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工安全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探索
2020-03-03兰伟兴李仲良
兰伟兴,李仲良
(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530100)
职业教育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由《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改革方案》)可发现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即校企政深度跨界合作、立德树人、培育高素质技能人才。化工安全专业的教学过程必须与企业实际需求深度融合,对学生的培养过程进行供给侧改革,切实提高化工人才职业素养与企业工作岗位的适配度。当前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具备优秀职业素养的化工安全高素质技能人才,对企业安全生产良好运行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素养是指具备专业技能的职业人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守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操守和行为准则,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1]职业素养可分为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在二者基础上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隐性职业素养主要包括价值观、职业道德、个性特质、角色定位等。[2-3]基于此,本文针对化工安全专业如何开展安全生产职业素养协同育人进行了探索。
一、安全生产职业素养培育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化工行业安全发展的需要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化工大国,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达21万家,涉及2800多个种类,其中中小化工企业占80%以上。[4]当前,国内化工生产经营行业整体安全条件较差,集约化发展程度较低,专业从业人员严重短缺,全国安全管理人员中有化工专业背景的不到50%,化工安全高素质技能人才的短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5]因此,加强化工安全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国务院最新文件指出,应把化工过程安全管理知识纳入相关高校化工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从供给侧进行教学改革以提高化工安全人才综合素质。[6]
(二)专业教师自身现状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课任职教师,绝大部分没有在企业生产一线的工作经历,学校安排的企业实践活动也严重不足,由于先天专业实践阅历不足,致使其教学育人过程中,较少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素养教育与引导工作。他们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或解读较多,与企业生产实际密切联系的知识内容拓展较少,对学生安全伦理价值观、职业基本素养等方面的引导不够。化工安全专业的教学内容亟待与企业生产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融合,加快提升双师型教师技能水平的供给侧改革,减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供需错位和资源浪费。
(三)学生课堂学习现状的需要
当前,学生入读高职院校的途径较多,尤其是非普通高考生源入读高职院校的渠道很多,部分高职院校非普通高考生源数量比例甚至达到70%以上。这些学生的基础知识储备普遍较差,有的甚至根本无法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自律自控能力明显不足,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还存在玩手机、睡觉或做其他课程作业的现象,长此以往将形成恶性循环。
二、开展化工安全职业素养培育的探索
(一)提高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理念
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多角度、全方位解读“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与学生共同探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丰富内涵,使其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理念,不断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可控性,通过成本核算使学生认识到,企业适当的安全生产投入不仅不会降低企业利润,反而会极大提高企业的综合收益,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进而奠定其可持续良性发展的稳固基石。如国内安全管理的优秀企业金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其安全管理理念就是“人的生命与健康高于一切,一切事故皆可预防,一切事故皆可避免”。
(二)案例贴近生活,提高危害预判能力
任课教师应不断拓宽个人学科视野,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将日常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进行自主探究,时刻注意预判周围情境中的不安全状态,评估危害发生的可能性概率及其影响后果,逐渐提高风险预判能力。
在讲授“真实气体p-Vm等温线示意图”时,教师可以影片《烈火英雄》中液化气罐爆炸片段为导入向学生提问:“某厨房中出气管口已经着火半小时的液化气罐A与火灾现场被火烧烤半小时的液化气罐B,哪个危险性更大?”对于醛类物质,尤其是甲醛,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热点事件,即室内家具装修导致大量婴幼儿罹患白血病等血液疾病。通过分析甲醛MSDS(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参数,教师自然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其危害性、操作处置注意事项、消防应急处理与急救措施等知识要点,再通过讨论室内甲醛容许浓度限值,计算可致人体健康危害的最大家具放置量,提高学生的危害分析能力。
(三)强化安全道德、责任意识培养
安全道德的价值观立足于集体的生命安全健康,基于对生命安全的敬畏,包含了家庭责任美德、社会责任公德、职业素养道德等内容,并由此来协调个人、他人、家庭、社会等群体之间的相互利益关系,是一种友爱的、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认知态度,其内在要求就是保障生命健康的延续,从而实现人的生命价值。[7-9]笔者通过对任职学校的调查研究发现,非安全类专业学生的安全道德认知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退化现象。因此,学校应对化工安全专业的学生广泛开展安全责任、生命教育、安全道德、安全价值观、安全人生观等安全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引导,通过多种方式、途径开展应急安全协同育人工作,以促进学生安全道德认知水平的提升,提高其安全道德认知水平,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主动安全个人品德,以实际行动落实国家《改革方案》中对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协同育人机制的任务要求。
学校应立足于学生固有的认知现状特点,开发相对应的帮扶提高课程或课外实践活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潘国军认为安全隐患得不到及时整改的核心表现就是安全道德责任感的缺失,加强安全道德伦理的培训(如中华孝道),能够促进企业生产管理人员主动安全习惯的养成。[10]因此,教师应在课程教学中适时植入有关尽孝感恩教育与仁义礼信内容,培育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判断与责任,建设完善的安全氛围育人环境,并将其融入学校“三全育人”体系,通过对学生内因的引导教育,使安全教育由“被动管理模式”向“主动执行模式”转变。例如,教师要教导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发现工友存在不安全的化学品使用操作时及时提醒制止,这既是对个人安全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安全尽责,是具有良好安全道德的一种体现。此外,学校还应加强任课教师在安全伦理道德方面的培训指导,严格执行任课教师定期到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实践制度,提高教师洞晓企业职业技能的核心需求与实践能力水平。
(四)根植遵纪守法、遵章守程意识理念
2019年,全国十大生产安全事故共导致22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亿元,仅江苏响水天嘉宜化工有限公司“3·21”爆炸事故,就造成了78人死亡、76人重伤,640人住院,直接经济损失19.87亿元。[11]2015年,天津港发生的危险品仓库“8·12”爆炸事故,导致17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68.66亿元,给人民群众造成的间接损失无法估量。通过分析上述生产安全事故,可以发现每一起事故,都潜伏着大量可整改的事故隐患。[11]罗云通过统计分析2007—2015年国内安全生产事故发现,较大以上事故的死亡人数、一般事故、事故隐患的比例约为1∶60∶300∶4400。[12]
此外,教师要使学生明确生产安全不可逾越的底线是安全伦理道德,不能踩的红线是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时刻践行的界线是规范标准与安全操作规程,并在学生心中根植安全生产的界线观念、红线意识、底线思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探讨事故案例与调查报告,讲解法规规范标准各层级之间的结构关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遵章守程观念,根植遵法守法意识,使学生真正意识到看似平淡无奇的安全章程、简单朴素的规章制度都是血和泪的教训,须时刻保持警醒,尊重规定、敬畏法规、敬畏生命,以人为本、预防为主,这是安全生产管理中应持有的最基本信仰理念。
(五)加强化工过程管控教育,无缝对接企业需求
危险化学品种类品种众多,国内现有2878个种类,其中明确品种的有2683种。[13]由于社会舆论及部分媒体对危险化学品不恰当的非客观宣传,很多人认为稍不注意就会导致中毒、起火、爆炸等严重危害后果。危险化学品并非洪水猛兽,不可控制,关键是要掌握如何利用和管控他的科学知识。如MSDS,教师要通过综合讲解使学生明确加强化工过程控制管理,严格施行相关“闭环管理”的重要性。此外,学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与化工生产经营单位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推行面向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职业技能培养模式,校企协同,实行办工半学、项目教学新模式,实现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1,14]教师须引导学生尊重科学,客观认识危险化学品,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校正错误认知,努力提高自身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正确认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尊重客观世界、科学理性行事。
三、结语
化工安全职业素养培育应紧跟时代发展要求和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及时掌握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与教育培训工作中的痛点与难点,不断更新安全职业教育观念。高职院校应重视从我国传统经典文化中汲取营养,开展安全伦理道德教育,以人为本,敬畏生命,在学生心中根植安全伦理道德的底线思维,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的红线意识,规范标准与操作规程的界线观念,尊重科学,提高其思辨能力。此外,学校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及实践,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如开展化工生产事故应急救援仿真演练、社会安全实践、安全逃生技能竞赛、风险隐患排查与整改技能大赛等,不断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学习环境,切实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水平,使他们成为服务区域发展的一名优秀的高素质化工安全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