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报道

2020-03-02栏目编辑陈正源

理论与当代 2020年5期
关键词:坝区

栏目编辑:陈正源

印江县:县委党校开展“新市民·追梦桥”专题党课

黎 洁

今年,印江自治县以搭“五桥”、建“五家”为载体,开展“新市民·追梦桥”工程,县直各部门全力服务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群众,搭建党心连接民心、农民变市民、贫穷走向富裕的追梦筑梦桥梁,引领搬迁群众全面融入城市,过上美好生活。

印江自治县委党校围绕“搭建群众思想引领‘感恩桥’,创建奋进之家”,不定期组织教师到安置点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引领搬迁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激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内生动力。

4月9日,县委党校副校长黄继生到峨岭街道兴民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惠民政策、勤劳致富榜样等内容,开展“新市民·追梦桥”专题党课宣讲活动。

“今天我到这里来与大家座谈,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和大家摆摆龙门阵,讲讲这些年来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黄继生开门见山讲起。

“我们现在有哪些惠民政策?”简单一个问题,打开了乡亲们的话匣子。

“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也不贵、贫困群众有低保……”黄继生话音未落,饱受苦难的八十岁老人李春桃老人滔滔不绝,一口气说出七八项惠民政策,连声赞叹近年来国家的繁荣富强,感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场百余名群众不约而同地为精神矍铄的老人鼓掌,衷心祝愿老人健康长寿,同享新时代新生活。

黄继生深入浅出地从革命战争年代、新中国成立讲到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家乡的巨大发展变化,群众不时响起热情的掌声。

“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四改一化’、教育资助、老年补助……这些惠民政策,都是党和国家对我们的关心。”古稀之年的杨秀鹏老人更是赞不绝口。他说,这样美好的生活,既是乡亲们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同时也是党的领导和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

“享受着党的惠民政策,我们究竟该怎么做?”黄继生趁热打铁,接着发问。

“吃水不忘挖井人”“永远跟党走”“幸福是奋斗来的”……现场群众情绪高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纷纷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撸起袖子加油干,战胜贫困,创造幸福生活,建设美好家园。

目前,县委党校已在县城各安置点启动开展此类宣讲活动。同时,结合驻村帮扶工作,县委党校教师还深入各村寨开展感恩宣讲教育。一场场别开生面的“院坝宣讲会”拉近了干群距离,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励志故事让群众感怀于心,一项项惠民政策点燃了群众感恩奋进之情,一幅幅生动的劳动图片唤醒了群众苦干实干的信心和决心。

(中共印江县委党校供稿)

龙井镇: 『三新』工作法全面夯实脱贫攻坚成果

王元伦 吴 丽

为进一步筑牢“两不愁三保障”工作,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仁怀市龙井镇党委政府全面部署、以上率下、部门联动,以“三新”工作方法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工作,为2020年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创新思路,筑牢脱贫攻坚“新局面”。为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自3月1日起,龙井镇领导班子带头,部门和各帮扶干部配合,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创新工作思路,将全镇划分为49个网格,以党员+群众模式,组建由15名(职务副科级以上、职级四级主任科员及以上、事业管理八级以上3类领导)党员干部担任网格长,49个村民组长担任中心户长,围绕住房、教育、医疗、收入等开展脱贫攻坚大走访、大排查工作,对于排查出的问题,建立工作台账、实行定人定责任的方式,按时销号负责制,逐项逐条销号,进一步筑牢脱贫攻坚工作,提升群众知晓率和满意率。据了解,该镇目前已走访全部农户4804户,排查出需补短板问题8个,其他问题67个。

抢抓业务,打造脱贫攻坚“新提高”。为切实提升脱贫攻坚“软件”资料质量,该镇扶贫办到邻近乡镇“取经”,学习脱贫攻坚软件资料整理,并指导各村完善扶贫业务软件资料,做好软件资料归档工作,补齐“软件”资料短板;并及时完善人口自然增减工作,确保2020年脱贫攻坚业务工作再上新台阶。据悉,该镇目前已全部完成各项软件资料归档;自然新增74人,自然减少83人。

注重协调,建好脱贫攻坚“新成果”。为把损失补回来,把时间抢回来,着力构建脱贫质量提升,坚决贯彻“四个不摘”要求,防止返贫和新的贫困发生,该镇注重部门联动,整合部门资源,并由扶贫办牵头,联合社事办、村建中心、农业中心、人社中心等1+10部门,进一步帮助群众补齐短板,巩固脱贫攻坚新成果,确保脱贫质量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到目前为止,该镇为10余户农户成功办理建房手续,免费发放黑豆种子600公斤,召开低保评议会4场120余人次,向上级申报项目4个,核查医保交费人数400余人。

(仁怀市龙井镇党政办供稿)

谷中村:抓经济 促发展再上新台阶

龙办轩

花溪区谷中村始终把创建文明村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在工作中切实做到了创建工作有规划,党政领导亲自抓,组织措施得力,保障了创建工作全面展开和提升。该村地处马铃乡规划建设的“一带、一园、三区、四基地”的产业带上,是蔬菜产业带所覆盖的范围,是休闲度假旅游区和苗圃基地的所在地。在推进扶贫开发,建设同步小康的背景下,依托生态优势资源,完善基础设施,通过产业项目带动,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环境美、产业强、农民富的新谷中村。

发展蔬菜产业促农民增收。依托沿河两岸的土地资源,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开发项目,全村架材类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00亩,每年农户在蔬菜种植方面的收入占到全年收入的60%以上。2015年,谷中村采取“公司+协会+农户”方式,流转农户土地400亩,引进种植大户建成标准化辣椒种植基地2个。农户流转土地后不仅每年可以获得每亩1000元的租金,还占有股份和参与管理工作。

发展冷水养殖带动乡村旅游。村内依托清澈无污染的水资源,于2002年起发展起以中华鲟、金鳟、三文鱼为主要品牌的冷水鱼养殖场1个,养殖水面2亩。现已发展成集养殖、特色餐饮服务于一体的服务业,并受到游客们的欢迎,带动了全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强化扶贫开发促精准脱贫。从2012年全乡实施“减贫摘帽”工作以来,通过实施项目扶贫、产业扶贫措施,实现了全村人口脱贫致富。当前,为积极做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精准扶贫”工作,谷中村正在按照工作的安排部署,有序进行认定和建档立卡工作。同时按照同步小康建设的要求,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分类采取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信息扶贫等措施,有序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实施乡村建设改善村寨设施。谷中村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的实施,相继完成了盐井组“一事一议”整村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通过争取又在盐井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内容涵盖文化广场、村寨整治等工程。实现了沿线村容村貌的改善,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讲求实效推进精神文明。该村把群众生活质量的全面提升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开展文明家庭、和睦家庭、学习型家庭等的系列评创活动,以典型带动全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村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多形式教育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深入人心,村民的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组织建设也直接反映了文明村建设的成果,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谷中村始终把党员的思想教育工作放在首位,定期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及文件精神等。通过文明村建设,该村取得了显著成绩,得到各级有关单位和广大村民的肯定和认可,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的光荣称号。

(花溪区农业办公室供稿)

黔西县:小南瓜铺就脱贫致富路

周训超 何 梅

“幼年挑逗南瓜蒂,还有长须卷卷簧。却忘叶茎皆举刺,全身道道刮痕痒。”回想起甘露赵的《南瓜》,让人不禁哑然。而今,在这春暖大地,草木生发之际,黔西县文峰街道办事处充分响应省、市、县提出的“把时间抢回来,把损失补回来”的号召,抢抓农时,紧紧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八要素”,在双星社区组织群众栽种南瓜苗,争取小南瓜尽快上市,早见效益,为切实解决贫困户收入不受疫情影响而返贫,确保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歼灭战。

习近平总书记3月6日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新的挑战。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之一就是外出务工受阻,如不采取措施,短时间内收入就会减少。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要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务工就业。

由于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双星社区大部分劳动力都未外出务工。据了解,残疾、患病、缺乏劳动力、缺乏资金以及自身发展动力不足,是双星社区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为充分贯彻执行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拓宽产业发展渠道,实现贫困群众长效脱贫,双星社区经过不断摸索,种植小南瓜,现已进入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小南瓜,又称为贝栗南瓜,与过去传统的南瓜不同,该品种以“小、糯、香、甜”等特性深受消费者喜爱,价格却不便宜。“单季纯收入比种小麦或玉米高出,我们就是瞅准了这一项目,大力发展贝栗南瓜种植。”

“往年我们都是露天种植,南瓜上市的时候,市场供需饱和,影响收益,眼下我们正抢抓农时,1个月后就能卖个好价钱。”村干部郭田敏一边栽南瓜苗一边似有“金黄灿灿天雕琢,万千宝藏地收获”般地说。

小南瓜是文峰办事处今年产业结构调整的其中一个主导产业,也是作为双星社区贫困户的重点扶贫项目,去年还邀请农业专家多次现场指导种植。专家们还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现场种植技术培训,为群众传道授业解惑,专家们不仅给贫困户带来了增收项目,还为群众拓宽了销售渠道,现在的小南瓜,根本就不愁销路。“好的项目我们就要抓住不放,按照‘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春季带动贫困户种植,每天还能有60元-80元不等的务工收入。”目前,参加合作社种植小南瓜的劳动力有返乡农民工、贫困劳动力、在家剩余劳动力35人,每人每天的稳定务工收入最少是80元。群众既有种植收入,又有务工收入,这种做法就是让群众双盈利。

目前,黔西县文峰街道种植小南瓜苗700亩,可为群众带来200万元的收入。

(黔西县雨朵镇党政办供稿)

义龙新区:金牛贷这样让农民牛牪犇起来

赖盈盈

今年4月9日,黔西南州义龙新区的万屯镇牲畜交易市场开市了。每逢赶集日,这里都有4000多头牛被云南、广西等地的客商抢购一空。

“今年养牛行情看涨,最贵的一头牛卖了3万多元钱。”来自查白村的养殖户周金华介绍,去年10月,通过贷款50万元,养了40多头牛,一举成为义龙新区的养牛大户。

随着我省农村产业革命不断向纵深推进,农业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不断延伸,牛羊产业作为我省调整优化后的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成为众多农民的选择。然而,义龙新区政府调研发现,每头种牛均价1万元,高昂的成本和风险,每每让农民望而却步。

2018年,义龙新区推出的“金牛贷”普惠金融产品,让和周金华一样的许多养殖户和合作社,迅速扩大养牛规模,真正牛了起来。

在顶效街道查白村的牛舍里,周金华正手把手教两个贫困户喂饲料。过去,周金华搞运输,一年到头在外跑,回家的时间很少;如今,在家养牛,既离家近,赚的还比之前多。周金华认为,新区政府推出的“金牛贷”很实惠,种1亩草得200元补贴,养1头牛得1万元贷款,贷款两年期间,新区政府还提供财政全额贴息,并提供每头牛400元全额保费。周金华仔细算了笔账:自家种的47亩饲草基本能满足40多头肉牛的需求,扣除给贫困户每月1300元的务工费,今年能有70多万元收入。

下决心扩大养殖规模的不仅是新区的养殖大户,还有当地的40多家合作社。位于顶效街道梦园路的贵州欣星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就是其中之一。2018年5月,义龙新区积极引进贵州兴牛牧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在当地种植牧草近万亩、年产精品牛制品5000吨,拥有从饲草饲料种植、肉牛养殖、囤积中心到牛肉屠宰加工、直营店销售的产业发展全闭环。公司成立以来,一直为义龙新区当地合作社提供“金牛贷”担保。

此外,为防范金融风险,“金牛贷”采取政府、担保企业、银行、保险公司四方共管模式,政府相关负责部门在肉牛检疫合格后提供检疫证,再由企业提供担保、银行发放贷款、保险公司提供保险,所有贷款和保险赔付费用统一汇款至担保企业,由企业转账给合作社和农户。在“金牛贷”的帮助下,2019年,全区肉牛养殖规模提升至6.4万头,是一年前的3.2倍。截至目前,该区共向1346户养殖户发放“金牛贷”,贷款金额达1.3亿元。

省牛羊产业发展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以义龙新区融资模式为范本,开展龙头企业活牛确权抵押贷款产品试点,为农户和合作社量身定做的“金牛贷”,有力保障了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黔西南日报社供稿)

湄潭县:强化『三大』保障 跑出复工复产『加速度』

肖会兵 车 亮

湄潭县认真贯彻落实孙志刚书记“千方百计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的指示精神,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目前,全县除校外培训机构、歌舞厅、酒吧、殡仪馆外,各类餐饮店(含食品经营店、商超)全部营业,四百余家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两百余家县级以上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复工。

一是强化物资供应保障。整合县农业农村局、供销社等部门资源,组织协调市域、县域外农资调运支援,结合各镇(街道)、村(居)农用物资需求,调配农药13.92万公斤,肥料1.24万吨、饲料134.25吨、两杂良种16.79万公斤、辣椒种3.43万包、蔬菜种4.5万包、高粱种2万公斤、漂盘180万张,有效推动春播春耕、养殖扩能。运用“寨管家”社会治理首创经验,成立86支“党代购”队伍,加强春耕生产物资代购和配送,指导发展周期短、见效快的农业产业。积极动员茅贡米、永隆粮油、天利达等县域粮油企业提前复工复产,畅通粮油、果蔬、禽蛋等生活必需品流通渠道,加强物价管控,确保生产生活物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自疫情发生以来,茅贡米业、永隆粮油两家企业分别向市场供应大米8000余吨、食用油1000余吨。

二是强化财税金融保障。积极对接金融机构,加快推进缓期转贷、降低贷款利率等金融财税优惠政策落实,着力支持农业产业和县域企业发展,建立疫情防控专项信贷资金,加大“惠农贷”等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协调解决企业不动产登记、融资担保、银行放贷等各个环节,有效解决企业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全面畅通政策渠道,优先为复工复产企业发放奖补资金,着力减轻企业负担。目前,为13家企业登记办理工业不动产,为统之源、茅贡米业、永隆粮油、湄窖酒业等企业协调放贷1亿余元,县域20余家中小企业已顺利办理贷款延期业务。

三是强化减费降租保障。全面落实中央下调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税率政策,辅导小规模纳税人完成开票软件升级,确保满足条件的纳税人及时享受国家降率优惠。对疫情防控物资生产企业进行登记造册,逐一了解诉求、辅导政策,优先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优先加快办理增值税留抵退税。认真汇总县内130家企业申请政策扶持情况,实行统一调度、专题研究、逐项落实,为江葛水泥等企业减免电费违约金6.72万元,帮助10家企业开具优惠性电价政策申请证明。扎实开展中小微企业厂租补贴、贴息补助,全面落实园区厂房及公租房租金减免政策,有效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目前,全县共计帮助56家企业落实租金减免154.3万元。

(中共湄潭县委办公室供稿)

凤山乡:乡村振兴正当时 策马扬鞭再奋蹄

方组旋

近年来,大方县凤山乡突出“双培双带”,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将资源聚在生产链上,让群众富在利益链上,共成立8 个产业党支部、7个经济发展联合社、23 个集体专业合作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优化组织设置,党建力量更凝聚。把党小组建设在村民小组、建在产业链上。突出年轻化、知识化、技能化,配强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村小组合作社负责人。根据党员人数,在店子社区和银川村分别成立党总支,结合党员分布状况和产业布局情况,在店子党总支下设店子、火风垭、湾子、高原、元康果蔬5 个产业党支部;在银川村党总支下设天星桥、五营盘、啰嘟3 个党支部。按照“村社一体、合股联营、抱团发展”发展思路,在各村(社区)成立村党组织领办村集体合作联社,下设劳务公司、商会和若干农民专业合作社,统筹全村集体经济发展事务。由村(社区)产业党支部统领农民专业合作社、劳务公司和商会,实现党组织与群众“构建利益共同体,打造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统一。

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发展更健康。按照“绿色共享、长短互补”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推动农业产业革命。积极发挥全乡支柱产业,引领农业发展;发挥安格斯牛育种场、西门塔尔牛超市、大西南商品牛交易中心等商品肉牛生产、繁育、交易基地,扩大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短期、中期、长期”三条收入线并重,“蔬菜、养牛、经果林”三条产业链协调发展。按照“巩固煤、做大煤、不唯煤”的思路,将境内11 对小型煤井兼并重组成5 对年产45 万吨的煤井,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电子元器件加工厂、服装厂和首饰品加工厂等3 家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600 余个稳定就业岗位,实现群众致富增收的目标。聚焦“农旅一体化”,投资3000 余万元建成火风垭古寨、蒙古风情园、草莓采摘园等3 个乡村旅游点,正在规划投资4000 余万元新建高家寨、店子民宿、玫瑰风情园、羊岩康养中心等集民宿体验、人文交流、康养度假为一体的高标准旅游点,着力将凤山乡打造成为田园综合体。

优化基础设施,区位优势更突显。全乡“村村通”“组组通”和“两硬化”全覆盖,拓展乡村旅游和小城镇发展的2.5 公里的法果大道和4.2公里的樱花大道正在施工中,厕所革命完成800 余户。2017 年以来,投资1247.33 万元修建了6 个小型山塘水库,基本解决全乡农业用水问题;修建完成凤山社区200 套生态移民房、店子社区210 套生态移民房,出售率达到88%。全乡基础设施趋于完善,为打造田园综合体奠定了基础。

(大方县凤山乡党政办供稿)

开阳县:坝区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歼灭战』

杨 刚

今年以来,开阳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抓好低效作物调减替代种植面积,以坝区产业为重点,发展短、平、快的产业项目,促进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歼灭战”。

抓好产业发展,保供市民“菜篮子”。立足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突出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紧紧围绕“一品一业、百业富贵”发展愿景,大力发展“茶、果、药、菜、菌、竹”六大优势主导产业,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保障供应市民的“菜篮子”。该县结合各坝区气候、海拔、土壤等要素,因势利导,选准产业发展。楠木渡镇高标准设施蔬菜保供基地含谷阳、黄木、新凤坝区,着力发展辣椒、莲花白、丝瓜、西红柿、牛角椒、甘蓝等时令蔬菜以及羊肚菌产业,确保贵阳“菜篮子”供应;龙岗镇保供蔬菜基地主要是大荆坝区和坝子坝区。发展种植彩椒、速生蔬菜、线椒、荷兰豆等;翁昭坝区位于花梨镇翁昭村中院片区,种植早熟蔬菜、辣椒、黄瓜、西红柿等30余个品种,成为周边城市尤其是开阳县城20余万人的“菜园子”。为坝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强劲动力。

聚焦利益联结,增加农民“米袋子”。优化“一坝一策”措施并推进落实。坚持以“三变改革”为抓手,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合作社+农户”等模式推动坝区产业发展,通过合作带动、订单生产、分红获益、土地流转获益等方式建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同时,为当地许多群众带来了持续增收的机遇,农民每年可获得5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用、200元/亩的农投集团分红,增加了农民的“米袋子”。

“我将我家的土地流转给保供蔬菜基地,得到土地流转费用,又在农投集团分红,现在比种植水稻强多了,原先一亩田可产500斤大米,一年的收入现在可比种水稻强好两倍。”开阳县楠木渡镇黄木村的村民廖兴会说道。

解决就业难题,鼓起农民“钱袋子”。建立了“土地流转租金+务工收入+分红”利益联结,各坝区成立劳务公司,坝区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农投集团的同时,让当地农民更好地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解决了就业难题,增加农民的收入,鼓起了当地农民的“钱袋子”。“在楠木渡镇目前的4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全部完成,全年预计有21万人次的用工需求,按每人每天80元计算,全年务工收入可达1600余万元。”开阳县楠木渡镇分管负责人毛榜勋说道。

奋力冲刺,同时间赛跑,开阳县将抢抓三个月“窗口期”,与贫困较量,将坝区培育成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效益田,持续巩固提升已脱贫人口的脱贫成效,全力以赴,坚决打赢歼灭战,夺取总攻全面胜利。

(中共开阳县委宣传部供稿)

播州区:“五个紧盯”统筹推进坝区产业革命

柏组轩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播州区委区政府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备耕,围绕战疫情、保生产,抢农时、促春耕,把39个500亩以上坝区作为农村产业革命主战场,把党旗高高飘扬在春耕备耕主阵地,做到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两不误、双促进。

紧盯疫情态势谋春耕。及时召开全区农村工作会,结合全区未发生新冠肺炎确认病例和疑似病例的实际,科学制定坝区春耕生产应急方案,进一步细化防控措施,干部职工及农技人员严格遵守疫情期间“三条纪律八项注意”,及时制发系列技术资料,加强坝区春耕生产的技术指导;乡镇强化坝区卡点管控,扎实做好疫情管控的前提下,组织本地群众开展春耕备耕。

紧盯经营主体强引领。组建以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双组长”的坝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区、镇、村三级坝长和农技党员干部任坝巡员的坝区组织网络构架。按照“强龙头、创品牌、带农户”要求,坚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组织方式,引领带动群众。通过椒源、卓豪、新佳裕等36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全区培育合作社298个、产业带头人200余名、家庭农场28家。

紧盯市场需求促生产。建设农产品配送中心及坝区原产地交易市场,坚持专业人做专业事,组建农产品产销专班,建立多元化营销渠道,通过线上线下与重庆、广东、上海等市场对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销促产”,努力引导各坝区培育1—2个特色优势品种,有效保证全区辣椒、蔬菜、“稻+”等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已签订辣椒订单12万亩、蔬菜3.5万亩、“稻+”4万亩。

紧盯科技兴农创品牌。坚持人才引领,强化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和专业技术培训,加强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在坝区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配强配齐坝区技术人员,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7个,通过“引、试、育、繁、推”确定适合本地的良种,推广新品种16个,良种覆盖率100%。坝区实现无公害认定全覆盖,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1个、绿色有机食品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1个,打造“播州红”等区域品牌20余个。

紧盯利益联结拓增收。丰富农户、企业、合作社等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成功探索“一地生四金”模式。通过经营主体以500—800元/亩·年从群众租赁土地,让群众获得一份“租金”;经营主体把土地翻犁、起垄、移栽、采收等田间劳务按1050—1200元/亩返租倒包给群众,让群众获得一份“薪金”;以村集体经济联合社为主体,发动群众以土地、劳动力入股,让群众获得一份“股金”;以扶贫资金投资产业,在确保扶贫资金保质增效的基础上,坝区覆盖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获得一份“红金”。

(中共遵义市播州区委宣传部供稿)

毕节市:万亩茶山奏响幸福“采茶曲”

毕轩 黄静

春回大地,草长莺飞,正是采茶好时节。

3月28日的青场镇初都村已是满目苍翠,200多名茶农腰挎竹篓,穿梭在层层叠叠的茶园间,舞动着灵巧的手指,欢快地采撷着一棵棵嫩绿的新芽。

这是青场镇一年一度的采茶节。这一天,采茶人不约而同地身着艳丽的民族特色服饰,像是对大自然的感恩一样,带着虔诚,以最隆重的方式,感谢大地母亲的馈赠。

“小茶一芽一叶,是一年中最好的茶,采摘时间也就一个月左右,我们每天都是早晨5点半就来地里采茶了。”5天前,初都茶园开采,雷建美一马当先,第一天就采了7斤2两,成为名副其实的“采茶王”。

雷建美是一位采茶能手,茶园产茶5年来,采茶,她一年也没缺席过,靠着勤奋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采茶本领,成为村民们争着抢着要学习的标杆。

比不了速度就比人多,村民王秀菊则带着一家四口人在茶园团队作战。“反正在茶园挣钱是按数量算,采一斤茶青挣25元钱,采得多、挣得多,我们人多力量大。”王秀菊的战术让她收获满满,前一天,一家四口人竟采了20多斤,挣了600多元。

山凭茶园绿,人借茶叶富。

一个村子,一片茶园,一群茶农,初都村以青山为笔,奋斗作毫,在漫漫群山中描绘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经济画廊。人在园中,园在村中,幸福日子攥在老百姓手中。

“今年的天气、阳光、雨水都很好,我们的茶青产量预计要比去年多出四五千斤,茶叶品质也更好。”初都村致富带头人王菊英8年前带着乡亲们在海拔1800多米的沙地、荒地里种下一片绿。如今,这片绿摇身一变,成为初都人的“生态银行”。

高山云雾出好茶。今年,初都村出产的上等春茶在市场上已卖出1斤1000多元的价格,且供不应求;茶香不怕山路远。在规模达1000多平方米的初都茶厂,外地茶商甚至自己带来了最先进的茶叶加工设备,守着茶园蹲点收购、加工。

“今年,我们这1050亩茶园预计可以产出5000斤左右干茶,产值预计有300多万元。”王菊英口中的数据是实打实算出来的。

初都村的成功,是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中取得的。面对高山、坡陡、高海拔和交通滞后的恶劣自然条件,新时代的初都人克服道道难题,攻克重重难关,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智慧鲜活于绿色大地之上。

纤纤不绝林薄成,涓涓不止江河生。初都精神在青场镇遍地开花,以初都白茶为示范,带动全镇茶产业在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迅速崛起,目前,青场镇已发展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

“全镇茶产业覆盖8个村,出产面积达5000多亩,年产干茶2万斤左右,产值超过1000万。”青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斌的发展思路清晰明了——生态养民、产业惠民、茶叶富民。

一阵春雨一层新,春分前后,青场镇满山遍野的茶树纷纷吐出嫩芽,千里翠绿中缕缕清香扑面而来。

(中共毕节市委宣传部供稿)

水城县:抓非公党组织建设促企业良性发展

王祥林 刘 龙

“尖山街道菱铁焙烧厂2017年7月成立党支部,设支委委员5人,共有正式党员11人。2019年,厂党支部紧紧围绕‘重监管、优服务、强队伍、促和谐’的工作目标,以抓组织建设增强企业战斗力、抓文化氛围增强企业向心力、抓主题教育增强企业凝聚力,抓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推动党建与生产融合发展。实践证明,抓党建,不是非公经济组织的负担,而是促进非公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4月12日,在水城县2020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部署会暨党(工)委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会上,尖山街道菱铁焙烧厂党支部书记郭勇在交流发言中如是说。

2019年,水城县认真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履职、主动作为,认真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良性发展。

全面履行党建职责。纳入台账管理的489家非公经济组织中,单建党组织57家,联建党组织329家,103家选派党建指导员;纳入台账管理的76家社会组织中,单建党组织20家,联合建立党组织47家,9家选派党建指导员。全年组织开展党建党务工作培训近100次2900余人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广泛征求意见125条,检视发现问题761条,现已整改完毕。实现党建工作、教育培训、主题教育“三个覆盖”。

全面规范组织设置。采取“属地管理”“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对463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9家律师事务所、39家民办学校、10家民营医院进行规范有效管理。持续开展巩固优化提升和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行动,排查涉及相关问题70条。2019年,高标准打造了11家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示范点,2020年拟达标创建102家。实现组织理顺、整改巩固、示范创建“三个提升”。

全面激发党建活力。选派与选拔相结合,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全县非公和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中,“一肩挑”53人。制定下发《水城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选派管理办法(试行)》,从各单位、部门选派党建业务骨干63名到下属非公和社会组织担任党建指导员。制定《水城县2019年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发展党员指导计划》,全年共收到入党申请书28份,发展党员25人。实现党组织书记队伍、党建指导员队伍、党员干部队伍“三个建强”。

全面落实企业担当。组织145家民营企业和7个商会组织参与“千企帮千村”行动,覆盖24个乡(镇、街道)133个村20658人,投入资金16070.544万元。发动地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脱贫攻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彰显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服务经济健康发展的职责与担当。

(中共水城县委组织部供稿)

安顺市:众志成城战疫情 多措并举保供水

李丽莎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安顺市供水总公司对此高度重视,迅速响应上级的统一部署和有关要求,积极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多措并举保障全市供水问题,尤其是保障疫情防控工作的可靠用水。

迅速响应行动。为开展好疫情防控和供水运转工作,市供水总公司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迅速成立了安顺市供水总公司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领导小组,在公司内积极开展疫情防控保供水战,对供水区域内的医院、防疫站、疾控中心进行供水调度,全力保障我市中心城区各医院供水的可靠性。

有序值班值守。按照公司领导班子带班、中层管理人员值班、工作人员值班的三级值班体系,严格贯彻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供水调度指挥中心、管网维修中心、语音接线中心实行倒班,切实保证工作质量。尤其是疫情进一步蔓延后,1月30日,市供水总公司主要负责人提前结束假期,返回工作岗位,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稳定员工队伍情绪,为开展好疫情防控工作提振士气。

强化水质监测。供水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确保水质安全,市供水总公司加大水质监测工作力度,在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开展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增加监测频次,每日多取4个水样进行检测,特别是重点监测液氯消毒指标变化情况,确保水质安全,符合国际标准。

加强日常维护。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市供水总公司加大设备设施检修的力度,坚持每日对两座水厂、五个取水站点所有设备设施进行巡检和维护,对发现隐患的设备及时进行处置,确保设备设施正常运转。同时加大管网维护的力度,对全市供水主管进行巡查,及时对破损管网进行维修,确保供水管道水压始终保持在合理水平。自1月24日以来,维修DN200供水主管一处,DN100供水主管一处,DN25至63供水支管35处。

提升服务质量。为及时给客户提供服务,市供水总公司客户服务热线保持24小时畅通。在我市未出现病例前,服务大厅正常运营,2月2日出现病例后,为减少交叉传染,市供水总公司及时关闭了服务大厅,并通过微信公众号及短信平台将情况告知社会,引导用户通过微信、多彩宝等线上通道缴费,同时,明确对用水报装、管网抢修等业务推行上门服务。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供稿)

猜你喜欢

坝区
六盘水市坝区建设推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童守一片绿 共护一条江 植物展品捐赠仪式暨世界环境日直播课堂在三峡坝区举行
余庆县坝区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
贵州500亩以上坝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普安县新店镇窑上坝区茶叶种植气候适宜性分析
红河蒙自坝区农户忙育秧
丰收
丹寨烧茶坝区产销有门道 坝区有活力
推动500亩以上坝区农业高效发展
——访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步涛
水库坝区冲刷漏斗的形成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