衔接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探析
2020-03-03欧阳欣
欧阳欣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300)
大学生能否成功就业和创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急剧增大,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但仍然存在高校培养的学生因不能满足诸多岗位用人标准的需要,而遭到学生、行业、家长等多方抱怨和指责的现实问题。笔者认为,虽然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阶段,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学生不同的成长阶段,持续通过内因与外因有的放矢的共同作用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从多角度开展好衔接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衔接教育与职业素质的内涵
衔接教育一般是指对从低学段升入高一学段的学生进行的适应性教育,旨在让学生从原有的学习、生活情境中顺利过渡到新的学习和生活情境。[1]教育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且贯穿于学校这个连续的教育系统。因此,教育教学必须将学前、小学、中学、大学等各自短暂的不同教育阶段的旅程,包括道德行为规范、知识、技能、习惯、方法等诸多方面加以衔接,并着力于人格的养成。这是教育的本质和内涵,也是让生命发展流畅连贯,不能被粗暴干涉、外力践踏、人为阻挠。衔接教育不是简单的过渡,而是一种责任教育、一种理想情怀。衔接也并非短暂的一段教育旅程,而是贯穿学生终身幸福的过程。[2]换言之,不同的学校教育阶段都要把孩子视作一个完整的人来教育,包括知识、技能、内在情感体验和人格的全面发展。[1]育人是教育的原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根本,而职业素质则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对未来工作岗位绩效起关键作用的核心能力所在。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动手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学习和创新方面的素质等。[3]“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4]这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素质的具体体现和国家的殷切希望。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适用于各类高等院校,因为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教育类型在国民素质教育体系中是完全平等的,是互通联动的,这也是英国、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早已形成的教育理念。
二、衔接教育视域下职业素质培养的意义
(一)是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认同
规律是指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它反映了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一个人的成长是连续的,一个人的学习是承前启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位大学生的成长,都要经历不同学段的教育,而各学段的教育是大学生成长的一个系统教育工程,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有规律性。不遵循教育规律,只强调某一阶段教育的重要性是割裂事物的本质、缺少全局观念的狭隘思想。
高等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固然重要,但对于职业素质中的许多因素来说,它的培养是需要循序渐进的,各学段的教育和培养都起着各自的基础关键性作用,只强调某一学段的培养是违背人的成长、成才规律的。但事实上,由于各种原因,在本应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奠基的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职业素质不但没有得到培养,有的甚至被扼杀,直到大学阶段才开始被关注和培养。这就违背了教育和人的成长规律。因此,只有发挥好衔接教育的纽带作用,使其能够沟通好各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才能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
(二)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各阶段教育都进行了多次改革,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大学生由于受基础教育的升学考试、漠视劳动教育以及死记硬背等学习方法的影响,普遍表现出劳动观念淡漠、四体不勤、动手能力差、创新及表达能力不强、缺乏吃苦耐劳和团队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等职业素质欠缺的问题。因此,在就业压力和国际竞争日益增长的环境下,高校应从合理培养人才的目标出发,反思基础应试教育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不利因素,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打好基础。同时,高校还要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施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等方面入手,协调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衔接,适应国家发展壮大和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高校要认识到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以此为出发点唤起各教育部门对这个问题的重视,提高其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整体规律的认识,从而不断推进相关教育政策的出台和落实,使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
(三)是唤起全社会关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需要
由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即谓之社会。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它包括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口规模、生活环境、家庭教育、企业文化、公众道德观念以及新闻媒体等人类的一切活动。“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4]教育是全社会的事情,同样,一个人的职业素质的养成也与家庭、企业、政府、社会风气、环境等息息相关。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各种不良思想、文化、价值观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虚拟化的网络世界带来了拜金主义、好逸恶劳、急功近利的浮躁表现以及各种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不同年龄段学生的价值观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部分学生追求名利、盲目追星,梦想一夜成名,不屑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有的学生我行我素、缺乏诚信道德和纪律观念,玩物丧志、功利主义严重、金钱至上、讨价还价的现象严重。可见,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与社会息息相关的,而这些不良职业素质的表现令人担忧,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同时,如果社会不承担起对学生健康职业素质的培养,那么他们则会将不良的素养带到社会上,不但不能干好本职工作,促进社会的良性发展,还会造成负面影响,阻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净化社会风气、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以促进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三、衔接教育视域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途径
(一)提升大学生自身职业素质培养的衔接意识
大学学习结束后,学生就直接面临就业问题。相较于他们的中学时代,大学生活在很多方面有所不同,如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和学习。此外,中学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升学考试,职业素质往往被忽视。因此,大部分刚刚走进高校的大学生对职业素质的概念大都模糊不清、缺乏了解。因此,这一阶段的衔接教育非常关键。如何使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关系到他们职业生涯的规划和奋斗目标。对大学生来说,职业素质的培养需要从入学教育就开始,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都要承担起这个任务,从学习心理、培养目标以及生活入手,使他们明确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与中学时代的学习和生活的差异、明确职业素质除了专业知识之外还有更广泛的内涵、明确培养的重要性和如何养成等。高校要增强学生不论在学习、生活还是课内外等系列活动中,都要有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的意识,以促使他们在大学学习中从职业素质要求的角度去学习、生活,以达到目标明确和全面发展,并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培养和锻炼的目的。
(二)高校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衔接
学习方法在知识、技能、教材等衔接要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法。但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这严重控制和束缚了学生的头脑和自主学习的欲望,扼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也制约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第一,从衔接教育的角度出发,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与表达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等已有的素质基础状况。在培养目标上,教师要自觉地与他们原有的职业素质水平衔接好,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操之过急,使学生因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悲观和自卑心理。第二,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要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自我培训和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把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而教学的服务意识。第三,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入手,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法,课上与课下相结合,适当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探究式学习、回答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合作、表达沟通和创新能力等职业素质。第四,教师要贯彻课程思政的教学理念,在进行专业素质教育的同时,挖掘各专业综合素质教育的因素,特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4]。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学生的纪律观念和吃苦耐劳精神等各种职业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衔接
职业素质教育的价值包括教育主体的人和价值客体的职业教育,反映到职业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即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融合。课外实践活动是以学生通过实践获得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直接体验为基础的,达到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这是培养学生未来各种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的有效融合。许多大学生经历的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他们参加的课外实践活动凤毛麟角。普遍存在的是以课堂为中心,并且超负荷地运转。即使有一点课外业余时间,也被与升学考试科目有关的各种辅导班、竞赛班、强化班、补习班、家教等占据,几乎剥夺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的机会。而有些活动,甚至出现了老师、家长包办代替的现象。因此,对于大学生来说,必须关注他们原有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和能力水平,循序渐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将专业特点和专业优势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科技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学习体验式的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掌握社会信息。同时,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身体素质、动手实践能力和与人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增强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为今后的就业提前奠定实践基础,积累更多的专业工作经验。[5]
(四)校企合作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衔接
校企合作是培养大学生良好职业素质的极佳平台,特别是通过建立稳定的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对高职学生来说更是办学的必由之路。《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2018年工作要点〉的通知》(教政法〔2018〕1号)中指出:“完善职业教育体制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启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将育人从学校延伸到企业与社会,发挥企业文化与员工双元真实的育人优势,是校企合作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的最大优势。但无论对企业还是学生,在进行校企合作时都必须明确合作的目的,以及发挥和利用其优势的方法。在对所在学校部分相关学生所做的抽样调查中,在校企合作问题上,学生认为企业相关人员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比较重视的只占26.7%,仅有39.6%的学生认同校企合作时应利用企业育人的各种优势,培养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而不应以赚钱为目的。这个调查结果反映了企业与学生双方对校企合作目的的认识均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在校企合作中,对于企业来说,一是要考虑一些学生因诸多职业素质基础欠缺而不能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问题,避免出现对大学生要求过于苛刻的现象。二是要明确自身在校企合作中对大学生承担的育人作用,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转变“只管用人、不管育人”的观念。三是企业应遵循校企合作的义务,并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教育功能,按照职业素质的内涵,从衔接教育的理念出发,以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为未来各个工作岗位培养出合格的有用之才为己任。
对于大学生来说,在校企合作中,对待参与岗位的实践操作必须克服以赚钱为目的以及挑三拣四、讨价还价却没有好好利用这个学习与实践机会提升自我的问题。大学生要以锻炼和提升自己良好的综合职业素质为出发点,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实践、亲临工作岗位,与企业员工直接打交道,实实在在地感受职业素质的具体内涵及其重要性。大学生要在这一过程中,通过体验和实践检验,找出自己职业素质的优势所在并弥补差距,学习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达到不断提升和自我完善的目的,从而以良好的职业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