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鼓楼肌理与美丽乡村建设
2020-05-30杨汉林
杨汉林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后农村工作的承接点亦是重心。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意。在黔东南广大侗族地区,要建设好美丽侗寨,一定要善于传承借鉴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侗族文化的最具标志性的侗族鼓楼的肌理特点,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内容,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以重视。
一、侗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需要传承侗族优秀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属于乡村振兴的生态宜居方面的内容,包括生活环境整洁有序、村落规划布局合理、生态环境良好等内容。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时隔15年再次到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在这个“两山”理论的诞生地,他指出:“余村现在取得的成绩,证明了绿色发展这条路子是正确的。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一种经济,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安吉以余村为代表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鲜活样本,那里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为其他地区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理论探索和实践参考。2013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鄂州长港镇峒山村考察时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不要把钱花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比如说‘涂脂抹粉’,房子外面刷层白灰,一白遮百丑,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这就是强调乡村建设发展的魂和特色的重要性,美丽乡村建设要使乡村充满个性和魅力,反对形式主义和千人一面的做法。
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出现一个共同的难题,这就是工业文明有可能导致人类生活的异化。对于异化困境,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提出要避免工业文明异化,呼唤人们要寻找回家的路,他的命题是“人,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工业化所可能带来的个性泯灭及生活刻板化和碎片化。今天,在市场化工业化的大潮下,如何使美丽乡村建设充满活力频添魅力,必须要传承镶嵌独特气质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就文化馥馨风情浓郁的侗族乡村而言,那里保存有较为完整的传统建筑风貌,选址和格局仍保持原有的肌理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情况良好,这些因素要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加以吸纳和借鉴,这样才能建设立足乡土社会、富有地域文化特色、承载田园乡愁、体现现代文明的升级版美丽乡村,避免千村一面,防止乡村景观成城镇化的简单翻版。
侗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当然要吮吸先进的文化因子,另一方面也要传承提升千百年来优秀和谐的侗族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明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才能真正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继承优秀民族文化和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使侗族地区美丽乡村既底蕴独特深厚又活力四射。
二、侗族鼓楼肌理中的建筑肌理、文化肌理和生态肌理
鼓楼是侗族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在南部侗族传统村落里,鼓楼在侗族群众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农耕民族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中,他们以鼓楼作为族群标志,使鼓楼成为村寨的政治、军事、法律、历史、祭祀、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外御匪乱内聚人心,远祀祖先启育后辈,庄严仪式娱乐人生,形成鼓楼的文化特质。
尽管今天鼓楼的一些功能在退化,有一些功能在更新,但鼓楼存在的建筑肌理、文化肌理、生态肌理等人文精华和自然形态共同体所表现的肌理特征,为侗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侗族生存发展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密码则弥足珍贵。
关于鼓楼的建筑肌理方面,明末的邝露在《赤雅》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罗汉楼,以巨木一株,埋地作独脚楼,高百尺,烧五色瓦覆之,望之若锦鳞然。”侗族村寨鼓楼可分为结构分类型的穿斗式和抬梁穿斗混合式两种,按艺术造型可分为干栏式、楼阁式、密檐式、门阙式、地面建筑民居式等多种。鼓楼建筑是中国建筑中木建构的精华,它的优美造型和艺术装饰,综合了侗族村寨传说中的“仙杉”树的意想,是按照侗家人心目中的杉树王的样子建造而成的。整座楼的楼柱由一宝四金十二银构成。一宝是中心柱,主承柱顶部架大梁支撑雷公柱。四金是鼓楼中间的四根主承柱,金柱之间用穿枋连接成一个内空高耸的井字架。十二银是在金柱四周用穿枋相接的边柱,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一样共同撑起美好的岁月。宝柱象征着寨老,金柱象征着侗寨中的男性,银柱则喻意侗寨中的女性,瓜柱象征着繁盛的子孙后辈。鼓楼的顶部被称为“宝顶”,顶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的装饰板被称为蜂窝,下一层的蜂窝和上一层的蜂窝错半个位,形成韵律。而且斗拱完整,下层的斗拱边沿叶片要正对着上一层斗拱的中央部位,层与层之间横板相隔,错落有致,显出气象万千。在密檐结构上,各檐的宽度每层缩小,逐渐向上递减,这种连续性的渐变渐小的规律,使楼的轮廓呈现出一种升腾的感觉,稳重积极而挺拔高尚。
鼓楼在每个南部侗族地区的侗寨都是最重要的地标性建筑,不仅建在寨中最重要的“龙穴”地表上,而且每座鼓楼以正中的檐层为中心点,上下之间完全符合黄金分割率,艺术性和谐性高度统一。以鼓楼为中心,无论远眺近观,都可以看出一条由青山、鼓楼、花桥、村寨等组成的侗寨审美天际线。
在鼓楼的文化肌理方面,鼓楼不仅是侗族村寨族姓的标帜,更是民族团结兴旺的象征,是侗族人民悠久文化传统赖以继承赓续的场所和维系民族思想感情的纽带,在侗族群众中有着图腾般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无论什么时候,侗族群众始终愿意把智慧和汗水无私地贡献给鼓楼,从而使每一座鼓楼符号都是一座侗族文化灿烂的纪念碑。鼓楼文化肌理体现在,一方面以鼓楼为代表的侗族传统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鼓楼是最突出的代表,侗族传统建筑中的花桥、萨坛、戏楼、寨门、凉亭、禾晾、民居的风格,无一不与鼓楼紧密相连,它们以鼓楼为中心构筑成侗寨最有特色的文化空间,形成独特的建筑格局和体系。另一方面,“造鼓楼于寨中,制礼俗于乡村”。以鼓楼为主控建筑,配以戏台、花桥、凉亭等建筑,形成村寨的公共活动中心,演绎着以鼓楼文化为标志的侗族传统文化。如鼓楼讲款活动,过去各个侗寨为保境安民,各寨之间往往结成大小不同的款组织,制定共同遵守的款约,世代守望相助共保村寨安宁。而款约刻石就立在鼓楼附近,每年“三月约青,九月约黄”,在农历三月和九月于鼓楼进行讲款活动,实际上就是传统法制教育,这样形成侗族社区崇礼重约的良好礼俗。鼓楼在本身艺术造型的审美功能之外,在以鼓楼为中心所举行的种种民族文化仪式,使鼓楼既是传统文化传承教育的空间,又是侗族群众的艺术审美殿堂和展演中心。以侗族大歌和鼓楼这两种特色文化的相互促进共谱文化盛典为例,在有鼓楼的地方必然侗族大歌盛行,鼓楼对大歌,是侗族人民精神愉悦的唯美形式。鼓楼建筑的美学特征与多声部大歌优美典雅和谐动听,形成浑然天成的审美情趣。侗家人的美德和民族凝聚力,也正是在以鼓楼建筑和鼓楼文化为中心的审美变迁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
在鼓楼所体现出的生态肌理上,民国时期广西《三江县志》总纂姜玉笙在《平流北楼记》里这样描写道:“楼无欂栌节棁之华,旨在坚,而昭其俭。诸山来朝,势若星拱。居其中以望,凡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之语、花之香、兽之走、鱼之游,以及万类,举熙熙然回巧献技,无一不目悦耳娱、心旷神怡。”写出了三江县平流侗寨鼓楼的雄伟气势与协和各类美景的生态之美。侗寨以鼓楼为魁首的各类建筑皆依山傍水,千百年来无论是生产生活都尊重自然、理解自然和顺应自然,以鼓楼为纽带,把河流的绿色空间、山脉的青色空间、天空的蓝色空间、民居等其他建筑的褐色空间、田野稻香的黄色空间和歌舞的人文空间集中构筑成一个生生不息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生态空间,不仅体现出侗寨的生动美丽,也彰显出人与自然和谐绵长的可持续发展生机活力和“诗意地栖居”理想人居环境。
黎平县肇兴侗寨鼓楼
三、鼓楼肌理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传统侗寨就闪亮永恒魅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好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和发展瓶颈问题的需要,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是其中重要抓手,本着坚持因地制宜,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要求,在侗族村寨,理应借鉴侗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元素侗寨鼓楼的建筑肌理、文化肌理和生态肌理,不仅在于乡村振兴,而且要让美丽侗寨传承民族文化散发出永恒民族魅力。
鼓楼是侗寨最鲜明的文化符号,一座鼓楼的矗立,不光是一座建筑,更是一座精神丰碑。在今天的美丽乡村建设中不能千村一面,要各具特色才引人入胜,也只有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要做好调查研究,找到最好的立足点,找到发展的“腊子口”和“金钥匙”,像鼓楼在侗寨的“镇风水启人文”一样,以一业旺带百业兴,用最好的优势支持美丽乡村建设。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安吉县余村考察时这样说:“这里山清水秀,不需要太多装扮,发展‘美丽乡村’得天独厚。”这点明余村的优势亮点在山清水秀的大自然馈赠,把自然山水用好,巢引凤凰来,安吉就是美丽乡村样本。我们黔东南州美丽乡村建设如果都找到别人难以企及的优势或龙头,就像“龙穴”上的鼓楼展翅,就会有百凤朝阳。如三穗县颇洞村的“党社联建”,台江县老屯乡的“十户一体”等,牵一发而活全身,成为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平台和发展壮大的品牌。
侗寨所彰显出来的魅力,不仅有鼓楼文化引吭高歌,而且也在于侗族大歌、花桥、萨坛、款约、凉亭、干栏木质建筑和绿水青山的悠扬激越的协奏,才体现出侗寨的文化底蕴和全面之美。美丽乡村建设亦是如此,有鲜明的特色是长板,要发扬光大,但短板不足也必须弥补,因为不和谐的短板往往令人前功尽弃。比如一个产业发展好的村寨,但垃圾围寨严重,又怎么能唤作美丽乡村呢!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是五个方面的振兴,即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只有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工作,不留短板,才能处处让人赏心悦目,美丽乡村才名副其实。
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不是农村照搬城市的做法,而是要遵循自己的生态肌理,要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侗寨美丽乡村建设,要与侗寨传统村落中依山傍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统筹起来,就像鼓楼融入侗寨生态一样,新事物要为美丽侗寨增辉,不是破坏自然生态。只有在建设美丽乡村过程中尊重自然理解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侗寨的侗味才浓郁,美丽乡村的美丽才醇厚绵长,以自然为师同自然发展是侗寨的传统,也是未来美丽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因为“保护生态,生态也会回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