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与效能机理

2020-03-02刘志礼魏梓桐

理论探讨 2020年4期
关键词:民主党派政党效能

刘志礼,魏梓桐

(大连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116024)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的战略任务。这对于新时代加强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建设,更好地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优势与效能,更加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契合性

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具有紧密的内在契合性。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中枢,对国家治理绩效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国家治理有效性作为重要标准也检验着政党制度效能,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一)政党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实际上是一项制度建设与制度完善的系统工程。成熟有效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重要的依托工具,国家治理的绩效根本上是由国家制度体系是否科学和完善决定的。一个国家的制度体系通常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立体化的有机体系,从重要性角度可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等,从功能性角度可分为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等。其中,政党制度作为一个国家进行国家治理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有机构成,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

任何社会都是由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所构成的,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不同利益表达的需要是现代政党产生的根本原因。政党对于现代国家治理而言,本质上是为应对现代社会利益的多元诉求而产生的代表社会治理国家的政治主体,其根本的政治功能在于代表社会依托国家行使治理权力,通过建构和运行国家制度协调和联动多元分化的社会利益,实现对国家的善治目标。因此,政党既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也是国家制度体系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这一角色和功能定位决定了政党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地位。也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政党关系样态、政党执政模式以及施政行为等成为影响国家治理的重要因素。作为政党代表社会行使治理权力所形成的制度性政党关系、行为规范和运行形态,政党制度以其政党在国家政权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以及参与国家治理的制度保障,从而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绩效。它通过协调政党关系和分配国家权力对国家治理进行顶层制度设计,最大限度地创造了社会意志的整合,减少因“混乱的公共意志”的无序纷争而可能产生的社会动荡和国家分裂。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形成和运行服务于政党治理国家的根本目的,从而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内容。同时我国“民主型、合作型、协商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和制度优势,决定其成为国家治理合法性的制度保证,承载着国家治理高效性的制度支撑,同时也是国家治理科学性的制度安排,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核心作用。

(二)国家治理有效性是检验政党制度效能的重要标准

制度效能是制度建构所预期的对国家治理产生的应然功能和价值在制度的实际运行中达到的实然效果或实现程度。从制度建构的初衷看,任何制度都被赋予一定的制度效能,但受制于实际运行中的多种因素影响,制度效能的实际发挥不能完全达到预期的应然状态。因此,制度建设必须以国家治理的方向和目标为导向进行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从而实现制度效能由实然到应然状态的动态转换。也就是说,任何制度是否具有效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效能,归根结底取决于运用制度治理国家的实效,制度的优势和效能只有通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才能彰显出来。

政党制度优势是制度建构的功能对国家治理产生的效能。由于政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主导作用,政党制度效能能否充分发挥成为决定国家治理现代性的关键变量。对于国家治理而言,政党制度效能的发挥本质上即政党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政党治理国家的绩效。一是政党制度对政党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功能的引导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国家治理主体的整合;二是政党制度对各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和运行国家权力的规范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支撑国家治理主导权的稳定性;三是政党制度对党际关系的安排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治理的政局和社会稳定。如果政党制度的运行优化了政党治理国家的协调性、整体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就是政党制度的效能得到了充分发挥,也就是政党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确认。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及其执行能力集中体现了国家治理能力。因此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就是坚持和完善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制度优势和制度效能的过程,也是以国家治理的有效性为标准导向、实现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从实然到应然的转换过程。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显著优势,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其作用的有效发挥进一步彰显出鲜明的制度效能优势。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精辟阐述了我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政党制度的特色优势,深刻揭示了与西方多党制、两党制的本质区别,为更好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并有效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指明了方向。

1.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1]。民主的本质是通过人民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来保障其意愿和利益能够真实地得到反映和实现。政党作为代表人民运行国家权力的主体,其执政的目的和使命在于代表、实现和维护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实现民主价值。在现代政党政治中,以两党制、多党制为代表的旧式政党制度通过各党派之间的竞争选举轮流执政,选举胜出的党派成为执政党,其他党派则沦为反对党、在野党。各党派出于自身的政治利益,视选票为“政治标的物”,把赢得选举作为政党活动的根本目标和主要内容。为了赢得选票,党派之间不仅彼此倾轧、相互拆台,而且往往为了迎合选民而做出不切实际的空口许诺,造成“选举时漫天许诺,选举后无人过问”的政治乱象,广大选民的基本利益无法得到实际保证。旧式政党制度通常给人一种“民主”和“人权”的假象,但实质上已经成为少数人和少数利益集团争夺政治利益的工具。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创建就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人民内部不同阶层群体的共同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各民主党派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具体利益。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民主是“多党合作”共同的目标追求,并决定其能够基于国家和社会的整体利益,最大限度地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从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广泛性、真实性、代表性,彰显出民主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

2.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1]。所谓政党关系就是政党制度所内含的重要政治关系,本质上是政党之间围绕国家政权所形成的以特定的政治利益分配为核心的权利关系。政党关系好坏决定了一个国家权力能否平稳有效运行。在现代政党政治中,政党竞争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逻辑衍生的必然结果,也是西方政党关系的主流,其初衷是为了对公共权力进行刚性约束,但在政治实践中,各党派为了自身的政治利益,往往热衷于彼此攻讦和相互掣肘,造成对执政党执政权力的恶性牵制,严重影响了国家权力的运行及国家利益的实现。与西方政党“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政治闹剧不同,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各政党定位准确、政党关系和谐。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参政的各民主党派都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共同理想、共同事业和共同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衷共济、同向同行,参政议政、合作共事,是共产党的益友、诤友,在漫长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和谐政党关系。这一政党制度的突出特点是通过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帮助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履行执政使命,确保中国共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的有效发挥。执政党和参政党在一致的政治目标下汇聚起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磅礴合力,彰显出合作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

3.新型政党制度“新就新在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1]。制定和实施有质量、有效益的政治决策是政党有效参与和管理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内容。旧式政党制度以简单的选举投票形式进行政治决策,制定和实施的公共政策往往存在狭隘性。选举获胜的党派想要连选连任,必须在短暂的任期内尽快获得选民认可的政绩,因此公共政策的目标往往是在其任期内即能见效的。对于一项真正涉及多数人利益的公共政策由于实施周期长、见效慢往往无法顺利通过和执行。在实施公共政策的过程中,各种阶级、集团的利益冲突极易破坏社会共识,造成公共秩序崩溃,引发社会撕裂。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将多党合作、民主协商贯穿于公共政策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从决策之前到决策之中,都能够充分发扬民主。在政治决策中融入民主协商,不仅有利于更加系统、综合地汇集社会各方面的意愿和要求,从而找到“最大公约数”,而且有利于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集中各方面智慧,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新型政党制度坚持把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中,充分发扬“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原则,构建起“民意输入”和“政策输出”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彰显出协商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

(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月14日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会上深刻阐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在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2]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独特的利益代表优势、多党合作优势、民主协商优势决定了新型政党制度能够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发挥自身的独特作用,并通过其作用的有效发挥进一步彰显出鲜明的制度效能优势。

1.有效凝聚国家治理目标和道路共识。现代国家治理与传统意义上的阶级统治和政府管理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更为突出国家治理的工具理性,强调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合作共治。因此,凝聚高度的治理目标和道路共识便成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识是奋进的动力。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所彰显的“利益代表、多党合作、民主协商”优势就在于“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1],并进一步发挥出强化社会政治认同、凝聚国家治理目标和道路共识的显著效能。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发扬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就国家治理的目标、战略、方针展开多层面、多途径、多领域的政治协商,并把协商纳入决策程序中,保障了国家治理的总体目标和规划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政治共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障了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的社会主义方向,达成了国家治理方向和道路共识。可见,“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团结合作,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今天,我们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坚持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们党、国家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保障,因此能够赢得最广泛的民意支持,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共识。党的十八大以来,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方位,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型政党制度彰显出越来越大凝聚共识的优势,为新时代坚持国家治理目标和道路、探索国家治理的途径,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前提和社会基础。

2.有利于促进国家治理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创造性形成“领导与合作”“执政与参政”相结合的政党结构模式,协商合作所贯彻的民主化、科学化与一致性逻辑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的实践基础。在制度体系框架内,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就国家治理的大政方针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进行充分的民主协商,广泛听取意见、求同存异,依法依规让各方面合理的利益诉求通过协商民主纳入决策的论证、制定和实施中,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为国家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民内部各方面广泛商量的过程,就是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就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过程。这样做起来,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才能具有深厚基础,也才能凝聚起强大力量。”[4]73-74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其成员分布广泛,聚集了一批科教文卫及工商界的代表人士,分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行业,具有较高的组织化、专业化、精英化程度,可以从专业角度对国家治理中的重大问题提出更具建设性、发展性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公共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立足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要做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增强责任和担当,共同把中国的事情办好。”[1]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等国家治理重大问题,各民主党派深入调研,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富有建设性的建议,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和有效施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3.推动国家治理的多元利益协调与整合。协调与整合多元分化的社会利益,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核心目标和根本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变得更加复杂多元。这就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做出适应性调整,对多元分层的社会结构和分化的社会利益进行及时有效的整合,进一步提升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政党制度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枢纽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其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效能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有效提升国家治理效能是展现政党制度生命力、影响力、凝聚力的关键环节。实践证明,我国国家治理的成功正是源于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构建和多重功能的有效发挥。我国政党制度所呈现的“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一党执政、多党参政”的主体结构,一方面,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使其有效发挥出国家治理的主导性功能。在政党制度体系中,中国共产党所发挥的国家治理能力,不仅包括作为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还包括领导、组织、动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各方力量参与国家治理的能力。执政党在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的核心引领作用的同时,又能有效保障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广泛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极大地拓宽了国家治理的利益表达渠道,彰显出政党制度协调与整合多元社会利益的巨大效能。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其进步性决定了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坚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都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参与者;民主党派具有组织独立、社会联系广泛、思想活跃、智力密集、政治敏锐等突出特点,成员界别的广泛性、多层性决定了他们代表着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具体利益,协助执政党和政府将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日益增强的利益诉求整合起来,并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途径和渠道,极大地拓展了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了政治参与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转化成为国家治理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对各自社会基础及时有效地拓展,适应了经济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多党合作充分吸纳民意、整合社会合力的渠道更为畅通,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一制度安排“能够有效调节国家政治关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4]61-62。可见,新型政党制度的主体结构优势,能够有效转化成强大的国家治理中的利益协调和社会整合效能。

4.有效维护国家治理的政局和社会稳定。现代国家治理的理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由此决定了更为广泛和多元的政治参与已经成为维护国家治理稳定有序的必要条件。广泛的政治参与能够增强国家政治生活透明度,促进公民公平意识的觉醒,提高社会的民主化;相反,无序的政治参与也会导致社会政治秩序失控和政局动荡,与此同时,如果政府以强力管控社会的政治参与诉求,同样会使社会失去竞争活力,引发社会危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有效实现了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参政的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多元政治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国家治理所需要的政局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制度保证。一方面,多党合作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使现代国家治理具备了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保障了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发展。参政党则在多党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咨询国是、民主监督等重要作用,运用制度机制的有效载体,把正确的意志和主张渗透到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阶层成员中,使分散的个体利益要求和政治诉求更具合理性,并转化为集中的、积极的、有组织的政治参与,从而进一步优化、完善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防止、减少或避免国家因重大决策的失误导致的治理危机,有效维护国家治理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和谐。另一方面,多党合作拓宽了国家治理过程中的政治吸纳渠道,从制度层面将不断增长的社会政治参与和政治诉求有序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从而防止体制外出现背离社会主义的社会群体,有效维护了国家政治局面的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依据治国理政的新形势新任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调整各自的组织发展政策,通过组织吸纳和政治参与不断团结新生社会阶层和社会力量,为国家治理现代化转型凝聚起广泛、深厚、稳定的社会基础。可见,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并有效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效能优势。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机理

纵观新时代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充分发挥,主要由“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结构关系所决定,并通过领导、合作、协商及监督等四大机制的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得以保障,在国家治理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彰显其独特的效能机理。

(一)领导机制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根本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既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体制度体系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既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推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主体,在现代国家治理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要引领作用。在新时代,国家治理能力不仅取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执政能力,还取决于共产党如何领导和凝聚国家内部其他政治力量的能力。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强调,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政治领导。领导和凝聚参政党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部署,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以推进共同目标、共同事业的磅礴合力,共同致力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

民主党派是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坚持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发挥其国家治理重要主体作用的根本遵循。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具备了思想政治基础的根本一致性,这不仅从制度层面保障参政党对执政党的政治支持,而且决定了参政党在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支持和帮助执政党提升国家治理绩效。可见,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一党领导是根本政治前提,共产党的领导对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发挥起决定性作用。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和加强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中的巨大效能。

(二)合作机制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关键

多党合作是扩大国家治理的政党主体结构,进而在国家治理中形成共治合力的重要途径和关键要素。在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具有不可替代的执政优势,能够通过直接制定国家治理目标、方略和具体政策,实现善治的政治目标,但执政党并不能完全垄断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的所有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必须通过有效的政治吸纳获得更为丰富的国家治理资源。新型政党制度的合作机制将各民主党派所代表的特定界别的精英群体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中,并通过“一个参加、三个参与”使其长期稳定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从而为实现国家治理的善治目标提供了更为全面、系统、科学的治理资源。一方面,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可以通过一定程序进入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担任领导职务或成员,以参加国家政权的方式对国家治理产生直接效用和影响;另一方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等途径贡献自身的智慧与力量,实现对国家治理的有效参与和介入,通过新型政党制度充分实现“议政建言与凝聚共识相统一”“聚焦大局与突出特色相统一”,对我国国家治理产生了独特功效,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力量。

新型政党制度的合作机制将国家治理的核心主体与重要主体有机结合,形成了多元共治的国家治理格局,执政党与参政党各自独特的角色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体现,有效提升了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更好体现这项制度的效能,着力点在发挥好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5]合作机制确保了参政党代表具体的社会阶层以一定的方式和渠道参加国家政权,使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作用有了具体的组织机制保障。执政党与参政党合作共事,凝聚起国家治理的强大合力,新型政党制度效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协商机制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动力

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的协商机制,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效能优势的动力保障。政党协商作为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要素和制度优势,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成为发挥制度效能的动力源泉。正是基于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协商实践中不断寻求构建共识,才能使新型政党制度的国家治理能力得以充分释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多党合作舞台极为广阔,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个民主形式和制度渠道,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通过协商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力量。”[1]实践证明,通过真诚务实的政党协商,不仅有利于扩大参政党有序的政治参与,整合多元利益增进政治共识,而且对于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极为显著的效果。

从现代国家治理来看,协商共识是推动和优化国家治理的关键环节。西方国家政党出于党派利益优先的原则往往无法达成根本性一致的政治目标,这直接导致其国家治理结构内在的冲突性、混乱性,造成政治资源的空耗和国家治理的低效。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协商机制将执政党与参政党统一纳入国家治理决策平台中,不仅能够确保多党合作的协商共识转化为国家政策,还有效地保证了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国家重大决策的执行力。一方面确保了国家治理结构的稳定,即民主党派以参政党的身份参与决策,不会围绕国家治理产生权力冲突;另一方面,协商机制下参政党参与国家治理决策,不是“通过何种机制,参与者达成妥协或实现自身影响”,而是“通过何种机制来集中决策参与者的智慧,以制定出更好的决策”,实现政策矫正纠偏、推动决策不断优化,最终促进国家治理达成善治目标。可见,协商机制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动力源泉,以协商的方式处理多元社会结构中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既是新型政党制度价值的实现方式,也是现代国家治理方式的精髓所在。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推进我国协商民主朝着广泛、多层、制度化方向发展,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团结多元主体共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智慧和力量。

(四)监督机制是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的保障

监督机制既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也是我国特有的政治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对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实施专项监督等机制,完善民主党派中央直接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制度,完善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履行职能方法,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6]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实行的是政党之间相互监督机制,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处于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完善发展的核心主体,承担着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宏伟目标的重要政治责任,更需要来自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与西方国家党际监督以竞争为前提、以“拉下马”为目的不同,中国的党际监督把人民民主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把提升共产党执政能力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作为监督目的,把政党制度建设作为实现监督的前提,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种监督是一种新型的民主监督,是高层次的政治监督,我国参政党的民主监督是以提升执政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的合作过程,是为了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帮助共产党更好地实现执政为民、执政兴国而对党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问题实行的监督,是保障和推动中国共产党积极践行国家治理政治责任的重要机制。中国共产党将党内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有效保持了自身先进性与生命力,有助于提升治国理政的民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民主党派通过对国家治理过程及治理绩效实行民主监督,不仅有利于中国共产党从战略层面坚持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和目标,还有利于督促中国共产党各级党委政府积极践行国家治理的相关责任,在整体上提升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核心主体能力和水平。同时,中国共产党对参政党的政治监督,也极大地提升了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主体作用。

猜你喜欢

民主党派政党效能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