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历史视野 厚植家国情怀
——“舳舻碧水话运河”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2020-03-03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关键词:玉河水系运河

■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 项 东

以北京水文化为背景,以贯通北京城的运河为线索,依据《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要求,设计并实施了以“舳舻碧水话运河”为主题的水文化系列课程。

一、跨学科搜集学习资源,多角度认识北京水系文化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为融合、自主、实践,鼓励学生跨学科学习,以融合的教学资源为学习载体,形成多维度、多角度的认知。基于此,课前以学生自由分组为学习单位,分别从历史、地理和政治三个学科的不同角度,收集和整理关于北京水系文化,尤其是运河文化的相关资料,展示给其他学习小组。按照这样的学习任务,三个学习小组分别分享了历史中的运河、地理中的运河、政治中的运河。

(一)历史组

展示了两组照片:第一组照片为中国武宁湖(江西)的卫星照片。这些图片是从飞机的窗口向下望时看到的河流,蜿蜒曲折,显示了像龙一样的图案。第二组照片为恭王府中一口干涸的古井。围绕着井台,古人用卵石和瓦片嵌出了一条完整的龙图。离井台不远的水池边,为水池送水的注水口也用了龙的形象,那是石头雕刻的龙头。从两组照片中寻找到一个共同的认识:为什么中国人那么喜欢龙?龙是给水者,龙代表水文化,对龙的崇拜就是对水文化的尊重。

(二)地理组

展示一:古时的背景就是一个水都,不管是盛产京西稻的海淀,还是弥漫着菱角香的皇城脚下,老北京人敬水、依水、护水。

展示二:北京城城址的变迁其实和水关系密切:辽代的南京城和金代中都城大致位于今天北京广安门外附近。它们的地表供水,主要来自今北京城西南郊的莲花池(一个天然小湖泊)。这个小湖泊的水主要是永定河故道改道时积水形成的。可莲花池水源毕竟有限,虽然供应辽代和金代这样的地方政权都城内部宫廷园林用水有余,但随着北京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政治中心,运河用水的吃紧就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展示三:都城的选址都和河流有密切联系,既可以提供水源,又可以提供灌溉用水,还可以提供居住地的平坦地形和肥沃的土壤等。所以,从元朝建大都城开始,北京的城址开始向东北方向移动。在金中都的东北郊,有着比较丰沛的水源,可以统称为高梁河水系,包括大面积的湖泊(积水潭)和清澈的泉流,这既为城市新址的建设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同时也为新城的水运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明清时候的北京城与元朝相比基本上格局没有太大变化,只是北城墙向南移动了三站地,也就是现在的元大都遗址公园到北二环附近。

展示四:著名的古代科学家郭守敬所开凿的通惠运河将大都城西北沿山地区的泉流水源,即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设法引入今天北京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然后疏通运渠至积水潭,后又修建了经大都城至通州的一段,与隋代修建的京杭大运河相接。在元朝,从昆明湖至积水潭的这一段称为高粱河,从积水潭到通州这一段称为通惠河。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从上京和林回来,在万宁桥上看到水面全是粮船,“过积水潭,见舳舻蔽水,大悦”,亲自命名从万宁桥到通州的河道为“通惠河”,即“通济惠民”的河。

(三)政治组

算一笔账:“漕运之制为中国大政”其原因为——元朝政府要维持其统治,满足“人烟百万”的大都必须把江南的粮食、财物漕运到大都,因此,对漕运的依赖大大超过了前代,到元中期每年漕粮由数十万石激增至百万石。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光花在这50多公里上的运费就高达6万缗(缗是一个货币单位,原来指的是串铜钱的绳子,后来一缗就成了一千个铜钱的代称,等于一贯钱,一缗=400元人民币,6万缗就意味着2400多万元)。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修建这段通惠河势在必行。

二、巧妙设计运河闸口,体验古城水系文化

本节课的第二部分是在学生小组展示后,由教师提出问题:北京的水系是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京杭大运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有很高的航运、灌溉、排涝价值,为历代漕运要道,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漕运把物资运到通州后,通过通惠河与京城漕运联系起来。但是北京的地势特征是西高东低,选择由东南向西北的进京水道必然有逆水行舟的问题。本节课的实践活动:如果你是京城古运河的设计者,如何克服逆水行舟的问题?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流和优化设计方案,最终呈现出两种优化后的设计,与古代时科学家的设计不谋而合,即元朝运河进京水道当时有两条交通要道,一条是坝河,一条是通惠河,都对于逆水行舟有各自的办法。明朝时选择通惠河为进京主要水道,“坝河”顾名思义,有七座坝位于河上,货物运进京城的过程中只能止水过舟,将货物卸下来,到坝的另一侧换一条船继续行驶,这样必然耗费时间和人力。而通惠河则选择了修水闸的方式,这叫截水行舟,货船就像坐滚梯一样通过积水潭到了城里头,通惠河到积水潭有段必经之地就是“玉河”,玉河段有一段水闸“澄清闸”,当时一片繁华,就是现在的地安门东大街到什刹海的这一段。

通过文字材料,了解玉河的前世今生:

玉河,通惠河明代以后改称御河(玉河),从万宁桥(后门桥)到金闸河的一段因在都城内,并流经元代的皇城根,故称为“玉河”,又称为“御河”。元大都的北城墙在今北三环之外,即今北京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东、西城墙在现在的东、西二环路内侧,南城墙在今东西长安街,即古观象台自东向西的延长线上。元政府打造了8000多艘运河槽船,每天川流不息地把来自鱼米之乡的漕粮运到大都积水潭码头。积水潭成了热闹的集市,遍布茶馆、酒楼。

赏析:诗人王冕看到宽阔的水面风吹波动,岸上酒船林立,不禁咏道:“燕山三月风和柔,海子酒船如画楼。”充分显示了古运河的活力和影响力。

玉河的境遇:元末明初,积水潭水源上游的村庄人口增加,大量开垦,导致河道淤塞,积水潭的来水渐渐减少,通惠河的内河漕运作用越来越小。另一方面,明代建的皇城将流经元代皇城东墙外的运河圈,以保证皇家用水,水路被切断,玉河的漕运功能彻底丧失。尤其是自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条铁路,在火车卷起的滚滚浓烟中,运河逐渐成为一道远去的风景。

三、再现古运河风采,玉河带来的新思考

玉河在历史上消失了多年,直到2013年,玉河才又恢复了旧时的模样。玉河的再现会引发哪些思考,又留给我们什么新的问题?

历史组:如何保护玉河古风古貌,能让北京的水系文化得以发展,同时不破坏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

地理组:玉河水系的复原,如何保持和什刹海整体水系的循环和环境保护问题?

政治组:玉河水系的复原势必会带来周边环境的变动和改造,如何把旧城的风貌继承下来,又能让新水系富有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

尾声:地理组同学的思考在课堂上就有了回应。已经去过新玉河并有了实地考察的同学回应:为了保证汩汩清流四季常清,玉河内特别安装了水循环过滤系统,河底则铺设了循环水管,每6天循环一次。一旦逢雨季什刹海的水位过高时,通过水循环系统,还能将什刹海的水流引入玉河内,起到分洪的作用。

历史组和政治组同学的思考和问题,作为实践课要探究的延展内容。一周后的水系文化课程,我收到张子博同学的作业,其中有这样一段:舳舻碧水话运河这一节课让我有机会了解我的家乡、走近我的家乡。虽然一直生活在北京,却第一次这么认真地研究她,了解她,观察她,想念她。第一次站在玉河旁,才那么真切地体会到,身为北京的孩子,我由衷地爱自己的家乡,爱这里的山和水。

四、传承水系文化精髓,培养深厚家国情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诗词都在形容水的活力、创造力,水的包容、厚重。在水系文化系列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北京的水,就是北京的历史,就是北京的精神,就是北京人。从学习水系的历史,到了解她的今天,从学科间的融合,多角度地认识北京的水,到学生笔端和心里都涌动着对家乡的热爱和根植于内心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个人精神生命萌发的起点,是人生境界抵达高远的第一级阶梯,有了这样的基础,每一个学生都会把个人的学习生活与家乡、与祖国的发展和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样的内在力量,将会影响和支持学生大有作为。

猜你喜欢

玉河水系运河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连载《霜满玉 六》
霜满玉(五)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