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悠游之道与家国之情
——论岭南宋代石刻题名

2020-03-02何婵娟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石刻桂林题名

何婵娟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南宁,530023)

题名是中国古代石刻中的重要类型,其形式简短,自由灵活。石刻题名自唐代始渐具文人情味。相比唐代存世极少且多简略纪名的石刻题名而言,岭南宋代石刻题名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其数量大增。根据各类文献可辑出岭南宋代石刻一千五百件以上。在国内,岭南地区宋代石刻有代表性,不仅数量占优势,质量亦上乘。如桂林是现今国内保存宋代石刻最多的地区,叶昌炽《语石》言:“唐宋士大夫度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1]62从体裁上来考察这些宋代石刻,题名占其大部分。石刻题名篇幅极其简短,主要镌刻游玩者姓名、日期,有到此一游、刻石纪念的意思。在众多石刻作品类型中,其文学审美性较弱,但简短的石刻题名在宋人笔下变得形象丰满,意蕴独特。

岭南风景名胜区多为宋代石刻荟萃之区。桂林市宋代石刻分布较多地点为:龙隐岩、还珠洞、普陀山各山洞、七星山、南溪山、水月洞。融水真仙岩、北流勾漏洞、柳州马鞍山宋代石刻亦不少。“清远之峡山寺,英德之南山碧落洞,乐昌之泐溪室石室,连州之巾山燕喜亭、大云洞,潮州之金山,德庆州之三洲岩,皆宋人题名之处。”[1]61这些石刻集中之区自宋至今多为游览胜地。宋人的石刻作品为名山胜水增添了人文内蕴,山水与人文相得益彰,魅力倍增,名气更显。因节日休闲、公务宴饮、同乡聚会、家庭游玩、个人游宦等原因,宋人登山临水,兴之所至,在山崖岩洞镌刻了大量的石刻题名。宋人笔下的这些石刻题名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一、题名之艺术

吴讷《文章辨体》中论及:“作文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2]7纵观宋代岭南石刻题名,虽然不隶属于已有分类的各种文体,但宋人似乎将其当做一种特殊的文体在对待。这些题名似序非序,似小品文又非小品文,另有其文学特性。

(一)文句简短明了

石刻题名主要是刻上姓名以兹纪念,其内容写啥看似无关紧要,但宋人在石刻题名的文句安排、内容裁剪上颇费匠心。

治平元年(1064)仲冬廿七日,余藻、孔延之、姚原道、丁錞等四人游玩桂林,“自寿宁院抵庆林观,少休风洞,上登栖霞洞,却下漾檝,泊龙隐岩,餚觞啸饮,日薄西渡,提点刑狱余藻质夫因书游览之胜,刻于崖右。”[3]56简短题名中叙事非常清晰,以游踪为线索,概述一天游玩之事,四字句式交杂使用,文短而意无穷。

题名中使用四字句型的不少,桂林石刻中如:“淳熙辛丑(1181)夏六月望,天台王东清约客于西湖之上,程伯庄、徐商老、张明仲、刘传朋、张子真、李伯寅、魏熏夫、王咏之,凡八人。于是背夏涉秌,老火益壮,萦舟丛薄,少憩是间,觞行笑歌,声动岩谷,夕景西下,冷风袭人,殊不知有暑气。兹游甚乐,书以记时。”[3]232简短几句既交代了天气情况,又畅叙人物的活动、时间变化以及个人感受,可谓极得为文简要之道。

宣和七年(1125)六月初十日,杨损、尚安国等六人游桂林曾公岩,“相与遍游岩洞,登超然、过八桂,升雉山,探风穴,入栖霞,扪七星,濯缨于伏波,烹茶于灵隐,酌酒曾公岩中,泛舟妙乐堂下。自戊申至庚戌凡三日,而后历览物外胜游,一段佳事也。”[3]130此题名中主要用三字句来记述行踪,“登超然、过八桂,升雉山,探风穴,入栖霞,扪七星”既叙行踪又叙游玩畅快之感,动词、名词搭配极其妥帖。“酌酒曾公岩中,泛舟妙乐堂下”六字句形成对仗,让行文富于变化。

嘉定五年(1212)六月下澣,时任广西转运判官的管湛携家出游,“括苍管湛携家登千山观,泛游西湖,访朝阳、北牖、潜洞,憩百花洲、招隐亭、相清阁。积雨初霁,农事丰成,民物熙然,相与共乐。”[3]283此题名罗列各处景点,形成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交互使用的艺术效果,既整齐又流畅。

(二)辞藻华美精工

宋人撰制题名时非常注重遣词造句。华美精工的文辞配上漂亮的书法,使题名成为了精美的石刻艺术品。

绍兴五年(1135)三月初十日,赵少隐约客,“少隐置酒翛然,会公弼、景渊、明辅、似矩。饭罢,拏舟绝溪,游龙隐岩,酌乳泉,煎沉水,解衣盤薄久之。过栖霞,晚复集天宁。”[3]146题名中,动词、形容词用得非常漂亮。“会、拏、游、酌、煎、解、过、集”等动词精准、凝练。“绝、乳、沉”等形容词形象生动,仅33字概括了一天的活动内容,可谓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隆兴元年(1163)王过赴任郁林知州,途经桂林特地携家游玩七星岩,其题刻中言:“由曾公岩,入栖霞洞,傍行䆳穴,窈窕数里,不能极其涯。既出,相羊石扉,宴坐终日,有碧云飘素练,群峰耸苍壁,超然顿忘俗虑,信壶中有天,语非虚诞。又疑飞空步雾,乘风驾鹤而来,想海岛蓬宫,不异此也。”[3]185王过在江浙仕宦二十年,见多了名山胜水,此次初见桂林山水,感叹为“海岛蓬宫”。此题名文辞生动活泼,“飘、耸、飞、步”形象的写出了云之姿态、山之高峻以及作者之感受。

在众多题名中,李彦弼的题名比较别致。“李彦弼,字端臣,庐陵人。才藻横放,恒自擬李翰林白,然譔制特尚新奇,亦其癖也。在桂当程氏父子之间,作湘南楼、八桂堂、筑兑州三记,皆侈丽可观。”[4]293如张鸣凤所言李彦弼的石刻作品“文辞侈丽,特尚新奇”。

其作品如:“曹圣延、黄彦舟、刘秉文、李端臣:蹀青骢,并绿杨,撷芳洲,挹苍澜,与春工相忘无何乡。政和丁酉绝烟节。”[3]119这则题名写法比较别致,一般题名内容为记名、叙游踪兼记事,这则题名中压根就不提游玩之地,“蹀青骢,并绿杨,撷芳洲,挹苍澜”,只选择诗意化物象进行叙述,似实似虚,表达无边快意。文辞华美精工,诗意盎然。李彦弼雉山题名,如出一辙,“端臣、适用联襼,凌颢景,款幽丛,岑然吸酪奴,为无方游,维摩丈室,盖自生白。”其元风洞题刻为:“宜春曹迈圣延、庐陵李彦弼端臣,凌商衢、绝湍桴、挟随车之滂润,探空穴之薄膚,于是匕云子、瓯酪奴,订文囿之菁英,研道枢之虚无,恍契夫御寇之泠然,歘翱乎寥阳之清都。”[3]120此两则题名中,“酪奴”乃茶之别称,南北朝时,北魏人不习惯饮茶,而好奶酪,戏称茶为酪奴,即酪浆的奴婢。“匕云子”指的是“吃饭”,“匕”指勺、匙之类的取食用具,“云子”即白米饭。李彦弼故意不用喝茶、吃饭等平常辞藻,用“商衢、湍桴、云子、酪奴、道枢”等富含意蕴之辞藻,凸显其制作题名之别出心裁。

(三)意境清新美丽

范成大《复水月洞铭并序》中记载:“水月洞,剜漓山之麓,梁空踞江,春水时至,湍流贯之,石门正圆,如满月涌,光景穿暎,望之皎然,名宾其实旧矣”[3]208。水月洞隶属象山,形象的说,即象山的“大象鼻子”入水之处形成的天然溶洞。因其形状独特,矗立漓江之中,象山成为了现今桂林的城市徽标。宋代士大夫好游水月洞,尤其是月夜来赏,韵味更浓。“淳熙乙未岁中秋日,广汉张敬夫约长乐郑少融、玉怀赵养民同游水东诸岩。薄莫,自松关放舟,泊水月洞,天宇清旷,月色佳甚,因书崖壁,以纪胜概”[3]218。淳熙二年(1175)中秋晚上,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的著名理学家张栻和朋友们一道来游水月洞,“天宇清旷,月色佳甚”,八字让人体味到江山与人物之清丽。张栻在桂多治绩,“所部荒残多盗,栻至,简州兵,汰冗补阙,籍诸州黥卒伉健者为效用,日习月按,申严保伍法。谕溪峒酋豪弭怨睦邻,毋相杀掠,于是群蛮帖服。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六十余条,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5]12773。张栻政务余暇,纵游桂林山水,他现存桂林的6件石刻作品展现了其雅爱山水之情怀。

绍熙元年(1190)时任广西转运使的朱晞颜和朋友冒雨访水月洞,“延陵吴宗旦宜之、新安朱晞颜子囦,冒雨泛舟游朝阳硐,以访水月。水色正碧,洞月宛然,无异望冰轮于云峰缺处,举杯酹月乃还。”[3]245水色澄碧,洞如满月,“无异望冰轮于云峰缺处”,况味自出,于是“酹月乃还”,文人之雅,风景之美,更显清新美丽之境。

药州位于广州越秀区,是五代时期南汉王朝的南宫御苑旧址,湖上建洲,洲中置石,园林水石布置,风致天然。乾道二年(1166)邬大昕来游,刻石:“长乐灵溪之源,楚国颍川之裔,乌飞于左,春藻其旁。有宋乾道,岁在丙戌,药州之滨,携筇放逸,曜石星罗,鑱之以笔。”[6]296是日,天气甚好,春暖花开,“乌飞于左,春藻其旁”,作者“携筇放逸”,乐趣融融,题刻纪念。题名虽片言只语,整体韵味却佳,风景之丽、人物之雅、意境之美跃然纸上。

二、题名之内蕴

王国维言:“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动与文化之多方面,前之汉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7]宋代士人尚雅,日常生活中饱含雅趣,石刻题名也表现出盎然雅趣和丰富情韵,展现了他们生活中的悠游之道。

(一)悠游之道

1.茗饮休闲。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至唐代饮茶成为了士人日常生活之事,宋代饮茶之风遍及百姓。王安石《议茶法》中言:“夫茶之为民所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宋代士大夫不仅把茶作为一种日常化的生活方式,更将之视为一种体现高雅情趣的休闲生活方式,一种充满艺术品味的存在方式[8]76。士大夫登山临水,饱览河山秀色,徜徉大自然之中,品瓯清茶,感觉更好。熙宁七年(1074)张觐等人游玩龙隐洞,“熙宁甲寅六月八日同寻回穴山,饭于是岩,酌石乳之溜,试郝源新芽,香色味相得皆绝,叹赏数四,遂同舟以游风洞”[3]64。张觐等人汲取石乳之滴水以煮茶,极其用心。郝源茶非常名贵。“郝源”是“壑源”的谐音,壑源邻近北苑,其茶仅次于北苑,在宋代享有盛名。宋子安《东溪试茶录·序》言:“四方以建茶为目,皆曰北苑。建人以近山所得,故谓之壑源。”[9]1169登山临水之际,品尝名贵新茶,感觉极爽,品茶为此次游玩活动增色不少。淳熙戊甲(1188)十月丁卯,邹非熊等人游玩药州,题名为:“邹非熊宗望、菅湛之天步,自葛仙洲煮茶,景濂堂采菊,荺谷搒舟,九矅石下摩挲前贤题刻而去。”[6]315煮茶、采菊、划船、观赏前人题刻,雅趣无穷。

我国的酒文化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所有的饮食文化中是最富有诗意和浪漫气息的创造。历史上,大凡诗人都与酒结下不解之缘[10]。宋代酿酒业发达,周密《武林旧事》卷六《诸色酒名》共计五十多种,曰:“点检所酒息,日课以数十万计,而诸司邸第及诸州供送之酒不与焉。盖人物之浩繁,饮之者众故也。”[11]180无论茶与酒,都是宋代士大夫表达情思理趣的重要媒介,二者不可偏废,共同构成了他们诗情画意而又儒雅风流的人生[8]8。

绍兴九年(1139)二月,连南夫等人游玩药州,“药州春水新涨,小舟初成,连南夫鹏举、□正明甫、周利见君遇、王勋上达、晁公迈伯咎,载酒同游”[6]279。春天药州之水初涨,连南夫等人乘舟载酒来玩,风景之美,酒味之香,尽在不言中。詹文举等人游药州时,“两乘晦沐,真率高踪,载酒以游,相羊竟日。饮阑摩崖,聊纪良集。”[6]281詹文举等人,载酒游玩整天,兴致勃勃,摩崖纪念。茶、酒增添了宋人游山玩水之雅味,琴书则增添了其雅趣。

2.琴书之乐。宋代的士大夫在日常生活中追求风雅,普遍对琴棋书画、金石收藏、赏花蹴踘等趣艺活动充满兴趣,这类趣艺休闲展示出宋代士人们高雅的韵致与审美情趣,成为他们生活世界中独具魅力的方面[8]155。

吕愿忠,字叔恭,河南洛阳人。绍兴二十三年(1153)九月以右承议郎、直秘阁代知静江府兼主管广西经略安抚司公事。在桂林期间,吕愿忠雅爱桂林山水,题名各处。其读书岩题名为:“访颜氏读书岩,瀹茗鼓琴,裴回久之。”[3]177独秀峰下读书岩旁喝茶、弹琴,山相依,琴相伴,作者趣味之高雅可见一斑。

绍兴八年(1138),胡铨上书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使臣王伦等,引起秦桧忌恨,胡铨被贬岭南。秦桧死后,胡铨量移衡州。经过茂名灵湫岩时,胡铨和林上飞等一道游玩,“仙溪林上飞升卿、江西刘德骥彼称、徐樗丂才、胡铨邦衡同游龙湫。湖南李澈彦澄后至。酒三行,策茗碗勋,弹《清江操》,欢不足而适有余天”[6]289。虽历经宦海风波,但游玩起来,胡铨等人忘情于山水,在美酒、音乐之中乐享闲情。

宋人对书画、金石之爱好亦体现在题名之中。米芾于熙宁六年(1073)游玩药州,题刻“药州”与《九矅石》五绝诗一首。米芾其人,颠狂清迈,书艺雄视古今,其药州题刻成为药州镇园之宝。嘉熙三年(1239)己亥元巳,陈畴来参观米芾题字,“九仙野叟陈畴少锡泛舟仙湖观仙掌石,摩桫藓刻,诵米南宫诗‘奇哉’”[6]340。米芾题字的这块石头堪称瑰宝,为了保护它,后世尤其是晚清士人可谓费尽心思。

广州南海神庙是古代祭祀海神的场所,始建于隋朝开皇年间,历经千年沧桑,神庙内留存了许多珍贵碑刻,享有“南方碑林”之誉。其中韩愈撰文、陈谏书丹的《南海神广利王庙碑》历来备受重视。另外苏轼游南海神庙时题写了《浴日亭》诗一首,其诗刻于石,保存在南海神庙。韩愈、苏轼两位大文豪兼书法家的作品,引发了无数后人追慕。“端平丙申三月,清江彭铉诣祠蒇祀事,登浴日亭,访韩碑,诵坡句,摹本而归,刻名碑阴。时庐山胡泳与其季浤偕行”[6]339。彭铉等人追访前贤碑刻仍不过瘾,非得“摹本而归,刻名碑阴”,才满意而去。

3.诗文之趣。岭南在唐宋士大夫眼中,虽为极边瘴疠之乡,但其独特的山川风貌、人情物产等逐渐改变了宦游此地的士大夫之观念,久居此地,士大夫们纵情山水,吟诗作赋,石刻题名中洋溢着诗文之趣。

曾布字子宣,曾巩之弟,“惠卿参大政,置狱举劾,黜布知饶州,徙潭州。复集贤院学士、知广州。元丰初,以龙图阁待制知桂州,进直学士、知秦州,改历陈、蔡、庆州。元丰末,复翰林学士,迁户部尚书”[5]13715。哲宗朝,擢同知枢密院事。徽宗即位,以定策功,拜尚书右仆射[12]505。曾布贬谪岭南期间,游山玩水,颇为快活。

元丰元年(1078)曾布以起居舍人、龙图阁待制出任广西经略安抚使、知桂州。元丰二年(1079)曾布与刘谊、陈倩、苗时中、刘宗杰、彭次云、齐谌等七人一道游玩桂林普陀山时发现一个岩洞比较奇特,“岩之前有石为之门,屈曲而入,则流水横其中,碧乳垂其上,周环四视,其状如雕镌刻镂,殆出于鬼工,而不类于融结者也。公于是拂石求前人之迹,则未尝有至者焉”[3]68(《曾公岩记》)。因此岩尚未有前人题刻,曾布兴起,命名为“曾公岩”,此岩因人而出名,自此成为桂林一著名岩洞。命名曾公岩之后,曾布等七人各自赋诗一首,以兹纪念。七首诗讴歌山水之胜,赞扬曾布之功,鼓励彼此为政,诗风稳健,情感昂扬。

士大夫们游山玩水,或吟诗作赋,或题名作记,乐趣满怀。吕愿忠游玩中隐岩、白龙洞、清秀山、华景洞、隐山六洞、读书岩等处,既题名又赋诗,石刻题名成为了其诗歌之跋尾。如其《中隐岩诗并记》:

护田绿水转山樊,滴翠群峰列巨杉。洞外僧蓝侵斗汉,涧边人迹隔仙凡。深深云谷春长在,寂寂松扉夜不缄。此处得名爰自我,要须题作吕公岩。

假守吕叔恭游中隐岩无名洞,坐客鄱阳朱辅云此洞未有名,因公而显,欲名曰吕公岩,予未敢披襟,而刘子思、陈朝彦皆曰甚当。戏书五十六字,鑱于石壁间[3]171。

题名中交代事情原委,一如曾布,吕愿忠也为岩洞命名,这些无名的山川岩洞经过士大夫命名,诗文侵染之后,具有了独特的人文韵味,注入了人的精神内涵,拥有了美丽情韵。宋代士大夫流连于岭南山水之间,诗酒唱和,题名品鉴,赋予了岭南山水崭新的人文内蕴。

(二)家国之情

资中筠言:“中国古代士人的主流精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家国情怀。他们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勇于担当。二是重名节、讲骨气。他们一旦仕途失意,便拂袖而去,高蹈林泉,放浪形骸。宁可世外穷处,也不委屈自己身心,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13]18石刻题名既展现了宋代士人高蹈林泉的一面,又展现了他们浓烈的家国情怀。

1.家族情深。在岭南石刻题名中,有几组题名为同一家族成员所镌。大体上是父辈在岭南任职多年,政绩不错,勒石山川。几十年后儿孙辈重回岭南为官,故地重游,岁月飞逝,前人不在,感叹深沉,情感浓郁。

元符二年(1099)九月初一日,张寿之赴任广南西路兵马都监兼知廉州军州事,赴官合浦,道经桂林,与其四子“光祖、光嗣、光弼、光庭”游玩龙隐洞,特题刻:“寿之赴官合浦,道出桂林,游龙隐岩。伏睹先君经略龙图留题,不胜悲感。”[3]84其父张田曾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于龙隐岩摩崖刻石《龙隐岩》诗一首,诗中“至人不得无情处,甘泽连连洒百城”一句表达了其治理好地方之决心。此次,张寿之特地带领四个儿子前来参观父亲遗迹,既有追缅之意,更有教育儿孙之心。

宋徽宗时期,王祖道主政广西,因招抚黎人有功,升为显谟阁待制,进龙图阁直学士,召为兵部尚书。五十一年后,绍兴丙子(1156)十月初五日,其子王孝先仕宦桂林,“转运判官王孝先来游,恭睹先人经略尚书旧志,惊岁月之逝,感风木之悲,挥涕而书,谨勒诸石”[3]182。“惊、感、涕”三字感情非常强烈,表现了王孝先对五十一年岁月流逝之惊叹,对父亲逝去之叹惋,父子情深,看到父亲的题名,禁不住涕泪滂沱。

《桂故·卷五》中记载:“陈畴,其父昭嗣淳熙间通判静江,时畴未冠。侍昭嗣宦邸,亲见昭嗣每从詹帅仪之游。及畴自知永州,为广西南路转运判官,经水月洞览仪之与昭嗣题名,感伤追记。”[4]306陈畴的父亲陈昭嗣淳熙年间通判静江时,陈畴随居桂林。绍定三年(1230),陈畴任朝散大夫兼广南西路转运判官,再度来桂。陈畴出游,“登桂岭四望,簪带宛然,白云尚在。情已不能自胜。岁余,幸所部相安,得以暇日携累辈游水月洞,细睨悬崖,上有詹公与先公所识岁月,愈怆然于中”[3]319。陈畴感伤无比,当面告诉儿子陈成之其祖父之功德,“今日能挈汝以游此者,先训之力也”。陈畴缅怀父亲之际,不忘训导儿子要学祖父为政之道,展现了浓烈的“齐家”意识。

曾宏正请游似为其父曾三聘撰写神道碑并刻于龙隐洞,显然是要让父亲扬名天下,让后世人永远纪念。百年之后,其后人曾天骥来桂林整理先人的石刻,时为元朝,虽已改朝换代,曾天骥仍眷眷于先祖功业,重视家族渊源,体现了浓厚的家族情感。这些石刻题名反映了宋人浓烈的家族意识,行文之中,感情充裕。

2.朋友情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千百年来,山水滋润着无数士人之心。古代士人创作了大量与山水有关的作品,从这些作品我们不仅能管窥他们的自然观念,感受其山水情怀,更能从中理会出他们人际交往中之情感。岭南石刻题名饱含着朋友之间的真情。

张孝祥于乾道元年(1165)“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宋史》称:“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 :‘必将名世’。”[5]11944张孝祥任职桂林时期,张维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公事,乾道二年(1166)张维代知静江府、广西西路经略安抚使。张孝祥、张维两人曾在建康为同事,感情极好,此次两人又同任职桂林,关系更为融洽。实际上张维比张孝祥年长19岁,但张孝祥成名早,年少才高,几次共事均为张维之长官。二张可谓莫逆之交,经常联袂出游桂林山川,题名、赋诗,其乐无穷。

张孝祥《朝阳亭记》中言:“余与仲钦顷同官建康,盖尝名其亭曰朝阳而为之诗,非独以承晨曦之光,惟仲钦之学业,足以凤鸣于天朝也。”[3]192同事之间,推赏如此。张孝祥职务虽比张维高,但因张维年长的缘故,在石刻题名中,张孝祥多排名于张维之后,从此细节也可看出,张孝祥对张维敬重之意。张孝祥《朝阳亭诗三首》中提及:“明年,余为桂州,仲钦以常参官,十六人荐为广西提点刑狱公事。又明年,余罢去,仲钦直秘阁,寔代余。盖仲钦尝游朝阳岩而乐之。于余之行也,仲钦置酒岩上,诸侯宾客咸集,顾不可以无语,乃赓建康之诗,以记余与仲钦事契如此,为岭表异日之雄观云。”[3]194张孝祥罢官北归之际,张维置酒饯行,张孝祥将其在建康时作的诗拿出刻石以纪友情。两人一道游玩了刘仙岩、水月洞、七星山等处,交流酬唱,刻石题名。“不应此地淹鸿业,盍与吾君致太平。伏枥壮心尤未已,须君为我请长缨”[3]195。(《朝阳亭诗三首》)二张朋友之间相互勉励为政,齐心协力治理地方。

淳熙二年(1175),张栻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他治理广西颇有政绩。在桂林任职期间,张栻与詹体仁关系甚好。

詹体仁,字元善,建宁浦城人。知静江府,开十县税钱二万四千,蠲杂赋八千。体仁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尝言居官莅民之法,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论云[14]6285。詹体仁先后在桂林任职十余年,为理学家朱熹之弟子,张栻与朱熹又是好朋友,有了这层关系兼同事的缘故,张栻与詹体仁相处得非常融洽,一道出游,题名山川。游隐山的时候,“视北牖洞之前有胜地,体仁欲为小亭,名以招隐,敬夫北归有日,不及观斯亭之经始,独预书‘招隐’二字以贻之”[3]224。二人一道规划设计隐山小亭,张栻因不久离桂,还预先书写扁额。张栻离开桂林之后,詹体仁再次游北牖洞,“回视题扁与石间留字,有怀张敬夫,矫首飞鸿,为之满引,并以所书‘招隐’二大字鑱诸石云”[3]227。“矫首飞鸿,为之满引”颇显詹体仁对张栻的怀念之情。

梁安世,字次张,号远堂,括苍人。淳熙六年(1179)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改提点刑狱。梁安世与范成大为同年进士,范成大于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二年(1175)在桂林任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兼知静江府。梁安世来桂林任职的时候,范成大已经调回朝廷。梁安世游览屏风岩时题刻:“留守参政大资范公,余同年进士。往岁帅桂林,题刻最多,四方传之。暇日,尝与同僚遍观,因即公所名壶天观题刻数语。”序文之后,系以诗一首。在诗中,梁安世高度评价范成大书法之美,得民心之深:“诗文鸾鹤姿,笔势龙蛇变……玲珑二十四,妙墨镌题遍。我来为拂尘,端若侍颜面。邦人颂遗爱,寿骨癯且健。今坐在玉堂,安得使之见。”[3]233(《屏风岩题诗》)梁安世诗歌中对范成大极其褒扬,既祝福友人,又表想念之情,流露出朋友之间的真切关怀。

3.国家情切。宋代士人具有强烈的淑世精神,关心国家,积极议政。游山玩水之时,理应放下政务,休闲身心,但部分士大夫时刻不忘国家与政务,题名字里行间流露出浓烈的国家情怀。

李曾伯,字长孺,覃怀人。淳祐九年(1249)任知静江府、广西经略安抚使兼广西转运使。在广西任上李曾伯“陈守边之宜五事。元兵自滇入侵广右,曾伯积谷练众,缮城浚隍,为必不可犯之计。援军至者,礼遇其将甚备,军不敢扰,且乐为用。元兵知其不可攻,北去。曾伯遣军蹑其后,败之黄沙,又败之衡山,湘桂以宁”[14]6288。李曾伯十年间两次镇守桂林,时值元军入侵云南图谋广西之际,政治形势紧张,国家危急。在这种局势之下,李曾伯政务余暇游览隐山,刻石纪念:

河内李曾伯再牧桂之明年,实开庆改元。上命三衢柴士表视边隘,竣事将还,夏六月二十有六日,约宪仓四明丰茞、兵帅浮光朱广用、符离朱焕载酒千山观,访招隐,过仙弈,感今怀昔,风物固无恙也。时火伞张空,水花蘸碧,相与仿佯其间,清不受暑,因得四十字,并识诸石:

自重来岭峤,岂暇访湖山。归骑行边了,戎旃护戍闲。相看群玉拱,一笑六郎间。回首西风静,何愁老汉关[3]351。(《游隐山诗并序》)

石刻题名及诗歌展露了李曾伯强烈的保家卫国责任感,他积极修缮边防,团结将领,备战元军。连游山玩水之时,仍在议论国政。

景定元年(1260)李曾伯与丰菃等人游隐山而相互唱和,李曾伯诗中言:“传杯泉石胜,更棹水云间。昨夜传消息,君王念玉关。”[3]355潇洒泉石之时,突然念起了君王与国家,可见其拳拳之心。丰菃和诗中言:“寻拱枫叶下,载酒藕花间。谭咲长城在,何人敢度关。”[3]355两诗秉承了宋人一贯的雅致风范,但侵染了浓郁的国家情感,表达了作者国家至上的情怀。

韩休卿,安阳人,北宋名相韩琦后裔。于嘉熙年间知融州军州事兼管内劝农事。嘉熙二年(1238)夏,韩休卿题名融水真仙岩:“嘉熙戊戌孟夏壬辰,相台韩休卿奉天子命,来守是邦。岁得大稔,蛮傜帖服,民用乐康,讼事浸简。入冬,发廪祷雪,随感又可卜来岁农事。暇日携家来游西峰,登弹子岩,过真仙洞,历涛溪,遍览胜概,日晡而还。”[15]8(《韩休卿游记》)韩休卿作为相门之后,祖宗的政绩德行一直激励着他。他治理融州,“岁得大稔,蛮傜帖服,民用乐康,讼事浸简”,农业丰收、治下太平、民族团结、政务轻简,取得如此政绩之下,他才携家出游,刻石之时他自觉无愧于祖宗与百姓。

景定元年(1260)以右文殿修撰知静江府兼广西经略安抚使的朱禩孙题刻龙隐岩:“阆中朱禩孙以景定庚申帅岭右,属南边俶扰之后,惟征惟筑,日不暇给。赖朝廷威德,年谷屡丰,边鄙不耸,盗贼衰息。咸淳初元春,误恩诏归,行有日,领客任忠益、杨恪……来游。”[3]358(《朱禩孙任忠益等龙隐岩题记》)晚宋政治形势紧张,蒙元侵略军对南宋帝国的猛烈蚕食,使得赵宋政权愈来愈迅速地趋向衰落瓦解[16]446。这种情形之下,朱禩孙治理广西能出现“年谷屡丰,边鄙不耸,盗贼衰息”的局面,非常不易。可见,宋代士人关心国家,操心时政,休闲时也难忘国事。

综上所述,石刻题名形式上虽然简短,字数极少,但宋人撰制时颇下功夫,使得宋代岭南石刻题名既具有简明灵活、清新优美的艺术特征,又具有深厚的文化内蕴。这些题名展现了宋人的悠游之道与浓烈的家国情怀,成为岭南石刻中别有韵味的一类作品。

猜你喜欢

石刻桂林题名
西狭颂摩崖石刻
栖凤阁题名记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桂林行
第二届“常山杯”观赏石珍品展展品选登
乐!乘动车,看桂林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佳石选赏
桂林游
居住桂林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