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以沙湾区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为例
2020-03-03梁银婵
梁银婵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广东广州,510000)
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一个重大教育课题,又是一个文化战略课题。加强区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一、让区域文化悄然走进学校,走进学科课堂
区域文化教育一直备受关注,对年轻一代开展区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领域。学校要提高认识,朝着文化德育的方向,认真思考开展区域文化教育的有效措施,特别是要围绕“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展开。区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走进学校教育,走进学科课堂,是新时期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是国家文明示范小镇,是广东省第一个教育强镇,有独特的教育文化和教育特色。沙湾淳朴、雅致的精神文化,已悄然走进校园,走进学科教学,得以传承与创新。
二、区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
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植根于厚重的岭南文化土壤,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沙湾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感受岭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为重要的是,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旨在通过优秀区域文化的熏陶,培养出“阳光、睿智、优雅、高尚”的学生,让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有根的教育”。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文化是民族的根,也是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在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需要民族精神作为坚实支撑。学校要深入研究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承载着梦想,需要守护、弘扬,需要强基固本,更需要发扬光大、积极践行。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一项战略任务。通过学科课堂渗透区域文化,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校要充分搭建好学科课堂这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
(二)彰显学校鲜明办学特色的需要
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课程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大热点问题,学校有必要在学科教学中把区域文化和学校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凸显学校的优势,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三)核心素养下课堂创新的需要
核心素养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立德树人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是以人为本的时代特征对教育本质认识的催化。区域文化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课程文化元素,学校要从教育原点出发,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将原有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扁平化,通过整合、拓展、补充等方式重组课程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落实与推进必然要回到学校教育场域中,突出课程文化,回归学校教育的原点。区域文化学科渗透是核心素养中“文化”的体现,是新时期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需要跨学科教学,需要重组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实施方式。
三、区域文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的有效途径
(一)形成自觉的学科课程资源开发意识
学校应有自觉开发学科课程资源的意识,依托校本资源,整合区域文化资源。沙湾镇蕴藏着许多课程资源。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的领导和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发动全校师生充分挖掘沙湾各类潜在的、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呈现,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全方位渗透。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沙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旨在在不同学科活动中通过“渗透”“浸染”的方式,让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与洗礼。
(二)挖掘学科内可渗透的区域文化元素
1.善于挖掘学科内可渗透的区域文化元素
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都适量增加了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如:综合实践和语文学科渗透了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历史人物和书法等内容;音乐学科中渗透了戏剧、古典舞蹈和民族服装文化等内容;美术学科中渗透了国画、陶艺和刺绣文化等内容;体育学科中渗透了武术等内容;数学学科中渗透了中国古代朴素的数学思维。这些文化元素在各学科教学中以隐性形式存在,需要发掘和统整,并与沙湾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落实学科课堂教学的文化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能实现育人的功能,有效促进沙湾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找准学科内容中可渗透的切入口
区域文化的渗透须找准学科内容的切入口。在语文学科中可结合各单元主题课文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等,将经典诵读有机地整合到语文课堂中。例如,通过诵读有关沙湾的古诗文经典篇目,寻找沙湾飘色等沙湾民俗文化故事,让本土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播下种子并生根发芽;将沙湾传统的区域文化编成歌谣和短剧,整合到音乐课堂中,把沙湾“音乐之乡”的“何氏三杰”请进音乐课堂,让学生直观感受表现形式丰富的沙湾艺术,从而尝试理解沙湾人用多样的艺术形式表达情感等;将沙湾的舞狮舞龙、赛龙舟等传统活动有机融入体育课堂;将名画欣赏、民间工艺制作、留耕堂、宝墨园、沙湾灯笼等丰富的艺术融入美术课堂,让学生领略沙湾的本土特色文化;将制作沙湾姜埋奶、鱼皮角等融入综合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技能。
(三)挖掘区域文化在学科中的育人价值
1.挖掘沙湾的文化精髓,使学科教学更接地气
沙湾文化体现淳朴与精雅合二为一的美。深入探究沙湾文化,可以看到其更深层的文化精神。一是精雅,这一点体现在沙湾自古以来文风鼎盛、名家辈出、人杰地灵上。历史上,沙湾有南宋名臣、词人李昴英,有书法家何厚德、画家何希哲、粤剧教头何世杞等,他们给岭南文化带来了深厚积淀。二是淳朴,比如舞狮舞龙、沙湾飘色等民间习俗所蕴含的民俗精神,显示出沙湾文化的淳朴。淳朴与精雅的文化精神是融为一体的。从沙湾的文化人中我们看到了沙湾人淳朴与精雅兼具的人文精神。沙湾人特别崇尚艺术,淳朴和精雅大多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正因为对艺术的崇尚,沙湾才有了建筑上、音乐上和绘画上的精雅之美。这些都是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学科教学中难得的文化教育资源。
2.传承学校传统文化,使学科教学更校本化
沙湾自古文风鼎盛,以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为例,在语文学科中融入诗书文化,以经典阅读培养人的善良美德,使淳朴的人性之美得以保存和发展,并从淳朴中生成精雅之美,这是诗书文化与学科的有机融合。沙湾人崇尚艺术,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以艺术的审美和技艺培养师生的精雅之美,把艺术体操、水墨画的文化精神等融合在各学科之中,艺术之美是学校艺术文化课堂对沙湾“尚艺”传统的校本化结合。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还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让科技元素与沙湾本土文化有机结合,如开展创客、探寻沙湾飘色工艺、设计龙船等科技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在校园内掀起科技引领生活的热潮,为学生的美好人生奠定良好的根基。
(四)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文化育人功能
1.加强学科融合,探寻教学重构
核心素养时代意味着跨界、融合成为教学新常态,意味着教学转化需要完成两种整合:一是学科类的课程整合,二是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教学内容重构和教学方式重构的统一。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要改变教学思维,创新课堂教学,面向真实的情境,打破固定的课时,强调跨学科、多元的学习方式和全新的评价模式,这是核心素养引领下的课堂转型。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在依托教育资源的同时重新架构部分学科教学内容,构建面向学生长远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念。在不同的主题教学中,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将地域文化有机融入学科
教学设计中,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学科课堂渗透要与信息时代接轨
网络的应用使课程更丰富,学生的个性化选择有了更大的平台支持,有利于区域文化资源渗透于学科教学中。沙湾镇龙岐螺阳小学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区域文化,不应单纯地限于教材、教参,教师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方式,如远程教学、微学教、翻转课堂等,让学生的学习由单一学习走向多样化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新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文化的浸润功能
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在玩中学,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区域文化的洗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除注重精讲、精练外,还可以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区域文化渗透在学科教学中,需要搭建合作与分享的平台,再现师生生活情景。例如,在探寻沙湾“何”文化的综合实践课中,教师可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以评价为激励和辅助手段,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边实践边思考,调动学生参与沙湾“何”文化探寻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真正体现平等、民主和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热爱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