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2020-03-02王小艳
王小艳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决策咨询部,湖南 长沙 410006)
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开始凸显。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不合理,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不优,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结构失衡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迫切需要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从关注“规模”与“数量”向关注“结构”与“质量”转变,提升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聚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针对金融领域,从中央银行制度、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现代金融体系的建设,风险防范机制、基础货币投放机制的完善,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的发展等方面提出要求,为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的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尤其是在我国处于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发展增加更加有效的金融供给,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服务,更好发挥金融在优化资源配置方面的引领作用。[1]
一、金融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一)金融资源是提升经济治理效能的关键
金融是资源配置的枢纽,也是提升经济治理效能的关键。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释,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货币资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发挥着“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的作用,决定着企业生产的启动及持续运转。[2]因此,金融资源作为社会生产活动的基本要素,既是企业启动生产的“源动力”,也是企业持续运转的“推动力”。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没有金融的推动,就谈不上创造新的社会价值。金融资源配置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输入血液、增加后劲,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的就是能够更加高效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用高效的金融服务推动经济治理效能的提升。
(二)现代金融体系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
经济高质量发展主要表现为产业、动能、要素等向更高层次转型升级,[3]这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功能完善、结构合理、高效安全的现代化金融体系为其提供持续的金融支持。一旦金融体系出现了风险,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获取就会变得困难,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就会显著下降。马克思关于金融体系不稳定性的思想较为丰富,包括股市波动、金融传染和契约风险等。[4]他认为实物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分离,使得虚拟资本容易产生泡沫,而虚拟经济的这种脆弱性又将反过来助长股市的波动;金融具有的传染特性使得某一商品市场发生异常现象时将影响其他商品乃至整个金融市场的均衡;契约本身所具有的违约风险使得某一支付的违约将引起连锁反应,导致信用关系异常,[5]这些风险都将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障碍。从现实角度来看,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结构性因素来反映,如果金融供给结构出了问题,实体经济的金融资源获取及其配置就会出现偏离,这反过来又会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使经济体系陷入恶性循环。[6]现代金融体系不仅强调金融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更强调金融结构要与经济发展结构相匹配,是金融治理对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金融治理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在国家经济运行中发挥着核心作用,金融制度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核心制度安排。高质量发展需要良好的现代化金融治理环境。虽然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没有专门论述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但是金融治理几乎渗透到国家治理的各个领域,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现代金融体系、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等;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中的人民币国际化、金融开放等;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商业保险、普惠金融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中的绿色金融等。因此,金融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推动力量。金融治理现代化强调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改革,注重制度改革与机制转换、金融供给结构的优化、服务效率的提升和质量的改善,并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7]
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金融治理问题
(一)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结构失衡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结构失衡的主要表现在于过多的资金留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而没有流向实体经济,也就是过度金融化。从国内外金融化实践来看,适度的金融化有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但过度金融化便会造成频繁的金融投机活动,导致金融资产价格波动过大。当金融资产收益率明显高于社会主导性产业的平均收益率时,大量的资金就会从实体经济部门流向金融部门,脱离实体经济的运行轨迹,在金融体系内部自我循环,这不仅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挤压,还可能诱发资产泡沫甚至金融危机。在每年新增的货币投放中,实体经济能够直接获得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剩下的部分就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一方面,这部分资金在“空转”一轮后,最终还是会到达实体经济。然而,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次数越多,中间环节就越多,每经过一个环节资金成本就会增加一次,当资金到达实体经济的时候,其成本也就被推得很高了,让本来就融资难、融资贵的实体经济变得更加困难。另一方面,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必然会催生很多用于炒作的金融工具,而引发过度的金融投机,诱发资产泡沫。因此,要严格限制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部空转,遏制金融资本“自我实现”的冲动,让更多的金融资本去为实体经济服务。
(二)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失调
金融资本推动实体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金融供给的结构性因素来实现,社会融资结构如果偏离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就会导致金融结构与实体经济发展结构失衡,使得金融资本的消耗系数增大,加剧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进而影响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8]当前,从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构成来看,存在不合理的因素:第一,严重依赖银行贷款,难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当前,我国实体经济融资过于依赖银行贷款,而从信贷资源的配置结构来看,国有企业、房地产贷款占银行信贷总规模的比重高且持续上升,而民营、中小微企业贷款所占比重非常低,且呈持续下降趋势。新经济下大量的重技术、重创新的中小、民营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融资来支持他们的发展。因此,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融资结构难以适应从传统经济向新经济转型的要求。第二,股权性融资比例过低,不利于新经济发展。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股权性融资占比大的资本市场为主导的融资体系,在培育创新型企业龙头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还可以缓解企业杠杆率高企、监管套利等问题。近几年,我国股市一直处于低迷状态,直接融资功能明显弱化,资本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在当前我国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资本市场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努力提高股权性融资比例来支持新经济的发展。第三,过高的债务性融资,使金融系统潜藏巨大风险。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债务性融资,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远远超越国际警戒线。从金融的本质上来看,企业的高杠杆就意味着高风险,很容易演变成金融危机,因此,在高杠杆背景下,难以再通过大幅举债发展经济。融资结构的失衡,造成实体经济的融资渠道不畅,对金融稳定和实体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冲击。
(三)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匹配不优
金融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经济资源转移到高效率的行业和部门,这需要金融资源的供给与实体经济的需求有效对接。然而,当前我国金融资源供给并未能有效匹配到实体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首先,房地产负债规模高。近年来,每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中有相当部分是房地产贷款,此外,还有大量的信托贷款、委托贷款和理财资金也是流向房地产投资领域。虽然房地产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中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但也带来了房地产领域的高杠杆,催生了房地产泡沫。当前,房地产泡沫已成为我国实体经济领域蕴藏的最值得关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源。其次,国有企业负债规模高。相比规模小,轻资产的民营、中小微企业,国有企业更容易从金融体系获得融资,国企债务占整个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的比重高且仍在不断攀升。国企杠杆率居高不下,不仅造成金融资源被大量低效的国企挤占,导致产能结构失衡,也会连累金融业,增加诱发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风险。再次,家庭部门杠杆率高。近年来,房价的持续上涨使得很多家庭处于高负债状态,流动性风险逐渐显现,对消费形成了明显的挤出效应。与家庭部门高负债相生相伴的是居民储蓄率的下降,低储蓄率削弱了高投资的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银行系统的脆弱性和实体经济运行的风险。此外,还有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背后也蕴藏着巨大的信用风险。然而,与上述这些高负债现象形成鲜明对比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且做出重要贡献的中小微企业却难以获得融资。金融资源在实体经济内部配置的结构不合理,不能引导经济资源流向高效率的行业和部门,给整个宏观经济发展带来很大风险。
三、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一)协调好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平衡
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金融治理的永恒主题。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保证金融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金融防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的动态平衡,这需要激发金融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意愿和积极性。第一,要加快补齐金融监管短板。在监管职责的清晰,监管信息的收集整理、共享运用,风险发现、预警、控制和处置上下功夫,确保监管无“真空”。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切实防范化解引起市场各方警惕的系统性风险隐患较大的互联网金融、房地产泡沫、产能过剩、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风险领域,遏制各类非法违法金融活动。完善监管制度,通过金融监管政策来缓解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非法集资等当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落实协同监管机制,更加高效地防止金融风险的蔓延和扩散。第二,要用金融政策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核心制度安排之一,货币政策往往侧重于短期总需求调节,应发挥好逆周期调节功能,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基准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供给,稳定市场预期。财政政策则主要通过减税降费和基建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重点是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金融各调控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形成政策合力和同向效应,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第三,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市场约束体系。有效的金融市场约束体系包括严格的外部审计和信息披露制度、金融市场中利益相关者的相互监督、各种媒体舆论的监督以及失信惩罚机制等,通过金融约束体系有效地防范金融道德风险,促进金融机构更加审慎和稳健地经营,营造金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市场环境。最后,还要降低单位产值的资金消耗。实体经济自身要“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生产经营能力,以更少的金融资源消耗获得更多的产出,提高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在防控好金融风险的基础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二)平衡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
合理的融资结构是金融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金融体系的融资方式有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间接融资主要是以银行贷款为代表的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主要是以股市、债市为代表的资本市场融资和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每一类融资方式都有自身的优劣势和相对适应的融资主体,融资结构的不合理就会导致金融体系的风险过于集中。所以,要平衡好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的比例关系,通过融资结构的优化增强金融体系分散风险的能力。[9]首先,要健康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尤其是股权性融资比例。其一,要充分发挥股市的融资功能,努力提高资本市场的“包容度”,形成“有进有出”的良好市场生态,更加高效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继续稳步推进创业板、新三板和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的改革;其二,要重视非标资产和场外市场的作用。非标市场和场外市场在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有着很大的潜力,重点要解决好透明度不高,定价机制缺失,交易流动性差等问题,这有赖于金融科技的大力发展。其三,要进一步深化债市改革,通过有效竞争提高市场稳定性,并借以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其次,要强化银行业的服务功能。一要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银行体系,尤其要加大中小银行的业务比重,防止中小金融机构做大做强的冲动,真正下沉服务重心;二要设计差异化的金融产品、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尤其要针对特殊需求的客户开发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金融产品。三要完善信贷考核和激励机制,同时也要加快完善风险补偿机制,让银行能够安心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最后,要规范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国家全面启动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初衷就是为融资难融资贵的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而作为相对新生的事情,非银行金融机构要在控制好自身风险,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才能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三)引导好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的精准匹配
金融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金融提供精准服务,实现融资主体有效需求和金融精准服务的对接。[10]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加快金融产品创新和规范发展,更加高效地引导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第一,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立安全高效的金融信息技术系统,透明的金融产品交易系统,准确的金融资产估值定价系统,安全的资金转账清算系统,独立客观的信用评级体系,共享的企业及个人信用信息管理体系,严格的权益保护体系,健全的金融安全网体系,确保金融更加高效运行、有效调控和监管,为金融供给更加精准地与金融需求相匹配提供保障。第二,要加快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体系。全面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安排,助力打好国家扶贫和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聚焦“三重一小一降”,“三重”即支持重点产业布局、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改革推进;“一小”即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一降”即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切实满足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第三,探索创新适应发展大趋势的金融产品。要努力丰富适应新经济形态发展的金融产品,设计专门针对高新技术企业、新兴产业和制造业结构调整转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推广民营企业债券、股权融资支持工具,促进新经济增强活力和金融市场优化配置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金融高效整合经济资源的力量,培育新的增长点。第四,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破解信息不对称难题,为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可靠的信用基础,精准捕捉实体经济发展中对金融需求的偏好,打通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第五,要加深和拓展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深度与广度。综合运用多方联动配套的政策工具、企业融资增信、可持续商业模式等举措,推动金融供给的持续增量、扩面和提质,真正实现金融供给与融资需求的精准匹配。
金融是国之重器,金融制度是重要的基础经济制度,各项基础经济制度优势的充分发挥需要将金融制度优势转化为金融治理效能。只有通过平衡防范金融风险与服务实体经济关系、均衡发展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精准匹配金融供给与融资需求等措施,优化金融供给结构,建立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