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发展聋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初探
2020-03-03王叶青
王叶青
(安徽省安庆市特殊教育学校,安徽 安庆 246003)
学校各学课程教学不仅负有学科知识教学的责任,同时也担负学生语言能力培养的任务, 这里所说的“语言能力”应该偏向于“数学语言能力”。数学语言准确、严密、简明。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1]。聋生因听力障碍,语言表达水平跟不上年龄相仿的人群,通常所说的“十聋九哑”,与他人说话交流的能力很弱,思维不畅有阻障,很难理解问题的意义并解决问题。聋校有不少的数学“学困生”。
一、当前聋生学习数学语言存在的问题
不少聋生看不懂题目或者看到题目很长,嫌题目“啰嗦”干脆放弃;有的会做却不知怎么样来表述;看不懂,表达不来,听不懂别人所说的数学语言表述的思想和意思;对定义、定理和法则、公式理解不够,只会一味地死记硬背,更不会对于符号、形式、概念、法则与公式之间自由地转换,所有这些都使得聋哑学生很难学习数学。有相当一部分聋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数学缺乏兴趣,这一现象到了中学阶段,尤为明显。
二、当前聋生学习数学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因残致障,缺乏习得语言的自然环境条件
健听儿童,在娘胎中,就生活在各种声响自然影响的环境中,自出生起,无时无刻都能受到人类有声语言的熏陶和影响,尤其是身边亲属们一对一、多对一的个别化教学,自然地习得语言,不停地积累和成长,学校学习只是其提高和发展语言能力的又一个重要的阶段。而听障儿童,因存在听力障碍使得其要想通过自然环境习得语言,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即使是进入学校进行学习,聋生的知识、经验以及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远不及正常同龄儿童,在数学语言学习多数是机械地强记和被动地接受,只停在知识的表面,未能抓住知识的本质。
(二)数学语言精确、严密、抽象和概括性的特点,是聋人提高和发展数学语言能力的一大障碍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2]。而数学语言本身极具精确性、严密性、抽象性和概括性,对于依靠极具形象性的语言——手语进行交流和思考的聋人而言,两种语言间客观存在的突出的矛盾,原本就是一种难以跨越的鸿沟,聋生思维不够严密,对精确、严密、抽象和概括数学语言的学习和理解更是他们的弱点,成为其学习数学语言的一大障碍。
1.手语表达数学语言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就目前来看,《中国手语》和《中国手语》续集两册词典性专业用书中数学术语词汇合起来也只有130个(数字除外),教师上课时只能“创造”手语,这样做的效果是好还是不好可以直接的想象得到: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分数、函数,复杂而又抽象,手语却是形象直观简化,不能准确严密地表达数学意义,存在极大的局限性。
2.师生之间沟通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
在聋校数学教学工作中,老师在辅导个别聋生,虽然想千方百计地让该生明白老师的思想,可他总是介于懂和不懂之间,若是让其他好学生帮助辅导,往往能得到较好的效果。最值得注意的是学生使用的手语很可能与教师所使用的手语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3.聋生对语言的转换存在困难
自然语言和数学语言的差别很明显,前者聋生好接受。数学中的符号、式子只对应着相应的含义。在数学语言中很少出现一个符号表达几种不同的意思,即使有也是寥寥无几。就像“△”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表示三角形或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但即使是这样,普通学生只要与上下文相关联从而能明确区分,但有不少聋生不易于区别二者,存在语言转换的困难。
(三)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针对性的系统训练
许多聋校数学老师一般更多地偏重于解题方法的传授和探究,弱化或是缺乏有效的培养和发展聋生语言能力的针对性的系统训练方法和手段和过程。
三、培养和发展聋生数学语言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数学符号和含义转换的理解和应用
符号是外壳,外壳中所代表的含义一定要让聋生真正地理解和清楚地掌握,不然它就真的成了形式和空壳了。我们聋校数学老师一定要结合数学语言,教会聋生理解和掌握它所代表的意义,不要也不能含糊,更不能直接不说符号的表达式的意义只教给聋生解题方法,这样聋生只会更加迷糊不清。
老师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加大聋生对数学语言的语义分析、句法分析探究和训练力度,这一点类似于语文中的句法分析。让聋生思维中对相关的概念和符号一一对应,对问题进行比较和分析,不难得出不同问题的实质,即语义指向相同,只是表述的形式有点不同。问题的结构形式一经转换,聋生就能依据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对该问题进行解答。
(二)在教学中将直观形象与数学语言建立联系,加强数学语言形式间的转换训练
概念本身是非常抽象。因此,学生在教学中对熟悉的形象进行深化。引导帮助聋生最重要的是理解概念符号的意义。教会聋生建立三种语言互译互转的熟练程度,有针对性的反复练习对聋生思维的合理性、敏捷性的提升来说好处多多。
(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聋生用数学语言交流,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体验规范的数学语言
聋生经过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和运用数学语言的全部过程才会加深理解数学语言。“方程”意义的教学中,可以罗列两组式子:非方程的、方程的,先组织聋生细心观察与比较,让聋生充分感知,请学生分析讨论式子在什么地方相同,什么地方不同;最后给出“方程”定义。在具体可感的实例中概括总结得出概念,清晰地理解“方程”。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聋生模仿叙述、简化叙述、准确叙述、推广叙述、识别真假、独立叙述等多种形式,让聋生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地“说起来”, 从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都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提出错误的案例并通过论证确定等等,建立起师生、生生交互多向交流模式。通过多向交流,激励聋生表达的欲望,通过自身主动参与,帮其构建实物、数量、图形多向度勾联和各种表达方式之间的转换,让其数学语言能力在“实战”中得到提升。
(四)循序渐进进行数学语言的叙述,提高理解能力,拓展思维空间
数学语言是数学家经过实践探究而规定的,它们也是活泼的而又严谨的。我们要循序渐进进行数学语言的叙述,提高理解能力,拓展思维空间。这样做对聋生有效地理解数学语言的意义助推力很大。
聋生因为他们的记忆是块状的机械的,学什么记什么,对不同数学语言之间的联系缺乏有效地思考,所以在他们大脑中的大量的数学语言是孤立的。在教学中我们要在聋生感知数学语言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增强对语言进行主动加工的意识和习惯,坚持不懈,唤醒学生潜在的加工意识,自觉地对语言进行横纵向联系,这种对知识加工的意识一旦形成,从而形成类比迁移学习的学习能力,使其受益终身。
(五)注意引导聋生对生活问题进行数学化
老师要多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数学问题的联系,如彩票中奖率、空气质量指数等等,教会聋生学会用数学的语言思考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法,这也是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在数学语言的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机会帮助聋生分析现实生活中数学现象,将其中的非数学语言数学化,形成数学模型,不失时机地引导聋生体会数学对生活实际的指导作用,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对常见的数学现象进行数学语言描述,为聋生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应用能力发展提升提供“助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