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2020-03-03

林区教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译文原文交际

郑 艳

(山西医科大学晋祠学院,太原 030001)

一、翻译教学背景

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在近几年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但对听说读写技能的重视仍然远远高于翻译能力的培养。大学英语四、六级从2013年开始,主观题的比重由20%上升到30%,其中汉译英段落翻译的出现是题型改革的一大亮点,这一变化说明大学英语增强了对翻译能力、逻辑分析能力的要求。而现阶段高校的英语教材和课程、教师授课的重难点等方面并没有体现出对翻译教学的重视。譬如上外出版的《大学英语精读》,北大出版的《新编英语教程》等比较权威且被广泛使用的教材中的翻译练习都不够系统,基本不涉及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训练。当今高校的英语语言教学活动基本按照拟定的教学大纲进行,主要是英语视听教学和综合英语教学,而翻译教学的重要性并没有在其中得以充分体现[1]。目前的翻译教学方法通常是逐字逐句翻译,同时受母语的影响,再加上对异国衣食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等理解的缺乏,翻译教学仍受限于“教师留文案—学生翻译—教师讲解”的模式[2]。

翻译是对语言综合能力的考查。英译汉的关键在于对英语的理解,而汉译英可以衡量出学习者的英语语言知识是否全面,表达方式是否得当,基本翻译技巧和沟通能力的运用是否熟练。根据一份近千名学生参与的调查发现,英语技能掌握最差的部分是汉译英,可见,翻译能力已经成为制约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一个绊脚石[3]。因此,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和英语运用能力,是目前英语教学需要关注的重点。

二、交际翻译理论

本文所运用的交际翻译理论源于英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纽马克之前,直译意译争议已久,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认为“翻译就是意译”,后来他在《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中对翻译进行了新的诠释,他所提出的功能对等是指“不但是信息内容的对等,而且尽可能要求形式的对等”。和奈达的理论相比,纽马克的观点相对简明扼要、短小精悍。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旨在传达原文的语义内容,而交际翻译注重读者的理解和反映。相比使译文形式更接近于原文的语义翻译,重新组织句法的交际翻译更难掌握,译者不能受限于原文语言结构的束缚,形象地说,就是要将原文的内涵信息提取并尽量运用接近目的语的语言结构包装出来,加工的过程中需要将逻辑关系稍作调整,增删一些修饰语,抑或改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或笔误[4]。基于语言学家布莱尔和雅克布森的语言三大功能,即表达感情、传达信息和产生效果,语义翻译适用于第一种功能,而交际翻译适用于后两者。语义翻译侧重于文学和权威性文章,也就是更加注重源语言的特色。科技报告和教科书类的译文重在传达信息,遇到隐喻时,应揣摩其本身的意义,而非直接复制词义。论辩性文章、广告、通告、法规、宣传和通俗文学类的译文旨在产生效果,为了使读者易懂,有时需要在原文基础上再创作。之所以运用交际翻译理论,是因为中英文化差异较大,尤其是文化缺失和文化空白,比如一些动物的寓意在不同的语言文化里所象征的事物是不同的,“龙”在中国是皇家贵族的象征,而在英语文化中是邪恶力量的象征,这就是文化缺失。而文化空白一般是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习语或成语,如果直译“班门弄斧”这样一个成语,不仅不会传达出原文的内涵,读者还可能会曲解原意。

三、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本文将交际翻译理论引入翻译教学中,从文本功能和翻译策略与技巧两个角度探讨如何构建大学英语教学模式,以期给高校英语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丰富课堂教学。交际翻译法是在意译的基础上遵从归化原则,充分利用地道翻译的优势,使目的语读者与原文读者拥有同样的理解效果。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小单位的翻译练习一般都是以本单元的词汇和句型为基础,多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学生习得的结果很难做到举一反三。因此,系统地教授翻译方法是必要的。

1.比较文本功能

纽马克认为翻译的材料多种多样,不可能采取单一的翻译策略,例如同样是文学作品,严肃文学应使用语义翻译,而通俗文学应选择交际翻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授翻译方法前,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翻译理论及其文本范畴,比较不同文本之间的功能差异。一般来说,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文本类型是比较局限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涉猎不同文本功能的文章,掌握定义文本功能的方法。课堂上,教师给出不同类型的文章段落,让学生进行比较归类。不管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译者都应该明确自己并不是一个翻译机器,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目的语读者,要经过一个综合的思考加工过程,才可以使得译文产生较好的阅读效果。任何一个理论的教学必须有一定量的实践相结合,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课前安排小组任务,让学生查找资料并作预习讨论,同时准备不同文体的例子课上以演讲的形式呈现结果,进行文本类型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风格、翻译侧重角度、翻译单位、语言类别、新词的使用情况、隐喻的处理等角度来分析文本功能。例如,科技报告类文章的陈述比较客观、中性,翻译单位介于搭配和句子之间,而不拘泥于单词,对于不常见的隐喻译出其意义为佳,这样的文本翻译应基于交际翻译理论。

2.运用翻译策略

语言运用的目的强调可读性并且易被理解,语言并不是单纯的文字符号,其本身蕴含着一个国家独有的文化,因此,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寻找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教授交际翻译策略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先自己翻译,小组根据交际翻译理论讨论并点评恰当之处,教师引导学生归纳翻译方法,总结翻译技巧。几个典型的翻译策略如下:

意译(Free Translation)是运用直译加解释的方法。译者尽力摆脱原文形式和结构的束缚,从译入语的角度出发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尤其是当二语表达方式和结构存在较大差别的时候,原文中隐喻的表达如果直接逐字翻译出来的话是很难使目的语读者产生类似的联想,所以,不论是词句、喻体还是民族地方色彩,译者都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语言表达形式。意译的方法虽然使得译文的结构、形式等不忠实于原文,但是实际上却能够把原文隐含的意义委婉地传达出来,且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既能够使读者容易接受,又能够达到意义传达的目的。例如:大学英语精读课文“The Making of Surgen”中的一句话,“There were no butterflies in my stomach when I opened up an abdomen or a chest.”表意为当我开膛后,我的肚子里就没有蝴蝶了,这里的“蝴蝶”很难让读者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肚子里的蝴蝶”喻意内心紧张忐忑,根据上下文分析,此处是要说明作为一个外科大夫,手术开始后他的紧张感就没有了。“Einstein wouldn’t walk down the street to see a reactor create atomic energy.”这句话中很显然爱因斯坦见证反应堆产生原子能和沿街走毫无关系, “walking down the street”是一个不需要费力的行动,因此这里的喻意是爱因斯坦对见证反应堆产生原子能这件事情没什么兴趣。朱自清的《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近几年来, 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 家中的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中国人向来喜欢委婉地表达,而西方人更倾向于直爽的说话方式,这里的 “东奔西走” 如果译成 “run to the east and walk to the west” 就偏离了原文的真正含义,这里的“东” 和“西”象征着离家很远的地方,也就是说为生活所迫四处奔走活动,生活很不稳定,因此可翻译为“to live or work not stably in one place”或者“living an unsettled life”。从交际翻译的角度来看,意译缩短了两种意识形态的差距,但是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欠额翻译,导致语言文化的缺失,比如中文四字词语的结构特色、对偶句的韵律等等。

增译(Amplification)一般是在直译阐释不全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词汇信息来说透原文的含义,尤其是原文隐含的意义,保证信息准确的同时还要确保译文细节的相互协调和照应。例如“Moss does not cling to rolling stone”,直译为滚石不生苔,引申出一个道理就是转行不聚财。当今社会,跳槽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然而并不是每一次换工作都会更上一层楼。所以此谚语就是奉劝大家不要盲目追求时尚,跳槽前应三思。因此在直译的基础上补充一下所隐含的引申义才会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内涵,即“滚石不生苔,转业不聚财”。“每一城楼,每一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此句中的城楼是指中国古代城墙上的门楼,是一座“城”的标志,作为既有军事防御功能又有城市防洪作用的防御型建筑,如果不增译解释,目的语读者就会很难理解如此深刻的中华文化内涵。因此,比起“city tower”或者“city wall”,“gate tower of the city wall” 更加形象直观地描述出了城楼的特征,而不仅仅是直观的城市墙壁或者城市塔楼或堡垒。

省略(Omission)也是由于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不同所采取的一种翻译方法,比如,汉语没有冠词,代词、连词、介词也比英语少,所以英译汉中需要做一些省略,减少冗赘或避免违背译文的语言表达,这里要注意的是所省略的往往是形式中的元素而不是原文的思想内涵。 省略的用法会使译文的语言简洁、紧凑和明快,从而使得内容突出和精确,避免读者感到冗长和无趣,省略不仅是“以无为有”,而且还是“虽无胜有”。比如形容饭菜的“美味可口”,这一四字词语在翻译中可以直接译成“delicious”或者“tasted”即可。“We live and learn.”此句话的主语我们是泛指,所以译成汉语时省略不仅不会影响表达效果,还能够简洁明了地呈现这一谚语,即“活到老,学到老”。此译法巧妙地运用了目的语汉语的对偶形式。

替换(Substitution)是指目标语言中没有意义对等的表达但有相似的引用可以起到类似的效果。双关语的表达往往需要用替换法来释义,替换法对译者的双语文化基础要求颇高,比如 “红糖” 在英语中并不是“red sugar”,它所对应的表达是 “brown sugar”,“馍馍”译成 “steamed buns”,“一丈”译作“ten feet”。同样表达“入木三分”,英文一般用“close to the bone”,英文的喻体是骨头,而中文的喻体是木头,不同的比拟,但有同样的寓意。所以,像这一类有文化特色的表达,译者要忠实的是其逻辑意义而非形式。

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教师既可以让学生将文章中的译法作归纳,也可以给予一些示例通过演绎法让学生总结译法规律,使得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为导向。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鼓励学生以小组模式按类别查找例句和表达,并进行翻译练习、小组评价和教师点评。同时教师要及时归纳总结学生在翻译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并进行深入剖析,比较鉴别,强调不同语言的习惯用法和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于每一次的翻译练习,要将学生互评和教师批阅结合起来,并积累成册。经过几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交际翻译能力有所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也随之加强。

综上所述,以语言学知识为理论基础的交际翻译理论在实际英语教学中的指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改变了传统的“重输入,轻输出”的教学理念。通过系统学习翻译理论和技巧,学生不仅可以在教材中进行针对性的深度探究,还可以搜集大量的课外译文,熟练掌握不同文体的逻辑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好地贯彻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能力为目标,注重过程的教学理念。当然,仅掌握一些翻译方法是不够的,学生还应该具备丰富的词汇以及大量的翻译实务训练,尤其要重点关注固定搭配、非谓语动词和主从复合句的翻译,这样才能够熟练地将双语准确、流畅地表达出来。

猜你喜欢

译文原文交际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译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