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探析

2020-03-02孙成武

理论探讨 2020年4期
关键词:制度化治党法规

孙成武

(东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部,长春130024)

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建设方面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深化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之举。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原则,以制度建设保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规范化、稳定化和长效化。因为制度与文化历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内政治文化需要通过党内法规制度来承载、呈现,同时,党内法规制度也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新时代背景下进一步突出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强调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2]5,这对于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新时代背景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问题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就要从“制度”及“制度化”的概念谈起。所谓制度,在一般意义上来讲,就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社会关系、活动方式的稳定形式和相应规则,包括法规、规定及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办事程序、礼仪习俗等规范。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制度和文化始终是凝结在一起的。人是社会的产物,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是在一定思想观念支配下的具有群体性和社会性的行为。从文化的角度来讲,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实际上是作为组织化的群体、并按照对共同价值观的文化认同而从事共同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这样久而久之,在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精神文化层面就必然会反映和生成规范人们社会关系和活动方式的规则、程序、法律和礼仪习俗等制度性因素,从而构成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制度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既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也是文化的重要构成。

从党内政治文化本身来讲,其运行和发展同样需要以制度为载体或表现形式。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政治意识、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等政治文化因素,以及一系列先进的思想理念,都需要通过制度的形式承载并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及依据党章所制定的一系列准则、条例及其他党内法规等制度规则,都是党内政治文化在不同层面及不同程度上的体现。因此,党内法规制度也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制度运行的角度来看,制度本身的稳定性和规范化是制度得以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如果制度没有严格的运作程序,不稳定、不规范,甚至随意而为、朝令夕改,就会形同虚设,其作用和效能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制度形成以后,要使其得到有效的运行和发展,就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和规则使其走向固定化、程序化和规范化,这一过程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制度化。因此,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所谓制度化就是制度走向固定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过程,即制度体系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亨廷顿认为:“制度化是组织和程序借以取得重要性和稳定性的过程。任何政治体系的制度化水平都表现在其组织或程序的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一致性上。”[3]制度化作为一种动态的制度过程或制度过程的结果,是制度发展过程和内化过程的有机统一。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就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相关制度的发展、内化过程,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内容、行为规则和程序的发展和完善过程;二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约束和要求逐步转化为全体党员稳定的、自觉的行为规范的过程。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基本目标,是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相关制度的高度系统化、稳定化和规范化,以保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能够长期有序进行。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概念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择其要义来讲,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主要内涵应包括制度的制定、制度的执行及制度的发展创新等三个环节。一是制定一系列适应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的党内法规制度条例,构建和完善能够覆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以准则、条例等中央党内法规为主干,由各领域各层级党内法规制度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4]。制度是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规范性的党内法规和条例等,将党内政治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理念以制度化的形式固定下来,明确规定党内成员思想和行为的要求和标准,为党组织与党员干部提供具体的思想和行为准则,使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干部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能够思有所向、行有所依,从而通过制度化的约束和规范将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为自觉。二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程序和环节,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保证制度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执行。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是制度效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制度规则的制定只是明确了能为和不能为的要求和标准,而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才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党内政治文化的培育和发展除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还需要通过组织、管理、教育、监督等一系列具体程序、环节和举措,将党内政治文化的法规制度落到实处。三是根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党内政治文化相关法规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制度的内化,政党制度化的过程就是党内政治文化塑造与发展的过程”[5]。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创新是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过程紧密相连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及内外因素的不断变化,党内政治文化的相关法规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改进和更新,以保证制度规范效应的可持续发挥,从而在制度化的进程中不断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价值和意义

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这篇讲话中,对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6]。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党的建设的角度,进一步阐明了制度建设在新时代管党治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要“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7]50,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做出了系统规划,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2]6,这更加凸显了制度建设对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根本性和全局性意义。因此,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制度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理解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价值和意义。

(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能够为党的政治价值观的践行提供具体的行为规范,是党内政治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党内政治文化是政党政治意识的集中体现,它包含政党在长期政治实践中所形成的政治信仰、政治态度和政治情感等,是在政治心理和价值观层面对党员的“软约束”,而其稳定和发展需要靠制度的刚性约束和规范来加以保障。“文化是制度的精神内核,而制度是文化的外在呈现”,“党内政治文化实质上就是党内制度规范、组织原则、制度体系等因素的内化和制度化成果”[8]。制度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是以法规、条例等形式将党内政治文化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理念加以直观化和固定化,为党的政治价值观的践行提供具体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较之政治文化本身的柔性约束,制度则发挥着刚性约束的作用,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等特征,规范着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和决定着党内政治生活、政治文化的基本运作形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具体体现了我们党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的思想导向和价值目标,是对前一段时间忽视党的制度建设、在党的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纠偏和匡正。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和保障,“一个政党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规范党员的言行,这个政党就是松散的,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政党,也必将一事无成”[9]。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快形成覆盖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各方面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7]55。这既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对制度建设的高度重视,也彰显了制度建设对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及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意义和价值。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是党内政治文化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抓住了制度建设,就抓住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根本。

(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具有“形塑”和“内化”功能,能够保证党内政治文化作用和效能的持续稳定发挥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主要价值取向,在于通过对党内一系列相关准则、条例及各项法规制度的设计和构建,把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和经验通过相对稳定的制度固定下来,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全体党员干部对制度规范的内化和习惯化。制度是党内政治文化的有效载体,党内政治文化的培育和传播需要靠制度加以承载。一方面,制度具有“形塑”功能,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通过一定的法规、条例和组织程序,可将无形的党内政治文化塑造成有形的制度,使广大党员干部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通过制度化的形式将党内政治文化转化成稳定的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制度也具有“内化”功能,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评价或奖惩机制,明确党内成员“能为”和“不能为”的行动准则,这样长此以往,就可通过制度的规范功能将党内政治文化变成党内成员的一种信仰、一种习惯、一种思想和行为自觉,从而实现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化,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证党内政治文化作用和效能的持续稳定发挥。

(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彰显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原则,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具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全部政治活动之中,是党的政治活动的重要依托和保障。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政治组织对政治实践的文化思考与价值导向,体现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本质要求,而这种导向和要求的落实,不仅靠思想上的教育和引导,还要靠法规制度的约束和规范。思想引导和制度规范相互配合、缺一不可,如果仅靠思想上的柔性价值引导,忽视了制度的刚性约束和规范,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就难免会失之于松、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从而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从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来看,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历来是紧密结合、同步推进的。在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就注重在党内立规矩、定制度,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法规制度将思想建党的价值理念及基本要求转化为党内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制度规范。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对党员进行有关党的纪律的教育,既使一般党员能遵守纪律,又使一般党员能监督党的领袖人物也一起遵守纪律”,并强调:“为使党内关系走上正轨”,“还须制定一种较详细的党内法规,以统一各级领导机关的行动。”[10]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以党章为根本遵循的条例、规则和政策方法等党内法规,从而有效规范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为,为思想建党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层面,中国共产党也始终注重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的原则,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纳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使党内政治文化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同步进行、整体推进,从而使思想引领和制度规范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为党内政治文化和党内政治生活的健康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党的建设历史充分证明了制度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根本性和全局性作用,党内法规制度完善与否,制度建设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建设的成败。正是在科学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制度治党的重要思想,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确立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所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习近平明确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11],强调在坚持思想建党的同时必须加强制度治党,发挥制度建设在管党治党中的重要作用。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的原则,将思想上的教育引导和制度的规范约束有机结合起来,以制度治党的方式彰显党内政治文化的内在价值,以制度化的形式将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和价值理念加以固定化、规范化,才能保证党内政治文化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制约因素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的不断深入,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不断增强,党内政治生活健康发展,政治生态明显改善,然而,我们也应看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绝非只靠一时的努力所能为功。尤其是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不遵守甚至违反党内政治规矩、政治原则、政治纪律的现象在一些党员尤其是党的领导干部身上还时有发生,党内政治生活形式化、随意化、庸俗化等问题在一些基层党组织中还严重存在,由此导致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潜规则”等不良现象的产生和蔓延。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活和政治生态,阻碍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解决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健全和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是新时代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从目前来看,由于受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方面还面临种种困难和障碍。

(一)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轻制度的思想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影响和制约

重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特征,对人伦秩序的追求是儒家所一贯坚持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在儒家看来,礼是一切的中轴,大到治理国家,小到日常生活,一切都要以礼为规范,即所谓“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记·曲礼》)。在这里,礼的应用范围是十分广泛的,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高道德范畴和政治范畴。与“礼”相适应的是“德”,德与礼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礼的外在规范必须靠德的内在约束才能实现,因此儒家的“礼治主义”归根结底就是“德治主义”。在儒家的政治理念中,道德始终被看得比法律、制度更加有效,治理国家主要是靠伦理的规范和道德的自觉。因此,法律和制度意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非常薄弱的。这样长期以往,就造成了人们制度意识的匮乏,致使中国制度建设的基础十分薄弱,这种情况至今仍在影响和阻碍着中国的法治和制度建设。中国传统文化这种重伦理、轻制度的思想及其影响,是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主要制约性因素。因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2]42,这既是针对当前党和国家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也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伦理、轻制度的思想意识及其对制度建设所造成的影响而提出的,还是增强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及党内其他制度建设的根本之策。

(二)党在制度建设的探索上曾出现的失误,削弱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制度建设,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党的制度建设问题做出具体而明确的阐述,在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实行党的集体领导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思想和原则。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工作纪律不断得到加强,从而为党的制度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在自身地位及所面临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对党的制度建设继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整党整风运动中,党进一步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和党内外监督制度建设,并成立了各级纪检委员会作为加强党风党纪建设的专门机构。1956年,党的八大对探索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制度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这次大会对党在执政条件下如何健全党内民主生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的集体领导制度等问题,都做出了新的阐述和规定,成为社会主义时期党的制度建设的良好的开端。从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后,党对制度建设的探索逐渐偏离正确的轨道,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因受“左”倾错误的干扰而开始出现不正常的局面,党的制度建设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内政治民主及党的领导体制、制度规则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制度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从而严重削弱了党的制度化建设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建设的全面推进,在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的制度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由于制度建设的基础薄弱,党内思想方面的柔性约束和制度方面的刚性约束至今尚未能完全融合在一起,党内长期形成的官僚主义、“家长制”作风以及个人主义、分散主义等违反党的组织原则、违反党的规矩及党的纪律的现象仍未彻底根除,因而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制度化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三)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认识不足,造成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制度化建设的虚化和弱化

思想观念是制度建设的先导,党员尤其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在思想上的重视程度及认识水平,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实现程度及其建设效果。因此,在思想上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正确理解和认识是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必要前提。目前,大多数党员干部在思想上都比较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能够自觉地尊奉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以此要求和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从而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发展,然而,也不能否认,仍有一部分党员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的价值意蕴理解不深,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不准,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识还存在“抽象化”“碎片化”“随意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基层党组织不重视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制度化建设,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相关制度设计不充分、措施不得力、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造成了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制度化建设的“虚化”“弱化”“边缘化”,从而严重阻碍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发展。对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新时代制度治党的目标和任务出发,将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制度化建设作为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的重要内容,强调要“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9。只有按照这一要求,不断深化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及价值意蕴的理解和认识,才能从根本上纠正忽视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制度化建设的错误倾向,切实推动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制度化建设的发展。

(四)党内一些具体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和不配套,影响和制约着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实现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涉及党的建设各个方面,贯穿于新时代管党治党的全过程。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化建设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只有与党的其他各项制度建设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才能得到有效推进和发展。长期以来,经过我们党的不断探索和努力,目前党的制度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党的建设、党的领导和党的工作等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责任明晰、内容规范、结构合理的制度体系,为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然而从总体上来看,目前党内制度体系在某些方面、某些环节还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例如:在制度的体系结构方面,还存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相对于党的组织建设、纪律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在党的政治、思想、作风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尚不充分,制度体系尚不完备;在制度的应用范围方面,党内制度性的法规、条例还不够全面,尚未能形成对管党治党各个方面的全覆盖。在党对人大、政府、群团组织的领导及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等方面,还缺少基础性、主干性的法规和条例,党内法规建设的制度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党的制度建设方面所存在的这些问题和不足,以及一些具体制度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也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制约。

四、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思路及对策

如前所述,制度建设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任务,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得以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障。对此,各级党组织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明确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具体思路,做到统筹安排、整体谋划,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努力探寻实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方法和途径。

(一)搞好顶层设计,构建科学合理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法规制度体系

搞好顶层设计,做好各项法规制度的规划和安排,是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各级党组织要在明确自身权责范围的基础上,按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党的十九大关于发展党内政治文化的基本要求,以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制度建设的基本精神,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度设计和谋划,以制度建设保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是要有责任意识,各级党组织要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党内政治文化及其制度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正确的思想理念、务实的工作态度和长远的战略眼光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规划,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长远性的法规制度。二是要有整体意识,在制度方案制订的过程中,要统筹规划,全盘考虑,在功能上既要考虑到法规制度在内容结构上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又要考虑到其在实施过程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在适用范围上既要注重法规制度在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应用,又要注重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与衔接。三是要有创新意识,一方面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对已有的法规制度不断进行修订和优化;另一方面,要针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制订新的应对方案,形成新的法规制度,从而不断推动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二)维护制度权威,保证党内政治文化法规制度的有效执行和落实

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既是充分发挥制度作用、彰显制度优势的关键,也是制度得以有效执行和落实的必要前提。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带头维护制度权威,做制度执行的表率,带动全党全社会自觉尊崇制度、严格执行制度、坚决维护制度”[2]42-43。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制度化,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要求和部署,进一步强化制度意识,维护制度权威,形成信仰制度、敬畏制度、尊崇制度的思想自觉和行为习惯,保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各项举措和各个环节都能够在制度的轨道上运行。同时,要切实增强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制度优势和作用的有效发挥。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制度能否得到有效执行,既是检验制度是否具有权威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标准,也是决定制度的作用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的关键所在。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的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12]再好的制度如果在实践中得不到贯彻执行,都难免会成为“纸老虎”和“稻草人”,其优势和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把对制度的尊崇与对制度的执行结合起来,做到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对已有的制度规则必须认真遵守,不折不扣地加以贯彻执行。一是制度的执行要公开透明,坚持阳光操作的原则,不仅要做到制度公开,而且要增强制度执行过程中的透明度,保证制度执行中的各个环节都能够在阳光下运作;二是坚持在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允许有任何超脱制度之上的主体和行为。要切实做到“遵守法规制度没有特权、执行法规制度没有例外”,对于违反制度规则的任何现象和问题,都必须一律加以追究和查处。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做遵守党内法规制度的模范,切实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越是领导干部,越是主要领导干部,越要自觉增强法规制度意识,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尤其要善于依法规制度谋事、依法规制度管人、依法规制度用权,自觉维护法规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13]三是要加大监督力度,充分发挥党内、人大、政协、党外群众及新闻媒体等的监督作用,建立起全方位、全覆盖、自下而上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监督体系,同时健全和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评估机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评估,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各项法规制度能够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

(三)着眼整体运行,推进党内各项制度间的连接互动

党内制度体系是一个环环相扣、相互衔接的有机系统,各种单项制度只有相互配合、协调运行,才能形成合力,发挥出应有的制度效应。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制度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与党的其他各项制度建设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必须立足于党的制度建设的全局,着眼于党内各项制度之间的关系来进行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化的规划和设计,既要正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单项制度之间的关系,又要正确处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与党内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要注重搞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单项制度间的内部衔接,把制度本身的程序性规定、保障性规定与各种单项制度间的协调性规定有机结合起来,在设置某项制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应注重与其他制度在内容、功能、执行措施等方面的衔接配套,坚决避免各项法规制度不协调、不配套,甚至彼此矛盾、相互冲突的现象,确保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各项制度的衔接配合和协调运行;另一方面,要注重搞好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与党内其他制度间的配合和衔接,既要明确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与党内其他制度的职责分工和适用范围,明确各自的责任边界,又要统筹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与党内其他制度的规划和设计,着力解决制度失衡缺位、重复冗繁、条块掣肘等问题,注重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制度与党内其他制度的协调统一,使党内政治文化的制度建设与党内其他各项制度建设能够统筹推进、协调配合、共同发展。

(四)提高思想认识,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必须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7]21。这一论断充分说明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在科学总结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推进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必须从党的建设的大局出发,紧紧围绕党的建设总目标和总任务,正确认识和把握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共同价值目标及实践要求,使二者能够真正相互融合、同频共振。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层面上来讲,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既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因为党内法规制度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直观的、外化的表现形式,是党内政治文化的载体;而党内政治文化作为党的制度建设的精神内核,能够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供正确的思想和价值引领。因此,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在发展目标和价值导向上具有一致性。“无论是思想建党,还是制度治党,都是在特定价值目标的引领下进行的,都要以党内先进价值体系为方向、前提,都是为了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觉践行党内价值体系,使之成为自觉的价值理念和稳定的行为方式”[14]。因此,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必须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关系,突出问题导向,强化主体责任,严抓贯彻落实,将思想引领和制度规范有机融入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中。第一,必须按照思想建党的要求,提高党员干部对党内政治文化的认识。通过在党内开展经常性的思想教育活动,利用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形式,加强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学习,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和领会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及基本精神,将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及价值理念渗透到每一位党员干部的内心深处,在党内形成对党内政治文化的普遍认同,营造出信仰、尊崇和践行党内政治文化的良好氛围。第二,必须按照制度治党的要求,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全方位、全过程,保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规范化及常态化。将制度治党贯穿于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之中,就是要通过采取建章立制、完善和优化相关法规制度、以制度规范党组织及党员干部的行为等措施,进行制度创设并对制度加以认真贯彻执行,以此将党内政治文化的思想教育成果加以固定化和规范化,并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中所积累的有益经验上升到制度层面,促进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第三,必须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将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有机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思想教育和引导必须以制度为载体,在制度的框架内进行,以法规制度的刚性约束保证思想教育的实施效果,避免思想教育“虚化”“形式化”“随意化”的现象;另一方面,制度规范必须以思想引领为基础和前提,要以先进的思想理念引领和指导制度设计,注重发挥先进的思想理念对制度的引领、匡正和培育功能,夯实制度执行的思想基础,保证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总之,在党内政治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有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正确处理思想引领与制度规范的关系,使二者刚柔并济、相互配合、同向发力,才能有效促进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并使其在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制度化治党法规
新中国70年执政党管党治党研究
推动以案促改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关于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化与人性化的探讨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千奇百怪的法规
履行代表职责 落实治党责任
在夯实组织保障中落实管党治党责任
法治视野中的非制度化生存论析
依法治党:党内民主发展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