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分析
2020-03-02李键江
李键江
摘要: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主要依靠共享发展。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源可追溯至早期马克思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论述中,是马克思为了化解资产阶级基本矛盾而提出的。此后,共享发展思想成为化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指南,并在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给发展提出了新条件和新要求,因此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研究除了理论与实践的传统维度,还需要考虑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的新时代维度。理论来源于实践,纵观国内外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经验,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是中国成功实现新时代共享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共享发展理念;新时代;时代条件;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605(2020)01-0044-09
一、新时代共享发展的背景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要判断,这既是对过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经验总结,又是对未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最新指导。古语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无论在任何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这一关键线索也好比一面镜子,抓住它,就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清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作出更好的发展选择。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共享发展”便是最佳的发展选择之一。
共享发展着力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再到“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从这些关于共享发展理念的论述中,可以发现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日益丰富了,而它着力解决的根本问题即解决社会发展矛盾中突出表现的公平正义问题并没有变。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转变。新矛盾主要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阻碍国家富强、社会公平、人民幸福的绊脚石;主要反映为创新能力不足、发展质量和效益不高、人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围绕新矛盾,如何紧密联系新的时代特征并着力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来解决新时代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给我们指明了解答新的重大时代课题的方法。党的十九大报告除了强调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外,还明确指出需要“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因此,共享发展理念在新时代要想更好地引领发展实践,需要紧密结合两个维度:一是理论和实践的传统维度,二是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的新时代维度。如何将这两个维度行之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共享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后及时掌握主动权,更好地引领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沿理论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助于对共享发展理念如何引领发展进行全面研究,也能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二、共享发展理念的理论渊源
搞清楚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起源,对理解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发展规律能够起到稽古振今的作用。在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共享”一词,但却包含了深刻的共享思想,其源起可追溯至马克思关于解决资产阶级基本矛盾的论述。
首先,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对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敲响了。”基本矛盾不等同于主要矛盾,基本矛盾是更根本的矛盾,主要矛盾则是基本矛盾在不同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表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而产生这个主要矛盾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其次,马克思积极倡导共产主义者要积极消灭私有制和阶级,革新陈旧的分工,最终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这一思想是共享发展理念核心要素的最初来源。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明确提出如何建立共产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性质”,“现代的个人必须去消灭私有制,因为生产力和交往形式已经发展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它们在私有制的统治下竟成了破坏力量,同时还因为阶级对立达到了极点”。马克思积极推动的世界无产阶级消灭阶级和私有制,就是要彻底消除产生资本主义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的根源,使无产阶级不受资产阶级压迫和剥削,使每个人自己的劳动成果不再被少部分资产阶级所占有。
再次,马克思认为个体和类的矛盾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有作为个体的人真正地在发展中享受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才能真正化解这个基本矛盾,这是共享发展思想的理論要求。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两篇文章中,他对政治解放、人类解放等重要问题的论述也富含深刻的共享思想,认为“所谓人类解放就是个体和类的矛盾的解决: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综上,共享发展思想产生于早期马克思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论述中,是关于化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指导,是为化解资产阶级基本矛盾而诞生的。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看,人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于社会中,人类依靠劳动从社会发展中解放出来,但资本主义社会束缚了无产阶级的劳动,雇佣劳动制等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的生产方式依靠剥削个人的劳动成果谋取暴利,限制了人类公平的发展,由此导致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日益突出,促使无产阶级依靠革命踏上实现共产主义的征程。
三、共享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教训
(一)苏联共享发展失败的教训
苏联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建设方面的经验无疑是留给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宝贵的经验。苏联使共享发展思想第一次得以实践,并且发展了马克思共享发展思想。但后来由于苏联领导集体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把握,导致了共享发展的着力点与当时社会发展规律不相符,致使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加深,最终导致共享发展实践随着苏联的解体而失败。
民族矛盾既是当时苏联社会的主要矛盾之一,又是导致其产生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当时苏联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主要来源于民族矛盾”。苏联民族矛盾的产生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发展不平衡。苏联幅员辽阔,横跨欧亚大陆,人口、资源等分布不均,各民族文化素质也参差不齐,由此导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了民族平等,增加了民族矛盾。如:当时波罗的海的三个国家经济发达,居民生活水平在加入苏联前与芬兰、瑞典居民的生活水平相近,但加入苏联后差距不断拉大;乌克兰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苏联却经常无偿调拨其物力、人力,影响乌克兰自身的经济发展。
其次,对少数民族错误决策。苏联建立政权后随即出台了一些不公平措施以缩小民族差异,民族团结不稳定因素加剧,伤害民族情感。如乌克兰与俄罗斯同属斯拉夫民族,但苏联减少乌克兰语的教育和乌克兰文书籍的出版,同时向乌克兰派遣大批非乌克兰族干部,加上20世纪30年代初农业集体化时期的过渡政策,使乌克兰对苏联的敌视加深。
再次,领导集体的不重视。十月革命后,列宁曾大力倡导民族平等、民族自决,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的领导人没有认真继承,相反不重视民族差异,不尊重民族平等,从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苏联民族矛盾未能得到及时化解,反而加深,是由于苏联错误地判断社会主要矛盾造成的。苏维埃执政之前,列宁曾说:“我们要争取新的、更好的社会制度:在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里不应该有穷有富,大家都应该做工。共同劳动的成果不应该归一小撮富人享受,应该归全体劳动者享受……这个新的、更好的社会就叫社会主义社会。”由此可见,列宁主张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来实现共享发展。苏维埃执政之后,苏联经历了新经济政策时期短暂的繁荣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得到一定提高。但斯大林上台以后,为了尽快实现工业化,他放弃了新经济政策,转而支持工业、农业都由莫斯科控制和管理的中央集权经济,强化政府对工业、农业等领域的集中管理。其结果,表面上看苏联社会如期完成五年计划,经济得到恢复,但实质上却使社会主要矛盾日益加深。
“苏联社会已经没有阶级冲突”,且“呈现出一幅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友爱合作的图景”,这是斯大林1939年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判断。但当时的真实情况却是,由于集中化的生产方式、官僚资本主义盛行以及为消除民族差异所采取的相关措施等原因,使得苏联百姓积劳积怨,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由此可判定,当时苏联对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其实是错误的。斯大林没有清楚地认识到人民在社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未能着力解决民族矛盾,使得后期苏联的生产力一直被禁锢于集权的体制之下得不到解放,民族矛盾加剧,为以后的民族分离埋下地雷。
苏联政府当时过度的中央集权经济、采取相应措施消除民族差异等做法,虽然对加强政府行政力量有很大帮助,使苏联的工业化进程按计划得以加快,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创造这一切成就的主体是劳动人民。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第一,从人民生活水平角度看,苏联取得发展成就的主体是苏联無产阶级即广大劳动人民,但是劳动人民却享受不到这巨大成就的成果,没有一种为自己劳动成果做事的获得感。苏联大部分的劳动人民过得不幸福,生活质量很差,为了达到计划的要求而不停劳碌,只能感受到冰冷的计划和数量。第二,从民族尊严角度看,人民为国家付出巨大劳动后,自己民族的尊严却得不到尊重,相反还被压迫和消解,造成民族隔阂甚至对立。这些不公平、不正义的待遇,极大地伤害了各族人民的自尊心,挫伤了民族团结的热情。第三,马克思主义共享思想强调消除剥削、消除阶级,可是这个时期苏联的发展与其核心要求完全相悖。阶级在苏联这个阶段并未被消除,它只是转换了——转换成了官僚主义对无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这正是当时社会产生普遍不公平现象的主要原因,也是其共享发展走向没落的重要原因。
因此,苏联共享发展实践失败的教训,源于误判社会主要矛盾,没有针对矛盾科学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使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产生了偏离。
(二)中国共享发展在曲折中前行的经验与教训
在中国,共享发展分为两个阶段,即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阶段。中国共享发展的实践经验与教训,主要体现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在生产力发展不发达阶段,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不平等不平衡发展问题还没有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而共享发展是需要有一定物质基础的,只有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才能谈共享、谈分配。因此,在中国生产力不发达时期,当务之急是解决物质资料基础薄弱的问题,所以首要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完成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共享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在生产力不发达阶段,中国的共享发展也是曲折前进的,有过挫折也有过大发展,而挫折和发展的原因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路线与社会主要矛盾是否相适应有关。
20世纪50年代,世界形成苏联和美国两大阵营对垒的格局。在冷战阴云笼罩下,新生的中国,一方面面临着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这一头等任务,而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事实上对于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而言,不管处于哪个阵营,当务之急都是优先发展国家的工业化体系,中国也不例外。可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中国,由于刚刚经历战争和长期生产力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国内物质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现状已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为此,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施了以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和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选为主要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由于“一五计划”的发展路线真真切切地反映了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改善生活现状的强烈愿望,积极化解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族团结、人民生产劳动热情高涨。结果迎来了“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其乐融融的繁荣景象。这说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经济发展路线是切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正因如此,党的八大高度肯定了七大以来的路线和方针,并作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阶级矛盾转变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的伟大判断。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在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正式通过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解决生产力落后的问题,但其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受其指引,党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试图依靠发挥人民群众主观意志和民族空前团结的热情来提高生产力,实现赶美超英。为此,建立了一系列不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生产指标,如: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不切实际的硬指标,引起瞎指挥、浮夸风的盛行,最终导致人民生活极度贫困。由此可见,虽然八大的路线也是为了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而制定的,但因违反了社会发展客觀规律而导致事与愿违。
对比一五计划时期和大跃进时期,可以发现共享发展思想在我国社会实践中的雏形,即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人民、发展的目的是解决人民最迫切的现实问题、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共享发展最初的核心思想。正是依靠人民,一五计划得以顺利提前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但不切合实际、不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经济发展路线,又将人民带入歧途。由此可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并制定切合实际的经济发展路线,是化解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不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即使把握住了主要矛盾制定的发展路线,也会出现错误。
四、新时代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路径
(一)以克服社会主要矛盾为主线,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
根据共享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实践经验可知,社会主要矛盾与共享发展的联系密不可分。实践证明:共享发展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共享发展是不可能的;对社会主要矛盾的错误把握,共享发展是危险的;把握了社会主要矛盾,制定错误的经济发展路线,共享发展是曲折的。为了使共享发展理念在新时代能正确地、更好地引领发展实践,需要紧紧围绕克服社会主要矛盾这一主线来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
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离不开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准确把握。明确发展、问题与主要矛盾三者的内在逻辑,分析清楚影响主要矛盾的主要因素,是制定正确路线的前提。具体而言,需要明确如下三个关系:
1.发展、问题与矛盾可以构成三个相互关联的内在逻辑,发展是为了解决问题,问题是矛盾的表现。
2.矛盾是问题的根源,矛盾的变化会导致问题的产生或变化。
3.问题的解决有赖于选择正确的发展路线。
因此,科学发展路线的制定,需要分析清楚影响矛盾的主要因素,再根据影响矛盾的主要因素有针对性地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着力攻破问题。
新时代,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矛盾的主要因素即社会的供需产生了变化。首先,人民由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开始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转变。比较二者,后者所涉及的需求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因为在这个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已大幅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不再落后,具体表现在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等方面。其次,新时代我国对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供给开始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向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生产转变。也就是说,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了,人民的发展需求更加广泛了,但是社会生产的不平衡和不充分成为了制约满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因素。
关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学界众说纷纭,如:有人认为“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根源在于供给的质量和效益、结构水平以及创新能力不够高,表现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等”;也有人认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首先是相对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讲的,而“这里所讲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以我国生产力已获得显著发展、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作为前提的”。尽管如此,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社会的供需变化成为了影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原因,而这种变化就表现为新的社会主要矛盾。也就是说,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这种影响主要来自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民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作用、产品的分配形式等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因此,经济发展路线的制定需要从四个角度去考虑:
首先,从中国基本立场角度看,在继续保持生产力稳定发展的同时,应结合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破除和改善生产关系中危害公平正义稳定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所有制来优化或调整产业结构和制度环境等。当然,这里的破除和改善,并非指将生产资料完全私有化、走资本主义的道路,而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在基本立场正确的前提下,进行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革和完善,促使社会公平正义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迈进。
其次,从执政党角度看,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这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中国的优势。进入新时代,共产党依然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因此,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必须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在努力使全国各族人民明白美好生活只能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努力引领广大人民群众做大“蛋糕”的同时,协调和维护好公平分配“蛋糕”的工作,使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不仅获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还能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发展成果。
再次,从中国目前实际情况看,应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最新科学指南。具体而言,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必须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最后,从方法论看,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在探寻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能只抓影响主要矛盾的主要因素,还需要留意次要矛盾也会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产生深刻影响,比如地理环境或文化因素等都会对发展产生影响,继而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在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过程中,既要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来分析,又要全面考虑、统筹兼顾影响问题的其他矛盾,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既要反对离开重点谈两点的均衡论,又要反对离开两点谈重点的一点论。
(二)满足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从来没有孤立于世界,而是在把握时代机遇、完善时代发展进步的实践要求中不断探索前行的。共享发展亦是如此。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逆全球化趋势等发展风潮,密切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密切关注时代发展、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不照搬外国模式又善于在比较中学习借鉴,在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是中国能够在世界发展大潮中保持稳步前进的基本遵循。因此,新时代共享发展路线的制定,还需要满足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
首先,从时代发展的大势中去把握社会发展的环境,发展路线能更加清晰。坚持共享发展,要求我们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国际方面,随着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逆全球化风潮甚嚣尘上。然而,逆全球化并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闭关锁国、闭门造车的逆全球化趋势是违背社会化大生产、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最终结果必定是经济全球化。过去,经济全球化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扩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综合国力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控制主导着国际經济秩序与规则。如今,逆全球化风潮袭来,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从机遇看,中国在维护国际秩序和规则、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的话语分量会增大,中国的国际地位会不断提升。从挑战看,中国未来从发达国家引进资本、科技、管理、人才等推动经济发展要素方面的工作将会受阻,核心技术、金融和产业等方面的合作将会受影响。
国内方面,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这种转变将加速我国社会生产方式的结构调整与深化改革。从总体上看,由不充分不平衡的发展方式和其他次要矛盾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已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阻碍。
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就是掌握社会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发展路线的制定,需要牢牢坚定我国经济全球化的立场,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弥补不足;需要坚决维护世界和平健康的发展秩序,在世界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努力依靠发展来解决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其次,好的、正确的发展路线的实行,需要遵循实践的要求。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是坚持共享发展路线的实践要求。只有遵循这一实践要求,共享发展路线在实践的过程中才有依靠的方向,才不会走歪,走错。马克思主张:“一切划时代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最迫切和最主要的需要。人民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使人民内心充满获得感,社会的发展才能充满动力、充满希望。进入新时代,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人民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范围扩大,也更加渴望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硕果。因此,为努力达成实践要求,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权利、机会、规则公平为主要遵循的社会法治体系,努力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并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认真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使劳动人民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我们不仅要使发展成果惠及中国人民,还要惠及世界各国人民。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以沿线国家充分、公平享有发展成果为实践要求,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努力,共建共享世界发展盛景。
总之,共享发展思想源起于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需要,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我们要总结过去国内外共享发展的经验,正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客观规律,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在逆全球化浪潮的翻涌中,我们要摸清国内外经济发展的环境,坚决站位于经济全球化,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参与世界和平发展、公平有序的经济秩序的建设。坚持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要求,使发展路线获得人民认可和支持,为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得以妥善解决奠定坚实群众基础。
责任编辑:曹桂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