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胰腺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二例影像学特征并文献复习

2020-03-02王进邵成伟黄挺詹茜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0年1期
关键词:胰管包膜实性

王进 邵成伟 黄挺 詹茜

1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影像医学科,上海 200433;2上海市儿童医院影像医学科,上海 200062

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其“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上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特征”[1],该细胞是一种可向血管平滑肌和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原始间叶细胞。已知的PEComa家族成员主要包括血管肌脂瘤、肺透明细胞糖瘤、淋巴肌瘤病,以及一系列罕见脏器、腹腔、骨骼、软组织肿瘤。目前关于胰腺PEComa的文献多集中于发病机制和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的研究,关于影像学表现相关报道少见。本研究收集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例胰腺PEComa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检索相关文献,着重分析胰腺PEComa影像学特征,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资料与方法

一、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7年11月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例胰腺PEComa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病理检查及影像学检查(CT和MRI)结果。

二、检查方法

1.CT检查:采用东芝640层容积CT扫描仪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前患者禁食禁水8 h,扫描前20~30 min口服清水500 ml。采取仰卧位,扫描范围从膈顶至盆腔。增强扫描采用CT专用高压注射器团注对比剂(非离子、双体型碘剂),注射速率为3.0 ml/s,分别于注射开始后20~25、60~70、110~130 s扫描得到动脉期、胰腺期和平衡期图像。重建层厚为0.25 mm。

2.MRI检查:采用美国GE 3.0T超导型MR仪和体线圈。检查前8 h患者禁食禁水。行胰腺横轴位T2WI加权成像、二维磁共振胰胆管成像(two deme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 pancreatography,2D-MRCP)及T1WI加权成像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1)横轴面脂肪抑制T2WI序列,重复时间(TR) 6316.0 ms,回波时间(TE) 87.0 ms,层厚5 mm,层间距1 mm,视野(FOV) 360 mm×420 mm,矩阵192×320。(2)厚层块二维MRCP序列,TR 7 000.0 ms,TE 1 230.0~1 270.0 ms,层厚64 mm,无层间距,反转角90°,FOV 420 mm×420 mm,矩阵288×288。(3)肝脏容积加速采集(liver acquisition with volume acceleration,LAVA)T1WI序列,TR 2.58 ms,TE 1.18 ms,层厚5 mm,无层间距,FOV 440 mm×440 mm,矩阵 224×270。增强使用高压注射器以3.5 ml/s的注射速率静脉注射对比剂Gd-DTPA,剂量为0.1 ml/kg,注射对比剂结束后用20 ml生理盐水以同样速率冲洗。增强扫描分别于注射对比剂后20~25、60~70、110~130 s扫描得到动脉期、胰腺期和平衡期图像。

三、文献检索

在重庆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Web版7.0)、PubMed及Springer Link等中英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中文关键词为“血管周上皮细胞肿瘤”或“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和“胰腺”,英文关键词为“perivascular epithelial cell tumor”或“PEComa”和“pancreas”或“pancreatic”,搜索范围从1996年6月至2018年12月。纳入的文献均为以病理确诊的胰腺PEComa,排除无法获得全文信息不能进行数据统计者和重复报道的病例。

结 果

一、长海医院2例患者临床资料

病例1 患者女性,年龄35岁。18个月前体检行CT检查,CT平扫见胰颈部一等密度结节影,直径约0.98 cm,边界可辨(图1A),增强后动脉期(图1B)、胰腺期(图1C)和平衡期(图1D)见病灶轻度强化,强化程度略低于胰腺组织,未见明确恶性征象。近期影像学复查,CT平扫见结节较前明显增大,直径约2.3 cm,并向胰腺外突出(图1E),增强后动脉期(图1F)、胰腺期(图1G)和平衡期(图1H)见病灶轻度强化,强化程度略低于正常胰腺。MR检查见胰颈部一结节影(图1I),T1WI呈低信号(图1J),T2WI呈等高信号(图1K),边界清,强化程度低于胰腺。为明确诊断而入院。入院后体检无特殊所见,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择期手术。切除的胰腺组织大小4 cm×3.5 cm×1 cm,切面见一囊性区域,直径1.5 cm,肿瘤大小3 cm×2 cm×1 cm,切面呈灰白、灰黄色,实性,质软。光镜下见肿瘤细胞呈卵圆形及短梭形,胞质淡红,少许透明,密集成片分布,核圆形。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晶状体蛋白αβ(crytallin αβs)阳性、抗黑色素瘤特异性单抗45(human melanoma black 45, HMB45)+、白细胞分化抗原56分子(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56,CD56)部分+、黑色素瘤核蛋白P(melanoma nuclear protein-P, Mel-P)+、平滑肌肌动蛋白(smooth muscle actin, SMA)+。术后随访10个月,未见明显复发或转移征象。

图1 病例1的第1次CT平扫(1A)+增强(1B、1C、1D),第2次CT平扫(1E)+增强(1F、1G、1H)及MR平扫(1I)、T1WI(1J)及T2WI图(1k)

病例2 患者女性,年龄50岁。因体检偶然发现胰腺占位性病灶2 d入院。体检无特殊所见。CT平扫(图2A)见胰头钩突一类圆形等密度影,大小1.7 cm×1.4 cm,增强后动脉期(图2B)、胰腺期(图2C)和平衡期(图2D)见病灶轻度持续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胰腺实质,隐约可见环形强化的包膜。MR平扫见胰头钩突部一小结节病灶,T1WI呈低信号(图2E),T2WI呈等信号(图2F),DWI呈稍高信号,胰管未见明显扩张,隐约见包膜,似有强化。完善检查后择期手术。切除的胰胰组织大小8 cm×4 cm×3 cm,距胰腺切缘4 cm处见一肿物,大小2 cm×1 cm×1 cm,切面灰白色,实性,质较软。光镜下可见肿瘤细胞圆形,排列成巢状结构,间质可见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C+、HMB45+、CD56+、Mel-P+、SMA+。

二、病例资料综合分析

截至2018年7月,共检索到41篇胰腺PEComa相关文献,除去非胰腺病例及重复报道病例,纳入29例胰腺PEComa[2-30],加上长海医院2例胰腺PEComa,共31例。

31例胰腺PEComa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7例,1例未提及性别;发病年龄17~74岁,平均48岁,以3~60岁最为多见;临床可出现腹痛、腹胀、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或无任何症状仅体检发现。5例术前随访13个月~7年。1例随访13个月肿块无增大;3例分别随访4个月、16个月、7年发现肿瘤增大,其中随访7年的患者肿块还增多;1例随访4年发现新发肿瘤。

31例胰腺PEComa的影像学表现如下。(1)部位:14例位于胰头部,7例位于胰体部,3例位于胰颈部,3例位于胰尾部,2例位于体尾部,1例位于胰头体部,1例弥散性分布;(2)大小:肿瘤长径1.0~11.5 cm,平均长径4.1 cm;(3)形态(25例描述):类圆形21例,圆形1例,不规则形3例;(4)边界(25例):均边界清楚;(5)包膜(12例):9例可见包膜,3例未见包膜;(6)胰管(21例):14例胰管无扩张,7例胰管扩张;(7)胆管(8例):5例胆管无扩张,3例胆管扩张;(8)肿瘤突出胰腺界外(21例):15例肿瘤伸展到胰腺界外,6例未伸展到胰腺界外;(9)肿块性质(23例):18例实性,3例囊实性,2例囊性;(10)肿瘤内出血(3例):仅1例有出血;(11)肿瘤内钙化(5例):3例有钙化;(12)病理提示恶性或术后随访出现肿瘤复发转移征象:27例无,4例有。

图2病例2的CT平扫(2A)+增强(2B、2C、2D)及 MR平扫T1WI(2E)、T2WI图(2F)

CT平扫15例描述肿块密度,8例等密度,6例低密度,1例混杂密度;18例描述增强程度,8例强化高于胰腺实质,4例强化低于胰腺实质,1例无强化。

MRI有7例描述T1WI信号,5例为低信号,1例为等信号,1例为信号不均匀;6例描述T2WI信号,3例等高信号,1例高信号,1例等信号,1例信号不均匀;5例描述强化程度,4例增强高于胰腺实质,1例强化低于胰腺实质;9例影像学诊断,5例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T),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SPT),1例PNET/SPT,1例胰腺癌。

讨 论

胰腺PEComa较为罕见,患者以女性多见,发病年龄多为35~60岁,临床无特异性表现,可出现腹痛、腹胀、上腹部不适等胃肠道症状,或没有症状仅体检发现。病理表现主要为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围绕血管分布,呈片、巢状排列,肿瘤内可见不等量的脂肪成分,部分病例可见包膜侵犯,肿瘤间质内可见不等量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常被误诊为胰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胰腺PEComa生长缓慢,大部分无恶性征象,需要定期随访,若肿瘤增大可行手术切除。

本研究结果显示,胰腺PEComa好发于胰腺头颈部(64.5%,20/31),病灶多为单发(83.9%,26/31),大小不等,小病灶更为多见(<5 cm占76.7%,23/30)。病灶形态表现为类圆形、较规则,有相关描述的25例病例中仅3例病灶不规则或欠规则,可能与病灶性质及大小有关,其中1例病灶为囊性,2例病灶较大(最长径≥10 cm)。病灶多有包膜,12例相关描述中9例可见包膜。影像学所见包膜通常比病理学所见纤维包膜稍厚,前者可能包括病理纤维包膜及包膜下间质成分,影像上常难以区分。

胰腺PEComa起源于胰腺间质,且内部成分比较独立,生长方式以膨胀性生长为主,所以无论有无包膜,病灶边界均清晰可辨。另外,受周围组织阻力影响,相对于胰腺内,病灶更倾向于向阻力更小的胰腺外生长。本组21例有相关描述,其中15例病灶突出于胰腺轮廓之外,仅6例病灶局限于胰腺轮廓之内。局限于胰腺组织内的病灶考虑可能与病灶的位置和大小有关,胰头颈部周围组织结构较复杂,生长阻力较大,不容易向外生长;而生长位置较深、长径较小的病灶,则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向外生长。前述局限于胰腺内的6例病灶,均位于胰头颈部、且均<5 cm(其中5例≤2.5 cm)。

胰腺PEComa患者胰管通常不受累。本组有21例对胰管进行了描述,其中7例胰管扩张,14例胰管无扩张。当病灶较大时,可能会压迫邻近胰管,从而引起近端胰管不同程度的扩张。7例胰管扩张的病例中有5例病灶最长径≥4 cm。另外,有恶性征象的病灶也有可能会侵犯胰管,引起胰管扩张。本组4例有恶性征象,其中2例胰管扩张。发生于胰头颈部的病灶还需注意胆总管情况。本组有3例胆总管扩张。胆总管扩张的机制可能和胰管大致相同。

胰腺PEComa实性成分较多见,所以影像上病灶常表现为实性,具体表现为CT平扫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影,MRI T1WI呈低信号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1WI显示实性病灶优于T2WI及CT平扫。本组23例对病灶囊实性进行了描述,其中18例为实性、2例为囊性、3例为囊实性。囊性成分多为坏死改变,当病灶较大时,内部更容易发生坏死等继发改变。少数胰腺PEComa病灶内可见出血、钙化,因此当胰腺肿块内出现出血、钙化等改变时,应将PEComa列入鉴别诊断范围。

与胰腺癌等乏血供肿瘤相比,胰腺PEComa血供较丰富。本组有21例对强化程度进行了描述,其中1例无强化、4例强化程度低于胰腺、16例强化程度高于胰腺。另外,强化特征可能与病灶成分和大小有关。囊性成分基本无强化,实性成分呈不同程度强化。小病灶常均匀强化,而大病灶强化欠均匀。本组有5例实性病灶不均匀或欠均匀强化,5例中有4例最长径>5 cm。

胰腺PEComa的影像学诊断存在一定难度,本组有11例在术前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其中6例误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3例误诊为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误诊为神经内分泌肿瘤或实性假乳头状瘤,1例误诊为胰腺癌。因此胰腺PEComa需与常见的几种胰腺肿瘤相鉴别:(1)神经内分泌肿瘤。病灶常局限于胰腺内,且胰管可不同程度受累、扩张,病灶强化程度高于胰腺PEComa,部分病例可见远处转移灶。(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发病年龄较胰腺PEComa小,出血、囊变及钙化发生率明显高于胰腺PEComa,所以病灶内密度或信号常不均匀,且胰胆管可有轻度扩张。(3)胰腺癌。胰腺癌病灶边缘显示不清,对邻近组织有不同程度侵犯征象,近端胰胆管扩张,胰腺萎缩,周围淋巴结转移。此外,结节性硬化、肾错构瘤等病史可作为支持胰腺PEComa诊断的因素。

总之, 胰腺PEComa罕见,随着报道增多,对其认识也在逐渐完善中。胰腺PEComa主要有以下影像学特点:(1)常发生于胰头颈部;(2)病灶偏小,常小于5 cm;(3)病灶常向胰腺轮廓外突出,无明显侵犯征象,边界清,包膜较常见;(4)实性病灶较多见,病灶内囊变、出血、钙化等继发改变少见;(5)增强后强化程度常高于胰腺;(6)胰胆管无扩张。相信随着对该疾病各方面认识的逐渐完善,术前影像学诊断准确率也将逐渐提高。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胰管包膜实性
假包膜外切除术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疗效
垂体腺瘤假包膜的研究进展
胰腺实性浆液性囊腺瘤1例
腹腔镜胰管切开取石+胰管T管引流术在慢性胰腺炎合并胰管结石中的应用价值*
从胰管改变谈胰腺疾病的诊断
肥料包膜材料使用安全风险评价和控制研究
胰管扩张的临床原因及影像学特征
超声在诊断甲状腺囊实性结节中的应用
原发性肝癌假包膜影像表现与病理分级的对照研究*
CT引导下实性和部分实性肺结节空心针活检的诊断准确性和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