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核心义视角考查“凡从某声皆有某义”
——以《说文》“高”义词为中心

2020-03-03张玥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声符多义词义项

张玥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82)

张联荣在《谈词的核心义》中做过这样的比喻:“分析多义词的意义关系,一般都要从本义说起,这当然很正确,因为不先从根儿里说,后长出的枝叶就说不清楚。要理清一棵大树的枝枝杈杈,光说根儿,有时还显不够,因为有的枝叶离根儿太远,一时连不上,还需要说说树心儿,树心儿连着树根儿,也连着树枝。这就是说,对一个意义比较复杂的多义词来讲,要理清那么多意义的支派脉络,光认清本义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分析这个多义词的意义核心——核心义。”[1]宋永培在《<说文解字>与文献词义学》一书中首次提出了“核心义”,随后张联荣、王云路相继提出了核心义的概念,付建荣总各家之大成,在其论文中给核心义下的定义为“核心义指本义隐含的贯穿于相关引申义项及派生词中的主导性词义特征”[2]4。核心义属于共时平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揭示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联系,寻求是什么统摄了各个义项,探究多义词词义演变的规律。

诸多学者对汉字的训释皆宗许慎的《说文解字》,忽略了对汉字形体和本义源头性的探讨[3]。我们在关注字(词)形义的同时,也要关注其声音和意义的联系。段玉裁在分析形声字的声符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时,在《说文解字注》(以下简称《段注》)中经常用“凡从某声皆有某义”,揭示了声音和意义的关系,归纳出了声符表义的规律。但并不是所有从其得声的字都具有相同的意义,张文欣对《段注》中属于“凡从某声皆有某义”进行穷尽性统计:共1 085个汉字,其中声符表义共605个,占55.76%[4]130。我们从其结果可知,声符具有表义的作用但也有以偏概全的不足。那么核心义能否用来解释段玉裁的“凡从某声皆有某义”这一概念呢?《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的“高”“京”“乔”“尧”“敖”皆有“高”义,下面笔者就用这五个词及从其得声的字(词)为例来进行探索。

一、《说文》中的“高”义词及其核心义

(一)“高”

高,《说文·高部》:“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5]105《段注》:“山部曰崇,嵬高也。”[6]907《说文·嵬部》:“嵬,高不平也。”[5]186许慎认为“高”像观象台一样。高的甲骨文作[7]336、金文作[8]679,二者字形都像高台,本义即为高台。许慎所注为引申义,从本义中抽象出来。《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中“高”有34 个义项(本文只引《大词典》的义项,例证略去,以节省篇幅),除了姓氏、通假,其他26个义项的关系是什么?

(1)“高”义为高大、高度,用来形容事物上下距离大、空间高的状态。转为动词,指增加下对上的距离。

①从下向上距离大,与“矮”相对而言;离地面远,与“低”相对而言。 ②高度。 ③高处。多指高山,土丘。 ④大,盛大。 ⑤声音响亮或尖锐。 ⑥远。 ⑦深,高深。 ⑧优良。 ⑨在一般标准或平均程度之上。⑩增高;升高;抬高。⑪比高;⑫争胜。引申为擅长。⑬有余。⑭超越。

义项①为核心义的阐释。义项②高度为“从物体底部到顶端的距离”[9]17742。此义项可和上一义项合并。都是指“上下距离的高大”。义项③高与深相对。义项⑧为事物的质量高,在上下浮动范围的高处。义项⑫为技艺高于其他人,引申为抽象意义的高。义项⑬有余为“超过足够的程度”[9]9146。义项⑭即为超过一定的限度、程度,存在一个上下浮动范围、空间。

(2)“高”用在人的品行方面,由事物上下距离大引申指人内心上下的距离大。抽象指人的地位上下距离大,即地位高。

⑮指高尚的品德。⑯指高尚的人;隐士。⑰尊贵之位,显贵之位。⑱宗族中在最上之称。也泛称远祖。⑲骄傲;高傲。⑳高明;高强;高超。㉑岁数大,年老。㉒清高;高尚。㉓方正威严。㉔尊贵;贵显。㉕尊崇;推崇。㉖指等级在上的。

义项19为同义并列。马高六尺为骄;“敖”具有“高”的特征义,从“敖”得声“傲”也具有高义。义项20由物的高大引申为人能力的高大。义项21指人的年龄到达一定的高度、节点。义项22指人的心理活动不复杂,境界高。义项23即人的行为品性高使之具有威严。义项24“尊贵”即为高贵。义项25指“庄严高大”之义。义项26即为级别高,具有抽象的“上下距离大”义。

由26个义项可知,“高”的词义可指称事物的高大的性状,指示的对象是抽象的事物,事物的本质特征是“上下距离大,空间高”,核心义来自于词义所指示对象的特征。“高”的核心义就是“上下距离大,空间高”。

(二)“京”

《说文》:“京,人所为绝高丘也。”[5]106许慎认为“京”为人工筑成的绝高土台。《大词典》中“京”共有11 个义项,除了最后特指北京、少数民族名和姓氏外,其他6个义项的关系:

①义为“高丘”。②义为“大谷仓”。③义为“京观”。④义为“国都”。⑤义为“大;盛”。⑥义为“数名”。

义项①即为突出的山丘。此义项未突出许慎所注“人工筑成”之义。义项②即谷仓具有高大的意义特征。义项③此义项由《说文》本义引申而来,具有高大的意义特征。“京观”为“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9]2098。义项④由《说文》本义引申而来,即人为所构建的。“国都”为“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是全国的政治中心”[9]4045。义项⑤《段注》:“释云曰京大也。其引申之义也。凡高者必大。”[6]913《诗·大雅·公刘》“乃观于京”。《郑笺》:“绝高为之京。”[10]222②③④⑤⑥义皆由本义引申而来,具有“人为建造的高大”义。诸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是由共同的“高大”意义特征所决定。

(三)“乔”

《说文·夭部》:“乔,高而曲也。从夭,从高省。”[5]213金文作[8]1450,字形像在“加了一个指示符号。因此本义为楼塔高耸,许(高)”基础上慎所注为“乔”的引申义。《大词典》“乔”的义项有7个,除了最后用作姓氏、木名以外,其他5 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①义为“高耸。多用以形容树木”。②义为“矛柄靠近矛头结缨处”。③义为“装假;虚构”。④义为“形容某种恶劣的表现;有势利、刁滑、虚伪、做作等贬义”。⑤义为“任性易怒”。

义项①指出乔的引申义。义项②是“高”的具体特征义,指羽毛悬挂的地方靠近矛头,矛头即矛的最尖端、最高处。义项③是高义的抽象引申,装假指人与人之间的客气,高冷。而虚构是凌空创作,高于实际。义项④为从人的具体行为(地位高、权势高)中抽象出高义。义项⑤引申指人的气势盛,怒火高,即抽象意义上的高义。此义项可归入到④义。引申情况为①→②③④⑤,义项之间由其共同的意义特征“高”统摄。

(四)“尧”

《说文·土部》:“尧,高也。”[5]291《段注》:“尧,本谓高。陶唐氏以为号……尧之言至高也。”[6]2773许慎和段玉裁所注的都为“尧”的引申义。甲骨文作[7]764,金文作[8]1181,篆文作,都为人顶陶器状,即尧的本义为头顶陶器的人,头为人体最高处的部位,由此引申出尧有“高”义。《大词典》中“尧”有4 个义项,除了用作姓氏和借指之外,其他2 个义项:

①义是高。②义是“传说中古帝陶唐氏之号”。这是古代帝王地位高之义的抽象引申。两个义项之间由意义特征“高”统摄,即为核心义。

(五)“敖”

敖,《说文·放部》:“敖,出游也。从出,从放。”[5]79李学勤先生认为敖的“初文从人形上部着状饰画。小篆人首上部讹作从出,人形则讹作从方,《说文》遂以为从出从放,非是。其本义似为某一族人的专名,晚商和西周之敖习用表国族名或族氏徽号”[11]342。我们从李学勤先生的观点可以看出,《说文》所注的并非是本义。用以表族名即由本义引申而来。状,金文又或于人首处叠加《大词典》中所列的大部分义项是由讹变之义引申的。《大词典》中“敖”有11个义项,除去地名、姓氏和通假,其他7个义项:

①游玩;游逛。②戏谑;调笑。③舞蹈的位置。④喧噪;叫喊。⑤春秋楚国对未成君而死、无谥号者之称。⑥犬长四尺曰敖。⑦粮仓。

义项①为最初字形讹变之义。义项②为出游所带来的快乐,为讹变之义引申而来。义项③存疑。义项④为声音大之义。义项⑤具有地位高之义。义项⑥为犬高大之貌。义项⑦是本义“高大”的具体指称。即义项①②③并非具有“高”的特征义,而义项④⑤⑥⑦由核心义统摄。此例也说明了并不是所有词的义项都具有共同的意义特征。

二、《说文》中从“高”“京”“乔”“尧”“敖”得声之字分析

(一)从“高”得声之字

查检《说文》,“高”声符字有14个:蒿、鄗、嗃、滈、缟、熇、槁、镐、稿、敲(毃)、膏、翯、豪、篙。

(1)蒿,《说文·艸部》:“蒿,菣也。从艸,高声。”[5]20《陆佃诗疏》:“蒿草之高者。”[12]1050按:“蒿”为草中较高的一类,具有“高”义。

(2)鄗,《说文·邑部》:“常山县。世祖所即位,今为高邑。从邑,高声。”[5]129《国语·周语上》:“杜伯射王于京。”韦昭注:“鄗,鄗京也。”[13]30按:“鄗”为县名,地名,声符“高”仅表声。

(3)嗃,《说文·新附》:“嗃嗃,严酷貌。从口,高声。”[5]29《庄子·则阳》:“犹有嗃也。”成玄英疏:“嗃,大声也。”[14]886《文选·马融<长笛赋>》:“铮营嗃。营嗃,大声。”[15]568按:大声也、大乎也,即为大声嚎叫,有“声位高”义。

(4)滈,《说文》:“久雨也。从水,高声。”[5]233《段注》:“引申为水貌。《上林赋》,翯乎滈滈。《吴都赋》,滈汉六州之域。借为京兆镐水字。”[6]2230形容水之大,水位之高。《说文解字义证》:“陵上滈久雨水也。”[16]3901按:久雨也,即长时间雨水积聚,有“水位高”义。

(5)缟,《说文·糸部》:“缟,鲜色也。从糸,高声。”[5]274按:“缟”为一种白色精细的丝织品。声符“高”仅表声。

(6)熇,《说文·火部》:“火热也。从火,高声。臣铉等曰:高非声,当从嗃省。”[5]207《诗·大雅·板》曰:“多将熇熇。”[10]116《说文解字义证》:“火热也者当作大热。”[16]3433柳宗元《先太夫人河东太君袝誌》:“炎暑熇蒸。”[17]5969蒋之翘辑注:“熇,火热也。”《广韵·沃韵》:“熇,热也。”[18]135按:火热也、大热也、热也,即有温度升高义。

(7)槁,《说文·木部》:“槀,木枯也。从木,高声。”[5]115《段注》:“凡润其枯槀曰槀。”[6]1005《说文·木部》:“枯,槀也。”[5]115枯,枯槁。按:“槁”指草木干枯缺乏水分,即声符“高”仅表声。

(8)镐,《说文·金部》:“鐈,似鼎而长足。从金,乔声。”[5]296《说文·金部》:“鎬,温器也。从金,高声。”[5]296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鎬,疑即鐈字。”[19]325按:本义为像鼎的高足加热容器。即容器具有“高”的特征义。

(9)稿,《说文·禾部》:“稾,秆也。从禾,高声。”[5]142按:“稿”为谷类植物的茎秆,有“长而高”的特征,即具有“高”义。

(10)敲,《说文·攴部》:“敲,横擿也。从攴,高声。”[5]63篆文作,横擿,徐锴《系传》:“从旁横击也。”敲作,《玄应音义》卷九:“敲门”注:“《仓颉篇》作同,下击也。”又作,《说文·攴部》:“,䚫田也。从攴,尧声。”[5]6《4说文·殳部》:“毃,击头也。从殳,高声。”[5]60篆文作,为敲击头义。《玉篇》:“毃,或作敲。”[20]31《7字源》:“攴与殳形义相近相关,经常通用,毃字盖本敲之异体。二者是攴的隶定体与隶变体之别。”[11]262按:敲、、、毃,在《说文》中表“击打”义是有分别的,后因部件经常通用和语言经济性原则,今字形合并作“敲”,表“击打”义。声符“高”见母宵部,“尧”疑母宵部,韵部相同,声纽发音部位同。敲、、、毃,彼此之间声符相通,义符相近。即声符“高”仅表声。

(11)膏,《说文·肉部》:“膏,肥也。从肉,高声。”[5]82本义为动物的肥肉油脂。《易·鼎》:“雉膏不食。”焦循章句:“膏,犹高也。”《易·屯》:“屯其高。”焦循章句:“膏,与高同。”[21]10按:“高”与“膏”同具有“高”义。

(12)翯,《说文·羽部》:“翯,鸟白肥泽貌。从羽,高声。”[5]70指鸟儿色白、肥壮而又有光泽的样子。肥胖具有“脂肪高”的特征,有“高”义。

(14)篙,《说文·竹部》新附:“篙,所以进船也。从竹,高声。”[5]94按:“篙”本义为撑船的竹竿,竹竿具有“长而高”义。

(二)从“京”得声之字

查检《说文》,京”声符字有5 个:勍、倞、辌、景、鲸。

(1)勍,《说文·力部》:“勍,强也。从力,京声。”[5]293《文选·左思<魏都赋>》:“至乎勍敌纠纷。”[15]159吕向注:“勍,大也。”按:“勍”有“强劲”义,声符“京”兼表“大”义。

(2)倞,《说文·人部》:“倞,强也。从人,京声。”[5]160反切为力让切时,“倞”为“亮”,会高敞明亮之意。《说文通训定声》:“倞,明也。字亦作亮。”[19]926《集韵·漾韵》:“倞,远也。”[24]按:“倞”具有“强”义,“高敞明亮”义,“远”义。

(3)辌,《说文·车部》:“辌,卧车也。从车,京声。”[5]302按:“辌”指可以寝卧的车子。辌与涼同源,声符“京”仅表声。

(4)景,《说文·日部》:“景,光也。从日,京声。”[5]134《诗·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注:“景,高大也。”《诗·小雅·小明》:“介尔景福。”《毛传》:“景,大也。”[10]224《广雅·释天》:“南方,景风。”《广雅疏证》:“景者,大也,言阳气长养也。”[25]按:“景”有“高大”义。

(5)鲸,《说文·鱼部》:“䲔,海大鱼也。从鱼,畺声。鲸,䲔或从京。”[5]244本义为鲸鱼,体型巨大,是现在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段注》:“海大鱼也。此海中鱼取大者。字亦作鲸。”[6]2318《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䲔,大鱼也。或作鲸,从京声。京,大也。”[26]251溟涨鲸波动,衡阳雁影徂,此为大波动。按:声符“京”兼有“大”义。

(三)从“乔”得声之字

查检《说文》,“乔”声符字有9 个:侨,挢,峤,骄,娇,桥,矫,鞒,蹻。

(1)侨,《说文·人部》:“侨,高也。从人,乔声。”[5]160《说文解字义证》:“北方伎人,足系高竿之上,跳舞作八仙状,呼为高橇,当作此侨。”[16]2737我们由桂馥先生可知,侨本义当为人踩高跷。许慎所注为特征义,即从“人踩高跷”中提取出来。《段注》:“按春秋有叔孙侨如、有公孙侨字子产。皆取高之义也。”[6]1472《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高也。大官曰侨,大夏曰产,故公孙侨字子产。侨寓之义尚未知。”[26]232按:“侨”具有“高”义。

(2)挢,《说文·手部》:“举手也。从手,乔声。一曰,挢,擅也。”[5]255《段注》:“举手也。引申之、凡举皆曰挢。陶渊明曰‘时矫首而遐观'。”[6]2413按:举具有从低处往高处上升义,即“挢”具有“高”义。

(3)峤,《说文·山部》新附:“峤,山锐而高也。从山,乔声。古同用乔。”[5]189本义为山尖而高。《淮南子译注》:“怀柔百神,及河峤岳。”[27]《说文·山部》:“岳,东岳;南靃;西华;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从山岳声。古文象高形。”[5]188岳,按:“峤”和“岳”为同义并列,都具有“山高”义。

(4)骄,《说文·马部》:“骄,马高六尺为骄。从马,乔声。”[5]199即本义为六尺高的马。《诗》:“我马唯骄。”《毛诗·卷三》:“四牡有骄,朱愤镳镳。”《毛诗注疏》:“骄,壮貌。”[10]210按:“骄”有“雄壮”义、“高大”义。

(5)娇,《说文·女部》新附:“娇,姿也。从女,乔声。”[5]265即本义是姿态可爱。声符“乔”仅表声音。

(6)桥,《说文》:“水梁也,从木,乔声。”[5]120《段注》:“水中之梁也,取高举之义也。”[6]1066《郑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释文》:“桥本亦作乔。王云:高也。”[10]358按:“桥”有“高”义。

(7)矫,《说文·矢部》:“矫,揉箭箝也。从矢,乔声。”[5]105按:本义是指古代一种揉箭使直的箝字。后有改变箭曲直的意思。声符“乔”仅表声音。

(8)鞒,《说文·履部》:“屩,屐也。从履省,乔声。”[5]173《说文解字系传》:“屩,犹蹻足高也。”[28]此为杂剧表演用的高跷。按:鞒本义即为鞋,两端翘起。指杂剧表演用的高跷。又指马鞍上拱起的部分,形如桥,高凸起。即“鞒”有“高”义。

(9)蹻,《说文·足部》:“蹻,举足行高也。从足,乔声。”[5]40本义为腿脚高举。《广韵·宵韵》:“举足高。”[18]4《2说文解字义证》:“蹻,俗与翘通。”[16]693《段注》:“翘,故凡高举曰翘。”[6]55《3说文》:“举,对举也。”[5]254篆文作,形如双手向上托物,即有往上、往高处举的特征义。《诗·大雅·板》:“老夫灌灌,小子蹻蹻。”毛传:“蹻蹻,骄貌。”即“高傲”义、“傲慢”义。《诗·大雅》:“四牡蹻蹻,鉤膺濯濯。”毛传:“蹻蹻,壮貌。”[10]85按:“蹻”有“高”义,“骄”义,“壮”义。

(四)从“尧”得声之字

查检《说文》,“尧”声符字有19个:翘、跷、磽、顤、峣、哓、饶、浇、绕、侥、荛、挠、骁、娆、桡、晓、蛲、烧、铙。

(1)翘,《说文·羽部》:“翘,尾长毛也。从羽,尧声。”[5]69本义为鸟尾可上举的长毛。叠用作“翘翘”,可以指高出的样子。如《正义》:“翘翘,高貌。”《传疏》:“翘翘,高大之意。”[10]359《文选·郭璞<游仙诗>》:“翘迹企颍阳。翘迹:犹‘举足'。”[15]755张铣注:“翘,高也。”《楚辞·招魂》:“砥室翠翘。”蒋骥注:“翘,高出之貌。”[29]按:“翘”有“高”义。

(2)跷,本作“蹻”。见上“蹻”条。《说文·足部》:“蹻,举足行高也。从足,乔声。”[5]40《玉篇·足部》:“跷,举足也。”[20]131举有从下往上抬高之义,此处为把腿抬高。按:“跷”有“高”义。

(3)磽,《说文·石部》:“磽,磐石也。从石,尧声。”[5]193《玉篇》:“磐,大石也。”[20]413义为大石头。按:磽有“大”义。

(4)顤,《说文》:“顤,高长头。”[5]180《广韵》:“头高长貌。”[18]44《广雅·释诂》:“顤,高也。”[25]489按:“顤”有“高”义。

(5)峣,又作嶤,二者为异写字的关系。《说文·山部》:“峣,焦峣,山高貌。从山,尧声。”[5]189《文选·七命》:“尔乃峣榭迎风。峣榭,高耸的台榭。”[15]1410李善注引《方言》:“峣,高也。”《文选·张衡<西京赋>》:“表峣阙于闾阖。崪峣,高耸的样子。”[15]52薛综注:“峣者,言高远也。”《玉篇·山部》:“峣,高俊貌。”[20]403柳宗元《招海贾文》:“腾趠峣嵲兮。”蒋之翘辑注:“峣嵲,危高也。”[30]按:峣,义为山高的样子,无论是山高、高远、还是危高,都具有共同的特征义“高”。

(五)从“敖”得声之字

(1)嗷,《说文·口部》:“嗷,众口愁也。从口,敖声。”[5]28按:本义为众口愁怨之声。指发出嗷嗷的哀叫声,声音大。“嗷”有“大”义。

(3)䮯,《说文·马部》:“䮯,骏马。以壬申日死,乘 马忌之。从马,敖声。”[9]199《广雅·释诂一》:“䮯,大也。”[25]按:“䮯”具有“大”的特征义。

(4).鼇,《说文·龟部》新附:“鼇,海大鼈也。从龟,敖声。”[5]287按:具有“大”的特征义。

(5)磝,同“嶅”。《说文·山部》:“嶅,山多小石也。从山,敖声。”[5]188《释名》:“山多小石曰磝。磝,尧也,每石尧尧,独处而出见也。”尧有“高”义。

(6)謷,《说文·言部》:“謷,不肖人也。从言,敖声。一曰哭不止,悲声謷謷。”[5]48《庄子·德充符》:“謷乎大哉,独成其天。”成玄英疏:“謷,高大貌也。”[14]1056按:“謷”有“高大”义。

(7)傲,《说文·人部》:“傲,倨也。从人,敖声。”[5]160《庄子·天下》:“图傲乎救世之士哉。”郭象注:“傲,挥斥高大之貌。”[14]1079按:“傲”有“高”义。

(8)獒,《说文·犬部》:“獒,犬如人心可使者。从犬,敖声。”[5]203《书·旅獒》:“西旅底贡厥獒。”孔安国传:“犬高四尺曰獒。”《广韵·豪韵》:“獒,犬高四尺。”[18]44按:“獒”有“高”义。

我们用核心义考查了从“高”“京”“乔”“尧”“敖”得声之字,并不是所有从其得声之字都具有“高”的特征义,也存在仅表声的情况。即对“凡从某声皆有某义”的以偏概全要有清楚的认识,不可以绝对化。段玉裁在给《说文》作注时,存在扩大“同声必同义”使用范围的错误。蒋冀骋先生指出:“在运用同声必同义这一理论时,一定得以同源字为前提,若忽视了这一前提,把同声必同义理论的使用范围扩大化,容易犯随心所欲、不顾语言事实的错误。”[31]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音义互求”的科学方法,要用辩证的观点来审视“凡从某声皆有某义”。

三、用“义素分析法”验证“高”义词

“高、京、乔、尧、敖”的各个义项由核心义“高”统摄。“核心义研究植根于传统训诂学,以古代训诂和文献为本,合于汉语的实际,因而能更有效、更确切地解决汉语词义的问题。”[32]王宁先生用“二分的义素分析法”对词的意义内部结构进行切分,切分为“类义素”和“核义素”。“类义素”指词义的类别,“核义素”指词义所包含的共同的词义特征[33]。那么核心义和核义素之间又有什么异同呢?“核义素”主要是探求构词理据,把握同源词的‘义通'规律。而研究词的‘核心义',探求的是多义词的主导性意义特征,是什么制约着多义词的各个义项。二者都是通过分析归纳出词义的共同意义特征。因此我们用二分法来检验从“高”“京”“乔”“尧”“敖”得声之字的共同意义特征是否为“高”。我们用王宁先生同源词之间意义关系的公式来分析:

Y[X]=/N[X]/+/H/(N为类义素,H为核义素)

蒿=/植物类/+/草中较高/ 嗃=/性状类/+/声位之高/

滈=/物类/+/水位高/ 熇=/性状类/+/温度高/

镐=/物类/+/鼎的支撑点高处/ 稿=/植物类/+/长而高处/

膏=/物类/+/脂肪高/ 翯=/动物类/+/脂肪高/

豪=/动物类/+/大而长/ 篙=/植物类/+/长而高处/

勍=/性状类/+/力度大/ 倞=/性状类/+/高敞明亮处/

景=/物类/+/高大处/ 鲸=/动物类/+/大处/

侨=/物类/+/踩高跷处/ 挢=/部位类/+/手举高处/

峤=/物类/+/山高处/ 骄=/动物类/+/马高大处/

桥=/物类/+/水梁高处/ 鞒=/物类/+/弯而高处/

蹻=/部位类/+/腿脚高举处/ 翘=/动物类/+/鸟尾翘高处/

跷=/部位类/+/脚举高处/ 硗=/物类/+/石头突起高显处/

顤=/部位类/+/头高大处/ 峣=/物类/+/山高远处/

通过对上述例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公式的左边的类义素是可以各不相同的,但右边的核义素是相近或相关的。以上我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名词共27 个;一类为动词、形容词共7个,它们的共同的核义素是“高大、高远”义。

以上“高”义词的意义关系可表示为:

(1)Y[27]=/物类、动物类、植物类、部位类/+/高处/

(2)Y[7]=/性状类/+/高处/

四、结语

综上,“高”“京”“乔”“尧”“敖”五个字由 核 心义“高”统摄,从其得声之字多数符合“凡从某声皆有某义”,但这一概念也存在以偏概全的不足。最后我们用“义素分析法”来检验从其得声之字(词)大多都具有“高”义。

“引申是词义运动的基本形式,它展示词义运动的内部规律,决定多义词的各义项关系和同源词意义相通的关系。”[34]词义引申问题是词汇研究的重要范畴,有些词义引申关系颇为复杂。所以我们要立足于训诂学,又要借助认知学的成果—义素分析[35]。词义引申是多义词产生的一个重要来源。我们通过对多义词各个义项的具体考察、分析,核心义贯穿其中。“因声求义”在清代说文四大家的研究下达到了高峰。声音相同或相近经常具有相同的构词理据。我们通过核心义的视角来考察清代段玉裁提出“凡某声必有某义”的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当然我们今天在用核心义分析多义词时也要避免主观臆断,尽可能地从材料出发,进而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科学地探究多义词词义的演变规律。

猜你喜欢

声符多义词义项
体认原型范畴视域下多义词延伸及对学科英语研究生培养的启示
多义词
秦汉时期“迹”字声符的历时演变*——兼谈锡、铎两部通转及相关问题
战国“注音形声字”声符加注探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形声字声符特点的应用
中、英多义词的翻译识别劣势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英文摘要(Abstracts)
两用成语中的冷义项
Enhanced Preci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