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策略

2020-03-03李婷婷

教育观察 2020年26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民族体育

何 飞,李婷婷

(1.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健康与旅游学院,广西南宁,530008;2.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人文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08)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许多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体育非遗”)也是其中的一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面对别有用心者的文化攻击,加之“体育非遗”不断流失,保护和传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迫在眉睫。本文探讨高校作为“体育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在当前形势下应当采取相应的策略,这些都将对“体育非遗”的宣传普及、保护与传承、培养传承人有着实际意义与作用。

一、“体育非遗”的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纷繁复杂、花样繁多,在其综合性的基础上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各个具体的遗产又有其丰富的特性。“体育非遗”也是如此,在产生、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特性。

(一)传承性

“体育非遗”被人类以群体或个体的形式一代又一代享受、利用、传承和延续,其用笼统的方式进行传承,多样的传承方法、独特新奇的传承过程,以及变异进化的传承结果,使其在稳定中变化、在变化中发展。

(二)独特性

从多样性来看“体育非遗”,特定的民族、地域、国家都有自己独特文化审美特征,显示了文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不同地方的一种独特的文化,专注生命的差异性以及由这些差异所组成世界的繁杂性,他们的情感、意识、价值观是不可再生和模仿的。

(三)活态性

“体育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它更注重的是技能和知识的承传,有的需要通过高超精湛的技艺被传承和呈现出来,有的需要借助行动展示出来,它属于人类行为活动的范畴,活态性指的是它的存在形态。

(四)教育性

“体育非遗”既涵盖了丰富的历史、哲学等知识,又有技艺技能可以传习。由于自然条件、区域位置等差异,“体育非遗”蕴含的历史价值、教育价值等也不同,主要体现在“体育非遗”的变迁、传承人的传习方式、“非遗”活动的开展形式等方面。文化教育最好的素材就来自“非遗”,包括历史、哲学等知识,更是原生态、活态的技艺教育素材。可见,“体育非遗”也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发挥其教育作用。

二、“体育非遗”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体育非遗”拥有丰富多彩、保存状况良好的文化资源,有声有色地记载了不同种族、人群的聪明睿智及令人惊叹的创造结果,是人类集体记忆的保管者,蕴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内涵,呈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

(二)历史价值

“体育非遗”积贮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华,承载了过去,孕育着未来,是民族灵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简而言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的历史,为人们提供了直观的、生动形象的形式来了解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三)民族精神价值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民族文化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只有准确了解民族精神,才能更好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只有真正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在价值及其发展历史,才能在全面保护“体育非遗”进程中贯穿民族精神。

(四)产业价值

与自然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强调以人为介质的知识技能,文化传承方式的非物质性是其最大特点[1]。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更为隐秘更容易失传。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如何发掘其经济价值,对我国经济发展形成经济产业规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在“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优势

(一)人才培养的优势

作为人才聚集地的高校,有许多不同的学科专业,贮藏着丰富的知识资源。

大学生都是经历了高考或其他方式的考试层层选拔出来的,有较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进一步学习的潜能,各方面综合能力比较均衡;更拥有接受新文化、新思想的能力,对知识学习具有强烈的渴求与欲望,对新鲜事物具有强大的好奇心;有充足的精力与时间去学习、去探究“体育非遗”。高校在“体育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上要发挥人才培养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有序进行技艺培养,提高学生对“体育非遗”的兴趣。这些对“体育非遗”保护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为“体育非遗”的传承培养充足的后备人才。

(二)文化氛围的优势

作为文化汇集地的高校,蕴藏着浓郁的文化氛围,具有学术研究优势。高校师生大多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学历阶层,他们带来的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创新融合,激发了相互学习文化的动力与热情,有利于促进“体育非遗”的研究、保护与传承。高校是学术研究的基地,无论师生都对知识有一颗“刨根问底”的心,可以促进“体育非遗”的挖掘整理、宣传保护。对“体育非遗”的研究,能有效促进保护性开发政策的制定,使“体育非遗”健康有序发展。

(三)资源丰富的优势

作为教育活动重要场所的高校拥有丰富的资源,如高校的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体育展览馆、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资源是高校的公共资源,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是学生提高知识储备的场所,是学生有效理论学习与技艺技能结合的场所,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场所。高校要借助资源上的优势,与各级政府、社会机构等合作,联合培养“体育非遗”人才,对其进行联合保护与传承,为“体育非遗”的挖掘整理、利用保护、传承普及贡献力量。

(四)传承的优势

作为人类文明传播聚集地的高校对“体育非遗”的传播与发扬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肩负着广泛且重要的责任。目前,“体育非遗”的传承方式较为单一,基本都是师承“一对一技艺传习”,缺乏系统完善的传承理论与技艺,不能高效地传承技艺。很多技艺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仍存在“传男不传女”“本姓外不传”等落后思想,造成了“体育非遗”的传承人较为单一。另外,“体育非遗”宣传力度与影响力不足,造成其他地方闻所未闻,造成“体育非遗”传承人群匮乏。

高校独特的教学方式,将“体育非遗”“传承人”引入高校课堂,以课程班的方式进行多元化授课,提高知识与技能学习,可扩大传授规模,使“体育非遗”的传播与发扬后继有人。

四、高校“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应遵循的原则

(一)创新性原则

“体育非遗”之所以存在,与社会发展、历史、自然密切相关,也在随社会历史发展而不断变迁。为了文化的生机活力,文化的保护必须适应时代的变迁,推陈出新,积极改变发展思路。“体育非遗”的发展必须与人类的创造史相适应,以崭新的姿态适应人类的创造能力。对于“体育非遗”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借助高校的创新能力,创造出与时代相符的路径,以此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就是要保护文化本身的性质、原生性、草根性,真实反映文化的本来面目,保护文化所展示出来的所有文化发展信息。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包括丰富多彩的体育物质文化遗产。有些文化积淀,人民群众代代相传,成为活态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民族的“根”与“灵魂”,是当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不竭动力。[2]目前,“体育非遗”的保护与开发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传统文化的本质与精髓,原生性与草根性正在逐渐的变化。因此,高校在“体育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中要重视原真性保护。

(三)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生态整体与文化整体两个方面,生态整体表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性质。[3]在进行“体育非遗”保护时,高校不仅要对文化自身进行保护,还要与文化发展相关的生态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共同保护。文化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一个经历风雨千年的民族会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体育非遗”,且在内容、形式、文化意蕴都会有所不同,但这些文化都是这个民族的细胞,会存在内在的统一,而且是这个民族文化的同源体。因此,文化整体才是高校进行保护的重点,不能只保护具有典型代表的文化,而忽视其他弱势文化。

五、高校“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制定专项政策,对“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予以支持

有关部门制定“体育非遗”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的具体内容如下:建立由校领导直接负责的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利用学校创新驱动机制,与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资源联合进行各类培训;利用信息化平台,搭建人才培养、训练、竞赛、科研创新为一体的“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基地,达到在校园文化中的教育功能;建立高校“体育非遗”传承人的认定与考核机制。

(二)引入“体育非遗”,与课程改革相对接

高校应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开设“体育非遗”相关系列课程。高校要通过开设“体育非遗”相关课程,让高校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课程学习中建立对“体育非遗”保护的意识与自觉,如将“体育非遗”作为体育必修课、第二课堂课程等。

针对“体育非遗”教师的缺乏问题,高校可以聘请传承人进入校园授课,与学校开展教学协作,向大学生面传“体育非遗”相关知识与技艺。同时,高校还可以运用在线教学平台等多种新媒体手段进行“体育非遗”教学,使教学模式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激发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从而推动高校课程的改革。

(三)为“体育非遗”保护与传承储备人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西方文化的侵入,“体育非遗”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保护与传承受到严重威胁,特别是传承人的培养已十分紧迫。“体育非遗”传承的载体是人,传承人没了就意味着这种文化现象将会消失。造成目前“体育非遗”传承人十分紧缺的原因是文化传承人的培养主要方式是“师徒制”,口授心传。高校作为文化传播和宣传的重要场所,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高校可以增设“非遗”相关专业,开设相关课程,对报考学生实行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学生学习;把“体育非遗”传承人请进高校,建立大师工作室,进行人才培养;将传承方式与现代生活及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非遗”的魅力,愿意成为传承人在进行文化学习的同时具备文化创新能力。

(四)让“体育非遗”走进校园文化教育活动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聚着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高校需要开设“第二课堂”文体建设精品课程,举办“体育非遗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零距离感受“体育非遗”的魅力,体会“体育非遗”的价值与内涵。

在高校中,“第二课堂”文体建设精品课程,“体育非遗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活动都是保护与传承“体育非遗”的主要组织形式。同时,学校可以成立“体育非遗”社团组织,邀请传承人进校园展演,开展不同类型的讲座,利用新媒体,通过抖音、快手、微视频、微博等平台进行宣传。“体育非遗”交流和表演活动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兴趣,提高其文化认同和保护意识,使“体育非遗”与高校学生形成交融互动,促进他们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体育非遗”。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民族体育
我们的民族
与文化遗产相遇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2016体育年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