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启示

2020-03-02李鹏飞

现代交际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李鹏飞

摘要:在科技快速发展、文化繁荣推动社会前进的同时,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这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内的社会科学提供了丰富的发展空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高度概括性和阶级性的科学,通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唯物辩证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推动了中国特色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前进和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实践辩证法 阶级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B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214-02

自人类出现以来,各国的历史都表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推动人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其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总会带来人与人、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宗教问题、环境危机、技术异化、人与人的梳理、道德丧失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阻碍社会良性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是观察作为“文本”的客观世界、反映反思现实背后的形而上价值的意义世界,能夠为不断向前推进社会发展提供价值取向和思想解决方案的科学[1],因此,它具有广阔的现实需要和迫切的指导意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主导地位的确立和中国化进程,为我国社会科学提供了鲜明的理论指向和丰富的材料资源。其中,经由历史积淀和前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精练准确的概括,更是为我国新时代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航标,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我国的进一步前进和发展提供了哲学层面的指导。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思想结晶和根本方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内涵、主要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各类旧哲学的批判吸收和发展,是无产阶级对于主客观世界规律的正确总结与概括的思想体系和理论体系[2]。

经由考察人类历史和实践所总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恩格斯指出:“一开始就主要是面向工人阶级的,并且从工人阶级那里得到了同情……德国人工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3]265,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的理论体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及唯物辩证法三个主要部分,对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抽象的总结与概括;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涵盖历史及现在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并构成相应具体的哲学思想,从而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肉体的人出发,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唯物主义,辩证地看待一切,用联系矛盾运动发展的眼光看待变幻莫测的自然和向前发展的人类社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坚持从实践、从人民的物质生产生活出发,并在实践和理论中坚持联系的、矛盾的、运动的、辩证否定的辩证的观点进行理论研究。

2.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含义、主要内容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内涵丰富,是一种范围很广的研究活动。主要包括在创建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进行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而进行的研究、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进行的研究[4]。体现在学科建设中,具体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方法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内的成果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依次地分别从不同层次、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实践成果中甄选和总结出共同性和普遍性,将之上升为融通性的理论结晶,并以此来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科技、文化快速多样发展的当代不断发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不仅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身内涵,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否定和修改,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发展,使之成为更加科学的社会科学。

二、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法论启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提炼和概括,是马克思主义的结晶,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方法论启示。

1.实践的研究方法

实践是现实的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连接作为主体的人和客体的认识对象的桥梁。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5]133强调了认识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与意义。同时,还首次提出“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136,强调现实的人改变世界的重要性。

基础地位的实践是马理论研究的根本方法。首先,“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5]15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内容的源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得以存在的根本;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通过具体实证考察、探索试点和社会调查等实践检验理论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合理性的根本支撑;此外,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邓小平也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结论,实践是指导我国成立、建设、改革的基础性原则,是马克思主理论研究在中国蓬勃发展的必要元素。

实践的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立足实践、感受反思现实,创新思想和方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因时间、地点、发展阶段的不同而体现出种类多样的特点。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地区、同一国家、地区的不同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都呈现出差异性特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要立足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研究我国当前的特殊发展模式,从理论和现实发现中提出新问题,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当代的发展瓶颈,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成果。

2.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辩证法是对思维、认识的规律和劳动实践过程的抽象表达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异化和复归的思想认识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是否定的辩证法,它的本质是发展[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7],实践的辩证法是经久不衰并不断发展、日久弥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辩证法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联系现实、对比思想、找出矛盾,辩证否定提出新观点,推动学科发展。辩证法作为伟大的、先进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我国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必须坚持与继承的品质与方法,联系的观点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丰富的研究对象与研究空间,矛盾的观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理论交流和实践过程中把握主线,并在辩证否定的指引下合理批判继承与吸收,在研究运动过程中积累量的变化,促成质的发展,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突破性发展,指导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更加客观全面地前进。

3.阶级分析法的研究方法

阶级分析法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及其阶级理论和观点之上,分析与不同阶级的矛盾、冲突及利益相关联的各种社会现象,发现历史变迁的本质动因和发展规律[8]。实践基础上的、创新的阶级分析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它在历史领域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鲜明的政治指向。

唯物史观基础上的阶级分析法是考察人类历史社会,考察、理解和探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探寻、解密并解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大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角度与方法,也是进行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与方法。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共产党人便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中国社会力量进行考察与分析,制定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政策,作出三大改造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定,推动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

阶级分析法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树立意识形态,建立内部稳定、外部活跃,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方法体系。一方面,阶级分析法的核心是阶级性质,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进行的基础性和前提性条件,创新性和现实性鲜明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坚持人民的主体性和优先性,自觉地坚持和维护无产阶级立场及利益;另一方面,显露着无产阶级利益和观点的阶级分析法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引入了鲜明的价值观导向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准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为明确地提出解决方法确立方向,为新时代、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我国的前进与发展提供方法论指向。

三、结语

经由历史积淀和不断修改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国新时代的科学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理论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直接的方法,并更好地总结了我国的实践经验,为有强烈现实意义的实际研究和需要均衡、完善的社会发展提供了诸多有意义的建议和策略,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完善,我国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建设等各方面快速推进,仍需要进一步加深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掌然.人文科学方法论问题研讨综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3):17.

[2]庄友刚.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演变逻辑与当代建构:兼论马克思主义城市哲学的合法性[J/OL].广东社会科学,2018(6):59.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5.

[4]刘建军.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基本特征[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4(5):171.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3-151.

[6]赵松.辩证法的历史形态:从朴素辩证法到实践辩证法的发展[J].学习与实践,2018(10):126.

[7]阚和庆.阶级分析法在党史研究中的价值:基于几个重大党史问题的分析[J].理论月刊,2017(3):85.

[8]谢龙,高宝均,田心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

責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推进策略解析
马克思主义专业学生应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成果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弄清楚的三个为什么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模式探索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性研究及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