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道路的三重逻辑

2020-03-02闫金红

理论探讨 2020年4期
关键词:道路马克思主义特色

闫金红

(哈尔滨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01)

道路问题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福祉安康,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浩荡征程,成就非凡。一切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提升领导和治理能力,不因循守旧,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与国情相符的道路。这条路彰显了中国特色、中国品质、中国气派,提升了中华民族的道路自信。

一、中国道路从哪里来——历史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哪里来?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结合了我国发展实际和时代特征的人间正道,它有别于传统的、外来的、西化的路,是由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独创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历经千难万阻,苦苦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这70年主要有三个时间节点:第一个节点是从1949年起,新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二个节点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时起,邓小平同志带领党中央领导全体人民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序幕;第三个节点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14亿人民迈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河重整、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毛泽东领导的党中央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过程中,意识到中国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大力发展工业化;另一方面,按照马列主义关于过渡时期理论的指导,全面推进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之路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实际国情,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活动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确立,实现了最深刻、最伟大的历史性社会变革,作为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在那之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而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基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正是建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基础之上的。

党的八大召开之前,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毛泽东同志在此期间发表了《论十大关系》,中国共产党人开始积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历经艰辛探索,毛泽东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被概括为“一化三改”,即基本完成国家工业化,并逐步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等三个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意气风发地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步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并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增加了社会主义中国的凝聚力,增强了我国的科技实力特别是国防实力,也奠定了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地位[1]。同时,中国政治制度的确立、农村基层组织的建立、独立的国防体系和科技体系的建立,以及教育普及、妇女解放、土地改革、基本医疗等社会事业,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创造了必要的初始条件,为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一真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曲折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功实践中得到了证明。

从1952年至1978年,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按不变价格计算,这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而旧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1929—1936年,GDP年均增长率仅为1.5%。按照经济史学家安·麦迪森的数据估算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世界为4.6%、亚洲为5.8%、非洲为4.3%、拉美为5.3%、西欧为4.4%。可见,这一时期新中国的经济增长远远快于旧中国,也领先于当时世界平均水平。无论同旧中国还是同当时的其他国家相比,新中国成立后GDP的增长以及工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都是可观的。

(二)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

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核心问题,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的共产党人坚定地发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1979年,“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2]的重要思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由邓小平正式提出,也昭示了在新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领导党和人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历史的实践也证实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大前提就是要走自己的路。

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问题的深刻系统回答,邓小平同志把全党和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并结合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根本任务,制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第二步目标是20世纪末期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民生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建设,我们已经顺利实现第一步和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

邓小平同志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领导我们党开展了全方位体制改革,实行了对外开放。基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中国既成功实现了香港和澳门的平稳过渡与顺利回归,也开创了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针对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立足世界经济与政治发生的重大变化,及时提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并审时度势地对我国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为中国外交环境的改善和提升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关于党的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全党都要服从中央,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要保持我们党始终充满新的生机活力就必须聚精会神、持之以恒地抓好党的建设。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论调甚嚣尘上。在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科学评估国内外的发展形势,坚定不移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抵抗住了来自各方的压力和挑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全面推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力棒落在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手中,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带领14亿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奋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时刻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牢记于心,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矢志奋斗,面对人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成功化解来自海内外的诸多挑战和风险,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迅速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和改革发展举措,使历史上许多悬而未决的发展难题和过去论而未成的大事都得到了解决,党和国家的事业均取得了历史性的突出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路踏步走进了新时代。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就“中国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应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的命题进行了具有时代性的、科学性的解答。可以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以及人民企盼的社会主义指导方针,为在新时代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它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4]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走出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进行了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5]在中国发展变迁的历史长河中,从没有过今天这样的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全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一个不记得来路的民族,是没有出路的民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6]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我们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决维护世界和平[7]。

二、中国道路为什么行——理论逻辑

2016年,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无论搞革命、抓建设、促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8]。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探索开拓、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14亿人口的大国,通过和平的方式崛起于世界之林,在人类历史上尚属首次。前无古人,后鉴来者的中国道路为什么行,其中原因值得深入研究挖掘。

(一)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是不断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完善,与时俱进,真正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4]实践证明,我们党长期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并坚持从现实出发,从人民需要出发,针对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性质和发展阶段的需要,明确而科学地研究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变化,制定出与发展动态相适应的路线、指导方针和政策,从而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道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只有同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才能在中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才能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国情,在中国探索出的成功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显著特征是与时俱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抓住了这一鲜明品格,成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指导了中国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指南。

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道路的基本性质存在各种误解和曲解,甚至有意歪曲。如何正确理解中国道路的社会主义性质和马克思主义性质是一个重大问题,要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沿着马克思主义开辟的道路前进。同样,只有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发展实际,不断总结新的经验,解决新的问题,才能彻底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如果马克思主义脱离当代中国发展实际,不能发展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那么这种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教条的,它会断送中国革命,断送中国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在任何时期一切事业兴衰成败的生命线”。当下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建立在以往继承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发展,达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更强大,更有现实说服力的真理。

(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意愿和创造精神

“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常讲的一句话。这句话揭示出中国道路的基本品格,诠释了人民在中国道路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的发展思想、行动理念和工作导向也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价值观的彰显体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是人民,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历史发展的方向和结局往往由人民群众决定并创造。习近平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要成功,都必须从人民中找到根基,从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来完成。违背人民意愿,脱离人民支持,任何事业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不能成功的。”[8]历史之选择、人民之抉择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经过又一个百年的艰难困苦、斗争和牺牲,中国人民终于选择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条道路既与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完全不同,也与苏联时期高度集中的经济道路相区别,这条道路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是人们实现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它更是一条具有民本情怀的人间正道,凝聚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是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推动了改革开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中我们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在改革开放中产生和发展的新生事物,每一个在改革开放中积累和创造的经验。”[9]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形成和完善的,深刻诠释了持久炽热的民生温度、持续刷新的幸福刻度、持之以恒的使命高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大的感召力。2019年3月,在意大利进行国事访问时,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初心锻造的人民底色分外耀眼,使命担当的民本情怀分外真切。在根本宗旨上,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一脉相承,是人民性的一以贯之,实现了历史感与时代感的深入贯穿和深度融合。

(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坚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健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0]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制胜法宝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党和人民的根本所在、利益所在。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11]由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巨大的优势,并呈现出高度的自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中国人民开创和发展了中国道路,是党领导人民不断推进中国道路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始终坚持大局,协调各方,全国上下一盘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全党团结一致、行动一致,避免了西方政治体系中相互掣肘、效率低下的不良政党政治现象。作为一个在中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从未忘记建党的初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志成就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始终是我们的重大使命和课题。在建党时,我们只有58名党员,今天我们的党员队伍壮大至九千多万。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关键在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长期保持。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一以贯之,这是我们党的一大创举,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法宝。只有坚持党要管党、继续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全面地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才能进一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也唯有如此,我们党才能永立时代潮头,真正得到人民的拥护,发展锻造成为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狂风暴雨磨砺和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亦只有如此,我们党才能肩负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强保障的伟大历史重任。

三、中国道路与中国奇迹——实践逻辑

新中国的快速成功发展有力证明了道路的正确性。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而且在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上也齐头并进,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政治和社会长期保持稳定,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经济领域,我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实现的工业化进程,取得了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巨大成就,成为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根据国家统计局1950—2018年中国经济调查数据显示,按不变价格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保持了年均8.1%的高速增长。其中,1979—2018年间,年均增长9.4%,而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只有大约2.9%。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990 865亿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 892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 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2019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超过30%[12]。在社会稳定方面,中国近40年来与周边国家没有战事,30年内没有发生全国性风波,是国际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对全球减贫事业贡献巨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按照2010年农村贫困标准,改革开放前,1978年年末我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率先实行了经济制度改革,大大解放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农民收入也得到了大幅提高,现在随着农业、农村改革不断深入和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我国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治国理政的重点位置,进一步加大扶贫力度,一系列高效精准脱贫政策措施出台并落实落地落细,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贫困人口脱贫明显加快。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从2012年年末到2018年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至1 660万人,累计减少8 23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7%,累计下降8.5个百分点;我国农村从普遍贫困走向整体消灭绝对贫困,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13]。既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减贫目标做出重大贡献,也为发展中国家的减贫事业提供了有益的中国方案。如此卓越的减贫成就,生动地证明了中国道路的优势所在。

今天的中国发展,与一些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社会动荡的国家相比,“风景这边独好”。在地区冲突、恐怖主义、难民潮此起彼伏,逆全球化、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强行的时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习近平主席发出的世界之问振聋发聩。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坚持大国发展的正确价值取向,坚持人类文明进步的道义,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落后终被进步取代,灾难必将化为福祉,冲突终将走向和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模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人民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既充分彰显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也展示出独特宽广的世界视野和博大的人类情怀。中国模式、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上那些希望独立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呼吁,他指出:“中国人历来主张‘世界大同,天下一家’。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我真诚希望,国际社会携起手来,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我们这个星球建设得更加和平、更加繁荣。”[14]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人类的高度,高屋建瓴提出的全球治理方略。在“各美其美”中实现“美美与共”,在共商共建中实现共赢共享。世界各国共同掌握世界命运,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分享发展成果,推动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经济合作形式打开了新的空间,为国际贸易和交流建立了新的平台,更为增进各国福祉民生做出了新贡献,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70年栉风沐雨,屹立于世界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如今它所展示的雄姿前所未有,它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自信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古今中外的历史都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能够亦步亦趋走别人的道路实现自己的发展振兴,也没有一种一成不变的道路可以引导所有民族实现发展振兴;一切成功发展振兴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适合自己实际的道路的民族。”[8]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和最广大人民利益要求的人间正道。只要坚定不移、坚韧不拔、坚持不懈、艰苦奋斗,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之以恒前进,风雨如磐不动摇,我们的目标就能够达到,我们的目标也一定能够达到。

综上,中国道路的历史路径同中华民族的文明史、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设史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奋斗史交相辉映,为世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历史经验,即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离开了一个国家的具体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只能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中国道路的成功,本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回顾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九十多年历程,从腥风血雨遍尝艰辛,到发展成为稳健成熟,拥有强大治理能力的政党,一路走来,始终初心不改,时刻牢记人民群众是执政的生存根基和最大底气。在思想上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行动上紧紧团结人民、依靠人民,同心勠力,用时代担当回应人民对党和政府极高的期许。同时,将高度自觉和忧患意识贯穿于执政的全过程,善于在历史经验中总结反思,对未来勇于探索,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使命担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出一条前无古人、后鉴来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路,创造了中国奇迹,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揭示了世界经济发展和优选治理的方向,为实现世界各国互利共赢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要在认识和实践中树立自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拓展中国之治的新路径和新模式,也要在百年未有之世界大变局中奋楫稳舵,乘风破浪,有力有效回应和破解西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世界合作共赢,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做好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猜你喜欢

道路马克思主义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