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创新的逻辑理路探析
——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三重维度

2020-03-02王永贵钱东晓

理论探讨 2020年4期
关键词:体系国家制度

王永贵,钱东晓

(南京师范大学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中心,南京210023)

进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面临国内和国际双重压力。一方面,世界面临前所未有大变局;另一方面,改革迎来更多风险和挑战。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以其清晰的逻辑理路和创新路径显示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科学的理论支撑充分彰显了制度建设中的科学性与先进性;丰富的实践探索中取得的显著成效证明了其道路的正确性。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性地倡导建立起人民当家做主复合制度体系,保证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并使之成为助推国家治理能力和国家制度体系现代化的突破口,在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保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回归本源,把“人民”和“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作为议政论事的主题,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10,进一步落实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新要求,为国家制度体系建设做出新部署。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从根本制度与制度基础关系出发,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以及“发展和完善什么”问题;从深化改革的宏伟目标出发,以制度体系化夯实了党的执政根基;从行稳致远和防范风险出发,凝聚了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一、理论维度: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思想支撑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度建设的先进性和科学性。坚实的理论基础、清晰而严谨的理论逻辑,既是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理论优势的最核心支撑,也是这一制度体系先进性和科学性的基础。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对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建设做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创新了国家制度体系建设理论,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是多元复合制度体系,是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权力的五个方面(即人民代表大会、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爱国统一战线、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等制度)(以下简称“五大制度”)全面推进的制度体系。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建设的新擘画,展现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利益孜孜以求的探索和创新。事实上,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以来,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建设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探索和完善,也不断夯实理论根基,理论逻辑更加清晰。理论基础和理论逻辑造就了这一制度体系的理论优势,是中国人民理论自信的重要原因。

(一)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主体思想

人民创造历史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核心内容。历史属于人民,人民是历史的主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和“人民主体”的理论,成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理论基础。随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诞生,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成为科学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在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某历史阶段的政治生活中,人民地位的高低常常被史学家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作为占社会实践中的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主体。“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在列宁看来,历史发展就是团结和密切联系群众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而且社会发展进步中人民群众的推动作用会愈加突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入生气勃勃的人民创造力源泉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3]。夺取革命胜利以及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依靠的都是人民群众的力量;共产主义理想最终实现必然要依靠全体人民的合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民的理论,是人民的思想武器。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彻底扭转了抗日战争的形势,葬送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在这一理论指导体系下,人民群众全力支援前线,摧枯拉朽地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在这一理论指导体系下,中国共产党不断集思广益、开拓创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用不胜枚举的丰功伟业证实“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4]5。

人民创造历史体现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走向进步的更迭。实践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基本方式。经典作家关于“世界历史是由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工人创造一切”(《神圣家族》)的观点,很好地诠释了人民经由实践创造历史的真理。强调人民在历史进步中的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区别于其他理论的重要标志。人民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确立人民大众对于实践的主体性地位。马克思主义突出地强调人的实践是有意识的能动的活动,实践活动充满了人类自觉性。同时,这种能动性又反作用于实践活动。人民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拥有完全自主的主体地位,意味着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合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逻辑。在考察国家制度建设问题时,要从马克思主义逻辑哲学出发,坚持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基本观点,树立正确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识和把握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极具政治学价值和意义,群众观逻辑展开的依据正是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为群众利益而奉献的牺牲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之中”[5]。

(二)伟大探索:党积极致力于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理念的守正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体现到制度变革创建中,推动了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思想与时俱进,极大地调动了中国人民埋头苦干、不断创新的积极性,这也正是中国人民能在大灾大难面前临危不乱、有条不紊的国力和底气。党的十八大以来,把亿万人民的满腔热情,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磅礴力量的,正是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所体现的执政智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这一制度体系再次作为执政主题,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攻坚克难、共赴时艰的理论武器。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建设上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紧密结合,不懈坚持并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群众方法和群众路线,发展到今天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建设的崭新擘画,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主体思想在中国的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6]。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更是坚守“以人民为中心”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恒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坚持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进步,在实践中体现“人民中心”的发展思想。众所周知,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考察社会历史的一把金钥匙,从生产实践出发可以考察人类社会进步的程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断“增进人民福祉”、坚定走“共同富裕道路”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价值是由人民大众实践活动得以实现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优势正在发挥越来越明显的治理效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而不懈奋斗,不断彰显着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理论逻辑和价值意蕴。

(三)创新性论述:习近平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新理念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就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治理体系、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对“五大制度”在新时代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各制度间的契合进行了创新性论述,指出在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具有的独特优势表现在“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各级国家机关的名称,都冠以‘人民’称号,这是我们对中国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定位”[7]。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特质,还指明了我国国家制度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立足重大现实关切、直面棘手时政难题,以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等国家制度体系现代化为基础,稳政心、聚民力,积极应对世界变局和破解改革难题,强调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以维护人民依法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切实保证人民真正当家做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8]126。要依循制度创新来确保人民当家做主,把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与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紧密联系起来,不断探索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新方法和新方式。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为推进新时代国家的“治理体系”“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提升“治理能力”等问题进行了战略性擘画。他以务实精神推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致力于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维度上审视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与时俱进;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注重制度内容活化与制度治理中的制度固化相统一等。这些创新性论述成为新时代推进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新理念。事实上,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五个关系”,到2014年提出的“四个必须”,再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擘画国家治理的新布局,贯穿其中的,是人民当家做主这一重要遵循。新时代国家治理的一条主线就是要以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来确保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

二、实践维度: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历史积淀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淬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都离不开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123。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形成、发展和完善贯穿于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人民当家做主制度建设的方法探索和手段创新,努力将人民民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正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艰苦卓绝的社会变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不断革新,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实践经验,从多个方面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提供了广泛而明确的实践逻辑和创新经验。

(一)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深厚文化积淀

把人民当做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中华大地上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本思想,是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的重要逻辑依据。中华文明五千年,有着深厚的政治文化积淀,其中的民本思想可作为古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理念。阶级社会的民本思想当然有着明显的统治阶级目的,但其中的爱民、重民、恤民、利民思想蕴含对人民大众社会作用的规律性认识,在与西方相同性质社会的比对中,也的确体现出民本思想的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的宗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脉相承,其中就有民本思想的根源和基因。民本思想的根源来自中国农耕文明独特的物质基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承和巨大人口规模的国情,经历了五千年的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敬天保民”是中国古代政治由“天意政治或神权政治”开始向“君权政治”转变,标志着民本思想的萌发,也是“民意政治”的开端。民本思想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价值追求,以“民为贵”之“重民富民爱民利民恤民”为执政导向,正所谓“亲其民,亲苦同之”。作为国家政治运转的指导思想,从孔孟的“仁爱”和“民贵君轻”,再到荀子的“舟水论”,都强调了人民大众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民本思想对维系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长期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经过儒家文化的阐释、发展和完善,秦汉以后的民本思想渐成体系并成为官方正统的政治思想,为文化血脉的代代相传做好了准备。

民生思想既是民本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遗产。最常见的民生思想是“富民”观。通过保障民众生活稳定以促进社会稳定,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大都深谙的道理,正所谓“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历史上比较清明的统治往往也是安息养民的时期。管子认为,“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可使民众因安逸生活而敬上畏罪,这样就达到益于治理的效果;“民富且寿”是孔子的理想;孟子则认为,“有恒产者有恒心”,希望民众都过上“家也有业”的稳定生活。恤民利民则是民本和民生的具体体现。“以百姓心为心”“利民为本”,都主张恤民疾苦、还利于民以确保“民气不斩”进而“民多生息”。从“夙夜在公”到“衙斋卧听萧萧竹”,从孔子、老子到林则徐、孙中山,中国文化史上的很多仁人志士为“富民”“养民”或奔走呼号或躬身实践,给后人留下丰富的精神遗产。这些政治文化遗产固然有其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为民”的本意值得在新时代予以传承和发扬,特别是在推进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建设中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强调“必须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更好保证人民当家做主”[4]13。要实实在在地为百姓做事,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等,是践行新时代的人民主体和民生思想的重要体现。

(二)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不断探索

对于制度体系的不断探索,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社会实践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激发人民大众主体功能的救亡图存斗争中找到了正确答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和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就形成了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的优良传统,把党的宗旨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体现在长期的群众路线的实践中。这些在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早期著作里都得到系统论述,强调为了保证领导的正确性,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9]。可以认为,正确的群众政策是保证中国革命最终走向胜利的密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受益于各种进步力量的相互团结,特别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的组成部分,以历史的主人身份投入党领导下的革命洪流中。马克思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更是突破了要么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么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两种模式论”,创造了中国人民特有的革命类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人民作为历史主人、让人民当家做主的实践,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

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实践逻辑,贯穿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主体”“人民中心”“人民至上”实践取向中。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纳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审视中,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的真正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在改革开放的目的和标准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重要目标要求,特别是“三个有利于”的依据和标准,把人民利益置于衡量改革开放的核心地位,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党紧紧围绕“让人民当家做主”的核心思想制定各项政策,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这一力量源泉,开辟出改革开放的成功道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一次明确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的执政根基;科学发展观则秉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赋予人民当家做主以新的含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党的十九大以后创新性地提出构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用制度思维,以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的复合制度体系来切实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实践优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时时事事处处的“人民”主题。

(三)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人民凝心聚力的新纽带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中国共产党顺民心、重民意的执政传统始终没变;“关注民情和致力民生”[10]的初心从未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表明,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发展与完善伴随着人民群众积极性的极大发挥,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伴随着民族向心力的极大凝聚。完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既是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的前提,也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步骤之一。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深得民心,人民当家做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力量的重要根源。展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仍然需要紧紧依靠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凝心聚力,还要在党的领导下因时因地制宜地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运用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

新时代条件下,推动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一步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治理智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推进国家制度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的主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大国治理”的崭新理念。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铭记,只有人民主体的社会制度,才是科学的和先进的,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而建设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是新时代解决新矛盾实现新目标的新战略。与此同时,“中国之治”离不开文化支撑,“中国之治”扎根于中国文化固有的认知体系、思维体系和价值体系,反映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坚定地维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努力把国家治理文化融入人民大众的文化血脉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清代魏源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表达了治国理政“方法不必雷同,只求利于人民”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跨越时空的精神魅力,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和根基,成为推进人民当家做主体系建设的深厚文化纽带。

三、创新维度: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完善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取向和路径

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建构和完善,经历着不断地创新和淬炼。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走过烽火硝烟,再历经中国社会主义的改革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锻造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愈加纯正和扎实的实践性、科学性、阶段性和人民性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人民利益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前提。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就背负起“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从来不曾有半点私利,处处时时事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11]。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新性地推动人民当家做主复合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用国家治理手段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真正实现。

(一)明确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治理目的

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以问题为导向,以提高治理效能为目的,凸显实践性、科学性、阶级性和人民性“四维特性”的高度统一,使国家治理目的创新性地回归到“人民”主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重实践、抓落实,把“谋大局”“把方向”“定政策”体现在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建设中,不断“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1]9。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实践性在于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广泛而真实地开展;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科学性在于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基础;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具有明确的问题导向和鲜明的治理特征,维护人民利益成为党的最大的政治。通过完善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在治国理政中做到“为群众”“信群众”“靠群众”。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创立就开宗明义宣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发展到今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阶段,具有更加明确的人民性特征。

人民性是人民当家政治制度体系的显著特征。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民意、民智、民力、民生贯穿于治国理政全部工作。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把自己的奋斗目标概括为“人类解放”四个字,并指出肩负得起“人类解放”责任的当属人民大众自己,“可以说,马克思把自己毕生的使命定位于为人类解放而奋斗、改变无产阶级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12]。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正是为了保证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实现国家治理人民性和阶级性的统一,在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实践中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新时代治国理政“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厘清了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在国家制度体系结构中的定位、在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发展道路中的定位,从而为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和遵循,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优势与特征的统一。

可以说,在中国,从毛泽东思想发展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当家做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以求的执政主题。人民当家做主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各个时期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目标,更是新时代国家新发展理念的价值追求。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切实保证人民大众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充分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在治国理政中实现了实践性、阶级性、人民性和科学性多个维度的完美统一。

(二)深化改革与行稳致远的辩证统一

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的新阶段,很多深层次矛盾会显现出来,使改革开放增加不少风险和挑战。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可以发挥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功能和作用,以制度体系建设实现深化改革与行稳致远相统一。人民大众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主体,是政治生活的主体,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国家政治生活中贯穿着协调各种利益分配的主题。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能够实现“主体”和“主题”的统一,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不同视角的利益关系在深化改革和行稳致远的矛盾博弈中得到权衡,使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优越性最大限度得到体现。

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可以统筹优化国家、集体与个人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必须有特定的物质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13]。处理和应对利益分割,需要处理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关系。在我国生产发展、收入增加的基础上,人民当家做主既可以实现对人民群众、国家和集体等三者利益的有效维护,又能实现必要的生产积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社会个体要处理和应对各种关系,会产生利益分配问题,甚至会面临各种价值危机。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的主体一致性能够较好地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辩证关系,维护整个社会的团结统一。

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能保障国家从最大多数人利益出发思考问题。实现利益共享是人类美好的社会追求。保障国家利益、维持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基础。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而言,人民是全社会的价值主体,社会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14]。

立足当下,行稳致远。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从国家治理角度保障为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条件。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大众既是社会价值创造者,又是社会价值享有者;共享和共建实现了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的有机统一;价值主体的整体性与公平性的统一为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创造了条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要求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满足群众基本生活的多样化需求作为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指标,努力实现全面发展与个体发展的辩证统一,必将不断提高共享成果的广泛性。利益分配的公平性在于共享国家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充分享受来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方面的建设成果,必将为谋求个体自由和全面的发展机会获得社会充分支持。

(三)制度固化与制度活化的创新组合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认真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的制度建设经验,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用13个“坚持和完善”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的制度“图谱”,创新了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新模式。党和国家结合新时代的制度理论,擘画社会主义制度新蓝图,使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科学,建构和完善了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使其成为新时代条件下国家应对挑战和风险的新路径。

1.推动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15]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以科学理论和先进制度服务人民当家做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注重综合考量政治制度建设中的联系和衔接,加强制度的体系化建设。新时代条件下,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构建,就是从根本保证和制度基础入手,有效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建立健全运行有效和充满活力的政治运行机制。新时代以来,我国在国家治理上加强了机制体制改革的力度,推动制度固化与制度活化并举,加速制度体系化建设;强化廉洁选举以及选举规范化、法治化和程序化;在处理人民内部问题时,推进协商民主化等。同时,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作为制度完善和改革的目的,丰富和拓展人民当家做主的形式和渠道,不断扩大人民在各层次各领域有序的政治参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图谱,聚焦“五大制度”的接榫点、发展趋势及政策方向,解决改革发展中可能的深层矛盾,强调“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完善制度的短板”[16]。面向未来,党要在制度创新中不断优化机构运行体制,提高公共决策效率,通过制度固化和体系化确保用先进制度和科学理论来解决改革中的新问题,从而为应对挑战和防范风险做足制度建设上的准备。

2.以制度变革实现对国家治理能力的有效调节和保障。创新性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在实践中,我们党努力实现群众诉求表达渠道畅通、利益协调积极有效和权益保障健全有力,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在我国,由于国家利益共享主体真实而广泛,具备了先进的制度保障体系,实现了国家、集体和个体利益高度统一起来。正是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有效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使“每一个人,都自身反映为排他的并占支配地位的交换主体”[17],发展机会及权利的主体(全体人民)和客体(服务对象)实现了统一,从而使人的全面发展成为实现国家利益和个体利益统一的“金钥匙”。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八个字论述国家长远利益与中短期利益的统一关系。在加强普惠性以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同时,强调把握统筹优化博弈过程中的“度”,借助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解决国家长中短期利益分配的问题,让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科学谋划远大理想。

3.不断强化制度创新的体系化进程,以制度建设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我们将强化制度创新的体系化建设,突出制度的执行和监督,以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能,放大治理主体形成的合力效应,确保人民当家做主得到真正落实的前提下发挥好制度效力。通过完善化和体系化的制度体系,能够很好地完善权力制约,保障人民权益,体现人民意志,激发出广大人民的创造活力。要狠抓监督反馈,让群众参与、监督和评判,“防止硬约束变成‘橡皮筋’,‘长效’变成‘无效’”[18],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制度的有效运行。要注重引导人民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提高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在国家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强化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推动作用。要注意对人民群众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认知教育,提高对人民当家做主的制度自信,在制度自信中树立制度体系的权威性,从而不断筑牢人民当家做主制度体系的认知认同基础。

猜你喜欢

体系国家制度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