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版演绎
——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

2020-03-03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稷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

何 帅

(青海师范大学 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凡是受大众欢迎的影视作品,都有其成功之处。近年来,关于哪吒类影视作品一直不愠不火,直到《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魔童降世》)的出现,将这类题材的电影推向顶峰,创下票房之最。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山河社稷图、哪吒的人物形象成为核心看点。

一、故事情节的母题与重构

“哪吒闹海”是传承已久、流布广泛的民间故事,以陈塘关总兵李靖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生出一个肉球,即“蛋生儿”母题为背景展开,该母题最早文字记载于《诗经·大雅·生民》中后稷诞生的故事。其后,“蛋生儿”母题就像一个遗传基因,在中国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以及文人的创作中,附会于不同的主人公身上[1]。如《论衡》《搜神记》中的朝鲜族祖先朱蒙、《博物志》中的徐偃王等,卵生母题中的主人公大多有着相似的出身和不幸的遭遇,通过苦难的磨砺成就非凡的一生。在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肉球出身的哪吒接二连三地闯祸,最后剔骨还父,塑造了一个敢作敢当的“小英雄”形象。在电影《魔童降世》中,“蛋生儿”母题得到传承。虽是魔丸转世的哪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他人的帮助战胜天劫,实现了从“命中注定”到“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转变,这一点则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寻根情节。影片在哪吒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使他既有小孩子的纯真善良,也有神话传说中的非凡神力,还有如今“我的命我做主”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传统文献中他的死是因自己任性,虽剔骨还父,但最终在师父太乙的帮助下,以莲花重塑肉身复活。而在《魔童降世》中,他阴差阳错的出生就是一个错误。他的一生注定要跟命运抗争,靠着个人信念和毅力冲破禁锢在身上的魔咒,这正是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在意识形态领域激烈碰撞之下两种文化模式之间相互适应的客观表现。另外,他有着明显的黑眼圈、扎着丸子头,时不时将双手放入下裤兜中,走起路来吊儿郎当的外形,是传统人物形象被赋予浓郁现代气息的鲜明表现。他降世的那一刻,便注定与一般小孩不一样,在承载着常人所不及的压力的同时,小小身体也蕴含着巨大能量,才有后来凭借一己之力与命运抗争的底气。这是当代“人定胜天”观念对传统“听天由命”观念的间接否定,向观众传达的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正能量。此外,影片中哪吒刚出生就火烧房屋,给村民留下极差的印象,被称为“小妖精”,最终是伟大的母爱和父爱感化了他,助他战胜心魔,成为“正义之士”。反观敖丙,虽是灵珠转世,但为了龙族兴亡,私欲战胜心中的正义,决意水淹村庄,从而折射出人性的善与恶正是在某些客观条件的影响下互相转化,才有了“魔丸不魔,灵珠不仁”的转变。最后,哪吒在与敖丙的战斗中,虽有机会杀死敖丙,但他却没有痛下杀手,一句“因为你是我朋友”,感化敖丙,两人共同对抗天劫,最终得以存活,完全颠覆了“哪吒闹海”固有的故事情节。《魔童降世》根据传统故事与现代文化的冲突进行调试,对故事情节的重组与再造是其焕发生机的源泉,民俗元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元素。正是在这种动态的重组与再造中,传统的故事情节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中不断地适应与改编,在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保留了原始的精神意象,使原本僵化几百年“哪吒闹海”的故事情节,迸发出现代版的生机活力,以崭新的故事情节结合强大科技支撑下的完美视觉效果展现给观众,迎合了当下观众“猎奇”心理,受到一致热捧。

二、《山河社稷图》的由来与传承

影片中哪吒与太乙真人遨游《山河社稷图》的情节是最吸睛之处。《山河社稷图》是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第92回中,杨戬收服“梅山七杰”之猴精——袁洪时所用法器。关于《山河社稷图》的来历,小说给出解释:此图本是女娲法宝之一,如四象变化有无穷之妙,思山即山,思水即水,想前即前,想后即后。[2]影片中《山河社稷图》的功能得到传承并强化。动画设计者介绍,《山河社稷图》借鉴了北宋王希孟的水墨画《千里江山图》。在《千里江山图》的设计上,作者采用北宋沈括“以大观小”之法,继承唐宋以来山水画之风[3],既体现南方山水的灵动秀气,又表现北方山水的雄壮豪迈,山的整体高低起伏,房屋建筑错落有致,给人一种“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时空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时空观,蕴含着魏晋玄学和道教中逍遥思想。本文认为,如果对《千里江山图》再追本溯源,其创作极有可能借鉴《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地理群山图。其一,《千里江山图》和《山海经》中描述最多的就是山,《千里江山图》中群山相连,山的形状特点各不相同,群山中既有南方山的秀美,又有北方山的高耸,且主要是以描述南方山为主,是一部跨越中国南北的地理著作。在袁珂著《山海经全译》中:“坐地是以楚为中心,西及巴,东及齐”[4]。可见《山海经》中描述的群山与《千里江山图》所描述群山的地理方位相近。其二,《千里江山图》是以五行五色思想为基准设计,《山海经》则是以五方五色原则进行文字描述,都是道教“阴阳五行思想”的鲜明体现。北宋时期盛行的是以皇室为主导的道家学说,哲宗好“古图”,所以尚“古”成为当时画家的主流追求。李牧认为,《山海经》及《千里江山图》所反映的很可能是当时统治阶级的主流观念。[5]不论是《千里江山图》还是《山海经》,都蕴含着统治阶级浓厚的道家思想。其三,从历史年代的角度看,《山海经》成书于晋代,是中国第一部描述有关山川地理的著作,《千里江山图》创作于北宋,其作者王希孟,18岁进入北宋画院,受到宋徽宗赵佶指点,形成山水派画风。关于宋徽宗,在绘画方面造诣颇高,不论是画“山水、鸟兽、人物”都能“寓物赋形,随意以得,笔驱造化,发于毫端,万物各得全其生理”。就如同影片中太乙提到的“指点江山笔”,“在图里你想怎么改就怎么改”。综上几点,从地理位置、思想观念、年代关系来看,本文推测:《山河社稷图》的原型极有可能是《山海经》中所描绘的地理群山。影片中,设计者在《千里江山图》的基础上加入盆景艺术,流动的溪水、活泼好动的青蛙,使原本静态画面充满动感,营造出一片热闹的氛围。在现代文明日益繁荣的今天,传统的《山河社稷图》失去了降妖除魔的功能,嫁接上现代元素,成为哪吒的“迪士尼”乐园。此图不仅是哪吒练功习武、修身养性之所,更是其娱乐的绝佳去处。在图中,他不用担心自己不经意的过失,更不用担心流言蜚语,可以随心所欲、逍遥自在的生活。《山河社稷图》不仅在影视作品中得到运用,还在网络游戏中得到广泛的加工创作。在《剑侠情缘》系列游戏中,《山河社稷图》是一张至关重要的地理图,谁得到它,就能实现国家的统一;而在《造梦西游》中,它又与复活有关;以《山河社稷图》的部分景观为背景的网络游戏更是数不胜数。此图可以根据游戏的实际需要进行必要的改编,成为网络游戏创作的重要素材,体现了民间文化元素具有灵活的移植性和较强的可塑性。

三、哪吒形象的历史演变与当代价值观的体现

《魔童降世》中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能形象地反映当下社会人们的性格特征。神话人物哪吒的现代化设计是这部电影成功因素之一。

哪吒,梵名那罗鸠婆,是典型的人物神化。《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药事》载:“有么士罗兄弟二人,一名哪吒,二名婆吒。而于彼处建立寺舍,当号名哪吒婆吒。”这是印度佛经中关于哪吒为人的记载。随后哪吒被神化,《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记载了哪吒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太子,属于护法神。佛教传入中原后,哪吒的形象也开始了中国式的演化。《北方毗沙门天王随军护法仪轨》载:“某非常人,毗沙太子哪吒是也。”李靖是唐代开国名将,在当时就被广大俗民神化,南宋时期,被尊为毗沙门天王,哪吒因此成为中国正神。南宋《五元灯会》记载了关于哪吒“剔肉还母,剔骨还父”的故事情节。随着时代发展的需要,民间文学的日益繁荣,哪吒的故事也被搬上戏剧舞台。元杂剧《二郎神醉射锁魔镜》载:“小圣乃哪吒神也,为因小圣降十大魔君……显着那三头六臂,六般兵器”,由护法神向降妖除魔的战将转变。明代《三教搜神大全》卷七载:“因世间多魔王,玉帝命降凡……帅割肉剖骨还父”,记载了哪吒剜肉还母、剔骨还父后莲花化身的故事。《西游记》中,讲述了三头六臂的哪吒使用六般兵器与孙悟空斗法的情节。哪吒最终在《封神演义》中被固定下来:灵珠下凡、肉球出身、到处闯祸、剔骨还父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印在俗民心中,其故事情节更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人们完善和加工改造,以戏曲、小说、影视作品等形式呈现。这正是现代史学“层垒造史”观中所表述的“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

哪吒,在古时印度是手持金刚,忿怒、凶恶的护法神。传入中原后,为与本土文化更好结合,摇身一变,成为驱妖除魔的少年。随着时间推移,为迎合民众心理诉求,其人物形象变得更加丰满,最终演变为一个拥有着三头六臂,善用风火轮、火焰枪、混天绫,淘气、可爱、玩世不恭、敢作敢当的小男孩,完成了佛教到半佛半道再到道教的转变。在较早影视作品中依旧以《封神演义》中“哪吒闹海”的故事情节为蓝本,如《哪吒大闹天宫》(1957)、《哪吒闹海》(1979)、《哪吒》(1983),对哪吒形象和相关故事情节并未做较大改动,这与中国“命由天定”的传统观念有很大关系,《封神演义》已将哪吒之死归结为“天命不可违”,其理念已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着中国人的行为观念和处事原则。《庄子·内篇·人世间》:“知其不可奈何安之若命”;《中庸》:“尽人事,听天命”;佛教更讲求,人生老病死,是上天的安排。因此,君王统治百姓往往打着“君权神授”的幌子,“随遇而安”“甘于现状”成为中国人的习性。近年来,随着欧美电影步入中国市场,对本土电影的创作产生一定影响,更对中国人“天命不可违”等传统观念产生一定冲击。欧美电影倡导“自我主宰命运”“个人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尤其是美国西部片中的牛仔,手持左轮手枪、骑高头大马,独自穿行在茫茫的沙漠中,去实现个人价值。《与狼共舞》中,主人公邓巴自愿到西部驻守,在与当地土著民族苏族人的交流中,结下深厚友谊。当白人军队来侵略土著民族时,他却以白人军人为耻,加入苏族人阵营。最后“自我主导命运”,实现其人生境界的升华。当今社会,“命由天定”的价值观已过时,努力对于个人今后发展至关重要。《魔童降世》中的哪吒,虽然“命中注定”将遭遇“天劫”而死,但是在“天劫”来临之时选择的不是甘于接受,而是奋起反抗。“我命由我不由天”,道出“只有靠自身的努力,才能突破天命的束缚”。这既是对当下年轻人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又是对中国“命由天定”传统观念的否定。

以传统故事为基础进行翻拍的影视作品往往不能博得观众芳心,一提起被奉为神魔经典的影视作品《西游记》,大多观众首先想到的是六小龄童版,虽然后续部分作品对86版《西游记》进行模仿,但始终无法超越前者,原因在于86版《西游记》是对传统文本的再现,传统的人物形象、神话精神、故事情节已经融入俗民的深层记忆。仅凭模仿不但不能讨得观众的欢心,反而容易遭到大众的吐槽。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神话改编类影视作品明显呈上升趋势,神话在与科技结合的过程中,融入现代叙事等文化元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突破传统框架的束缚,实现了现代版的神话,符合当下民众的娱乐需求和审美观念,大部分此类影视作品虽然凭借科技复原神话刷新观众的视觉,但未能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找到很好的平衡点,在追求神话现代化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传统神话最本质的精神意象。反观《魔童降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嫁接中,在保留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同时,对故事情节进行大胆的改编和符合现代审美的创作,既迎合了当下民众娱乐的心理诉求,又体现了“邪不胜正”的思想,更深化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现代价值观,成为神话类影视作品的经典。

四、结语

《哪吒之魔童降世》以全新的故事情节、现代流行的民俗元素、完美的动画设计效果以及“我命由我不由天”等正能量话语,打造了当代动画界的“神话”。《魔童降世》架起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一座桥梁,故事源于神话传说,贴近现实生活,又以完美结局谢幕,迎合了当下观众的心理诉求,缓解了现实世界中人们忙碌生活的紧张感,实现了传统文化元素现代化的完美演绎,对以后电影创作具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社稷哪吒之魔童降世魔童
The Analysis of Color Narration of Animated Film Ne Zha
《哪吒之魔童降世》经典台词
观看《哪吒之魔童降世》有感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看干部之严管厚爱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父母之爱,让魔丸终成灵珠
观俊鹿之小体 察文化之大形
立晋社稷与魏晋嬗代
官员的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