完整性,更好得引导受教育者成长与发展。

(一)庄子“无为”思想的内容

1.自主自愿。“尽有天,循有照”(《庄子·徐无鬼》)。庄子“无为”思想认为万物的生长、四季的变化,都是在一定的自然规律基础之上进行的。天地万物相容,人与自然和谐,人的成长应该和天地万物一样,顺应客观规律,在“无为”中自主自愿地实现个体目标。“无为”思想在本质上也就是自然之道。教育者不应该通过刻意的规则和要求来束缚受教育者,而应该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和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其自主自愿地接受教育,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发展。

2.言传身教。“大人之教,若形之于影,声之于响”(《庄子·在宥》)。庄子“无为”思想认为,教育者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学识让学生的内心受到触动,使其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质和理论素养,促进其成长、发展。好的教育应是教育者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学识对受教育者形成一种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在传递教育时,教育者要言传更要身教,注重内在知识的提高和外在行动的提升相结合,给学生树立起学习的榜样和典范,以实际行动来教育学生。

3.隐性顿悟。“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庄子·人间世》)。庄子“无为”思想并不是消极保守的不作为,而是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使其在自由的开放的环境中实现全面地发展,彰显各自的本性,突出自己的个性,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这种教育方法下,整个教育过程就避免了教育者单纯地向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进行教育时,教育者积极地引导受教育者去隐性顿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日常问题能够举一反三,因势利导引导受教育者思考问题。通过不断完善物质文化环境和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引导受教育者实现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追求他律到养成自律的目标。

(二)庄子“无为”思想的方法

1.以人为本。“正而后行 ,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庄子·应帝王》)。庄子“无为”思想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个性鲜明的主体,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各不一样,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其身心成长规律以及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健康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为根本,按照受教育者的个性和禀赋引导其自身健康的发展,唤起受教育者思想的自觉性与精神的完整性,使其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人格,促进其自由地健康地成长。在教育的过程中,实现其自由精神的张扬,自我人格的塑造和思考能力的提升。

2.因势利导。“不然则已,则以天合天”(《庄子·达生》)。庄子“无为”思想告诉我们,如果强制、束缚受教育者,往往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有自身成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施教时,既不应该千篇一律,也不能揠苗助长,而要因势利导。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时应择时、择地、择事,不应该刻意地以主观愿望进行人为的干涉,否则,只会弄巧成拙。教育者要保护受教育者的天然禀性,让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尊重其自身的追求,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因势利导,在自然合理的“道”的指引下,适当合理、协调地引领学生成长与全面的发展。

3.润物无声。“天德而出宁,日月照而四时行”(《庄子·天道》)。在庄子的“无为”思想看来,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应像阳光普照万物一样,让受教育者在一种无声的关怀中茁壮成长。通过教育者“润物无声”的滋润,使受教育者受到精神的触动和心灵的感动,提高思想品德素养和行为理论水平。教育者要站在学生的位置看待问题,通过“内隐”的方式引导学生成长发展。教育者要注意自身在教育中的形象,养成一种受人尊敬的师德,形成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造一种隐性顿悟的氛围,使其在无声的关怀中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三、庄子“无为”思想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今天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关注受教育者的隐性顿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因势利导地引导受教育者成长发展,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作为培养目标,引导受教育者自由地全面成长。

(一)促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首先是对制度载体的开发。它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只有各个环节的互动、共同实施,才能实现培养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目的。“无为”不等于“不为”。在今天高校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遵循教学规律,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和需要,引导受教育者自知、自省、自察。建立一套个人、组长、班长、老师、领导等完整的机构模式,在学校管理制度上,要注重管理的人性化和科学化,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学校的文化和课程设置有机结合起来。建立长效的评价机制,把学生对老师的反馈机制引入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其次是对人格载体的改进。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站在学生的位置考虑问题,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着想,注意自身形象,提高自身素质,以良好的师德在学生中树立威望。通过自身高尚的道德品德和渊博的学术知识,在潜移默化中给受教育者一种无声的示范。让学生健康、自在的成长,彰显各自的禀性。教育者应该构建民主性的教学方式,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把学生的个性与独立思考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探索师生探究性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从而实现亲其师,信其道。

最后是对环境载体的完善。通过不断完善物质文化环境和营造精神文化环境,引导受教育者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追求他律到养成自律,在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形成对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渊博的学术知识的认可和追求。在教学领域,我们要利用好教学器材,把课堂讲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对晦涩难懂的知识进行加工,使之变得简单易懂。减少或避免社会上一些五光十色、拜金腐朽东西在校园的传入,为学生创造一个安静、自然的学习环境。

(二)构建“无为”的教育环境

首先,树立“唯才是用”的教育理念。每一个受教育者都是独立的、特殊的,都有自己固有的天赋和所擅长的方面。长期以来,高校教育者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使得学生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不利于教育文化的传递、学校工作的开展、国家人才的培养。在具体的教学中,教育者要努力创建平等协调的教育环境,通过启发和引导,唤醒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思想的独立性与精神的完整性,使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人格,实现个体精神的独立,促进个性的生成和发展,鼓励学生开发自身的特长,在学习与活动中提高与完善自己。

其次,构建“好知乐学”的教育内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受教育者追求一种心胸宽广、清湛怡然、谦虚容忍、好知乐学的态度,顺着自然的心态去发展成长[4]。借助自媒体传播手段,扩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形成一种“好知乐学”的教学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避免一些物质的、表面的、固化的奖惩方式对受教育者自然的本质的精神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学习和追求的影响。在纷纷扰扰的尘世中,引导受教育者保持一份从容的心境和好知乐学的情怀。对于选修课、公共课也要重视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在社会实践中去陶冶情操、开发心智。

最后,提倡“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避免枯燥的理论的灌输,像水滋润万物一样,让受教育者欢心愉悦的接受知识引导,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潜移默化地引导受教育者成长发展[5]。通过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对受教育者“润物无声”的滋润,使其受到精神的触动和心灵的感动,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和理论行为水平。在教育中,以班级为单位、以宿舍为核心,通过言语交流、学习沟通、生活交往,充分合理地利用和培养舍风、班风、系风、校风。

庄子“无为”思想既不是对学生任其自然,也不是让学生无所作为,而是在教育中去除一些不符合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方式和方法,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成才,唤起其思想的自觉性、促进其精神的完整性,从而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形成独立的人格。在呼唤时代新人的今天,通过借鉴庄子“无为”思想,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一种全新的视野与启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新一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无为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风雨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