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道路“内生性演化”的 话语体系创新逻辑探析

2020-03-02杨雨林

岭南学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内生性话语道路

杨雨林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 科社教研部,四川 成都 610072)

一、强国时代需要围绕中国道路构建强国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飞跃,新时代的中国即将从大国走向强国、从大国时代走向强国时代,强国时代呼唤强国理论。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以思想强国、文化强国、理论强国作保障,要有真正具备世界影响力的强国理论作支撑。强国时代的强国理论应当是反映中国实际的原创性理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充满中国气派、体现中国人民的意愿和要求。而现实中“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过程正是伴随着中国道路在实践中探索、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因此,紧紧围绕中国道路构建强国理论,从中国道路内生性演化的视角出发,形成一系列标识性、原创性的话语,才能真正体现当代中国发展道路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为中国道路的优越性阐释提供学理支撑,在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增强“四个自信”的同时,更为增强新时代中国话语、中国理论的对外传播力、影响力作贡献,彻底补齐软实力上的短板,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文化传播力、思想引领力、理论吸引力和意识形态塑造力。

(一)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建设的重要支撑

意识形态建设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事关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新时代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要发挥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坚定“四个自信”的重要作用,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变多样多元、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经济社会变革持续加速以及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持续发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的重要功能,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奋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的精神动力,迫切需要原创性、自主性、代表性、标识性的话语体系予以支撑。中国道路是中国人民在实践探索中基于本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传承、经济社会发展条件长期探索而形成的。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高度的原创性和自主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2]因此,围绕中国道路创新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尤其是以中国道路“内生性演化”这一核心理念和逻辑起点出发构建话语体系,正是构建原创性、标识性话语体系的关键举措。中国道路对于中国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具有本源性的意义,要解码中国奇迹必须从中国道路出发,基于中国道路构建中国理论,以中国理论解读中国道路,在有关中国道路的理论创新问题上构建具有自主性、代表性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形成有效支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

(二)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有助于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思维范式的束缚

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范式和思想传统是伴随着18 世纪以来西方世界在启蒙运动、工业革命以及海外殖民掠夺的助推下一路高歌猛进并在国际竞争中日益走向强大的思想文化产物。新航路的开辟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从原先的封闭状况不断走向文化和经贸活动的频繁往来,人类历史也就进入了世界历史的阶段。马克思认为:“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3]168随着世界历史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开始将自身坚船利炮的器物优势转化为叙述世界历史的话语权优势,在服务于西方国家对外扩张的根本目标下,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塑造了一种心理层面的优越感和白人至上的观念,在国际舞台上开始以文明的“传道士”和“捍卫者”身份自居。在《全球通史:1500 以后的世界》中有这样一段论述:“欧洲的主子在所有大陆上都接受了‘弱小种族’的效忠,认为这种效忠是事物神性的一部分——是‘适者生存’的必然结果。在印度,他们被恭敬地称为‘大人’,在中东被称为‘先生’,在非洲被称为‘老爷’,在拉丁美洲被称为‘恩主’。”[4]565-566这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文明优越感使西方习惯于从自身的视角俯视其他文明,并将一系列内含西方中心主义思想基因的理论学说和价值观念大肆推广,为维护自身利益的意识形态和世界政治经济体系提供强大的话语支撑。要突破理论研究中“西方中心主义”思维范式的束缚,改变那种赋予西方理论绝对的先验理性,习惯于把一种经验性的总结作为先验性的标准,随意裁剪、否定中国道路发展“硬成就”的做法,既需要持续加强硬实力的建设,更迫切地需要以理论的力量来摧毁理论的力量,通过围绕中国道路内生性演化这一关键理念与逻辑起点来构建中国话语,破除对西方理论的迷恋,真正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框架。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3]9理论作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一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转变为物质力量。因此,一种长期存在、广泛传播、影响深远的理论体系和思维范式在实践中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西方中心主义思想传统可谓渊源已久且影响深远,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问题上对西方产生了严重的路径依赖,从一种外生性的视角来认识和规划本国的发展道路,却忽略了诸如文化传统、历史传承、资源禀赋等一系列重要的内生性条件的影响,导致走向经济增长乏力、政治局势动荡、社会民生凋敝的发展困局。而中国道路在实践中的巨大成功正是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选择从本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走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不仅使自身的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尤其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更破解了诸如“后发劣势”“兼顾发展与稳定”“处理开放与自主”等一系列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难题。然而,实践上的成功并不会自动带来理论创新上的突破,只能为理论创新提供机遇和舞台,理论的力量依然要靠理论的力量来摧毁。因此,要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思维范式的束缚,需要将中国道路在实践中形成的经验及其发展演变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加以总结和提升,形成相关理论创新成果,以反映中国实际的原创性现代化理论来表达中国经验、阐释中国方案、传递中国智慧,真正在思想上突破西方中心主义思维范式的束缚。

(三)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是构建原创性现代化理论和话语的必然要求

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是在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革、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离不开中国的历史与过去,紧密连接着中国的现在与未来,在尊重和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的前提下,它具有自身独特的历史传承、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巨大的发展优势。如何呈现中国道路的独特形式和巨大优势,超越西方现代化理论的外生性视角对中国道路的生硬解释,需要我们在中国道路内生性演化的逻辑视角中探寻中国奇迹的密码,围绕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的一系列内生性结构要素,构建反映中国特色的原创性现代化话语体系。

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从相对不发达的状态向相对发达状态,或是从相对发达的状态向更发达状态的发展过程,它是一个涉及到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的整体性提升过程。随着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在经济建设、科技实力、大众民主等领域的高歌猛进,西方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历程,开始在其主观塑造下被赋予了神圣和绝对的色彩,原本属于一种经验主义的总结和地方性知识的西方现代化经验和理论开始成为一种超越时空条件限制的先验性准则,广大发展中国家对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验产生了迷恋,将其作为解决自身贫困与落后问题的圭臬,去历史性、去境遇性地将“西方问题”移植为自身问题,对自身的历史演变进程随意裁剪,无视民族传统、文化习俗、国民心理特征等一系列非正式性约束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影响,盲目地把自身发展状态与西方现代化理论和经验进行生硬对比,并以此来衡量自身在现代化光谱中所处的阶段和位置。

基于内生性演化的视角,紧紧围绕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构建反映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和话语,既是一场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战中的突围,也是对当代中国思想领域的一场重塑。环顾当前的国际政治形势可以清晰地看到,关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日益激烈,西方政治话语霸权企图从政治领域向经贸、生态、科教等多个领域扩展,形式也从抽象的“普世价值”转变为以各种指数、模型为基础的话语霸权,例如“自由之家”“民主指数”等评判一国是否民主的“制度指数”。有学者指出:“这种基于特定理论和制度标准而设定的所谓的‘客观指数’,往往与对象国的主观感受指数相去甚远。基于这些指数而形成的各种研究,与其说是学术,不如说是意识形态。”[5]意识形态话语权激烈竞争的现实格局要求我们主动突围,开启新时代中国道路问题研究的话语自觉,突破西方现代性话语的思想藩篱。与此同时,基于内生性的视角研究中国道路,将中国道路的经验提升和总结为理论形态,不断增强民众的理论认同,在此基础上构建一系列有关中国道路的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话语,有利于增进民众的话语认同,夯实制度自信的思想根基;也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6]因此,基于内生性演化的视角,从中国道路得以产生的一系列历史基因出发,构建反映中国实际、满足中国人民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是在中国道路解决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挨打”和“挨饿”的问题后进一步解决“挨骂”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内生性演化的研究视角为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提供强大助力

试图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奉行“拿来主义”、通过西方理论的植入和西方话语的媒介来研究和阐释中国道路问题,无论对中国道路的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推进都将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当前,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的标准已不再是看其是否符合西方的价值逻辑或贴近西方的现代化经验,而是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道路的实践中总结中国经验、形成中国话语、提出中国主张,既做到真实、准确地解码“中国奇迹”,增强理论自信和话语自觉,又要在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基础上传播好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因此,将研究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问题的视角从外转向内、从以西方理论为圭臬到以中国实际为准则,使中国道路的话语创新紧密围绕中国问题、总结中国经验、植根中国国情,为有关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建设创新提供助力。

(一)内生性演化的研究视角要求将目光从外部转向内部

近代以来,面对积贫积弱的国力条件和西方在工业文明助推下拥有的坚船利炮,中华民族在一次次丧权辱国的条约中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无数的仁人志士开始反思失败的根源,从反思“器物论”到“制度论”,再到全面否定自身文化、主张“全盘西化”、向“西天取经”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这种目光向外的思考方式有其产生的客观历史必然性,同时也为我国各项事业的建设带来过一定的积极影响。但要真正实现民族复兴,真正打造思想强国、理论强国、话语强国,仅仅将目光锁定在学习域外经验是远远不够的。从实践上来讲,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必须与自身国情相结合,在道路和制度选择上不能随意搬来一座“飞来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只有扎根本国土壤、汲取充沛养分的制度,才最可靠、也最管用。”[7]126从理论上讲,外部视角能够汲取到许多有益经验,能够看到相关理论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却无法深刻洞察本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资源禀赋等一系列内生性结构要素,进而使理论建设脱离本国国情和性质。内生性演化的视角要求我们将目光从外部转向内部,就是要求从“言必称希腊”的话语习惯和崇尚“西天取经”的路径依赖中真正走出来,跳出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的惯性束缚,真正做到目光向内,把研究视角锁定在中国的内生性结构要素之中,从中国的内部环境与结构要素出发,思考政治制度变迁和社会治理模式演进的规律,并据此为中国道路的话语创新提供智力支持。

(二)内生性演化的研究视角要求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重要的反作用,这就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精髓。在道路实践中,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对社会形态的演进发挥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它启示我们,社会政治形态和治理模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而非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在一定条件下,作为上层建筑的制度要素可以起到巨大的反作用,甚至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从基础性、长期性、根本性影响的角度来讲,经济基础的决定性影响是始终无疑的。恩格斯认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3]385一个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结构正是这个社会的内生性结构要素,在一定历史时期,这些结构要素的特征、关系和影响具有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同时,在特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这些内生性结构要素的特征、关系和影响又具有继承性和独立性的特点,即对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和治理模式发挥长期性影响,并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因此,要把握一个社会的内生性结构要素,就需要从内生性演化的研究视角出发,这其中更为关键的就是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当前,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面对的是西方企图以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传播、长期维持其政治话语霸权的背景。在纷繁复杂的西方话语侵袭中,保持思想敏锐性、理论彻底性、政治坚定性,需要坚持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认识不同经济基础决定不同发展道路的客观必然性。

(三)内生性演化的研究视角要求把外部环境作为重要变量予以考量

内生性演化的研究视角要求将目光从外部转向内部,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来认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道路形成与发展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内生性演化的研究视角就不重视外部环境对道路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不仅如此,重视一个社会内生性结构要素的重要影响,强调从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出发,在本质上就要求始终将外部环境作为重要变量予以考量,只是在研究过程中将外部条件作为外因,而非内因,强调外部条件并非道路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即内生性结构要素是内因,外部条件是外因。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部环境要通过内生性结构来发挥作用和影响,而脱离了外部环境的内生性结构将处于静止状态,失去发展变化的动力。因此,将外部环境作为重要变量予以考量是内生性演化研究视角的内在要求,只有将内与外两个维度相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为辅,坚持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才能准确地把握一个国家发展道路演化的内在逻辑。当前,在坚持内生性演化研究视角的基础上创新中国道路话语体系,同样要高度重视外部环境作为重要变量对中国道路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在话语体系建设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构建既反映中国道路自身特色又内外兼顾、融贯中西的话语体系。

三、中国道路话语创新要以内生性结构要素为逻辑起点

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是同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形成和发展历程相统一的。围绕中国道路进行理论创新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相关问题进行阐释最有说服力的举措。因此,基于内生性演化的逻辑视角创新有关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是强国时代构建强国理论的内在要求。所谓内生性演化的视角,就是要找到一个国家在漫长历史演进中积淀和形成的那些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的内生性结构,它们既包括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地理位置、气候环境等物质性要素,更包含治理形式、制度传承、政治文化、民族性格、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制度性和心理性要素,同时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形成了一种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相结合的内生性结构,对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形成和长期演进构成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对中国道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中国道路的必然性和优越性等重要问题进行有效阐述,就需要我们将目光向内,以中国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内生性结构要素为逻辑起点,把中国道路的“源自于”“植根于”“熔铸于”等问题阐释清楚。

(一)内生性结构要素是普遍规律与具体道路之间相转换的桥梁

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根据所面对的主客观条件来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既符合主观意愿,也是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在不同环境下的一种体现。但是,道路的特殊性并不能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同时规律的普遍性也不能否定道路的特殊性,人类社会追求现代化的进程具有一定可循的普遍规律,这并不以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而选择不同的发展道路正是普遍规律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形式,这启示我们在普遍规律和具体道路之间有一个转换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也可以理解为一个国家的内生性结构。“嵌入在习俗、传统和行为准则中的非正式约束可能是刻意的政策所难以改变的。这些文化约束不仅将过去与现在和未来联结起来,而且是我们解释历史变迁路径的关键所在。”[8]7基于内生性结构要素构建中国道路的相关话语体系才能阐明世界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如何与中国的具体条件相结合进而产生和形成了中国道路这一实现现代化的独特形式。那种脱离中国历史本身演变发展而得出的研究结论,必然掩盖了对于中国道路内生性演化逻辑的真实理解,而从内生性结构要素出发,则可以有效地联结中国道路的历史与未来,把那些经由历史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稳定要素提炼出来,将中国道路的“源自于”“植根于”问题阐述清楚。

与此同时,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而言,中国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9]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具有普遍性,而各个国家的具体发展道路又具有特殊性,二者在不同的国情条件下相互统一。中国道路具有特殊性,但中国道路所形成的经验又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从内生性演化的视角出发,总结和提炼中国道路的相关经验,正是基于不同的社会结构、文化价值和实践差异来探寻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适用性的创新典范。它突破了西方国家将自身发展经验塑造为“普世价值”、企图将自身价值观念和发展模式强行推广的这种在认识上充满局限性、在实践中造成灾难性后果的做法,真正做到了坚持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与各国具体发展道路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统一,为科学阐述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将有关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创新筑于现实的基础之上。

(二)以内生性结构要素为基础提炼相关核心话语和标识性概念

核心话语和标识性概念是最能反映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精神特征和民族特色的关键要素。哲学社会科学在本质上除了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外,还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色彩,即通常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和时间条件下对一部分人所从事的生产生活经验进行总结的成果,其中的地域性、时间性代表着一种地方性,而部分群体则意味着民族性。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学者试图套用西方的各种理论来解释中国自身的历史和解决中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使得一些原本基于对西方社会观察而形成的理论开始在中国问题的研究中泛滥。然而,一个文明的本质和核心必须要到它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中去寻找。同时,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体现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气质、文化特征。民族性是世界性的前提,黑格尔曾说过:“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这一点,对于哲学来说最有必要。”[10]187因此,围绕中国道路的相关话语体系创新工作,都需要紧紧围绕民族性这一问题入手,在处理好民族性问题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世界性的问题。而对于民族性问题而言,最能体现和反映一个民族自身历史传统、文化传承、资源禀赋等特征的,就是其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和积淀的各种内生性结构要素。

以内生性结构要素为基础提炼相关核心话语和标识性概念,正是保障中国道路相关话语体系建设中处理好民族性问题的关键举措。核心话语是指在整个围绕中国道路的话语体系中具有根本性意义、彰显本质特征、体现核心价值追求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标识性概念是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通常是一系列重要理论体系经过总结和升华后的高度提炼,具有通俗易懂、指向鲜明、高度凝练、易入人心等特征,对现实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11]核心话语体现的是一个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属性,而标识性概念则是这种本质属性的鲜明彰显,前者保障了话语体系的建设方向,后者深刻影响着话语体系的国际国内传播力和影响力。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从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创立了立足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科学理论,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经济、政治、哲学等学说的超越,正是在有选择地继承、批判地吸收资产阶级各种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一系列核心话语和标识性概念并赋予其全新的内涵,如“共产主义”“无产阶级”“生产关系”“自由人联合体”“工人阶级专政”等。因此,以内生性结构要素为基础构建、提炼和总结有关中国道路的核心话语和标识性概念对于我们全面准确理解和阐释中国道路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传播中国道路的经验与智慧、彰显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

(三)阐释好内生性结构要素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契合性

道路决定命运,发展道路的选择决定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带领中国人民通过艰辛探索而走出来的,今天的中国道路仍然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之中。“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同样也是从中国道路中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其所具备的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就意味着中国道路所拥有的深厚中华文化根基。同时也证明,虽然中国道路是面对近代以来的时代任务和挑战、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依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勤劳与智慧,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道路与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是相分离、相割裂的。恰恰相反,中国道路与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紧密相连,没有历史的积淀,同样没有今天的中国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13],中国道路既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下所开创的,又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演进。因此,在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的内生性结构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合性,创新有关中国道路问题的话语体系,要重点阐释好中国社会内生性结构要素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契合性,用严密的理论逻辑论证中国道路所拥有的深厚历史渊源。

具体而言,中国社会内生性结构要素与科学社会主义之间的契合性包含许多方面,历史证明,无论是“大一统”的观念传统、还是郡县制的政权组织形式、亦或是科举制的人才选拔方式,中华文明虽然历经朝代更迭,但是在观念传统、统治形式、阶层流动方面都保持了相当强的历史延续性,这些特质同时也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土壤。例如,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就是缘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源于劳动人民对剥削、压迫的反抗并期望实现真正平等的社会,因此,“平等”是科学社会主义所坚持和弘扬的核心价值,而中国古代就打破了以血缘等级垄断土地的基础,是世界上去贵族化最早的国家,统一的商品市场和土地的自由买卖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平民阶层的形成,平民主义衍生而来的平等性是中国重要的传统特征,这就是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社会内生性结构相契合的重要证明。除此之外,由于析产继承制对形成世代沿袭的贵族豪门所产生的抑制、郡县制对中央集权传统的巩固,以及官员由中央任命使得贵族政治难以形成,再加之人才选拔机制上的科举制度,为社会阶层的有效流动提供了渠道,在这些重要的历史传统共同作用下,中国社会的内生性结构要素中具有了扁平化的社会形态、平民主义的社会特征、大一统的观念传统,这些要素特征都与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平等价值、追求大同世界具有很强的契合性,也就意味着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土壤。因此,在围绕中国道路创新话语体系的过程中,要重点将二者之间的契合性阐释清楚,用原创性的话语体系来向人民群众和世界讲好中国道路深厚的历史渊源。

猜你喜欢

内生性话语道路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基于内生性视角的大股东掏空与公司绩效关系研究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慈善捐赠、企业绩效与合理区间把控——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
社会网络内生性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