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IL-33水平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2020-03-02吴正福黄斐然徐宇浩于明
吴正福,黄斐然,徐宇浩,于明
(1.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镇江 212000;2.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江苏 镇江 212001)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therosclerotic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临床类型[1]。研究表明,ACI患者的预后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程度密切相关[2]。IL-33作为白介素家族的成员之一,可通过调控Th1/Th2稳态抑制泡沫细胞形成,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3]。尽管已有大量研究对围绕脑梗死与IL-33改变进行了报道[4],但IL-33在不同预后的ACI患者血清中的变化尚不清楚。本研究以AC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预后的ACI患者血清IL-33水平进行观察,探讨其在预测ACI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
1 病例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12月在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ACI患者142例,病例均符合ACI诊断标准[5],起病后6~48 h内入院。其中男98例,女44例;通过资料问卷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既往脑梗死病史与冠心病等一般资料,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在院期间予规范化抗血小板、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出院90 d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分为2组,mRS≤2分为预后良好组(共69例,男45例,女28例),mRS>2分为预后不良组(共73例,男45例,女28例)。两组性别构成具有可比性(P>0.05)。排除标准:腔隙性脑梗死、无症状性脑梗死、动脉炎性脑梗死、先天发育异常的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梗死后脑出血;有明确栓子来源的脑梗死;血液系统疾病、凝血机制异常及高黏血症所致的脑梗死。本研究通过镇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江苏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查,所有受试者知情同意并均签署同意书。
1.2 血清学指标检测
入院后次日清晨抽取患者空腹肘正中静脉血5 mL,不抗凝,在自然状态下放置30 min;3 000 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33水平,ELISA试剂盒购于欣博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具体操作参照说明书。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不同预后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预后不良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与预后良好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后不良组年龄、既往脑梗死病史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均<0.05)。见表1。
表1 不同预后组ACI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不同预后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空腹血糖、肌酐、血脂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IL-33水平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见表2。
表2 不同预后组ACI患者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血清IL-33水平与NIHSS评分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IL-33水平与NIHSS评分呈一定的负相关(r=-0.581,P<0.01)。见图1。
图1 IL-33水平与NIHSS评分相关性分析散点图
2.4 预后不良危险因素分析
将年龄、既往脑梗死病史、NIHSS评分和血清IL-33水平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经逐步向前回归分析显示,仅入院时NHISS评分和血清IL-33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IHSS评分为危险因素,血清IL-33为保护因素,见表3。
表3 AC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
2.5 血清IL-33水平的ROC曲线评估
对血清IL-33水平做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为0.835,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72.5%,见图2。
图2 血清IL-33水平的ROC曲线
3 讨论
IL-33作为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炎性因子,既往对其研究多集中于哮喘[6]、炎症性肠病[7]、肿瘤[8]等疾病领域。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已从不同角度证实IL-33参与中枢神经系统的免疫炎症反应[9],其与缺血性脑梗死的关系亦得到逐步验证。Li等[10]研究发现,梗死灶体积小的患者血清IL-33浓度高于梗死灶体积大的患者,且NIHSS评分低组IL-33血清浓度高于NIHSS评分高组。本研究结果显示,IL-33水平在预后不良组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且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与Li等[10]报道的NIHSS评分低者IL-33水平较高相符。此外,有研究发现低水平IL-33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并可间接调控Th17反应从而加剧炎症和组织损伤[11],提示IL-33在ACI患者中可能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并推测低水平IL-33在上述效应下促进脑梗死的不良预后发生。
翟萌萌等[12]对307例脑梗死患者研究发现,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脑梗死复发、入院时 NIHSS评分以及入院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均高于预后良好组。而本研究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和既往脑梗死病史在两组间存在差异,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此外,大量研究表明血糖、血脂及肌酐等为脑梗死的血清学危险因素[12-13],而本研究中血糖、血脂及肌酐等指标在两组间未见统计学意义,提示血糖、血脂及肌酐与脑梗死相关,而可能与脑梗死预后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高NIHSS评分和低水平血清IL-33是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而IL-33具有较高的曲线下面积、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作为预测ACI患者预后的血清学指标。
综上所述,血清IL-33作为易于获取和检测的外周血指标,可应用于ACI患者的预后预测。此外,本研究缺乏血清IL-33动态观察和长期纵向随访证据等,有待后期进一步探讨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