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的生产能力损害及修复机制研究
——以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为例的分析

2020-03-02揭筱纹

理论探讨 2020年4期
关键词:生产能力机制生产

揭筱纹,陈 洁

(四川大学 商学院,成都610065)

从2019年年末到2020年年初,我国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事件被世界卫生组织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一事件的突发性、传播的快速性、影响的广泛性和防控的难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见所未见的。在难以预料事件发展态势的情况下,广大国民响应国家号召自主居家,商场关闭,各项大型活动暂停,原本忙碌的工厂、喧嚣的城市、穿梭于不同区域之间的交通运输工具、资源要素的流动等似乎被按下了缓慢键,餐饮、旅游、交通、娱乐等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首当其冲,有30个省份先后宣布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实行最严格的防控措施,中国仿佛陷入了一场无硝烟的战备紧张状态。在全球化的体系中,这一事件也迅速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联系,许多国家在未能完全了解疫情的情况下采取了针对中国的出入境管制措施,取消往返本国与中国的航班,对中国出口的商品实行更加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等。特别是西方国家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歪曲报道中国的疫情事件,严重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给中国对外贸易投资带来巨大压力。突发公共事件是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生的,对经济发展的抗压性和临时应对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由于是公共事件,私人无力担当解决重任,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应对,再加上这一事件的蔓延性和扩散性,也需要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和全体居民联合行动,这无疑都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如何及时修复由于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生产能力损害,既考验着经济发展的韧性,也考验着国家或政府的治理能力。

一、突发公共事件对生产能力损害的传导路径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毫无征兆和不可预料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财产损失、重大人员伤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等严重的社会后果的紧急事件。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把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分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同时又根据这些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可能的破坏程度、总体是否可控等划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等四个等级。突发公共事件的突然性、紧急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不可避免地会对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就短期而言,突发公共事件会打乱原有的生产计划,损害生产能力;对经济发展长期的影响,则取决于对事件的控制和处理能力以及经济恢复能力。与一般性和常态化的事件影响不同,突发公共事件对生产能力的损害主要通过以下直接路径和间接路径传导。

(一)突发公共事件对生产能力损害的直接路径传导

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说代表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生产力水平,主要由生产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三个部分来反映,突发公共事件对生产能力损害的直接路径传导表现为对构成生产力的三大要素的直接破坏。

1.突发公共事件限制了生产者作用的发挥。生产者是生产过程中最积极能动的因素,生产者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推动生产能力的提升。突发公共事件会造成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暂时分离。一方面,突发事件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特别是影响范围广、重大或特别重大的突发事件可能会导致人员伤亡数量较多,造成原有生产岗位上的人员缺失,一些具有特殊技能和需要长期培养或专业培训的人员很难在短期内弥补。另一方面,为了配合国家和政府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生产部门停产停业,生产者暂时处于赋闲状态,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在突发公共事件后期的复工复产过程中,生产者出于对突发公共事件发展形势的谨慎判断和对自身安全考虑,会对就业进行新的选择,完全恢复事件之前的生产状态可能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

2.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生产工具的破坏。生产工具是生产过程和服务提供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生产设备和依托的手段。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会大面积地损坏、甚至损毁生产工具,造成生产过程中断。这些生产工具是企业的固定资产,通过生产经营而回收成本,在原有投入的成本还未完全回收的情况下,又要重建生产体系和重新购置生产工具,对于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而言无力承担重建的巨额资金投入。有些突发公共事件虽然不会造成企业生产工具的破坏,但是停产停业使生产设备和生产工具停止运转,缺乏定期保养和维护也会加速生产工具的自然折旧,降低生产工具的生产效率。

3.突发公共事件破坏产业链的完整性。劳动对象是指生产者运用生产工具把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加注其上的物质资料,主要包括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原材料、消耗的能源等,结果表现为生产的各种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细化,生产产业链无限延长,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愈加密切,劳动对象的需求和供给将产业链各个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突发公共事件会造成某些产业生产过程的中断,导致产业链断裂,进而阻断资源要素在产业链中的流动,并进一步向其上下游产业传导,使得以其产品作为原料投入的生产部门和为其产品供给原料的生产部门同时陷入困境,引发整条产业链的运行暂停,并进一步沿着产业体系向外扩展,导致多个产业的连锁不良反应。

(二)突发公共事件对生产能力损害的间接路径传导

突发公共事件不仅会直接破坏生产能力的构成要素,使生产过程中断并弱化生产能力基础,而且会由于需求端、投资端的乏力以及引发的信用问题等间接损害生产能力。

1.突发公共事件会由于市场需求锐减而破坏生产的持续性。消费、投资和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从需求端产生的倒逼推动生产发展的动力。突发公共事件在短期内会极大地抑制消费需求。以新冠肺炎疫情为例,为了遏制疫情扩散,各地实施交通管制,旅游、酒店、餐饮、零售、娱乐等行业纷纷宣布暂停营业,人们取消了各种出行和聚会计划,居民消费需求特别是第三产业的消费需求大幅下降。突发公共事件会使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更加审慎,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会暂时减少投资,外商投资者也会在突发公共事件期间减少或推迟在华投资,投资需求大幅下降是必然的。在出口方面,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出口国的检验检疫会更加严格,甚至有些国家和地区为了自身安全不惜违约而取消订单。总体而言,消费、投资和出口需求的下降会使得企业市场萎缩、库存增加、产能闲置、成本回收期加长,许多企业和行业的生产因此难以为继,甚至破产倒闭。

2.突发公共事件会增大企业违约风险,破坏市场环境。市场的健康运行依赖于营商环境的不断完善,也包括市场主体之间信任机制的成熟完善。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大范围的突发公共事件会使大量的企业停产,供应链断裂,企业之前签订的合同或订单无法按时交货或完成采购,或者签订的服务合约难以继续履行,面临违约风险。虽然突发公共事件属于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不能克服的客观存在,在法律上属于不可抗力事件,按照法律规定,违约方可以减轻或免除责任,但是法律在免责范围上又会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规定,一般限于免除迟延履行产生的违约责任,并不能认为当事人可以不再履行合同,也不能认为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以外的合同约定不再履行。因此,当企业复工复产后,由于生产条件遭到破坏,仍然存在难以继续履行合同的可能,由于合约而产生的纠纷会大幅增加,特别是涉及海外订单,大范围违约会降低企业在市场上的信用度、破坏市场营商环境、破坏企业整体形象,极大地破坏企业的无形生产能力。

3.突发公共事件会迫使企业调整长远规划而增大生产不确定性。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企业的停工停产,延迟复工不仅使得企业承担巨大的资金压力,而且在艰难的复工过程中,与生产相关的物资、人员、物流等恢复的滞后性又使很多企业面临复工不复产的境况。企业是具有能动性的生产经营主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积极调整企业生产经营方案,许多企业开始思考生产方式的转型,思考更安全的生产领域,试图突发公共事件危机中开辟新的产品和新的生产领域,开创新的生产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迫使企业对长期的生产规划进行调整。转型虽然是大多数企业生命周期中必然步入的一个阶段,但是转型也面临较大的风险,进入一个新的领域会面临新的竞争,也会由于创新准备不充分而失败。即使有可能会成功,也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过渡期,这些都会削弱企业原有的生产能力,增大未来生产的不确定性。

总体而言,突发公共事件会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渠道向生产领域传递,造成企业生产能力损害,而且有些生产能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其修复和弥补的耗时与程度既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基础和能力,也取决于国家或地区的治理与帮扶,因此有必要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生产能力的修复机制。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修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既注重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也注重未雨绸缪,国家层面制定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专项应急预案、国务院部门应急预案以及地方应急预案等,形成了我国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事件预案体系,大多数企业也制定了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总体上,我国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已经做了充分的筹划和准备,新冠肺炎疫情正是对这些预案的实践检验,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突发公共事件对生产能力的损害程度,也为事件后生产能力恢复留有一定的余地。要善于从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中寻找机遇,精准应对挑战,在生产能力修复中努力开辟企业新的发展空间。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修复面临的机遇

突发公共事件虽然是突发的灾难性事件,在考验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磨炼着国家、地区和企业成长的毅力。纵观国内外一些优秀企业成长的历史,许多是在经历危机后迅速成长起来的。如IBM在经历过1936年美国经济大危机后,把市场重心从美国转移到海外,成长为一家全球性的公司;三星在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决心开展彻底变革,成功走出危机并巩固了世界品牌的地位;2003年我国经历了SARS疫情后,一批电子商务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因此,突发公共事件也孕育着机遇,要在生产能力修复中充分把握这些机遇。

1.突发公共事件在损害某些领域生产能力的同时,也会加速新领域、新产业和新商业模式的形成,企业为了生存会极大地释放创新潜能,接受新技术运用和加快新模式推广。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然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受损严重,但是在线问诊、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数字娱乐等需求爆发,“云办公”“云课堂”“云蹦迪”等新兴消费模式迅速普及。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传统行业在艰难时刻开辟出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新兴技术和创新在突发公共事件后的生产能力修复中仍将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找到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发展的融合点,为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赋能。

2.突发公共事件后,政府部门为了确保经济稳定运行,会出台相关政策扶持企业发展,如支持央企、地方国企和大企业扩产、转产等,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产能,通过产业链协作,稳定和带动上下游企业发展;针对中小企业,政府部门会在要素保障、财税支持、金融服务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且优惠政策会在突发公共事件结束后再延续一段时间。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较大的政策调节力度,发挥能动性,加快对生产能力的修复,加强风险防范,加快企业转型升级。

3.在突发公共事件中,从生产能力受损可以检视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预案和保障能力的不足,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困难也暴露了企业生产经营的短板,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在生产能力恢复和修复阶段更有针对性地修复生产能力,并建立更加完善的生产能力保障机制,弥补企业发展的短板,强化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构筑更加完善的生产能力保障机制。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修复面临的挑战

突发公共事件本身对国民经济的运行以及企业的生产运营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逐步解决,这一挑战的不利影响并不会马上消失,经济发展秩序的恢复、消费者信心的建立、生产经营设施的完善等都需要一段较长时间,这又取决于政府部门的行动力以及企业自身的基础实力[1]。因此,突发公共事件后生产能力修复还面临不少挑战。

1.产业链断裂的挑战。生产能力的修复是一个整体修复的过程,如果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受损严重而无法修复,就会影响整条产业链上下游产业的修复进度和程度,出现企业复工不复产、有些企业产能无法完全释放、市场供给和需求无法快速对接等现象。要么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和耗费较长时间等待这一环节的修复,要么需要开辟新的可替代的产业链环节,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国内外市场中,无论哪种方式都会削弱整个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如何快速弥补产业链缺失环节、尽快打通产业链有效运转通道,是生产能力修复面临的一大挑战。

2.生产要素不足的挑战。生产能力修复需要有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投入,需要在短期内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然而,突发公共事件可能已经造成了大量资源要素的损失,以及为了尽快平息事件而耗费了大量投入,再加上由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生产要素流动阻滞,在生产能力修复阶段可能会面临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的暂时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顺利推进。而且还可能由于市场上资源要素的供不应求导致要素价格上升,增加生产能力修复的成本,使一些企业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

3.市场需求乏力的挑战。生产能力修复既需要生产端的推动,也需要需求端的拉动。突发公共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如新冠肺炎疫情使人们减少外出聚餐购物,在之后一段较长时间内,人们对这类消费仍然会比较克制。网络购物以及网上办公、网上业务办理、网上娱乐、网上教育等大幅增加,经过网络消费的便利体验后,人们可能会继续保留和延续这一消费方式,这必然会对实体消费产生进一步冲击,处于传统行业部门的生产能力恢复更加艰难。此外,在国外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于生产能力受损,海外市场面临被其他国家企业取代的风险,要重建国际市场竞争优势、恢复国际市场占有率需要付出较大的努力。

三、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修复的机制构建

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的损害修复对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保持社会的稳定、重建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对国家发展的信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就反复强调,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要变压力为动力,善于化危为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要充分把握和利用生产能力修复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构建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导致的生产能力损害的修复机制,确保经济发展尽快恢复常态,并能在经历挫折和考验之后更加坚韧。

(一)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修复的机制

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损害的修复机制构建既要着眼于生产主体自身生产能力的恢复和新兴生产能力的培育,又要着眼于整个社会生产体系和生产网络的修复完善,主要包括五大机制。

1.动能生成机制。培育经济主体自身的发展动能是生产能力修复的根本,激发广大企业的创新潜能是动能生成的源泉,只有形成持续的发展动能,才能为生产能力的修复提供内生化动力。可以借助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加快对旧动能的淘汰,推动新兴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生产环节的改造,在生产资料的更新和布局中完善新兴技术使用的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具有较强技术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加强对原有人员的培训,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中不断生成新动力。

2.传导畅通机制。生产能力损害的修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个行业和企业只是系统中的一个节点,只有所有节点的生产能力修复,才能确保整体生产能力的恢复。因此,在生产能力修复中要注重节点与节点之间的联系畅通,特别是处于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的产业和企业之间更要保持物质要素传导通畅,确保资源要素的流动和整个生产链条的正常运转。要加强对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整体研判,精准地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修复,以要素流动的活力传导带动生产能力的整体提升。

3.联动共赢机制。不同企业的生产能力损害的自救能力不同,央企、国企和大企业集团的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强,生产能力的弹性较大,相对而言可以较快地从生产能力损害中恢复过来。而广大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较弱,再加上本身实力不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可能会由于资金压力而破产倒闭,企业倒闭又会引发失业、消费下降、投资下降等一系列的不良连锁反应。因此,要加强企业之间的联动合作,在创新攻关、业务往来、产品采购、原料供给等方面形成联动共赢机制,大企业要给予中小企业一定的帮扶,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4.供求对接机制。生产能力修复同时也是市场供给体系的恢复,为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许多企业进行产能调整,转向生产应急物资,有些企业停产导致市场部分物资供应不足。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逐步解决,有必要对产能进行重新调整和恢复。生产能力修复要着眼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方式、消费习惯变化而调整原有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以适应消费需求的新特点。把握机遇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对产能布局进行调整,在供求有效对接中实现生产能力的高质量恢复[2]。

5.信息共享机制。生产能力恢复需要加强各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企业生产亟须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在市场机制无法实现时,政府应该及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服务;下游企业生产需要什么样的原料投入,上游的企业应该生产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发生的变化能传导至生产者。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共享网络,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能及时搜集信息、分享信息,实现有效对接,更好地发挥风险规避作用,确保生产能力恢复阶段的安全稳定并进一步常态化。

(二)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修复机制的运行

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修复的各机制作用是相互影响、有机联系的,形成了总体的修复机制作用系统。其中,动能生成机制是基础,传导畅通机制是纽带,联动共赢机制是作用点,供求对接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是保障。具体而言,动能生成机制是内在机制,取决于各主体的生产基础和创新潜能,也是各主体抵抗风险和参与市场竞争的根本所在。动能生成机制是否顺畅,直接决定了生产能力恢复的速度和质量,也为其他机制的运行提供基础和条件。传导畅通机制发挥着连通作用,是动能机制与其他机制沟通联系的纽带,在动能生成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传导畅通机制作用,拓展到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平台,使各主体之间能更有效地实现联动共赢。联动共赢机制正是把各主体生成的动能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整个生产体系的创新合力,把处于研发端的各项技术更有效地配置到生产过程中,从而提高产出水平和质量。供求对接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是生产能力修复保障机制,通过市场信息的搜集反馈确保生产能力修复立足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把自上而下的生产规划和政策保证与自下而上的市场需求、市场信息有效对接,确保生产能力修复既能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又能应对市场的竞争规律、供求规律的变化,保证生产的可持续性。

四、突发公共事件中生产能力修复与提升的保障措施

突发公共事件不可避免会对经济社会造成较大冲击,对生产能力产生较大的损害,然而,一个健康有序的经济社会,一个有着负责任政府的国家,一群团结积极向上的民众,并不会因为突发公共事件的突然袭击就一蹶不振,也不会在慌乱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荒废了经济社会发展,而是能够做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与经济发展两不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发性问题,有利于稳定经济社会发展,而经济发展可以避免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损失过大,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因此,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应从容、理性、有序地应对,尽快着手生产能力的修复与提升,既要有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也要企业积极行动开展自救,形成多部门联动、多主体协调的保障体系。

(一)政府部门加强政策支撑,精准施策

在突发公共事件还未完全平息、企业生产能力普遍受损的情况下,单靠市场机制作用只会加剧生产能力的分化,增加市场投机行为,加剧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需要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地强力保障市场秩序,构建有序复工复产的顶层设计,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中央政府要从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总体上进行统筹,根据突发公共事件对不同地区的影响程度不同和产业发展的不同,出台分类精准管理的指导性文件。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从减税降费、金融支持、降低成本、公共服务等方面为产业和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要厘清我国各产业之间的关系,把握我国各行业发展明显的优势和短板。地方政府要着眼于各个企业在生产能力恢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就面临的用工问题、供应链协调问题、资源要素流动配置问题、物流畅通问题等具体问题予以具体解决,实施一事一策,多渠道实施帮扶措施,减少成本开支,缓解现金流压力,切实精准地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造信息枢纽中心,为各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以及资源的整体有效配置提供决策依据,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赋能作用。要密切跟踪突发公共事件的进展,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发展目标而对企业施加额外的压力,要确保生产能力恢复阶段的生产安全性,确保生产能力恢复的有序推进。

(二)企业积极能动顺势而为,转型升级

企业是生产的主体,是生产能力修复的主力军,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影响,企业不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向政府“等、靠、要”,而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进行自主应对。企业要及时跟踪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展态势,研究、对接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帮扶政策,加强与政府部门、银行部门的沟通,尽可能地利用好优惠政策。预期突发公共事件可能会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确保资金链安全,多渠道降低企业成本,对企业收入和现金流可能受到的影响进行充分预判[3]。加强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抱团取暖,协商延缓账期和调整采购供货期,在特殊时期共渡难关。最关键的还是要发挥企业的积极能动性,善于在危机中把握机遇,一般而言,大的危机时期也是企业的重新洗牌时期,在一些企业淘汰的同时,也会有另一批企业脱颖而出。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创新基础和创新潜力,顺势而为,沉着思考,在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同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经济社会越来越朝着信息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企业也要充分把握互联网、数字经济发展的机遇,认真思考企业的生产环节与数字经济、互联网经济发展的结合点,思考如何将现有的业务进行数字化推广和延伸,推动企业管理的数字化转型和线上商业模式。

(三)瞄准市场激发需求,拓展空间

需求是拉动我国生产能力恢复的直接动力。无论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还是企业的创新努力,最终能否转化成企业利润,转变成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是关键的一环。只有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可,激发投资积极性,企业才能在市场中有立足之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突发公共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也延缓了一些刚性需求,随着事件的逐步解决,累积的需求可能会集中释放,这对企业而言是潜在的机遇。因此,企业在生产能力恢复阶段要对市场需求的变化进行充分预估,并根据市场需求变动调整生产结构,把被抑制、被冻结的需求释放出来。针对投资需求的激发,政府要加强用地、用能、资金等政策的配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项目的推进,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以项目的推进带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针对消费需求的激发,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做好完善的安全措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的消费空间,以更加完善的服务提振消费者的信心,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挖掘新的消费点,开发新产品[4]。此外,还要积极恢复海外市场需求,加强与贸易伙伴的合作,保持贸易畅通,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发展,争取更多的国际订单。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的增加促进企业生产能力释放,拓展了企业生产的空间。

(四)全方位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稳步前行

生产能力的修复和提升不仅仅是生产部门的责任,也不仅仅只是经济发展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稳定。只有经济发展的稳步推进,才能提供充足而丰富的物质产品,保障人们的就业和收入水平。要把生产能力的修复提升与整个社会的稳定运行有机结合在一起,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政府要实施稳定的就业政策,帮助因为突发公共事件而离岗的员工及时返岗,并协助企业开展招聘,特别是要适应企业生产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加强社会法治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管理和督查,既要为生产能力恢复提速,又要防止某些企业借生产能力恢复而破坏市场秩序,如哄抬价格、恶意开展市场竞争、恶意兼并收购等,为企业的市场竞争营造更加公平的秩序和环境。要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行政审批效率,对事关企业生死兴衰的事务要特事特办、快速审批,要给予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多的关注和帮助,给予特别的政策倾斜和优惠。要加强全社会生产安全的监督,不能因为生产能力恢复的压力而降低生产安全标准,反而要进行更加严格的管理,确保生产能力恢复的有序性。总体而言,只有把生产能力恢复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有机协调在一起,才能为生产能力恢复提供更加全面的支撑,为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坚实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生产能力机制生产
强化化工企业全员安全意识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我国PVC糊树脂生产厂家概况
2015年我国聚丁二烯橡胶主要生产厂家概况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