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0-03-02欧阳能
欧阳能
(广东江门中医药职业学院,广东江门,529000)
一、研究背景
高校作为国家基础科研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基础研究、学科领域建设、人力资源开发、开拓性探索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由于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科技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高校科研工作,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也逐渐增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十二五”期间全国基础研究经费总投入中,高校基础研究经费占比过半,比例高达55%。2018年我国各类高校科研经费的支出总额为1457.9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5.2%[1]。
当前,高校科研经费从粗放的经验管理走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但相关部门在对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审计时,发现存在着许多问题,科研经费使用效果不佳[2]。如何合理配置科研经费和保证科研经费使用的安全性,如何对科研经费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如何构建完善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已成为当下高校科研管理亟需解决的一个课题。本文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予以调查分析,以期在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面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二、研究数据
2020年3月,课题组就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主要以广东省高校财务工作者、科研管理工作者及科研工作者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97份。本次调查全部通过网上进行,数据获取比较全面、客观,基本达到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要求,可用于研究。
调查结果显示:有六成受访者表示并不了解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超过六成受访者并不了解国家关于高校科研管理“放管服”改革政策。尽管认为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认为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的受访者均接近一半,但69.0%的受访者同时认为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是较为严格的。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52.8%的受访者认为管理流程繁琐、管理手段落后,65.5%的受访者认为科研经费信息化管理程度低,只有13.2%的受访者认为单位经常有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培训和宣讲,67.5%的受访者认为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缺乏。在科研经费报销环节,有59.9%的受访者认为科研经费报销手续繁琐或不简洁,科研经费的报销模式完全实行线上处理的仅占4.6%,75.1%的受访者表示经费报销基本或完全在线下进行。在科研经费监管层面,41.1%的受访者认为风险防控机制健全,认为科研经费监管手段实现智能化的受访者只占3%,70.6%的受访者反映人工智能主要应用于票据查重、审核。
三、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
(一)对科研经费的认识存在误区
1.科研经费被异化为评估指标
从学校层面来讲,科研项目数量和科研经费总量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许多高校把争取较多的科研经费作为提高学校声誉,增加学校收入的一种手段,出现重数量轻使用现象,使得科研经费管理者以及申请者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从科研人员层面来讲,由于科研经费是高校职称评定和各种奖惩的一个重要指标,形成了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越多、项目级别越高,就视为优秀的思维定式[3]。
2.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认识误区
新预算法实施后,科研经费逐步进入经费预算管理模式。但由于科研人员对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制度不熟悉,在项目申请预算编制阶段,并未进行详细的测算,进而影响后续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费报销,出现“有钱花不出去”或“报销难”的情况,科研经费的使用演变成为了报销而花钱,这样势必会产生一些套取科研经费的违法违规行为。
(二)科研经费管理存在制度缺陷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仅有少数主管部门针对自己审批的项目出台了一些简单的管理办法,在科研经费的列支过程中产生了支出范围不明确、人员经费比例偏低、间接经费分配方案不够细化、经费调账较为随意等问题[4]。由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缺失或不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在具体的经费核算和经费决算工作衔接中存在分歧,时有科研项目结题但不能结账等现象发生。
2.科研经费预算制度僵化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科研经费预算制度缺乏灵活性,常常会出现一个预算项目经费未完全使用产生资金结余,而另一预算项目则因为经费超标而不能支出的情况,两者也不允许调整使用,这大大削弱了科研人员的热情。另外,科研管理部门看重经费数额,财务部门看重提取管理费和间接费,职能部门之间并未进行有效沟通和切实审查,导致经费使用不合规。
3.科研项目专项立法缺失
我国虽然很早就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但这部部门法仅对违法使用国家科研经费的行为提出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而对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具体措施并无明确规定[5]。使得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违法违规成本低,没有一个具体的准则来衡量自身行为的严重性,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无法可依。
4.发票报销制度不完善
现行发票报销制度存有两大问题:一是假发票或真发票、假交易难以识别,高校财务处只是暂时管理科研资金的出纳,对科研项目的具体情况并不了解;二是电子发票对打印次数不予限制,多次报账的风险较大,财务部门掌管全校的财务报销事务,核销工作量十分庞大,对于重复报账情况也难以识别。
5.劳务报酬规定不合理
劳务费的发放对象主要是指参与科研项目研究的在校大学生和临时聘请人员等科研人员,但不包括具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专家咨询费是指在科学研究活动的研究开发过程中,为得到专业的见解而临时聘任与该项目有关联的专家进行咨询所支出的费用,有明文规定不包括专项资金项目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和有工资收入的科研人员。但在现实当中,绝大部分的高校科研项目团队模式都是指导教师加学生团队,整个团队的运作是学生在这些具有扎实的学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由此说明在职科研人员主要是教师,也是科研项目的领导者。而在我国现有的财务财务制度中没有任何的会计科目能够体现科研人员的脑力价值。由于一味否定有工资性收入的科研人员付出的辛勤劳动,导致其超量工作得不到相应的报酬。由此,通过虚列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来套现的现象频频曝光。
(三)监督机制不完善,绩效问责机制不健全
1.监督机制不完善
有的高校科研工作因出现科研腐败现象而受到影响,其原因之一是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监管力度还不够大,内部监督机制有待完善[6]。科研课题组自行进行科研工作的开展,管理部门还停留在申报初期的信息了解,财务部门也并未掌握到科研经费整体的使用状况,审计部门普遍都是忽视事前、事中审计,仅仅在项目结题验收的环节事后审计,这种现象不利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往往容易让科研经费违法违规行为钻监管漏洞,造成不良的影响。
2.绩效问责机制不健全
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注重项目的申报、结题等环节,应如何合理评估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还缺乏一套合适的绩效问责机制。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科研人员的自主决定使用权,有效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但仍缺乏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机制,因此还是时常出现科研资产丢失浪费或是科研经费低效、无法合规使用的现象。
(四)科研资产流失严重
虽然高校普遍有自身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日常工作,但由于管理不严谨或监管不及时等原因,仍存在着科研资产流失的风险。科研人员对科研资产归属性的认知不够清晰,认为自行申请的科研经费归自己调配,对所购买的固定资产不验收入账,或是将用科研经费购买的一些资产化为己有,不归还学校,或是因科研岗位调动、管理松懈导致学校无法掌握科研资产的流动调配,从而面临资产丢失或管理失控的风险。同时,由于高校未重视权益保护,未及时对其进行账务处理,科研过程中形成的专利技术、发明创新等无形资产遭到侵权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缺乏科研经费跨部门协同信息平台
高校在科研经费日常管理过程中,有关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低,了解程度低,缺乏信息共享,也并未及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处理和反馈。科研部门由于不了解经费的来源和去向,容易忽略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和有效性;财务部门由于不了解科研项目从申报到结项的过程,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无法受到有效的管理和监督;资产部门由于不清楚科研工作的动向以及科研人员的需求,使得科研资产容易被重复购置或浪费流失。高校科研经费多部门协同信息化建设工作已经迫在眉睫。
四、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
(一)纠正高校科研人员的认识偏差
高校应加强对科研人员在经费申请、使用的政策指导和培训,强化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科研管理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机制,扭转和改变科研人员的认识偏差。科研经费是课题单位分配科研工作给科研人员所需的费用,不专属于任何个人或者小组,学校作为单位法人主体,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合规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负责。高校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科研项目从申报、立项、实施、结题的全过程,科研人员应充分重视每一个环节的执行,端正思想态度,树立管好用好科研经费的责任意识。
需要正确看待科研经费数量的多寡。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学校、科研人员、社会相关部门多层面弱化将科研经费的数额作为评价科研能力、科研水平以及行业影响力的指标赋值。建立一套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评价体系,提高高校的科研产出能力,进一步提高科研产出的质量,这需要从经费申请到科研产出的整个流程进行严格的监督管理。
(二)健全科研经费管理机制
1.建立健全各项科研经费的支出管理制度
各高校应结合自身科研工作、科研经费来源及配套经费的实际情况,按教育部要求制订科研项目立项、实施、评价、成果转化全过程管理中关于差旅费、会议费、间接费及经费报销等规定,为广大科研工作者依法依规开展科研活动提供财务制度保障,确保各项支出合理合规合法。
2.加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的管理
应当组建以科研处、财务处、项目负责人为组员的项目预算小组,来共同估算项目预算金额。首先,要在校园相关网站上公布关于研发资金管理的相关规定,让科研工作者知晓相关科研经费管理的制度,加深对科研经费的认知,让科研工作者认识到科学合理编制研发预算的重要性。其次,项目负责人应当按照项目实施所需的成本、项目特点和相关管理规定的要求,编制较为详细的预算清单,需要仔细计算每个阶段所需的资金,再将各阶段的经费合理的分配到各项的研究活动中,使各项费用在清单中尽可能详细地显示出来。财务处应结合科研经费的实际管理经验和相关管理办法,认真审阅预算清单,指出其不合理之处,并指导其纠正。科研处则是结合国家和高校发布的相关管理文件,结合长期积累的审核经验,对预算清单做出最后的敲定。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允许项目负责人在总的预算范围内对各预算项目按规定的比例及幅度调整预算项目的支出。
3.强化对横向课题的管理
应对横向课题进行分账管理,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承担的科研项目,都需将其纳入到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范畴。横向科研项目管理一定要充分体现激励机制,应结合项目完成数量、经费总额及使用状况等指标,对横向项目中做出较大贡献的各类人员在职务职级的晋升、薪酬待遇水平的确定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励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更好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横向联系和合作研究。要让高校更多专业人员参与科研过程,并对科研项目活动的每一环节进行跟踪管理。
4.将电子发票查重小程序运用到财务工作中来
电子发票查重工具支持同一财务处多个财务人员进行联查,且可以凭借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这样大大减少财务人员的重复工作量和工作程序,减轻工作压力,防止工作上的失误,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进而防止科研经费的流失,堵塞报销漏洞。
5.采取工作报酬和项目补贴的管理办法
建议取消科研提成,改以采用工作报酬和项目补贴的管理办法。教师工资的高低,主要依据为教师的教学质量、学术研究活动情况等。高校应依据教师在此岗位工作中所展现的品德、技能、业务能力和其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值来调整其工资待遇,将按劳分配原则落实到实际行动中。
(三)建立科研大数据监管分析系统,健全科研经费评价考核机制
高校应创建一个同步更新的政策法规数据库,为科研经费的监管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同时,高校还要针对科研人员建立人才数据库,针对科研资产的调配使用建立资产数据库,针对论文发表和期刊出版等工作建立学术数据库,针对科研腐败行为建立失信清单数据库等等。众多数据库的构建,既能向科研人员及时反馈科研经费使用的数据,又能通过系统数据分析让监管人员对可能存在科研腐败苗头的行为引起关注,为科研工作提供意见建议。监管人员也能够根据工作的实际需要,通过选择筛选条件,运用査询、分析、汇总等技术方法,实现监控的动态化和人性化管理。
高校要改变按年度进行科研评价考核的方式,探索“代表性成果”为重点的评价,建立合理的科研评价周期。通过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科研评价考核体系进行调整,在搜集网络上的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数据信息的同时,将经费评价考核机制转变为动态化管理,高效及时地掌握科研学术活动的变化情况,提高高校科研经费评价考核机制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四)建立综合性预防和惩治法律和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对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相关的法律法规很少,因而对科研经费违法违规行为的预防和整治的可供参考性较低,不利于维护科研环境的稳定。要想让法律法规更好地约束科研活动,需要从每一个高校科研经费腐败案例着手,尽快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的有关法律条规,建立综合性预防和整治科研经费使用违法违规的法律制度体系,以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保护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保持良好的科研氛围。
(五)构建科研经费跨部门协同信息平台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为高校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通过构建科研经费跨部门协同信息平台能有效地将科研经费使用中涉及到的有关数据信息进行优化、整合,实现大数据的交流与互通。借助这个跨部门协同信息平台,科研管理部门可以及时获取科研经费的使用动态,同步调整科研经费管理流程;财务部门可以根据科研工作的相关信息来加强对经费的预算编制和科研经费使用的合规性审查工作;资产部门可以迅速了解到科研活动对科研资产的需求状况并进行合理安排,由此促使了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高效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