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中职教师自我提升意识的重要性研究
2020-03-03邹诗洁吕桂兰
邹诗洁,吕桂兰
(1.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四川广元,628017;2.广西二轻工业管理学校,广西桂林,541004)
一、引言
本文对CNKI中文核心期刊数据库中有关职教师资研究的372篇文献进行了被引高频关键词分析,发现我国学者对职教师资领域的研究热点总排名前4的关键词依次为师资队伍建设、中等职业学校、教育行政组织、职教师资培养。1999年至2019年纵向时间节点对应的关键词频显示,职教师资培养相关研究逐年增多,有关职教师资领域的研究关注热点呈现从师资队伍建设转移至职教师资培养方面的趋势,从对师资队伍的整体研究逐渐细化至师资培养。职教师资培养相关领域内涵丰富、层次多样,近年来,国家政策等因素不断促动中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中职教师也逐步受到关注。本文立足微观,紧随热点,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基础探讨中职教师自我提升意识的重要性,为加强中职教师自我提升意识等方面提供一定参考。
二、终身学习对中职教师自我提升的作用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学习型社会三个概念密不可分,强调学习伴随人的一生,将教育及受教育本身定义为可持续发展的、永不止步的行为整体。从终身学习角度出发探讨中职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的目的在于强调教师作为“学”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朱敏提出伴随着教与学这一共同体的逐步发展,教需要逐渐让步于学,并认为培养学习者的独立与自主应该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1]在终身学习理念的视角下,中职教师在承担教师角色的同时更是学习者。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教为学”“教学相长”的教育思想,在不断反思与改进中获得新的动机与活力,对中职教师个人及职业提升发展意义重大。高志敏提出,终身学习激励人们去追求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技能、价值与理解,并使其在任何环境、情境以及任务中都自信、有创造性且愉快地使用它们。[2]换言之,终身学习激励个体对职业、生活情境等多方面的学习和提升。
杨进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6年发布的《德洛尔报告》(即《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阐述的终身学习四大支柱“Learning to know”“learning to do”“learning to be”“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阐述为“学着认知”“学着做事”“学着做人”“学着共处”,强调“学着”是伴随人一生的状态。[3]将其适用于中职教师自我提升,可具化为提升自我效能感、提升专业技能、提升教育及科研、提升社会交往。
三、中职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内涵
中职教师是教育与专业技能并重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者,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是道德礼仪的示范者,为中职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行榜样;是学生管束者及规范执行者,对学生在读期间的一切行为进行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合理管束;是职教政策的执行者,对国家及学校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他们的职业使命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在知识素养、专业技能、思想道德、态度社交等方面均达到合格水平的职业人才。
美国人类学家兰德曼认为人始终处于一种未完成的状态,故不满足于自我现状,开放性地对待未来的各种可能,拥有不断成长与超越自我的潜力。也就是说,人本质上永远追逐更高层次的状态。从某种程度而言,这也是对自我提升本质的一种阐释。现代心理学界对意识的狭义概念解释为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关于意识的内涵,陈丽在其研究中提到,在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中,根据内容结构划分,意识可分为客体意识和自我意识。自我提升意识作为人们对自身的觉察也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对行为有重要的激励及指导作用。[4]李琼认为,职业院校教师只有当思索自己存在的意义,对自己的内在意识及外在行为能进行独立、正确的反思,并能合理进行自我规划和方向定位时,才可能成为拥有自我意识的主体,得到真正的提升与发展。[5]可见,中职教师的自我提升意识有激励职业行为等作用,对自我提升和职业发展皆较为关键。中职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一般可分为四个主要方面:提升自我效能感意识、提升专业技能意识、提升教学及科研意识、提升社会交往意识。
四、中职教师自我提升意识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自我效能感意识
提升自我效能感意识是中职教师成长的动力源泉。庞丽娟将教师自我效能感定义为教师对教育价值、对自己做好教育工作与积极影响学生发展的教育能力的内在的一种自我判断、信念与感受。[6]正确感知教育价值,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进行正确的判断是自我效能感的基本作用。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是教师的灵敏教育知觉与积极教学反思共同作用的结果,正向的教师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果不仅息息相关,并对教学效果起到积极作用,还能够更客观地为教师接收和反馈学生的认知情况,对教师自身的潜力挖掘、能力提升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教师应当建立对自我效能感的正确认知,并且重视自我效能感意识的提升,有意识地进行多次自我反思。例如,反思“我”的真正职责是什么,“我”在教育教学的现阶段正处于什么位置,“我”希望自己的教育教学达到怎样的水平,“我”目前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我”是否时常倾听学生、同事或领导的反馈和建议。教师在自我反思并意识到问题和有待完善之处后,再在尽量摒弃个人情绪等可能形成干扰的因素的前提下与相关者交流对话,以获得他人反馈,以此相对客观地进行反馈和自身感知、反思,做出改变,完善缺陷,进一步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推进自我发展和职业成长。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自我效能感是教师对自身和学生实际影响的主观认知。为避免低效能感带来的如错误估计学生认知基础、对实际教学效果把控不足和对学生需求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教师需时常提醒自身注意感知和评价。另外,教师知识结构需不断更新,价值观与教育教学态度需符合时代发展,同时要正确觉察学生的情绪及需求。为保障教师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等效果,学校也要强调教师关注自我效能感。一般情况下,高效能感的教师对教学的热情度、投入度都高于低效能感的教师,低效能感的教师比高效能感的教师更易被动陷入一些消极情境或矛盾之中。
(二)提升专业技能意识
提升专业技能意识是教师专业技术精化的基础准备。中职学校对专业技术内容要求逐步细化,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精练简洁、切合实际都是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部分中职教师对终身学习理念缺乏认知。对这部分教师出现的消极现象,施明香认为包括专业技能退化、教研倦怠、教学方法老旧、新型教学资源使用少等问题,教师的专业技能更新不能很好适应社会需要。[7]在社会和学校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当下,部分中职教师基本专业技能教学效果受到了质疑。[7]导致此类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部分中职教师自身对专业技能的要求下降、缺乏专业技能更新意识、不主动学习新知识、与时俱进意识淡薄、与社会行业脱节、教学质量下降等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专业技能疏忽易对教学效果、学生、企业乃至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目前看来,提高中职教师专业技能的途径和方法较多,从政府机构到学校部门,提供设置培训班、专题班、提高班等服务的不在少数,但精英教师的数目未见大幅度增加。一些中职教师在参加了在职培训后感慨:在培训的当下触动很深,想要回到学校做出一些改变,但是回到工作岗位后,不知不觉又回到之前的状态,专业技能水准没有得到质的提升。提升教师专业技能是一个大课题,在意识、方法、途径等多方面皆存在可深入探讨之处。就教师自身而言,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和根本动力,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意识是方法与措施的先行军,提升中职教师专业技能应从根本出发,树立正确的提升意识。在此基础上,教师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出行动上的改变。需注意的是,提升专业技能意识并不能强迫自己生搬硬套他人的模式和方法,而是要自觉自愿地有预设、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地对自我意识进行提升,否则难以获得质的提升。
(三)提升教学及科研意识
提升教学及科研意识是中职教育教学优化的有力支撑。中职学校在意识到教育与科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后,应逐渐提升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中职的课堂不是千篇一律的,学生学情也较为复杂。中职教师常年奋斗在一线,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最了解学生的性情、爱好等特质。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研究需要立足当代中职学生的真实学情,急需中职教师丰富的经验和积累。教学法的基本模式是标准化的,但实际应用起来则需要不同的中职教师根据不同学生实际的学情进行灵活的适应和改变,使之具备可行性。
在科研方面,中职教师是奋斗在一线的职业教育践行者,拥有极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大量与学生打交道的感性认识,这一点相较居于二线进行研究的职业教育研究者来说更有优势,但中职教师在学术研究、改进教学法等研究领域还有待更深一步的涉猎与发展。影响中职教师科研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中职教师来源较广,其中不乏行业精英投身至中职教育的人才,特点是专业技能强,但教育科研能力较弱;学校培养的应届中职师资教育教学能力较强,但对行业现状、趋势等把握有所欠缺。因此,学校管理者需关注科研培养管理不到位、部分中职教师没有合适的方式和途径得到提升的问题。从中职教师自身出发,则需要具备提升自身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向相关部门、领导表达这方面的需求,从而寻求自我提升的途径。
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背景下,利用教育教学手段将专业知识、技能等来自行业的知识转换为可教授的学习内容,以更加贴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更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师生交流沟通。为提升教学与科研意识,学校可以让具有社会专业背景的中职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并让其以更规范的形式,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性材料推动教育科研发展。
(四)提升社会交往意识
提升社会交往意识有助于教师身心健康发展。在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中,人际交往智力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终身学习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学习全面且贯穿人的一生,即使成为教师,也仍是学习者。许多教师不重视社会交往,认为不论是教学还是研究,都是较为个人的行为。但是事实上,提升中职教师的社会交往意识对其日常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融洽的社会交往更加有助于教师工作的展开,也有利于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教师的社会交往大致可分为与学生家长交流、与学生交流、与企业交流、与同事交往、与上级领导交往五个主要方面。面对不同的人群和情境,中职教师应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较为稳定的心理素质。部分中职教师缺乏社会交往意识,容易导致沟通不畅,甚至与学生、同事、上级产生误会和矛盾,时间一长,矛盾堆积,在损害心理健康的同时也不利于工作生活。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其著作中着重谈过教师群体的身心压力及健康问题。由此可见,教师的身心健康一直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良好的社会交往意识会促使教师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学习与不同身份的人进行交往,学会正确表达、换位思考,并能够自如应付不同的情境,逐渐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减轻教育及科研压力,进而对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五、结论
总之,中职教师需要具备自我提升的意识,以意识促进行动,关注外界反馈,积极调整自身,不断提升自我效能感;需要重视专业技能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始终关注行业新动态,与时俱进,更新技能,学习新方法,使用新仪器,综合运用多种教学资源;需要在教学上多创新,多反思,积极实践,与同事多交流,注重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反馈,积极参与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组织的科研能力等培养培训,培养科研思维,提升自身科研素养,丰富教学研究经验素材。同时,教师也要重视社会交往,营造良好的社会交往氛围,善于排解身心压力,关注自身身心健康,从而不断进步,以更好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工作。自我提升意识包括自我效能感、专业技能、教学科研、社会交往等主要方面,关键还需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正视问题、调整心态、储蓄精力、平衡时间分配,重视自身工作、学习、教研等多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自我提升意识强烈的中职教师往往在各个方面表现突出,不仅能达到社会及学校所需求的人才标准,还能不断进步、有创意地完成工作任务、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另外,作为职教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师加强自我提升意识有利于推动其教学工作顺利开展,形成积极正向的中职教研氛围,优化学校教学管理,进而推动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师资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