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技术在骨科临床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2020-03-03覃海飚宋泉生梁华玲黄彩云
陈 静,覃海飚,宋泉生,梁华玲,黄彩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仙葫院区,广西 南宁 530200)
中医护理是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及思想,融合西医生理病理知识内容,对疾病进行辨证护理,以保护人民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1]。据相关研究表明,我国人口老龄化逐年严峻,而随之带来罹患骨科疾病或者骨科创伤的患者数量不断攀升[2]。此外,中医护理的优势在骨病及骨伤相关科室的确切意义已被证实,尤其在纠正骨伤患者数量的血瘀、筋伤、气滞等中医证候要素方面为西医治疗方案难以比拟[3]。因此,正确及时的中医护理方案介入对于骨科病患非常重要,同时中医护理技术具有作用快速、操作简单、适应广、安全性高、疗效明显等优点[4]。在骨科中应用的中医护理技术主要有中药湿敷、雷火灸、中药药浴、腕踝针、中药熏蒸、拔罐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等。目前,国内多数大型三级甲等医院已将中医护理纳入骨科病患康复内容中,现本文将近年来骨科常用的护理技术综述如下。
1 骨科常用的中医护理技术
1.1 雷火灸 雷火灸属于中医学的明火悬灸疗法范畴,是利用燃烧中药粉末后产生的热力、辐射力、物理因子、相关药化因子,通过循经感传的作用机理达到调控脏腑功能的一种中医护理技术。雷火灸扩展了中医学关于火热灸疗法的运用范围,具备方便、低毒性、无针刺疼痛、不经血液代谢、不良反应较少等优点,因此,许多临床科室开始逐渐普及应用[5]。亓阳[6]在中医护理的基础上加用雷火灸,发现其可以有效改善骨折卧床患者排尿困难,避免再发,降低尿路感染发病率,且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患者依从性好。
1.2 腕踝针 腕踝针法是张心曙教授根据多年临证经验探索总结出的一种实用针法,具有方便、见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据相关文献计量学研究发现,腕踝针疗法在减缓疾病与创伤引起的疼痛方面具有明显作用,因此,将腕踝针疗法应用于骨科有深远意义[7]。此外相关研究表明,腕踝针可显著缓解慢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疼痛,提高病患生活质量[8-10]。而腕踝针治疗在减轻如膝关节置换术、腰椎疾病手术等骨科手术后的疼痛情况及不良反应方面情况也有明显作用[11-15]。
1.3 中药湿敷 骨科中的中药湿敷技术多用于各种骨关节炎症,治疗时将拧干的浸满药液的纱布敷于患病关节处,多结合红外线治疗仪加热疗法以促进药物吸收,同时达到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功用,而药液多运用活血消肿、散寒止痹、祛湿除风类药物制成,以加快关节康复、减轻病痛,提高病患日常生活质量。中药湿敷按浸满药液的纱布温度分为冷湿敷法(0~10℃)及热湿敷法(30~40℃)两种,前者主要有降低患处温度、抑制炎症进一步加重、减轻组织充血及降低出血发生率等作用;后者有降低疼痛阈值、加速血流速率、缓解筋脉痉挛等作用。而在冬季运用中药湿敷时需防治感冒,此外,在骨科病房中运用上述两种中药湿敷方法均需注意,药物湿敷面积不可超过全身体表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研究表明,中医湿敷可有效消除全膝关节置换术引起的肿胀,一定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16]。
1.4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主要是通过酒精的燃烧或者抽气泵,使罐内空气排出,造成负压环境从而吸附于治疗部位上,造成穴位周围充血的治疗方法。虽然拔罐治疗期间会出现暂时性的肌层瘀血,但可显著扩张血管,疏通经络,进而引发全身反应,具有消肿止痹、活血散气、温经祛寒等功效。拔罐疗法又称“吸筒疗法”“火罐气”,临床上可分为留罐法、药罐法、走罐法、留针拔罐法、闪罐法、刺血拔罐法等拔罐方法[17]。相关研究发现,拔罐疗法结合其他中医手段可显著改善中医辨证为阳虚寒凝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18]。
1.5 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辨证运用的中草药通过进一步加工为可供贴敷的特定剂型,应用于相关穴位,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治疗病痛目的的穴位刺激疗法,同时又可通过局部组织吸收药物有效成分,并入血循环,对疾病发挥特定及双向调节的药理作用。相关研究表明,穴位贴敷配合中药经验复方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症状及相关炎症指标如C反应蛋白、血沉、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等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19]。中医贴敷结合针刺可改善原发性骨质疏松患者骨代谢水平,提高生活质量[20]。
1.6 中药药浴 中药药浴通过辨证遣方,将相关的中草药煮水洗浴,具有疏通经络、祛风逐寒、调和脏腑、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功用,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浴泡可以明显缓解骨病患者肢体发冷刺痛、麻木不仁等症状。苏艳[21]将中药足浴法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股骨头置换术后、膝关节置换术后及足内外踝骨折术后等骨科疾患,并配合功能锻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用法为:将辨证施治运用的中药放入2 000 ml水中,武火煎煮40 min后换文火,剩1 000 ml时取汁,继续加2 000 ml煎煮至1 000 ml取出,两份药汁浴泡双足踝,同时施于一定的按摩手法。此外,王领群等[22]研究发现中药药浴可有效缓解老年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有助于促进患者骨关节功能的恢复。
1.7 中药熏蒸 中药熏蒸是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以达到治疗疾病、养生保健的护理方法。在骨科应用中,主要利用中药煎煮产生的蒸汽渗透肢体关节,使血管逐渐扩张,提高循环能力,而且中草药中的有效成分经皮肤吸收后入血参与循环,在局部维持一定浓度,可改善关节血管循环及通透性,促进炎性因子吸收,加速代谢废物排出,进而促使骨关节功能恢复。此外,此过程中还可产生相关抗过敏源,长期使用此疗法可逐渐改善病患过敏体质,可使患者逐渐接受其他中医护理技术方法,此中医护理技术方法具有方便快捷、安全低廉等效果,值得推广[23]。相关研究表明,中药熏蒸结合药膏贴敷可降低关节滑囊炎疼痛程度,同时长期规范化使用能降低患儿急性髋关节滑囊炎复发率[24]。而中药熏蒸结合浴洗及腕踝针等中医护理技术方法,对骨性关节炎患者疗效明显,总有效率可达95.24%[25]。
2 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注意事项及目前存在问题
2.1 开展中医护理技术的注意事项 在骨科病患的康复阶段应用中医护理技术时,应注意以下事项:①护理过程中要注重防护,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要注意佩戴口罩、眼罩等,入院应及时完善如肺CT等相关检查,确保医患双方疫情防范安全,并在骨科的中医护理内容施展中,尤其注重中医整体观念,同时在生理、心理及平素生活进行辨证护理,使病患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获益[26-27];②饮食护理方面,给患者制定个体化、全面性的饮食方案,以缩短患者恢复时间[28];③对于较为严重的骨伤或骨病病患,或合并有危重基础疾病的病患,进行中医护理时,要密切关注患者心肺功能变化情况、局部组织受损情况及对症服用药物后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同时对于病情危重者应进行严格的体征管控,密切关注疫情变化[29]。
2.2 存在问题 虽然中医护理技术具有疗效确切、便捷安全等特点,但目前骨科护理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①中医护理技术的记录不全,多缺乏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主要原因是部分护理人员中医基础理论薄弱,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科室内中医知识培训,增强中医护理记录的监督力度,并加强高年资、高职称护师对低年资护师的培训力度及带教,完善中医护理记录;②实施中医护理技术的质量水平较低。主要原因还是护理人员中医护理技术经验不足,故应定期在科室内展开中医护理技术的学习,由高年资护师手把手亲身示范以加强中医护理技能学习,并在一定的课程学习后,组织质控小组对科室内中医护理技术水平进行监督及整改;③在实施中医护理技术的过程中医护双方交流欠佳。主要原因是护师对患者病情了解不充分,难以消除患者疑惑,今后应加强护师交流能力培训,进一步加强护师的责任感;④中医护理记录书写不够规范。今后将参照《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等的标准,进一步加强提高护理记录书写水平。
3 结语
目前,中医护理技术已在骨科临床中广泛应用,并获得广大患者的好评。中医护理技术必须根植于整体观念,寻求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并根据不同的病患的中医体质,采用疏通经络气血、行气活血化瘀、平衡阴阳等方法,让患者得到确切的疗效,护患双方才能获得较高的满意度。今后应继续加强中医护理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改进护理技术,提高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