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视域下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研究
——基于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
2020-03-03张晓星张力学王华彪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
张晓星 张力学 王华彪(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000)
进入“互联网+”时代,开放互动便捷的网络世界为民众参与社会生活、充分发表言论等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互联网也成为了意识形态、文化斗争的主战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任务变得异常艰巨。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诸多挑战
(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性受到挑战
经济全球化以来,世界范围内思想与文化的斗争愈演愈烈,西方国家企图分裂中国、同化中国的阴谋从未改变。斯诺登曾爆料,美国的网络情报系统非常强大,能够监控世界上任何人、任何地点。正是借助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西方国家开始向世界范围内大力传播西方思想、价值及文化,挑战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独立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世界的多元化带来了思想观念、文化价值观的多元化,尤其在大学生中,资本主义消费观、自由观大肆流行,给青年学生带来了不少的负面影响。互联网世界面向所有用户的开放特征,加速了思想文化观念传播速度的深度与广度,也造成了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思想混乱及理想信念的不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受到冲击和考验。
(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不足
互联网时代,用户在互联网上能够接收到一对一的信息,并能够根据自身的个性化需求,随时得到来自网络的个性化服务。而高校多是利用课堂、讲座等形式,一对多地进行灌输式教育,形式上缺乏双向直接的互动交流,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内容上也较为传统,无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教育实效性差。
二、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维护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根本上说是要摒弃错误价值观的传播,在青年学生中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而言,其重要意义包括:
(一)有助于摒弃不良社会思潮,铸就社会价值共识
核心价值观是在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承载着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精神,是一个民族走向世界的“身份证”。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非常重视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和传播。如美国便是随着19世纪末移民社会的建立,逐渐形成了宽容、民主、人权与正义的主流价值观念。在当前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形势下,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大限度地整合多元价值理念,摒弃不良的社会思潮,铸就社会价值共识。
(二)有助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经济、文化软实力齐头并进
季羡林先生在《东方文化集成》中提到:“文化一旦产生,立即向外扩散。”在文化扩散和辐射的过程中,社会成员的精神世界得以丰富,民族精神得以提升。文化是价值观念的主要载体,提升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就是提升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因此,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就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引领中华民族立足世界、走向未来的过程。
(三)有助于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增强意识形态安全
伴随着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世界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入侵和同化也日益严重,直接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独立性。西方国家一直在借助语言载体、广播电视媒体和研发各类文化产品等方式,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所以,中国将面临更为严重的网络意识安全问题。只有借助互联网平台,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牢牢掌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话语权,才能有效地抵制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影响。
三、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路径
(一)加强课堂教学主阵地建设,提高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首先需要切实加强思想政治课这一教学主阵地建设,利用多媒体技术、翻转课堂等形式,创新教育方法,不断健全意识形态保障体系、教学改革动力体系、激励奖惩体系及作用发挥体系,促进多元教学普及化、教学督导常态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提高意识形态的理论阐释力。
(二)建立多维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体系,提高意识形态的价值凝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提到:“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承载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是意识形态的重要核心。从个人层面看,它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自由;从社会层面看,它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引领社会的全面进步;从国家层面看,它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地位。因此需要从以上三个层面建立教育者认同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理性思考、理性行动的价值凝聚力,引导其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三)注重网络思想政治建设工作,提高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力
组织学校党委、宣传、学生工作等部门人员,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积极打造“网络红军”,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微力量”,构建符合大学生特点的网络宣传教育体系。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师生常用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论坛、贴吧等,设置在线交流、互动谈论等环节,运用接地气式的网络语言,调动广大学生的参与度,确保占领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阵地,提高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力。
(四)搭建实践活动平台,提高意识形态的现实执行力
教育只有融入日常才能成为行为习惯,才能真正作用于心、外显于行。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实践教育平台,通过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学科专业竞赛等形式,借助主题党团日、例行班会、重大节日等,切实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立德树人全过程,确保师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铿锵步伐,在实践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提高意识形态的现实执行力。
(五)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提高意识形态的践行保障力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组织体系建设,切实明确高校党委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建立党委宣传部门负主要责任、各部门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形成守土有责、守土尽责的工作局面。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体系建设,尤其要抓住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打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加强网络技术保障体系建设,落实校园网络实名登记,提高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舆情信息搜索、统计、预警和分析的能力,严格规范校园自媒体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