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悲鸿中国人物画研究

2020-03-03张振华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徐悲鸿人物画

张振华

(吕梁学院离石师范分校,山西 吕梁 033000)

一、徐悲鸿中西绘画思想产生的背景

徐悲鸿,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屺亭镇人,是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尤其擅长画马。徐悲鸿所处的时代正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那时候中国的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落后。直到二十世纪新文化出现,中国政治经济发生了改变,美术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西方思潮冲击着中国文化,而这个时候徐悲鸿等一大批近现代美术大师的出现,促进了中西文化交融。徐悲鸿在20岁的时候,受到友人的帮助,去上海进行了绘画技术方面的系统学习,结识了很多画家,如油画家周湘先生、维新变法领袖康有为以及画家陈师曾,正是因为结识了这些画家,对他后来的创作才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法国留学期间,他感受到浪漫而严谨的气质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于是在国难当头之际,徐悲鸿先生在绘画方式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物画即将走向衰落,而中国美术需要借鉴西方绘画的写实,才能够得到振兴。于是徐悲鸿对中国人物画进行了创新,他通过运用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和素描等元素,将这些巧妙地融合在中国人物画之中,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他用西方的科学与严谨打破中国传统,改变了人物画的面貌,从此开始,中西融合的绘画思想也被很多艺术家接受。

二、徐悲鸿中国人物画作品中体现的绘画语言

(一)对传统笔墨的继承与改变

中国画最重要的语言和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笔墨,正如郎绍君所说,笔墨乃由传统水墨画工具材料性能所规定,在长时间的技巧训练中形成的造型、写意、表趣方式和手段,是只有水墨画中才有的语言。水墨在纸张、珐琅和墙壁上作画时产生的效果将会引发出画家内在的感受。画家的内心世界、外在操作以及这些效果和情感的各种关系以及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形成的方式和习惯,都浓缩在笔墨语言中。作为传递绘画内涵的纽带和手段,具有一定文化象征意义和一定的精神意义。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表达和接受方式,体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气质和特征。徐悲鸿在笔墨的改造上继承了传统又融入了西画因素,对它进行有选择的取舍与改变。

那么徐悲鸿先生坚持了哪些基本语言又进行怎样的改变呢?首先,他仍然使用中国传统工具,同时,徐悲鸿先生在绘画风格中也一直在坚持着传统的笔墨形式,在人物身形的勾勒上,采用的都是传统式的描法。如他的人物画作品《大士像》、工笔《孔子讲学》,所画人物画多数都用到勾染,其中有铁线描、兰叶描和折芦描,这些描法都是传统式描法。但是徐悲鸿先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没有一味的进行临摹,他的人物有粗笔写意,脸部的刻画也有工细的性质。他喜用湿笔,其用笔虚实浓淡相结合且都是随着人面部结构以及质感来的,在他的作品中把这些因素都体现的十分和谐。

此外,徐悲鸿先生一直坚持着中国画中的绘画理念,将绘画与题字融为一体。最重要的是绘画中的书法位置设计和形状设计上都很有品味,不能随意书写,更不能乱用印章。

其次,徐悲鸿先生在画人物画时用模特进行写生,多采用素描的方式作画稿,在动态中解剖结构、动作和表情。这种绘画方式是因为徐悲鸿在留学时形成的习惯,他深入把握对象的特质,将笔墨与透视相统一。徐悲鸿先生的笔墨注重形似,这与传统的文人画笔墨是完全不同的,他将写实主义放在第一位,认为笔墨是写实工具。

(二)将素描与笔墨相结合

徐悲鸿先生认为,所有的绘画都是以素描为基础的,因此,在他回国担任中国画教师之后,就曾在很多场合公开提出,一定要将素描纳入中国画中。但是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观赏者往往并不能很明显的发现素描在人物画中的应用,因为徐悲鸿先生将素描和中国人物画的技法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笔墨风格。这种融合和转换,在不同的作品里面有着不一样的呈现方式,但对于人物画的素描手法应用观念是一样的。

在徐悲鸿的一些人物画作品中,画面中光影素描效果体现的非常明显,他将明暗与线条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人体特征使用不同性质的线条。例如,在明亮的地方突出显示线条,暗部则用隐约线条增强光影效果。而这两种无论是哪一种被取消,都会减弱人物的形象。不过,完全用素描的光影也会减弱中国画韵味,所以徐悲鸿采用兼容的方式。他在借鉴古人的笔墨同时,更注重科学与写实,他认为笔墨来自于实际生活中的观察,在尊重笔墨自由的前提下又要尊重其结构。如《巴人汲水》描绘了蜀地人民汲水的场景,在那个年代,百姓们要依靠从江里汲水,以维持生活用水,人们背着装满水的沉重木桶,回家的路陡峭险峻,一日里经常多次往返取水,就是这样的一个小小的细节,让徐悲鸿的情感为之触动。在这幅画中,画面突出了巴人取水时的神韵,采用西洋画法,弥补了水墨画在写实上的不足,突出挑夫的肌肉部分,加强了画中辛苦劳作的视觉冲击。作者在绘画时以线条为基础,以较单纯的色彩作为辅助来塑造人物,但同时也非常注重人体和肌肉的表现。在徐悲鸿的《九方皋》画中,同样的方法在这幅画中得以体现,可以明确的看出牵马人的胸膛和四肢也都是用素描技法来塑造的。徐悲鸿采用了素描和笔墨相结合的技巧,将素描的写实用于对结构与细节的刻画,而人物背景的描绘着色则运用了中国写意画法。

徐悲鸿在塑造这些人物形象时,没有直接把西方技法移过来,而是始终保持中国画法,用中国的笔线,将他们转换成中国画形态。

(三)空间结构的创新

徐悲鸿先生在对传统的国画和人物画进行学习研究的同时,也对画面的空间结构进行了一定的创新。绘画原本就是呈现在平面上的艺术表现形式,但由于一些人物画的画面需要显现出立体的感觉,因此对于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徐悲鸿先生进行了焦点透视法的应用和改良。这种改良就是将传统的中国人物画同西方绘画中的写实主义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且将中国人物画的绘画空间进行焦点透视的技术处理,把二维空间进行一定的扩展,增加立体的效果,在坚持传统的中国人物画绘画风格的同时,对人物画的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地创新。这种空间结构的创新,在徐悲鸿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三种形式,分别是条幅式、横卷式和中堂式。

横卷式的中国人物画空间结构的创新,在徐悲鸿先生的作品《愚公移山》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这幅画更接近于横卷式空间结构下视点的平行移动。观赏者在看到这幅画时的第一感觉,就是从右往左浏览。首先看到的是一些垦壤者,然后看到愚公、妇女和孩子,两组看似横向分开其实是分为前后两排,垦壤者在前,愚公、妇人和小孩在后,而那些牛车、树林、草丛在最后,这幅画中有人在耕地,有人在挑水,有人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这些人都是静态地呈现在这幅画中,但是给人产生的视觉效果是这些人从右往左依次在不停的移动。这种空间位置的安排会让人产生立体的视觉效果,能够看出徐悲鸿在构图的时候将平面与纵深相结合。

条幅式的空间结构创新,多数体现在事物和景物的绘画之中,而徐悲鸿先生的两件作品《巴人汲水》和《世界和平大会》相对来说比较特殊。首先以《巴人汲水》为例,画面中是一些攀岩的挑水人,所以我们的视线是上下移动的,第一层感觉是俯视的角度,二、三层则是平视的角度,画面中有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是前面取水的人、中景是让路的年轻人、远景是三个挑水的人,这种布局采用近大远小的透视。从我们视角来看,第一层站在比他们高的位置,第二、三层则与他们相平行的位置。同样《保卫世界和平大会》,这样的空间结构体现在了对于人物构图俯视的视觉角度,以及对于整体高度的平视角度。这幅画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条幅式构图的空间结构,在一个高300多厘米,宽只有几十厘米的条幅上,绘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会议场景。虽然这副画将一个众人大会的场景浓缩在了一个条幅似的画布当中,显得有些仓促,但是,能够把这么多人组织的合理有序,并且充满空间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同时这样的空间处理在传统中国人物画中也是很少见的。

中堂式的空间结构,也是对于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创新,当然,和前两种方式一样,也是在中国人物画中运用的焦点透视法进行空间效果的体现。有时为了呈现出更好的效果,画家往往会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人物的调整。

(四)设色的创新

徐悲鸿在色彩的运用上独具匠心,同样是坚持了“中体西用”的原则,他将西方绘画中的光色表现融入到了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中,通过对于光色的显现,来丰富中国人物画中的色彩。首先,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设色主要是透明色,很少会用到覆盖性强的矿物色,设色清新淡雅从而不影响墨色。其次,徐悲鸿在对人物进行设色时,坚持以平涂为主,但他这种平涂与传统人物画的平涂是不同的,它除了表示肉色,还具有一定的造型功能,用于刻画筋骨肌肉的结构、厚度、起伏等。这些在《李印泉》中得以体现,在颧骨、鼻头、耳垂的地方以深赭石设色,在鼻梁、额头这些亮的地方用较淡的赭石上色,并且在鼻尖留有高光。这些都可以看出,作者运用西画的明暗画法,但因为用了同一种颜色只是深浅不同,这又有西画的色彩处理不同。再次,作者在对于人物背景色的处理上,为了突出主题多采用淡灰色。除此之外,也会根据作品的不同主题进行设计与表现,如《紫气东来》这幅画,看起来像略带光色的水彩画法,作者为了突出紫色这个主题,在城墙和天空都赋有深浅、冷暖不同的紫色。

总体来说,徐悲鸿对中国画设色的创新,仍然坚持中国传统画法。在设色上还是将笔墨放在第一位,并不强调色彩的对比而是追求色彩的和谐,学习西方结构学原理,并用色块和赋色辅助造型,这些基本的语言创新为他的绘画风格打下基础。

三、徐悲鸿对近代美术做出的重要贡献

徐悲鸿先生在人物画创作中力求神态与外形都要具备,并且巧妙将这些与国画的意境、韵味相融合,可见徐悲鸿在绘画上一直研究西方写实技法和中国传统笔墨,并且通过实践取得了成功。

徐悲鸿的中国人物画改造是成功的,因为他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其创作思想是表现人,虽然他的作品还有其它内容,但是他成功的借鉴西方绘画元素并熟练运用到中国人物画中。这种中西绘画结合的思想,不仅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还促进了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在教学中曾多次强调,学习中国人物画的学生要加强对于人物的研究以及对于素描的练习,加强各种人物绘画技法的练习,通过写生来提高造型能力。如今,他的教学主张已得到广泛认可,在美术教育中都采用素描人物训练,这意味着徐悲鸿对中国美术教育事业做的贡献是巨大的。

徐悲鸿在中西绘画结合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将欧洲的绘画写实语言,体现在中国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中,并探索出了一条新的中国画道路。

徐悲鸿先生一直坚持中国绘画改造,他秉承中国魅力,培养了许多绘画人才,以更好地促进中国画的发展。可以说,人物画是贯穿我国各个时代的重要绘画元素。而且绘画内容也涵盖了各个历史朝代的人文风貌,上到帝王下到平民百姓,中国人物画中皆有体现。尽管在明清末期,人物画的发展几乎处于停滞的状态,没有人愿意对中国人物画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而是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其他的绘画方面。而徐悲鸿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困境,他将西方的绘画风格以及绘画理念巧妙地融入到中国人物画之中,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也改造了中国人物画中的不足和弊端,推动了人物画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今天,时代仍然在发展,中国人物画在未来也将会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更大的挑战。绘画是一门艺术,它不仅是技能和手法的高超,更是精神层面的表达,作为新时代绘画传承者,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深究,墨守成规会被淘汰,但是也不能够为了追求新意而丢弃传统。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徐悲鸿人物画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格绒追美小说叙事的空间结构
走进鼎盛的唐代人物画
陆俨少人物画谱(九)
陆俨少人物画谱(二)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徐州安美固建筑空间结构有限公司
基于社会空间结构流变的统战工作组织策略研究
关于写意人物画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