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H 响应油水分离共聚物膜的合成及分离应用

2020-03-03宋雅萍管欣悦王朝锋李欣欣

关键词:亲水去离子水正己烷

宋雅萍, 金 玲, 管欣悦, 王朝锋, 李欣欣

(华东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特种功能高分子材料及相关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华东理工大学),上海 200237)

长期以来,油船泄漏、海底采油泄露等问题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1],海水油污治理是当今世界的一大挑战。传统的油污治理方法如围栏法、离心法、化学处理法、生物处理法等,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油水分离的需求,但效率低、成本高或是二次污染等不足使得其在大规模应用中受到限制。

近年来,受自然界荷叶表面“自清洁”现象的启发[2],特殊浸润性油水分离材料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包含超疏水超亲油型、超亲水/水下超疏油型以及环境响应型[3-5],可望应用于膜分离技术[6]和吸附油污[7-8]。

超疏水超亲油分离材料可以迅速渗透表面油相而水相被阻隔,提高材料疏水性的常用方法是涂覆低表面能涂层或增加表面粗糙度[9-12]。如Zhu 等[12]将疏水聚二甲基硅氧烷、ZnO 纳米颗粒混合涂覆在棉布上构建粗糙表面,表面水接触角大于160°,油水分离效果好。然而,材料亲油表面固有的亲油特性使其不可避免地被油渍所污染,会缩短材料使用寿命。超亲水/水下超疏油材料表面则可以有效地阻隔油污,达到分离目的,并且不会污染其表面[13-15]。如Zhang 等[15]在水溶液中合成亲水疏油的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全氟辛酸钠),将SiO2纳米粒子与此聚合物结合,旋涂于基底之上,构建了超亲水超疏油表面,可以高效地分离油水混合物,且由于其表面的润湿特性,使其表面的油渍易于清洗,从而循环稳定性较好。

环境响应性聚合物由于其链段性质的可调节性,广泛应用于水处理[16-17]、自组装等领域[18-19]。将环境响应性聚合物通过旋涂、浸渍等方法附着在基底上,可以使材料表面对外界刺激(pH、温度、光等)做出反应,从而改变自身的润湿性能。其中,pH 作为一种操作简单、易控制、且不需要复杂设备和条件的刺激手段,使pH 响应性高分子广泛应用于油水分离材料中[20-22]。Liu 等[20]利用自由基聚合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co-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co-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Aco-TMSPMA-co-DMAEMA),与SiO2纳米粒子共同涂敷于基底上,其中PDMAEMA 具有pH 响应性。通过调节油水乳液的酸碱性,基底可选择性地透过水或油。其中,TMSPMA 作为偶联剂,增加了聚合物与基底之间的黏结力。但是TMSPMA 本身极易水解,对于反应的无水性要求甚高,且其本身易交联,对于反应物的投料量及反应时间和温度控制也有较高要求。Luo 等[21]采用可逆失活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聚(二甲基硅氧烷-b-甲基丙烯酸羟乙酯-b-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P(DMS-b-HEMA-b-DMAEMA)),并利用PHEMA 的羟基与基底上的聚多巴胺反应,在基底上附着一层V 型聚合物刷,通过调节油水混合物的pH,控制分离效果。活性自由基聚合对控制合成的要求比较高而使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在构建特殊浸润性表面时,纳米粒子经常作为改性物来构建粗糙表面,以此提高材料的亲水或疏水性能[15,20,23]。如Li 等[23]将SiO2纳米粒子与水性聚氨酯共同溶于丙酮中形成悬浮液,之后将其喷涂于不锈钢网上,使得网表面具有超亲水/水下超疏油的特性,应用于煤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可达99%。

本文通过常规自由基聚合制备聚(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co-甲基丙烯酸羟乙酯-co-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P(DMAEMA-co-HEMA-co-DMA)),并将此环境响应聚合物-SiO2纳米粒子复合修饰不锈钢网基底,通过调节油水混合物的pH 来控制材料表面浸润性,获得较好的油水分离效果。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和试剂

不锈钢网(500 目(25 μm)和1 500 目(约10 μm)),购自市场;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DMAEMA)、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DMA)、碱性氧化铝,均为分析纯,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气相纳米二氧化硅(SiO2),7~40 nm,上海麦克林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氘代氯仿(CDCl3),纯度99.8%,上海阿达玛斯试剂有限公司;偶氮二异丁腈(AIBN)、甲苯、正己烷、乙醇、丙酮、四氢呋喃(THF)、吐温80、氢氧化钠、盐酸,均为分析纯,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氯化碳(环保型),淮安市科屋化工科技有限公司。

1.2 测试与表征

核磁共振仪(德国BRUKER 公司,AVANCE-Ⅲ型,400 MHz):以CDCl3为溶剂,TMS 为内标物;X 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美国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ESCALAB 系列);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HITACHI 公司,Hitachi S4800 型);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日本日立公司,S-3400N 型);接触角测量仪(上海中晨数字技术设备有限公司,JC2000D1型):利用不同pH 的去离子水测定其在样品表面5 个不同位置的接触角,取平均值;动态光散射仪(英国马尔文仪器有限公司,ZEN3700 型):测试温度为25 ℃,散射角为173°;红外测油仪(吉林市吉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JLBG-125 型):四氯化碳为标准液。

1.3 P(DMA-co-HEMA-co-DMAEMA)的制备

依次用精密分析天平称取纯化的0.080 7 g(0.5 mmol)AIBN,6.28 g(40 mmol)DMAEMA、1.301 4 g(10 mmol)HEMA 和2.54 g(10 mmol)DMA 于圆底烧瓶中,加入40 mL 无水甲苯溶解。向反应瓶中持续30 min 通入N2,移入油浴锅,65 ℃反应4 h。之后,旋蒸出甲苯,再用THF 溶解,冰的正己烷沉淀出产物(重复2 遍)。于55 ℃真空干燥24 h,得到白色固体。

1.4 基底的修饰

将不锈钢网用丙酮和乙醇交替清洗3 次,烘干备用。取0.6 g(或0.2、0.4 g)SiO2,0.4 g 共聚物,加入23 mL 甲苯中,超声直至聚合物完全溶解、SiO2均匀分散。将不锈钢网基底浸泡30 min 取出,放入120 ℃真空干燥箱中90 min 后取出,并用乙醇和去离子水交替清洗3 次。再放入真空干燥箱中,65 ℃下烘2 h 备用。对照组采用同样的方法,但是没有SiO2修饰基底。

1.5 油水混合物的配制

量取30 mL 经油红染色的正己烷和30 mL 不同酸碱度(pH=1、3、5、7 和9)的去离子水,直接混合。

1.6 油水乳液的配制

取0.3 g 吐温80,120 mL、pH=1 的去离子水和4 mL正己烷于容器中,高速搅拌24 h。

1.7 油水分离实验

使用砂芯过滤装置进行油水分离实验,将不锈钢网置于两个玻璃瓶之间。将一系列的油水混合物或油水乳液倒进过滤器,并让它们自然下落。对于酸性去离子水和正己烷混合物的分离,需先用相应pH 值的去离子水润湿材料,其中pH=1 的去离子水可以瞬间润湿材料,而pH 为3 和5 的去离子水则分别需要10 s 和5 min 润湿材料。每次分离之后,用去离子水冲洗3 min,烘干以测试材料循环使用性能。

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R)计算见式(1):

其中:ma为分离出来的水或油的质量;mb为分离之前的水或油的质量[24]。

油水乳液的分离效率见式(2):

其中:φ0和φf分别是分离前后油水乳液中正己烷的体积分数[25]。

2 结果与讨论

2.1 核磁共振谱图分析

图 1 P(DMAEMA-co-HEMA-co-DMA)的核磁共振氢谱图Fig. 1 1H-NMR spectrum of P(DMAEMA-co-HEMA-co-DMA)

图1 所示为共聚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图。其中,化学位移3.7~4.1 处为与羰基和羟基连接的-CH2上的活泼氢(见标记a+d),PDMAEMA 侧链上-N(CH3)2的活泼氢对应的特征峰在化学位移2.2 处左右(见标记b),化学位移2.6 处为PDMAEMA 侧链上亚甲基-CH2-的活泼氢对应的特征峰(见标记c),PDMA 侧链上亚甲基-CH2-的特征峰在化学位移1.2 处(见标记e)。经过谱图匹配和面积积分计算,所得聚合物结构与单体投料比一致。

2.2 扫描电镜分析

图2 所示为不锈钢网原网(A)、经聚合物修饰后的不锈钢网(B)以及经聚合物/SiO2修饰后的不锈钢网(C)表面SEM图。原始不锈钢网表面较光滑,放大后可以看到网格上有钢丝固有的纹路(如图2(a))。将聚合物涂覆在网格上之后,由图2(b)可见钢丝表面被聚合物包覆,形成相对光滑的表面。而经纳米SiO2/聚合物涂覆之后的不锈钢网,表面则形成了粗糙结构(如图2(c))。

2.3 表面润湿性能分析

经聚合物或聚合物/SiO2修饰后的不锈钢网的表面静态水接触角如表1 所示。基底上涂覆一层P(DMAEMA-co-HEMA-co-DMA)后,水接触角大于120°,但是当在pH=1 下保留5 min 时,水接触角逐渐减小至80.5°,表面表现为亲水性;在pH≥7 时水接触角较稳定,保持在130°左右。这是由于当PDMAEMA遇酸时,-N-质子化,链段伸展,表面亲水性加强。而在中/碱性条件下,PDMAEMA 链段则呈蜷缩状态,PDMA 链段暴露于表面使表面具有强的疏水性。加入SiO2后,不锈钢网表面在酸性条件下的亲水性大大提高,水滴在接触到网表面后迅速完全浸润;当pH≥7 时,由于纳米SiO2与网表面形成粗糙结构,使水接触角大于150°,呈现超疏水性;然而,在pH=13时,由于碱性太高其表面润湿性和稳定性反而不佳,5 min 后接触角下降了将近30°,这是由于SiO2在高碱性条件下发生反应产生硅酸盐,增加了亲水性。

图 2 不锈钢网的SEM 图Fig. 2 SEM images of stainless steel meshes

2.4 XPS 分析

通过XPS 进一步对经修饰的不锈钢网进行N 元素分析,如图3 所示。由图3 可看出,没有经过酸碱处理的不锈钢网,其表面以C-N 结构为主;经过pH=1 的去离子水浸泡后,网表面聚集了大量的C-N+;在pH 为7和13 的去离子水中浸泡后,网表面N 元素组分并无明显变化。这是由于在酸性条件下,PDMAEMA中的-N-与水中的H+反应,形成质子化、亲水性的H-N+,与2.3 节表面润湿性能的分析结果一致。

表 1 修饰后不锈钢网的表面静态水接触角测试Table 1 Water contact angles test of modified stainless steel meshes

2.5 油水分离研究

2.5.1 对油水混合物的分离 图4 示出了油水分离所使用的装置。此时基底是500 目(25 μm)不锈钢网,用聚合物/SiO2加以修饰,通过向上层玻璃瓶中倾倒不同pH 的去离子水和正己烷的混合物,以观察油和水的渗透情况。结果表明:酸性去离子水(pH=1)可以迅速地穿过不锈钢网(如图4(a)),而正己烷则被阻隔在网上(如图4(b)),且根据式(1)可计算出分离效率大于98%。当去离子水的pH 为3 或5 时,效果类似。若去离子水呈中性(pH=7),则正己烷迅速穿过网下落(如图4(c)),水则会稳定地存在于不锈钢网上(如图4(d)),证明了膜具有亲油超疏水性,由于操作过程中正己烷挥发得比较快,所以根据式(1)计算出来的分离效率大于95%。pH=9 时效果类似。这表明该体系具有很好的pH 响应性,在酸性条件下超亲水超疏油,在中性/弱碱性条件下亲油超疏水。

图 3 N 1s 的XPS 能谱图分析:(a)聚合物修饰不锈钢网;(b)聚合物修饰不锈钢网经pH=1 的水浸泡30 min;(c)聚合物修饰不锈钢网经pH=7 的水浸泡30 min;(d)聚合物修饰不锈钢网经pH=13 的水浸泡30 minFig. 3 N 1s core-level XPS spectra: (a) Polymer coated stainless steel meshes; (b) Polymer coated stainless steel meshes treated at pH=1 for 30 min; (c) Polymer coated stainless steel meshes treated at pH=7 for 30 min; and (d) Polymer coated stainless steel meshes treated at pH=13 for 30 min, respectively

图 4 聚合物/SiO2 修饰不锈钢网的油水分离:(a)水(pH=1)穿过网;(b)水(pH=1)穿过网后油被阻隔;(c)油穿过网;(d)油穿过网后水(pH=7)被阻隔Fig. 4 Oil-water separation of polymer/SiO2 coated stainless steel mesh: (a) Water (pH=1) penetrated through coated mesh; (b) Oil was blocked by the coated mesh treated by water (pH=1); (c) Oil penetrated through coated mesh; (d)Water (pH=7) was blocked by the coated mesh treated by oil

分别取pH=1 的酸性水和pH=7 的中性去离子水与正己烷的混合液进行循环测试(图5)。在10 次循环中,不同pH 条件下,分离效率R 基本保持稳定(pH=1 时R 约为98%,pH=7 时R 约为95%),说明该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也较好。

对照实验采用仅用聚合物修饰的不锈钢网作为分离基底。此时,pH=1 的去离子水可以迅速穿过不锈钢网,正己烷并不能稳定存在于不锈钢网上,以大约每滴2 s 的速度下落;同样,若先加正己烷,则其迅速下落,而之后所加的中性/弱碱性的去离子水也会缓慢滴落,不能稳定地被阻隔。根据Wenzle 润湿模型[26],随着粗糙度的增加,亲水的表面会更加亲水,疏水的表面会更加疏水,这可以很好地解释上述结果:聚合物/SiO2修饰基底时,由于SiO2的存在,使表面粗糙度以及基底在酸性条件下的亲水性均大大增加,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水膜,能有效阻止正己烷通过;同理,在中性/弱碱性的条件下,PDMAEMA链段卷曲,PDMA 链段暴露在材料表面使其疏水,表面粗糙度的增加使得材料疏水能力也大大提高。

图 5 聚合物/SiO2 修饰不锈钢网对于油水混合物的分离效率Fig. 5 Separation efficiency of oil-water mixture by polymer/SiO2-coated stainless steel meshes

2.5.2 对油水乳液的分离 选用1 500 目(约10 μm)不锈钢网作为基底,进一步探索聚合物/SiO2修饰不锈钢网体系对油水乳液的分离能力。SiO2的加入使材料表面在酸性条件下的亲水性和在中性/弱碱性条件下的疏水性明显提高。为探讨SiO2含量对油水乳液分离的影响,研究了SiO2质量分数为1%、3%、5%时聚合物/SiO2修饰不锈钢网的SEM 图(图6),并分别对去离子水(pH=1)和正己烷在乳化剂吐温80 条件下形成的乳液进行分离。

从图6(A)和(a)可以看出,当SiO2质量分数为1%时,在不锈钢网表面SiO2的负载量小,此时材料对于油水乳液的分离效果很差,红外测油仪测得分离前后乳液中正己烷的体积分数,由式(2)可计算出分离效率不足50%,这是因为SiO2含量太少,表面亲水性不高,无法有效阻隔正己烷。提高SiO2质量分数至3%(图6(B)和(b)),材料表面的粗糙度明显增加,此时的分离效率高于99%。然而,当SiO2质量分数升至5%时(图6(C)、(c) ),大量SiO2团聚并堵在不锈钢网的表面和孔隙之间,从而使得油水分离效果变得很差,分离效率仅在30%左右。图7 示出了SiO2质量分数为3%时油水乳液分离前后的照片及孔径分布。原始的油水乳液很浑浊,粒径主要分布在1 000 nm 左右,油滴被乳化剂稳定分散悬浮在水中;经分离之后,溶液变清澈,大乳液粒子消失不见,溶液中主要含有粒径在10 nm 左右的小粒子,这是少量的纯乳化剂胶束粒子。这是由于油水乳液倒进来之后,连续水相使得PDMAEMA 链段在酸性条件下伸展至材料表面,从而使材料变得超亲水超疏油;之后水通过不锈钢网,而正己烷被阻隔在表面,因而达到分离目的[21]。

图 6 SiO2 质量分数不同时聚合物/SiO2 修饰不锈钢网的SEM 图Fig. 6 SEM images of polymer/SiO2 coated stainless steel meshes with different mass fractions of SiO2

图 7 (a)油水乳液照片;(b)分离之前的油水乳液粒径分布;(c)分离之后的油水乳液粒径分布Fig. 7 (a) Photo of oil-in-water emulsion; 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s of oil-in-water emulsion (b) before separation and (c) after separation

3 结 论

(1)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P(DMAEMA-co-HEMAco-DMA),将聚合物和SiO2以浸渍的方法涂覆在不锈钢网表面上,使其表面粗糙度增加。在酸性条件下,表面为超亲水,在中性/弱碱性条件下表面显示超疏水。XPS 测试结果显示酸性条件下,表面N+含量大大增加。

(2)将经修饰后的500 目(25 μm)不锈钢网应用于油水混合物分离,对于聚合物/SiO2修饰不锈钢网体系,表现为酸性条件下亲水疏油,中性/弱碱性条件下亲油疏水,且循环稳定性较好。

(3)选用1 500 目(约10 μm)不锈钢网,经聚合物/SiO2修饰后应用于分离油水乳液,发现当SiO2质量分数为3%时分离效果最好,对水、正己烷和乳化剂所形成的乳液,分离效率大于99%。

猜你喜欢

亲水去离子水正己烷
下期要目
不同水质和培养基对紫金久红草莓组培快繁的影响
PP-R/亲水纳米SiO2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去离子水中的钙镁指标
江心岛
变频器冷却水系统严密性检查及维护诊断
海岛亲水运动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现状与途径研究
基于传感器的正己烷检测与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AGM隔板氯离子的处理与研究
哨点监测对预防LED行业中正己烷中毒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