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与科学的启蒙探索
2020-03-02江文路
江文路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张奚若致力于传播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及科学思维方法。亲身经历辛亥革命的他在反思革命后毅然决定赴美求学,期望通过学习现代知识技术帮助国家实现现代化。张奚若先生的政治思想及其治学态度对于当下的我们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不断求索使社会进步的真理意义重大而深远。
关键词:“五四运动”;张奚若;政治思想;民主与科学
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1-0131-09
100年前的中国大地爆发了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其所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启蒙了国民,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认识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本质和国内军阀统治的黑暗,促进了近代学界对改造中国新道路的努力与探索。这一运动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并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伟大的爱国革命运动之前,有一批近代启蒙思想的先行者为提倡“民主与科学”而发起的思想文化革新运动则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张奚若先生便是这启蒙思想家群体中的一员。
在新文化運动中,他积极的向国人介绍西方近代民主思想及科学思维方法,通过《社约论考》《自然法观念之演进》等学术文章,引导读者研究与探求西方民主政治思想,为中国建立起现代民主政治制度而不懈努力。他推崇卢梭的“人民主权”学说,坚持人类自由平等的普遍性,主张中国应建立符合理性与正义的、一切依据民意决定的民主政治制度。他一生刚正不阿,关心国运、痛恨腐败、反对独裁,常有公开批评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时评、政论见诸报刊,并因此遭到国民党的嫉恨与打压。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认为旧的统治集团终究要被有理想的新兴势力所取代,要求青年学子与革命事实和精神相配合,从而建立起新生的国家政治制度。在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他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名这一建议案并最终被采纳。他一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为人民思想解放的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值此五四百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顾和探讨他对近代中国政治问题的思考与见解,对于我们认识近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曲折性以及学人所作出的应对努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反思辛亥革命: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任重道远
张奚若是辛亥革命的直接参与者,八月十九日(农历)武昌起义后,他被推举赶回陕西策动起义。此时“天下大乱”,当他历经诸多艰难,冒着生命危险于九月二十四五(农历)赶到西安时,发现西安于九月初一即张翔初(凤翔)所领导的革命。革命后,张奚若被补为参议。在他看来,参议们每天批公事,整日纸上谈兵,什么实际的事也不管。而在陕西革命后的领导层中,除了张凤翔之外,所有要位都在不识字的哥老会人手上。张凤翔没有实权,财政和兵权却在哥老会手中,大家都认为革命失败了。张奚若萌生了离开西安之意,井勿幕则希望他能到汉口,请黄克强和黎元洪派一支革命军来陕西驱除哥老会势力。于是,他踏上了前往汉口的路程。
在从西安到汉口的途中,他在河南淅川县被捉,并被关押在南阳县监狱里。后来襄阳的革命军由季雨霖率领攻打南阳,张奚若一行人得以重获自由。一路上,他看见湖北的革命也是一团糟,也专程去南京看过临时政府的情形,感觉很失望。他觉得,虽然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革命党人也富于热情和牺牲精神,但是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实施国家建设计划却一筹莫展。因此除了赶走满人,把君主政体换成所谓共和政体之外,革命是徒有其表的。皇帝换了总统,巡抚改称都督,而中国并没有更现代化一点。“破坏容易建设难”,不幸完全证实。他意识到了,没有现代知识与技术,改造国家就是空谈。在这种情形下,他决定到国外去读书,学些实在的学问,回来帮助建设革命后的新国家。于是,他赴美学习并先后取得哥伦比亚大学学士和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历任北京国际出版品交换局局长、大学院(教育部)高等教育处处长等职,并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清华大学以及西南联大。
二、主张渐进民主:张奚若的民主政治思想
张奚若先生在政治学研究方面著有一系列理论文章,包括以《法国人权宣言的来源问题》《自然法则之演进》《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为代表的学术研究文章,以《一切政制的基础》《我为什么相信民治》为代表的个人政治思想文章,还有以《十八世纪法国自由思想》《欧洲自由主义的兴起》等为代表的书评文章。
(一)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有选择的吸取西方现代化经验
在近代学界对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选择问题存在激烈的争议。以胡适、陈序经等为代表的学者主张应“全盘西化”,充分接受西方现代文明,特别是科学、技术与民主。以何炳松、陶希圣等为代表的另一派学者则主张“中国本位论”,旗帜鲜明地反对“全盘西化”主张。张奚若既反对“全盘西化”论,同时也批评“十教授”的“中国本位论”。他认为,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全盘否定中国的文化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是有选择的吸取西方现代化经验。他提出了选择性吸收的标准:“(1)现在完全受科学支配的事情自然应于最短期间极端西化;(2)应该全受科学支配而现在尚未如此的事应努力使它尽量西化;(3)将来是否能完全受科学支配,现在尚有相当疑义的事,可以西化,也可以不必西化。”关于中国本位,张奚若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的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在他看来,“十教授”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中对“中国本位”阐述的并不十分清楚。而就其提出的宣言和具体主张来看,这一“中国本位文化的要义就是取消“民权主义”!更透澈的讲,中国本位文化建设运动就是独裁政制建设运动!”中国的现代化在全盘西化与中国本位之间,应当如何抉择呢?张奚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发展自然科学。第二,促进现代工业。第三,提倡各种现代学术。第四,思想方法科学化。”他强调,“我们今日不但要学会运用各种具体的特殊的智识与技能的能力,我们并且还要养成使用抽象的普通的科学方法的习惯。”
(二)推崇民主政治——批评胡适的“民主宪政幼稚说”
作为民主主义者,张奚若推崇民主政治。他指出:“民治,在原则上及大体上,乃是人类的聪明,至现时止,所发明的最高明的政治制度。民主政治的最要精神便在它是以所谓‘被治者的同意作一切政治设施或活动的根据。民主政治的真精神,在消极方面,就是治者能够允许被治者不同意,就是政府能够接受人民异于自己的主张的主张。”他认为,“政府的功用是为谋人民的幸福和国家的安宁。具体点说,一个政府的职务是维持社会的秩序,抵御外来的侵犯,保护人民的自由,促进经济的平等或废除贫富的阶级。若更进一步,说到我们现在的国民政府,他的责任,用一二年来人人所习闻习见的成语来说,是内而打倒军阀,外而打倒帝国主义。取缔资本家,改良劳工待遇,增进社会生产。”他主张判断政府好坏的标准应当用政策的实际效果来检验。“我们判断一个政府的好坏,批评一个政策的良否,第一要看他的目的正不正,第二要看他的方法适不适,第三还要看他的效果好不好。一个政府对于人民有要求服从和拥护的权利,但是这个权利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一个政策须很有实在的好效果。”
在《民主政治当真是幼稚的政制吗》一文中,他批评胡适,认为其所发表的“民主宪政只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的议论是完全错误的。胡适试图通过民主宪政只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最适宜于训练一个缺乏政治经验的民族,来论证中国最好的政治训练是推行一种可以逐渐推广政权的民主宪政。在张奚若看来,这种论调却有两大弱点:其一,民主宪政有各种程度的不同。其二,不论独裁政治还是民主政治如果是现代化国家都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材。胡适所认为的“民主政治的好处在于不甚需要出类拔萃的人材……在于集思广益,使许多阿斗把他们的平凡常识凑起来也可以勉强应付”是不符合事实的。他指出,“我觉得我们尽可以反对独裁,尽可以主张立刻实行宪政,却用不着拿‘民治是幼稚的政治一类不妥当的理由去证明我们的主张的合理。”民主政治并非如胡适所说是一种幼稚的政治制度,而是一种极高明极高等的政治制度。因为民主政治既然是最合理的政治制度,所以我们应该去学它。
(三)分析代议民主制度的局限所在——主张渐进的实行民主政治
民主代议制度是西方国家所普遍采用的民主制度,但其并非完美無暇,而是存在某些先天的局限。张奚若认为代议制度存在三项现实困难,“(一)在事实上一个选民不大容易选他理想上所要选的人,他只能在各党推出来的候选人中挑选他反对较少的一个人或一群人。(二)他的判断须靠事实做根据,但是政党所供给他的事实多半是有作用,不可靠。(三)代表一经选出,在事实及理论上,并不能,且不必,代表他。”因此,他强调,民主政治的实施需要一定的条件支撑。“民主政治需要相当高的政治训练才有实现的可能的。首先,一般人民须要有相当的智识,须要有了解普通政治问题的能力。其次,一般人民对于政治不但要有相当的智识,并且还须有极大的兴趣与关心。不然,民治就变成徒有其名而无其实了。”张奚若注意到了民棍政治现象的存在,他认为民棍政治是民主政治发展史上一种很难避免的现象,但只是一个阶段而非终极。最后,他规划了一条中国逐渐实行民主政治的路线图一一这条路就是先由低度的民治做起,逐渐扩充范围,提高程度,以期在不远的将来可以进步到高度的民治。
三、反对帝国主义压迫和侵略一一张奚若的民族爱国情怀
(一)支持上海工人运动,反抗帝国主义压迫
“上海罢工”发生后,张奚若先后撰写发表了《怎样筹款援助上海罢工的工人》《沪案筹款方法及其支配机关》等文章,支持工人运动。他指出:“中国人对于此次沪案若要坚持到底,若要求得最后胜利,自然非有相当的财力不可。”为了使此次罢工变得持久以争取最后的胜利,需要有可持续性地财力支援做支持。为此,他制定了一个筹款的经济计划,“一是由京津沪汉广港等财力较富民智较开之各大城埠的商会在各市之商店,将交易所得在五十元或百元之以上者,以其百分之十,充作沪案后援费。二是由京津沪汉港及其他工厂所在之地之工人以其每日工资百分之五充作沪案后援捐。三是娱乐场所、奢侈场所、交通之具如马车,商办电车等均一律加价百分之十作为战费。四是学界商界政界军界人员每月所得薪金在百元以上者,按累进律取其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五十。以上各捐征收期间,至沪案了结为止。”在《沪案筹款方法及其支配机关》中,他还进一步详细讨论了筹款方法、筹款机关、收款及发款机关。
(二)批评国民政府糊涂无能,抗议英美帝国主义者的强盗行径
1927年“南京事件”发生后,张奚若对英美帝国主义者的强盗行径表示强烈地愤慨。他指出:“(一)在国际公法上外舰没有开炮轰击的权利,在事实上没有开炮的必要;(二)外国通信社事后铺张扬厉,故甚其辞,希图煽动世界舆论,使列国协以对我;(三)美国人此次受英国人愚弄特别叫嚣,不但讨厌,简直是自寻麻烦。”他进而批评国民政府对于此次南京事件的处理方式,不但没有向英美严重抗议,也没有向外国当局要求将南京及其他中国口岸所有之外国军舰一律撤出吴淞口,并声明以后非得中国同意不得无故驶入中国内河。几天后,五国政府向南京国民政府下达通牒,要求“惩罚”“道歉”“赔偿”“保障”。张奚若则主张:“宁案的全部责任不能由任何一方单独负之。宁案一起,本应即速调查,以期在最短期间,查明真象,秉公办理。然而国民政府的外交手段既不选革命方式,也不用普通方式,而是以敷衍搪塞为法,既无积极精神,又无澈底主张,只想糊涂混过。”他建议,此事南京国民政府应澈底调查,认真办理。“至于五国通牒,我们的对付方法应当分英美两国为一起,法意日三国为一起;即把开炮轰击我们的国家分为一起,把没有开炮轰击的国家分为另一起。对于法意日三国,其错完全在我们,所以由我们单方道歉并赔偿。但对于英美两国,其错则为双方居半,所以若不道歉,不赔偿则已,若要道歉,要赔偿,则应为双方相互道歉,相互赔偿,而不应令我们一方独尸其咎。我们对于五国通碟中的英美两国只有一种可能的答复,就是:要求他们与我们同时同地举行这个双方相互道歉相互赔偿的仪式,并要求他们担保以后不使同样事件发生。”
(三)坚决主张抵抗日本侵略者,反对分裂国家的“华北自治”运动
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步伐加快,张奚若撰写和发表了多篇分析时局的文章,批评南京国民政府的处置方式,揭露日本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号召国人一起坚决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统一。1933年3月,热河失守以后,以张奚若、冯友兰为组成人员的五人委员会代表国立清华大学发表《国立清华大学教授会致国民政府电》,指出“昔沈阳之失,尚可诿为猝不及备;锦州之退,或可借口大计未决。今热河必守,军事委员会蒋委员长负全国军事之责,如此大事疏忽至此;行政院宋代院长亲往视察,不及早补救,似均应予以严重警戒,以整纪纲,而明责任。钧府诸公总揽全局,亦应深自引咎,亟图挽回。否则人心一去,前途更不堪设想。”
1934年12月7日,日本冈田内阁出台了一份所谓《对华政策》,试图逐步把华北分离出去,造成“华北自治”、甚至“华北独立”的局面,让华北变成第二个“满洲国”。1935年,“河北事件”后,五月二十九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向北平军分会委员长何应钦提出诸多不合理的要求,六月十日中国完全承认其要求。国难日益加深,张奚若忧心不已。他认为,所谓“排日”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他指出,日本军方的行径实质上是想拿不用一枪不费一弹的办法来达到他们攫得全中国的目的。他呼吁民众,“国难的进展,在现在或不久的将来,大概总不外这些方式。我们做国民的,除过准备坚决奋斗外再无别法可以尽他的责任。讲到底,民为邦本,只要有不亡的国民,断无能亡的国家。”
1935年7月28日,张奚若发表了《东亚大局未来的推测》一文,分析了中日两个民族的命运以及中日两国的关系,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所谓大陆政策就是要并吞全中国且要将在最短期间完全实现。他指出,“第一,日本为实现其所谓“大陆政策”,将藉此千载一时的机会,在最近的期间,并吞全中国。第二,日本并吞全中国的事实将使世界各国,尤其英美俄三国,发生极大的威胁与恐慌。要解除此种威胁,要消灭此种恐慌,只有诉诸战争,而战争的结果日本因限于物力与人力将为战败者。第三,日本战败后,战胜各国,因无更妥善的方法处置这样大的一块地方,将使中国恢复其自由,完全的或部分的。”他强烈呼吁民众团结起来,抵抗被日本侵略者吞并的命运。“至于说到现在,我以为我们没有方法可以使日本人取消他们并吞中国的计划,我们无力挽救这个劫运,我们只能努力减少这个劫运中的惨酷成分。天下的大难惟有以大勇克之。”
1936年5月17日,張奚若发表《世界大混乱与中国的前途》一文,要求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放弃不抵抗政策,加速准备抗战。他指出:“国联在事实上基本已经名存实亡……世界大混乱是与我们极端不利的。在此严重情形下,我们只有加速度的准备一切。”他强烈批评南京国民政府对华北所采取的政策,“政府年来对于华北似乎采取一种消极的旁观态度,不把它放在国防计划之内的样子。我以为这种态度是极端错误的。这样做的消极后果就是不但华北不保,华中华南也会失却屏障,偌大的半壁江山轻易就会被日本侵略者所吞并,因此,对于华北数省地方,我们应抵死力争,不能将它放在国防计划之外。国难的下一幕不久自将揭开,我们在外交、经济、实力三方面均应有充分的准备。”对于“华北自治”的分裂国家行为,张奚若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和坚决的反对。他指出:“冀察政务委员会成立后的一切设施都是向造成独立或半独立的方向走。种种行径,无异与大盗共裂父母肢体以图一日之饱者。冀察当局的理由,无论真实与否,无论诚意与否,都是错误。”他向国民政府建议道,“我以为今日中央对于冀察有两事应作紧急处置:一为明令取消分裂国家行政完整的冀察政务委员会,一为速令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及诸将领迅速出兵援助绥远。前者是为完成国家真正的统一,后者是尽政府守土卫国之责。”
四、抨击国民党独裁专制——张奚若的人民共和精神
(一)独裁救不了国难,反而会加重国难
抗战时期,有学界人士认为非常时期“非独裁无以救国难”,张奚若批评道,“惟有专制才能统一,惟有独裁才能渡过国难这是何等胆大而自负的议论!”他指出,“专制并不能达到人们所认为的统一国家这一想象的目的。自由,平等,个人解放,唯理主义,以及其他许多新时代的思想将成为通往专制道路上的阻碍。即使人们动用专制手段去对付它们,至多也只能成功于一时而绝不能成功于久远。其次,今日的国难若要在短期内渡过,绝非中国自己的力量所能胜任。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在短期内是绝对无望的。民治固然不行,独裁又何尝能行,因为这是整个社会组织问题和民族力量问题,不是区区政制问题。”他强调,“独裁政制下只有向来借独裁者驱遣的少数人能被动的去尽力去牺牲,被压迫的多数人那时已经失掉过问国事的习惯和能力,就是你急来抱佛脚,临时又想利用他,他已成了废物无法利用了。而况有些反对独裁的人此时或者还要利用机会图谋颠覆独裁者,使你不能专力去应付国难。”在他看来,独裁政治的结果在平时是为自己制造奴隶,在外患深入时是代敌人制造顺民。中国现在或将来,因为要渡过国难,将军政权暂时集中,当然是可以的,或者也是必需的。不过这都不能与建设一个正式的独裁制度混为一谈。他总结道:“民主政制有它的不方便处,不过也有它的方便处;独裁政制有它的方便处,也有它的不方便处。比较起来,民主政制的优点远超过它的弱点,而且这些弱点都有相当的补救方法;独裁政制的坏处则远超过它的好处,而且这些坏处都是无法补救的。统一不须专制,专制或于统一有碍;独裁救不了国难,国难或因独裁加重。我们替国家打算,应熟权利害,不应见利忘害;应策划久远,不应图便一时。”
(二)抨击国民党反动腐化,要求废止独裁,实行宪政
1946年1月,张奚若发表《政治协商会议所应该解决的问题》的讲演,主题是“废止一党专政,取消个人独裁”。他认为:“现在中国害的政治病是——政权为一些毫无知识的、非常愚蠢的、极端贪污的、极端反动的和非常专制的政治集团所垄断一一这个集团就是中国国民党。这个集团现在为他自身的利益而存在,所谓‘为国为民等好听的标语口号,不过说说而已,说是‘福国利民,实际却是‘祸国殃民……政权在无知,愚蠢,贪污,反动,专制封建的集团手里所垄断,为他自己利益打算,靠枪杆支持。这种情形,自中国将来命运而言,是国家极不幸的事,且就国民党本身而言,也辜负了孙中山先生当日创党建国的抱负。”他强调,“一个腐化、无能、自私的政府决没有资格去统一军令政令。如果这样一个政府统一了军令政令,那就会更腐化,更无知了。一个有良知的人决不会无条件的拥护贪污、反动、无知的政府;拥护他也就是拥护无知、愚蠢、腐化、贪污!”作为爱国家爱真理的人,张先生反对独裁、痛恨腐败的拳拳之心已经毋庸讳言了。
(三)中国政治的前进方向是实现现代化,主张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执行社会主义
當国共两党就国家的未来命运展开激烈的斗争时,张奚若写作和发表了《论中国的政治前途》(1946或1947)一文,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态度。他指出:“政治的目的在于要保证人民有这种权利来获得人生的乐趣。对社会来说,要进步,要向前走,使整个社会的生活文化进步,使国家现代化。政治所要走的方向就是要解除人民牛马的生活,恢复人的尊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活水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在目前就要整个政治制度改变以后才能达以上的目的,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方法就是“革命”。其次,美国的干涉终究会失败。目前的政治局面最终还是只有依靠战场结果来决定,内战是无法避免的。他认为,“假如推行社会主义,则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和执行。”国民党已经腐化到不可救药,也是已经要成为过去的了。在谈到内战的性质时,他认为:“今天这个战争是一个富有理想的、要改革现实社会的政党,与一个完全失掉理想、专要保持既得利益的政党的战争。社会历史发展到某种阶段时,有理想的新兴势力,自然要取旧的统治集团而代之,而旧的统治集团也一定企图作最后挣扎,因此就发生了新与旧的战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奚若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是积极支持和赞成的。
五、号召青年学子为人民福利而奋斗一一张奚若的青年人生观
(一)支持爱国学生运动,批判中年人的犬儒主义
张奚若坚定的支持和赞扬“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他指出:“十二月九日北平的大学生及中学生几千余人请愿活动的目的是在反对汉奸分裂国家疆土的举动,是在表示真正民意之所在。这次北平学生的爱国运动是五四运动后十数年来比较最纯洁最自然而且因之或者影响最大的一个运动。”他指出,“国难深了,青年们不但应该有勇敢的精神,并且应该有绵密的计划和坚强的组织,让运动沉毅化,组织化,效果化。”在《青年人的理想与勇气》一文中,他批判统治者的独裁误国,赞扬学生民主救国。“统治者以统治阶级本身的利益(其实还是这个阶级中极小部分人的利益)为统治的目标,学生则以被统治者广大人民的利益为目标;统治者喜欢独裁,需要独裁,非独裁不可,学生则赞成民主,需要民主,非民主不可;统治者只知用武力压制,学生则用理智宣传;统治者处处制造丑恶的事实,学生则处处追求崇高的理想;统治者似乎是专心一志地在误国祸国,而学生则是百折不回地在救国建国。”他为中国有这样有理想,有勇气牺牲自己,拯救民族的青年而感到骄傲。他批评有些教师和长辈并不支持甚至还要反对学生的立场和做法。他指出,“今日学生的行动完全是黑暗政治逼出来的,今日的青年学生是在不得已时牺牲自己学业上的利益,而尽救国救民的道德上的义务。”那些认为“学生参加学生运动是败坏学校纪律学风”的人是要勉强把学生和做人分开,要把理论和实践分开。他们也忘记了中年人自己的怯懦,驯顺,无限度的忍受和缺乏正义感,这也是促使青年不能不以天下为己任的一个原因。他热烈地呼吁青年学生,“保持你们的理想,善用你们的勇气!封建势力不但不能击破你们,终于要被你们击破,将来是属于你们的。不管反对势力今日如何猖獗,不久总是要消灭的。你们的理想就是你们的武器,你们的勇气就是作你们成功的保证,你们是历史的创造者,只要你们善自努力,谁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
(二)期望青年学子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福利而奋斗
1932年,在《在第四届毕业典礼会上代表教授会致词》中,张奚若讲道,“对普通一般的大学毕业生而言,第一点是奋斗,第二是续学。学术是与时俱进的,我们若不继续求学,即使从前所学的,没有抛荒,也要落伍的。”对于清华的毕业生,他希望能在奋斗和续学的基础上做到耐劳。他殷切地期望道,“希望诸位出校之后,抱定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把个人的享受看轻些。”1948年3月,中国正处于两种道路命运对决的关键时期。张奚若发表《不要辜负了时代——献给刚踏进大学的年青朋友》一文。他寄语青年学子:“中国今日是正在经过一个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的社会革命时代,一切思想都要与此革命事实和精神配合,配合得好,所有努力才能成功,配合得不好,或违反这个革命事实,任何努力都将变为蠢动,将得到历史注定的失败。”其次,青年学生要加倍学习些关于各种建设的原理和应用,为人民福利而奋斗。在他看来,为了人民的福利,而不是个人或阶级的利益去努力,才有前途,才是合理,才是道德的。他希望青年学子们能在思想和技能方面尽量地充实自己,未来成为中国社会的领导或做中坚人物。与此同时,他批评了某些知识分子不愿真正为人民福利而奋斗的错误,认为他们大部份都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个人和阶级的利益放在了人民的利益之上。朝鲜战争爆发后,张奚若发表《国防与青年智识分子》的演讲,号召青年学子踊跃参加军事干部学校,勇于承担起使国家国防现代化的重任。他殷切地嘱托道,“今日中国人民空军的建立,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和中国人民陆军的高度机械化,都是你们这一代的责任。这是一种神圣的责任,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光荣责任,这是四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付托给你们而且恳切希望你们完成的责任。”
结语
陈岱孙曾评价道:“张奚若先生不喜欢写文章,却又写了不少文章。这些文章都表达了在这些特殊时期中,作者关心国运、鞭挞腐朽的强烈心情,和不畏强御、不顾一身安危的勇气。”从辛亥革命到出国求学,从回国任教到进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多次斗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努力为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张奚若堪称近代中国政治学者的典范。他一生热爱祖国和人民,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他积极宣扬科学与民主精神,为实现国民思想的现代化而不懈努力。他一生忠于自己的良心,是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的大无畏战士。他一生志在民族解放,其行在民主自由,为求索救国真理勇往直前。他将人民看作国家的真正主人翁,将一生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而不懈奋斗。他的政治思想与人生态度对于当代的我们思考近代政治学人所面临的重大时代问题,理解近代政治学人所作出的应对努力有着重要的启新价值。新时代青年学子更应秉持民主与科学的求知精神,为社会服务,为人民福利而奋斗,在民族复兴的伟业中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责任编辑:叶民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