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课堂设计,激活思维潜力

2020-03-03李民丹

教育观察 2020年28期
关键词:清凌凌伊索寓言

李民丹

(南京市科利华小学,江苏南京,210000)

一、课题入手:引经据典,让思维更灵动

阅读教学通常从题目入手,而教师往往一带而过。其实,如果驻足思考,教师在引入题目时稍加设计并追问,就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更加灵动。例如,在教学《嫦娥奔月》一文时,学生对这种神话故事很感兴趣,揭题后,教师问:“你们还知道哪些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学生回答:“《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教师继续追问:“从这些题目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受到点拨,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有的说:“古代神话都很直白,直接用四个字——谁干什么,作为故事的题目。”有的说:“都有一个神仙或者勇士。”有的说:“这些故事都和自然有关,天、海、月亮。”此时,教师继续点拨,学生发现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特点:由于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们认知水平低,因此,大自然对当时的人们来说常常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于是,人们通过大胆的幻想表达企图征服自然的决心,神话由此诞生。

在阅读教学中,有效的课堂提问和情境素材能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调整学生的认识角度,丰富学生的认知思路,是对话产生的催化剂。精致化的问题设计是有效对话的基础。教师提出的问题的内容具有启发性,可以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浅显的问题里面发现问题,探究成因,为完整地参与学习打下基础。课堂上,教师适时追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外显,让学生进行更充分的思考和表达,让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二、词语理解:字源分析,让思维有坡度

在阅读课堂中,学生对生字词的学习必不可少,教师要用一次次提问激发学生不断反思,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字词教学更深入,让学生主动思考。

例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文中出现“我想变一条小鱼,游入清凌凌的小河”,“清凌凌”是什么意思,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有学生回答:“‘清凌凌’就是河水特别清澈,特别干净。”有学生回答:“‘清凌凌’是清澈见底的意思。”教师又点了点“凌凌”二字追问:“同学们,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字,想一想,除了清澈,还有别的意思吗?”学生立刻开动脑筋,他们发现,“凌”字是两点水,两点水的字都和冰、冻、冷有关,因此,学生认为“清凌凌”应该是指水既清澈又清凉。一个学生补充道:“现在是夏天,小鱼肯定喜欢很干净而且很清凉的水。”由此可见,学生已经理解了“清凌凌”一词的意思,于是,教师帮学生总结了学习方法:学习生字或新词,不仅要联系上下文,还要注意观察字形、偏旁,联想字词的意思。

在生字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字源字义,从汉字的构造和意义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快捷地解决识字解词的难题。在汉字字源探究中,学生可以通过直观性和趣味性的探讨,主动思考,提高学习汉字的效率,挖掘汉字的文化基因,积累文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写法尝试:实践验证,让思维有深度

《恐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一篇说明文,该文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梁龙、剑龙、霸王龙等不同种类的恐龙的外形特点,运用了打比方、列数据、作比较等不同的说明方法。教师在教《恐龙》一文时会设计练笔:恐龙的种类很多,用学到的说明方法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恐龙。这样的仿写练习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与表述,学会使用说明方法。但是,学生在练习中大多是就凭借语感去描述,掌握说明方法的学生可以流畅准确地表达,没有掌握的学生仍然不会表达。

当教师追问:“为什么写雷龙时,作者用雷龙与6头大象作比较,写梁龙用了数据?什么情况下列数据?什么时候打比方、作比较或举例子呢?大家试试把这几种说明方法换一换,看看描写得是否合适。”学生展开了研讨,发现这些说明方法看似可以随便用,但因为恐龙的特点不同,说明方法的应用应该是不同的,有的恐龙的特点是某种说明方法无法描述的。经过深思后,学生再练笔,写法更加准确而生动了。

当新的问题甚至是难题出现,学生不满足于简单地学习时,大脑思维才会趋于发散。当深度思维发生时,所学知识才会被理解、保持和应用得更好。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具体的任务,个人或团队要经历问题的分析、方案的设计、问题的解决、结论的反思和成果的交流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习任务深度互动,真思考、真去做、真遇到困难和真解决问题,以此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文体比较:对比探究,让思维有广度

进入中年级后,学生接触到的文体更为丰富,有说理文、散文、科普小品等。《石头书》一文介绍了有关化石的科学知识,告诉人们石头就像一本书,蕴含着许多学问。文章以对话的形式,轻松地介绍了科学的奥秘。对于这种深受学生喜爱的科普小品,除了理解课文内容,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它的文体特点、写作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段介绍化石的文字:“化石是存留在岩石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或遗迹……有贝壳化石、足印化石、鱼化石等。”然后,教师让学生比较《石头书》中对化石的写法和教师出示的对化石的写法,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一种写法并说说自己的看法。学生一边比较一边读课文,发现科普小品具有通俗易懂、轻松诙谐的特点。

知识、感悟和理解固然重要,但是获得知识的途径、方法更重要。学生从比较中挖掘、发现和归纳,是很有意义的研读行为。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要适时地质疑、追问和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要巧妙地引入问题或者资源,搭设支架,帮助学生厘清思路、提炼方法,扩大学生的思维容量和广度,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发展,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五、群文阅读:统整联系,让思维有效度

《伊索寓言三则》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三则小故事组成。伊索寓言的特点是内容通俗易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教师将这三个寓言重新组合成了三个教学板块。

第一板块为概括大意和读懂内容。学生听写三组生字,根据词语的提示,简要概括出三则寓言的大意,说清楚谁做了什么事情,结果如何。这一环节检查学生对故事情节的了解,进行语言概括的训练。

第二板块是紧扣文本和分析论述。这三则寓言都和一个生字有关——“谎”,学生可以分组学习,找一找三则寓言中都有哪些谎言。因此,教师让学生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找依据。学生紧抓“谎言”一词,在文中找到许多关键语句、潜伏的词语,如一个学生巧妙地抓住了“您能下来让我见识一下您那动听的歌喉吗”这句话中一个不起眼的“下来”,发现了这句谎言中的漏洞。

第三板块是查找异同和拓展练习。在学生了解了三则寓言不同的寓意后,教师追问:“这三则寓言有没有相同之处?”学生从结构、题目、人物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由此了解了《伊索寓言》的作品特点。然后,教师又出示了《中国古代寓言》,引导学生比一比,说说自己更喜欢哪部寓言集,说明理由。学生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发现了通俗易懂等相同之处,也发现了许多不同之处。他们认为,伊索寓言结尾有寓意,中国的寓言后面没有寓意。通过辩论,学生认为,中国寓言没有写寓意,是因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同一个故事可能大家受到的启发是不一样的。于是,一个新的课堂练习应运而生,学生进行拓展延伸练习,选择《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写出自己的启发。学习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过程,是从问题情境出发,寻找答案的过程。内容浅显的寓言故事不是要教学过多的内容,而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研究活动中,进行群文重组,寻找相关联系进行重新设计。这样,学生有机会进行对话,才能激活思维的活力,扩展课堂的延伸与张力,打造智慧而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猜你喜欢

清凌凌伊索寓言
宁夏黄河清凌凌
寓言
成长的寓言
时装寓言
《清凌凌的小河》
单车遇见花儿,你遇见少女心
《伊索寓言》是谁写的?
伊索和旅行者
寓言的马甲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Ⅱ》陪你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