哨点监测对预防LED行业中正己烷中毒的作用
2015-05-20龙登燕黄燕玲梁梅陈婉霞
龙登燕??黄燕玲??梁梅??陈婉霞
[摘要] 目的 调查我市LED企业中使用正己烷岗位的哨点现状。 方法 采用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检测LED企业中正己烷的浓度,并对工作人员的健康情况及个人的防护状况进行检测调查。 结果 所调查的40家LED企业中正己烷浓度的合格率为100%,对厂中1211名员工进行相关的健康检查,被诊断为慢性正己烷中毒的员工0例,其中有防护意识的员工占75.4%(913/1211),相关的防护工具多为口罩及橡胶手套。 结论 我市LED企业中正己烷浓度的合格率较高,但是工人的防护意识较低,对有效的防护用品的使用率较低,应该提高员工的防护意识,加强对正己烷危害企业的监督和管理,降低职业危害。
[关键词] LED行业;正己烷;哨点监测;个人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3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04-214-03
正己烷是一种饱和脂肪烃类,呈脂溶性,易挥发,几乎不溶于水,主要用作食用植物油提取剂、丙烯等烯烃聚合时溶剂、橡胶以及颜料稀释剂[1]。近年来,长期接触正己烷而引起中毒的事件日渐增多,引发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哨点监测是采用系列横断面调查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人群,按照统一的监测方案和检测试剂,连续开展定点、定时、定量的检测,同时收集监测人群高危信息,获得不同地区、不同人群感染状况以及行为危险因素和变化趋势方面的资料[2]。本研究通过对我市LED行业的正己烷使用情况进行哨点监测,分析目前我市LED行业正己烷的使用现状,为预防正己烷中毒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市40家LED企业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哨点监测的要求,选取有代表性的车间或工序,按统一的监测方案对该生产现场的正己烷浓度进行检测,并随机抽取1211名员工,其中男680名,女531名,进行健康检查,并对其防护意识做了相关问卷调查[3]。
1.2 方法
正己烷的分析采用GBZ/T160.38-2007《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烷烃类化合物》中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4]。采样定点按照GBZ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执行[5]。监测方案的制定参照GBZ/T225-2010《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中的相关标准要求[6]。采用《国家重点职业病监测技术方案》提供的《劳动者基本情况表》对劳动者的基本资料以及个人防护情况进行调查
2 结果
2.1 正己烷浓度检测情况
40家LED企业中,正己烷浓度超标企业0家,平均浓度为2.8mg/m3。不同车间正己烷浓度情况见表1。
2.2 员工健康监测
对1211名员工进行相关的健康监测,被诊断为慢性正己烷中毒的员工0例,其中有防护意识的员工占75.4%(913/1211),实际使用防毒口罩或橡胶手套的员工810名,占总人数的66.9%。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正己烷中毒已成为群体职业性中毒高发事件之一,虽其毒性低,但具有高挥发与高脂溶性,可以在空气中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在体内的蓄积导致神经毒性,长期接触可诱发多发性周围神经病变[7]。轻者表现为远端感觉神经损害,呈对称性的触痛觉和振动觉减退。重者出现运动神经损害,表现为远端肢体无力,肌肉疼痛或痉挛[8]。
当人吸入空气中单纯正己烷500ppm(1800mg/m3)3~5min,无明显影响;800ppm(2880mg/m3)15min,有眼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1400~2000ppm(5040~7200mg/m3)出现恶心、头痛、眼及咽部刺激l5 000ppm(18 000mg/m3)10min,引起头晕及轻度麻醉。经口摄入可出现恶心、呕吐、支气管和胃肠道刺激症状,严重者发生中枢性呼吸抑制,人体摄入约50g可致死[9]。
长期接触低浓度正己烷可造成慢性中毒,一般潜伏期多为11个月,其潜伏期与接触的程度有关,其早期出现为手足发麻、刺痛、头晕、头痛,手足部触觉减退、震动和位置等感觉减退,通常以下肢受累较重,上肢损害相对较轻,典型呈手套、袜套样分布等,进一步发展为四肢无力、行走困难,甚至不能站立,小腿、鱼际肌、掌骨间肌甚至股四头肌可出现萎缩[10];前臂肌群萎缩时可见爪状手,双手不能握拳,做精细动作困难。严重者无法站立,平卧时翻身困难,四肢肌肉萎缩,足下垂,跟腱反射消失。周围神经病所致瘫痪的特点是四肢左右对称、下肢较上肢为重、远端重于近端。患者脱离作业环境2~4个月,病情仍进行性加重。一般轻、中度中毒人员运动神经功能可以改善,而感觉神经功能难以完全恢复;对心血管系统影响主要为心律不齐,对生殖系统、免疫系统均有影响,正己烷可引起帕金森病[11]。
当前我市的LED行业发展迅猛,通过本次哨点监测发现,这些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己烷的使用情况,浓度有高有低。比较集中在清洗、擦拭、检验等岗位,正己烷的检出浓度相对较高,而在装配、封装等工序中,则视乎生产线的密封程度,一般自动化程度高、密封性比较好的生产线正己烷的检出浓度低,很多甚至都低于检出限。
总的来讲,一般规范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游企业使用得比较少,浓度比较低,相应的劳动保护措施也比较足够,像抽排风系统、个人防护等,而且近年来正己烷中毒的发生屡见报端,这些企业的防范意识比较强,很多都在积极地寻找替代品。
相对一些下游企业,尤其在LED的简单加工企业中, 正己烷的使用率高,因而正己烷的检出率较高,相应的浓度也较上游企业为高,但相应的防护措施都略显不足,如抽排风设施不足、设置不合理甚至缺乏,含正己烷的溶剂随意放置等;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防护意识都不够强,如部分企业为员工准备了相关的防护用品,但是管理不严,员工的使用率不高,其中使用防毒口罩或橡胶手套的仅66.9%,部分劳动者只佩戴一次性的口罩等。endprint
正己烷作为良好的有机溶剂,挥发速度快,在化工、机械设备的表面清洁去污中被广泛应用,尤其在电子行业的清洗环节中曾大量使用,而电子行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所以正己烷是认知度很高的有机溶剂。由于其溶解性好,一般的有机物污迹用正己烷一擦就掉,常用作“抹机水”“打污剂”而为许多工人所熟悉[12],而且气味刺激性不大,所以也为许多工人所接受;再者其价格不高,取得也方便,企业主、采购员也乐意采用。其简单、价廉、高效的特点使其有了广泛的应用基础,因此,相信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间内,正己烷的使用也不会绝迹。
通过本次哨点监测还发现,我市LED行业中使用正己烷一般浓度不高,基本上都在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允许范围以内,不少企业因此防范意识不强,总认为用得不多,问题不大,直接导致一些正己烷的使用岗位缺乏排风设施、操作工人作业时连指套都不戴等的混乱现象在一些企业中屡见不鲜。但由于正己烷有高脂溶性,在人体内有蓄积作用,近年甚至有专家提出要把正己烷定为高毒物品,所以加强低浓度的正己烷使用的日常防护工作应该作为今后正己烷职业中毒预防工作的重点。
由此,通过对我市LED行业的正己烷使用的哨点监测分析,针对目前正己烷的使用现状,我们主要总结并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并将在以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1)加强《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让企业管理者树立职业病防治的主体责任意识,主动申报企业的职业病危害项目,落实各项职业病防治措施,确保企业自觉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2)对于使用正己烷岗位的员工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防护知识的培训,正确认识正己烷的危害,尤其低浓度长时间使用的危害性,提高其防护意识,消除其“用量不多,危害不大”的麻痹思想,主动积极预防正己烷的职业危害。(3)帮助相关企业提高正己烷危害防护能力,如合理设置抽排风系统,制定落实含正己烷的有机溶剂的发放、应用、堆放的一系列管理措施,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发放、更换环节的管理,切实提高个防护用品的使用率等。(4)提醒企业对密切接触正己烷岗位的员工采取轮岗、调岗的用工制度,最大限度地避免长时间、低浓度接触而导致正己烷在体内蓄积的风险,防患于未然。(5)鼓励企业采用低含量或者低毒性有机溶剂,从源头上降低员工接触正己烷频率。通过本次一系列的哨点监测,引起了LED行业对正己烷正确使用的足够重视,并促成了本市一家龙头LED企业使用低含量和低毒性的有机溶剂来代替正己烷,在行业中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6)敦促各企业做好员工的健康检查工作,建议企业选择具职业健康检查资质认证的体检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岗前健康检查、上岗后定期健康检查以及离岗健康检查,把正己烷的职业中毒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罗侃,韩钰,孙晓红,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空气中的正己烷[J].中外健康文摘,2012,9(9):211-212.
[2] 刘璐,章一华,刘健,等.慢性正己烷中毒的康复护理[J].职业与健康,2010,26(5):595-560.
[3] 孙燕,张玮.正己烷危害与防护[J].安全,2010,31(4):51-52.
[4] 刘喜房,李志敏,任保印.预防职业性正己烷中毒[J].劳动保护,2011,48(11):84-86.
[5] 王仰东,宋芙蓉,李小明.世界乙烯工业技术发展近况[J].石油化工,2003,32(5):433-437.
[6] 郝红,熊国华,张少锋.烃类热裂解的丙烯产率计算[J].化学工程,1999,27(2):54-59.
[7] 倪力军,张立国,倪进方.链烷烃热裂解过程结构动力学模型和模拟[J].化工学报,1995,46(5):562-570.
[8] 张兆斌,李华,张永刚.丁烷热裂解自由基反应模型的建立和验证[J].石油化工,2007,36(1):44-48
[9] 孙成均.生物材料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38.
[10] 马争,黄建勋,唐小江.正己烷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04,31(1):58-61.
[11] 钱亚玲,卢秀静,陈虹娅.尿中2,5-己二酮含量的顶空气相色谱法测定[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3,21(6):485-486.
[12] 周丽,何彩,李玲.尿中2,5-己二酮生物限值的探讨及方法学研究[J].职业与健康,2008,24(15):1524-1526.
(收稿日期:2014-10-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