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内涵
——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

2020-03-02肖瑞宁吴月红

岭南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之治道路特色

肖瑞宁,吴月红

(1.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北京 100877; 2. 安徽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面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此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文称《决定》)从历史和实践的角度全面总结了我国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明确了今后我国制度建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坚持和巩固的基础、完善和发展的方向。在这次全会上,制度和治理作为关键词,频频出现,彰显出进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近代以来的中国革命历程深入反思和系统总结,将党和国家的成功经验进行提炼,上升为治国理政的新思想理论。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宣言丰富并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尤其是国家治理学说的内涵,彰显了制度自信,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的历史源流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传统帝制的制度和治理体系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已经难以满足国家现代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天下观念崩塌、现代世界观念形成的过程中,面对国家和民族的危机,仁人志士开始探索能够挽救危亡、让古老的中国步入现代化社会的道路。在这一过程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群体,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群体先后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提出“改造中国”的方案。辛亥革命后,虽然现代民主政治的形式——共和制政体在中国初次建立,但从制度和国家治理的角度而言,此时的中国尚未达到“再造一个新中国”的目标。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民主政体并未在中国大地扎根,反而给中国带来了军阀混战和政党倾轧。经过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启蒙,中国人民迎来了马克思主义,迎来了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逐步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

(一)1978 年以前的革命实践和建设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础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吸取革命实践的经验,创造性地开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框架。1924 年,孙中山曾说,当时的中国是一盘散沙,人人都把自己的自由扩充到很大,所以难以形成有效的制度来团结大家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孙中山认识到制度的重要性,但无论是他还是国民党都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创造诸多有效的制度,将分散的力量组织起来,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号召利用政治、军事、文化及各类组织将中国人民动员、团结起来,克服以往无组织的状态,通过凝聚人民群众的伟大集体力量去“拥护人民政府和人民解放军,建设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1]在国家根本制度上,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实践已经证明资本主义的国会制度在中国并不适用,借鉴苏联的经验,结合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毛泽东及其他党的领导同志提出了设立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的主张,并最终完善确定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党坚持统一战线方针,团结包括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在内的各个阶级,探索不同于资产阶级民主的新式民主政治,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政策方面,为了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统一,党从实际出发,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将其确立为基本民族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由此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领导人就已经有意识地开始构建科学完备系统的制度体系了。1949 年通过的《共同纲领》、1954 年通过的《宪法》以及1956年修订的《党章》从某种程度上而言,都是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体现。可以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政治保障和制度基础。

(二)1978 年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主要框架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全面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党中央做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重要决定,推动国家的建设和发展进入新阶段。邓小平多次强调党的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由此可见,经过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党对于制度的重要性和制度建设的紧迫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在1992 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再次明确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不久后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在全国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社会主义制度。至此,党和国家制度体系的建设工作正式成为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后召开的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要使各方面的制度趋于更加成熟稳定,构建出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从政治体制上说,《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1982年《宪法》等纲领性文件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民主集中制、人民代表大会、依法治国等政治制度加以巩固和发展;从经济体制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改变了过去单一计划经济体制,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探索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此外,在文化、教育、国防、外交等领域,围绕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国家发展,一系列制度也得以逐渐形成。可以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开始逐渐形成。

(三)2012 年以后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进入新时代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在全面统筹“四个伟大”的基础上,立足“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自我革命推动社会革命,促进制度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3 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而使党和国家的制度建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17 年,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进行了战略部署。其中,对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接着,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分别对宪法、党和国家机构进行了修改和改革。到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和治理能力建设有了更加精准的判断和认识,也是党的历史上第一次用一次党的中央全会来研究国家制度和治理问题。可以看到,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历史已经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正是因为根植于传统中国的政治智慧和制度经验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确立、完善和发展。

二、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的现实逻辑

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那么坚持和巩固“中国之制”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风云诡变形势,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考虑,势必要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在“中国之制”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之治”的实现。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开门见山地指出,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政治、全局、战略全面考量基础之上作出的重大决策。从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现实看,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方向;是新时代改革事业向前推进的根本要求;是应对国内国际风险挑战的有力保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方向必然要求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初就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在过去的99 年中,无数的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建设了新中国,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实际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是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巩固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关键在于统筹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和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创造出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发展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走出了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实际的道路正是因为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引领着中国迅速发展。这条“中国道路”不是“传统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独创的”,是一条人间正道。由此观之,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自己探索出来的,是凝聚中华儿女心血与汗水的道路,是一条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道路。正因为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发展,依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带领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实践,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学习。作为一个拥有14 亿人口的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方向牵动着世人的目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能否避免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找到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正确道路也是党和国家面临的考验。从新中国70 年的实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比拟的优势。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时期,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不断提升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才能进一步发挥“中国之制”的优势。因此,坚持和完善“中国之制”,让国家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继续前进必然要求在“中国之制”的基础上推动“中国之治”的实现。

(二)新时代将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从根本上要求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建设历程可以看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2]2。这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拼搏奋斗,也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基本建立,这也是“两大奇迹”的制度保障。经济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在中国逐步确立,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兼顾了社会公平;法治上,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理念,全面建设法治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公序良俗;民生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教育、医疗相关制度体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方方面面的成绩无一不彰显新时期以来“中国之制”的成就。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是进入新时代后坚定不移地持续推进改革开放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前半程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改革,后半程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构建现代化的国家制度体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制度根基。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果证明了改革开放决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得益彰,而在进入新时代的今天,更需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在坚持和完善“中国之制”的基础上,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之治”为目标,做好社会主义实践的后半程任务,“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变、力度不减,推动新时代改革开放走的更稳、走的更远。”[3]

(三)为主动有效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提供保证要求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之大变局,国际上风云诡变,极端势力和恐怖主义严重威胁全球稳定和安全。在国内,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稍有不慎即有可能满盘皆输。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就告诫全党莫要学李自成进京,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直到实现共产主义。”[4]917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赶考路上,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3]如何答好新时代考卷,完成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将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课题。经过70 年的发展,国家和社会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威胁党和国家基业的因素始终存在。国际方面,西方反华势力始终不甘心对中国控制和影响的失败,试图在中国国家主权和内政上做文章以颠覆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权;国内方面,分裂势力和极端恐怖势力严重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不久前的香港暴乱事件,此前台湾的政治乱象以及新疆的恐怖活动均表明国内还存在一些致乱因素。这些风险和挑战都要求党和国家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提升治理能力,为社会建设和发展保驾护航。“马克思主义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巩固政权更不容易。”[5]在当前形势下,不仅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破解制度困境,还要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功夫,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探索出有效的应对之策,顺应时代潮流,化制度优势为国家治理效能,为积极主动防范和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提供保证。

三、面向世界和未来: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的时代价值与使命担当

“中国之制”和“中国之治”作为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关键词,从制度和治理两个层面丰富了“中国道路”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备性、稳定性和延续性,还要从发展的角度推动“中国之制”更加成熟完善,以“中国之治”确保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6]换而言之,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面向世界和未来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方向,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价值和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一)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阐明了制度与治理的关系

制度,意为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规范,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治理,则为管理方式方法,是一种对社会规范的运用和社会管理。制度是治理的基础,治理是制度的运用,没有制度基础,则治理无从谈起;同理离开治理,则制度毫无生命力可言。正如《决定》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2]1,是我国开展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工作的基本遵循。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则是“中国之制”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中国之制”形成于人民的历史实践之中,是“中国之治”的基础和依据,而“中国之治”面向未来,是“中国之制”科学性和优越性得以体现的表现。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就是要让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执行中展示其强大的生命力,把制度优势转化成治理效能,在国家治理中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直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坚持了“中国道路”的方向

道路问题是关乎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根本问题,只有正确的道路才能带领国家走向复兴、走向未来。历史和实践告诉我们,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关键。“中国道路”的本质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探索出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孕育在中国大地上、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并且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中国之制”本身就是“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7],而所要实现的“中国之治”必然是秉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原则的国家治理体系。可以看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协同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深化改革等都是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展开的。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是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脉相承的。因此,坚持“中国道路”的方向是题中应有之义。

(三)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方案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从“善”出发,设置了理想国家中最具实质性和典型性的社会原则,构建了一长串的乌托邦中最早的国家模型。囿于哲学家或者知识治国的弊端,后世哲人对理想国家的模型不断进行完善。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依旧在探索国家发展之路。从《大宪章》到《独立宣言》再到《人权宣言》,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逐渐成型。在一段时期内,以欧美等国为样本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经验在全球广为流传,甚至在部分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被奉为圭臬。但进入21 世纪以来,西方民主政治的弊端和资本主义的制度困境愈发凸显。反观中国,“中国之制”创造了“两大奇迹”,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探索国家长治久安、社会繁荣稳定的发展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目标。此次提出的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就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窑洞之问”的回答,也为其他国家发展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同时也要注意到,一切制度唯有根植于本国土壤才会管用、才会好用。我们不输出具体制度和治理体系,而是向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也即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的核心观念——发挥制度和治理的合力作用。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缔造出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内的全面、科学、系统、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站在历史交汇时期,立足当下、放眼未来,全面总结建党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建设上的经验,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坚定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使其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时代使命,也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以“中国之制”推动“中国之治”,这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纲领和行动宣言书,更是将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上升到新的高度,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推向更加完善、更具有生命力的层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8]

猜你喜欢

之治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中国之治铸就经济新优势
十八大以来“中国之治”研究综述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推动“中国之治”与“全球之治”的良性互动
“中国之治”制度“密码”:13 个方面显著优势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