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舒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
2020-03-03张萍
张萍
漳州市人民医院内一科,福建漳州 363000
心房颤动(atrrialfibrillation,AF)简称房颤,是临床 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可引起动脉栓塞、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导致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地影响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和生活质量[1]。在临床上,心力衰竭与心房颤动因有着相同的危险因素如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冠心病等[2],并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房颤可使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增加3倍,并加重心力衰竭的症状[3]。而且随着心力衰竭的加重,房颤发生率也随之明显升高。因此防治房颤症状性发作及其并发症是目前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主要治疗目标[4]。近年来大量研究[5]表明中医药结合西药在治疗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基于上述研究及益心舒功效之依据,该研究于2018年11月—2019年10月对49例在该院门诊就诊和心内科住院的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规范化治疗基础上应用益心舒胶囊治疗,评价其对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便利选取在该院门诊和心内科住院的持续性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与观察组(49例)。其中对照组男28例,女19例;年龄53~80 岁,平均年龄(70.30±7.07)岁。观察组男 27 例,女22 例;年龄 52~78 岁,平均年龄(70.14±6.96)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接受益心舒胶囊的患者均已充分告知,同意接受口服益心舒胶囊的治疗。所选病例均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动态心电图检查确诊持续性心房颤动,心脏彩超显示LVEF<50%,NYHA分级Ⅲ~Ⅳ级。排除标准:急性心肌梗死3个月内、二尖瓣狭窄、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甲亢、肿瘤。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规范化治疗方法,包括利尿剂、降血压、降血糖、调脂、扩血管及口服华法林(国药准字H37021314,规格:2.5 mg/片)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规范化治疗基础上联合益心舒胶囊(国药准字Z52020038,规格:0.4 g/粒)治疗,1.2 g/次,3 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②比较治疗前后 LVEDd、LVEF、NT-proBNP、6MWT 的变化;③记录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治疗效果进行判定。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提高2级以上;有效:治疗后心功能提高1级或以上,但未达到2级;无效:治疗后心功能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6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61,P<0.05)。 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患者 LVEDd、LVEF、NT-proBNP、6MWT 比较
两组治疗前 LVEDd、LVEF、NT-proBNP、6MW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 LVEDd、NT-proBNP较治疗前明显降低,LVEF、6MWT明显升高,观察组各指标改善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2.3 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恶心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4%,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脑栓塞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38%。两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0、1.290,P>0.05)。
3 讨论
目前我国的房颤患者超过1 000万,其中70%的房颤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中医将房颤归属于 “胸痹”“心悸”等范畴,与心气虚、心血不足、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心房颤动伴心力衰竭系湿邪痰阻引起心脉受阻不畅所致。房颤的治疗主要以口服抗凝剂、控制心室率及控制节律为主。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在临床上多使用单纯性西药治疗。临床评价心功能的指标有临床症状及左室内径、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等。临床症状是指患者主观上的感受,临床医生对其心功能可能有一定偏差,而左室内径、NT-proBNP、左室射血分数、6 min步行试验是通过彩超及检验等手段进行检测,可以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心功能。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其中 LVEDd(t=4.729,P<0.001)、NT-proBNP(t=11.795,P<0.001)、LVEF(t=6.289,P<0.001)、6MWT(t=4.299,P<0.001)]
项目对照组(n=47)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n=49)治疗前 治疗后LVEDd(mm)LVEF(%)NT-proBNP(pg/mL)6MWT(m)56.32±4.84 40.21±7.37 983.84±243.25 241.70±81.39(52.13±3.77)*(50.45±6.68)*(602.23±90.11)*(276.53±77.43)*57.20±4.67 39.96±6.95 1003.12±258.70 239.24±80.58(48.56±3.62)*▲(59.36±7.14)*▲(386.02±89.32)*▲(343.37±74.90)*▲
该文所用的益心舒胶囊是根据《内外伤辨惑论》中的名方“生脉散”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7],主要包括人参、丹参、黄芪、麦冬、五味子、川芎以及山楂等。其中人参、丹参为君药,黄芪、麦冬、川芎为臣药,佐以五味子、山楂。中医认为人参可大补元气、复脉固脱;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络;黄芪补中益气;麦冬养阴生津、清心润肺;五味子收敛止汗、益气生津;川芎行气活血;山楂消积散瘀、滋阴生津。现代药理研究[8-9]显示,人参、黄芪、丹参均具有扩张血管、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心肌耐缺氧能力的作用。同时人参、黄芪通过抑制Na+-K+-ATP酶活性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黄芪、丹参、川芎均具有抗凝、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助于改善微循环[10]及心衰所造成的胸痛、麻痹。麦冬可以养阴润肺、清心除烦,从而改善心肺功能。山楂具有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和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达到保护心肌的作用。
该研究结果显示,持续性房颤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经常规规范化及口服益心舒胶囊治疗3个月后,总有效率达95.91%,较常规治疗者的77.47%明显更高。贺桂彬等[11]曾应用益心舒结合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心舒口服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 93.55%,NT-proBNP(185.54±41.38)pg/mL、LVEDd (44.06±4.21)mm 明显较单纯常规治疗的(362.14±53.14)pg/mL、(49.11±4.36)mm 明显降低,而左室射血分数 (61.25±8.61)%较常规治疗的 (51.07±9.06)%明显升高。周沫等[12]的研究同样显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益心舒口服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92.5%,NT-proBNP (85.3±14.5)pg/mL、LVEDD (54.5±5.5)mm 明显较单纯常规治疗的 (92.2±15.4)pg/mL、(57.7±5.9)mm 明显降低,而左室射血分数(50.0±5.1)%及 6 min步行试验(338.4±68.2)m 较常规治疗的(43.2±4.6)%、(277.6±65.4)m 明显升高。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 NT-proBNP (386.02±89.32)pg/mL、LVEDd (48.56±3.62)mm 较 对 照 组 (602.23±90.11)pg/mL、(52.13±3.77)mm 更低,而左心室射血分数(59.36±7.14)%、6 min步行试验(343.37±74.90)m 则较对照组(50.45±6.68)% 、(276.53±77.43)m更高。该研究同时显示口服益心舒胶囊的观察组无脑栓塞,对照组出现脑栓塞的患者达3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结果可见益心舒有可能起到一定的抗凝作用,该文中的阴性结果不排除研究样本量少可能。在以后的研究中将结合左心耳血栓的检测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比较。
综上所述,上述中药组成的益心舒,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联用可协同改善心肌血供、抑制心室重构,与华法林联用可协同抗凝,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目前临床所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多可诱发新的心律失常,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疗效不显著。射频消融除颤复律要求的设备及技术条件高,在基层医院难于完成,并存在易复发、手术费用较高等缺点,不易为患者接受。而中药治疗安全性好,疗效明显,容易被患者认可,可以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