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肺炎球菌溶血素在社区获得性肺炎心肌损伤中的作用

2020-03-01王静荣柏洋牛慧朱文凯赵志鹏谢建军胡曼青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3期
关键词:肺炎球菌内酰胺大环内酯

王静 荣柏洋 牛慧 朱文凯 赵志鹏 谢建军 胡曼青

肺炎球菌是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常见的病原微生物。CAP与心血管并发症的短期和长期风险增加有关[1]。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新发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等。重症肺炎、高龄和既往心血管疾病病史是出现心脏并发症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肺炎球菌溶血素(Pneumolysin,PLY)具有胆固醇结合活性,是肺炎球菌的主要蛋白质毒力因子。PLY在心肌细胞损伤和CAP相关心血管事件中起关键作用。PLY可能通过直接细胞毒性和间接促炎及促血栓形成作用,成为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关键介质[2]。本文就近年来对PLY的生物活性、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及防治策略予以探讨。

PLY的生物活性

PLY由471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53kDa,是肺炎球菌的主要蛋白质毒力因子,含有四个不连续的功能结构域。结构域1~3共同赋予结构稳定性,结构域4包含细菌胆固醇依赖性溶细胞素(bacterial cholesterol-dependent cytolysin,CDC)家族所有成员,介导PLY与真核细胞膜结合[3]。PLY位于肺炎球菌细胞质,通过自溶机制或经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后释放出来。与其他细菌CDC不同,由于缺乏典型的N末端信号分泌前导序列,PLY不被肺炎球菌主动分泌。在某些血清型肺炎球菌的细胞壁中检测到PLY的活性形式,取决于跨膜辅助分泌系统SecY2A2因子的活性,有利于增强细菌侵袭力和维持持续感染[4]。

PLY是一种重要的成孔毒素。孔结构形成依赖结构域4的疏水附着区与真核细胞膜胆固醇头部基团的相互作用。结构域4中L1环中的苏氨酸-亮氨酸与胆固醇结合后,十一肽序列穿插入膜中,形成毒素寡聚化单体。经过中间预孔的自组装,最终形成由42个毒素单体组成,最大直径为400A的跨膜管孔[5]。在高浓度下,PLY诱导细胞膜不可逆的孔结构形成,造成细胞外Ca2+内流,细胞内Ca2+超负荷,K+外流,膜去极化和细胞高反应性,导致多种类型的细胞溶解。包括红细胞、血小板、先天和适应性免疫细胞、心肌细胞和各种类型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等。不同细胞对PLY溶细胞作用的敏感性有所差异。PLY的细胞毒活性引起免疫抑制和组织损伤,有利于肺炎球菌肺外传播和持续感染。在亚致死浓度下,由于PLY诱导形成的孔结构短暂而可逆,对于先天免疫系统和血小板,可能引起促炎和促血栓形成作用的过度活化[6]。

PLY引起心肌细胞损伤的机制

一、PLY的直接心脏毒性

心血管事件是CAP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高达30%。CAP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使CAP相关30天的死亡率增加了5倍,并与出院后长期死亡率增加和心血管事件复发风险增加有关[7]。研究发现,在感染肺炎球菌TIGR4或D39菌株的实验小鼠,PLY参与了对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实验中,通过腹膜接种或气道途径感染肺炎球菌,感染后12~30小时内小鼠血液中细菌数量呈线性增加。随后出现心电图动态变化及循环心肌肌钙蛋白-I浓度持续增加,表明存在心肌细胞损伤和功能异常。活组织分析显示,心肌细胞中存在微小病变,病变心肌包含肺炎球菌聚集体和少量炎症细胞,这在肺炎球菌TIGR4菌株感染中最为明显。另外,通过眼眶后静脉窦注射重组PLY,在心脏微血管系统引起明显损伤和炎症迹象。同样的微小病变并未在肝脏、脾脏或肾脏中检测到,表明PLY可能具有嗜心肌细胞毒性作用[8]。

有学者发现,基于肺炎球菌CbpA基因,采用小鼠磷酸胆碱结合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受体基因失活,用重组CbpA预先免疫小鼠可起到保护作用,表明PLY参与了心肌细胞侵袭。此外,通过敲除病原体的PLY基因,以及通过用PLY疫苗预先免疫小鼠,使PLY的成孔活性减弱,可减轻心肌细胞的微小损伤;在体外实验也观察到易感心肌细胞易受PLY的细胞毒作用的影响。这些实验支持PLY在介导心肌细胞直接损伤的证据,涉及免疫静息和促凋亡机制等方面。

二、PLY的间接促炎及促血栓形成作用

肺炎球菌肺炎是CAP患者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侵袭性肺炎球菌感染与明显的血小板活化和高反应性相关[9]。血小板是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关键细胞,血小板高反应性可能导致肺炎球菌感染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血小板在急性心血管事件和动脉粥样硬化中起重要作用。并发心肌梗死的CAP患者血小板活化血浆标志物增加。肺炎球菌对血小板的直接刺激诱导明显的血小板活化和高反应性,模型猪洗涤血小板在体外暴露于肺炎球菌可被激活。肺炎球菌除了通过与血小板Toll样受体(TLR)-2,FcγRIIA和整合素αIIbβ3结合,直接激活血小板外,也可通过PLY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促炎及促血栓形成作用,间接参与严重肺炎球菌感染期间心肌细胞的损伤过程[10]。另外,PLY介导的亚裂孔形成和Ca2+的流入,进一步引起暴露于PLY的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活化,并导致前粘附整合素GPIIb/IIIa以及CD62P的表达上调,分别诱导同型血小板聚集及中性粒细胞与血小板相互聚集。血小板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过度活化,促进各种血栓形成,发挥联结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桥梁作用[11]。

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暴露于纯化PLY中,可促进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作用。在诱导NET形成过程中,核小体进一步浓缩,衍生出新生蛋白质颗粒,通过高迁移率族蛋白B1呈递,外排到细胞外,加强中性粒细胞贴壁血小板。同时,肺炎球菌进入血循环后,产生血管内宿主先天免疫应答。若免疫应答失控,易在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的潜在危险[12]。NET也可通过表达组织因子,结合和活化血小板,激活内在凝血系统,并使内源性抗凝血因子失活,进而促进血栓形成。NET激活动静脉血管内凝血后,可增加血栓脱落和动脉直接闭塞的风险,导致心肌缺血,甚至心肌梗塞[13]。

关于PLY靶向治疗策略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临床开展了一系列针对PLY的靶向治疗,例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靶向抗炎活性,CDC-多价螯合脂质体,全人源化毒素中和单克隆抗体的早期临床评价。取得了初步的治疗效果。

对于肺炎球菌CAP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除了主要的抗菌作用外,还有独特的中性粒细胞靶向抗炎活性[2]。有研究比较了ICU严重肺炎球菌CAP患者,不同抗生素联合和不同给药时间对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接受β-内酰胺单药治疗或β-内酰胺/大环内酯联合治疗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3.8%和1.8%(P<0.001)。研究认为,大环内酯类靶向抑制细菌50S核糖体,与肽链末端结合并干扰肽链延伸,减弱PLY和其他细菌蛋白毒素的合成,减轻继续使用β-内酰胺抗生素潜在有害的过度炎症反应[14]。因此,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比接受单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肺炎球菌CAP患者的死亡率。这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双重作用机制,对抗PLY的毒性作用有关。另外,严重CAP患者,给予β-内酰胺抗生素和大环内酯类联合,给药时间和顺序可能影响临床效果。对于肺炎球菌CAP,β-内酰胺抗生素用药之前给予大环内酯类获益更大,大环内酯类药物对中性粒细胞的靶向抗炎活性可能仅在β-内酰胺类药物给药前最为显著。因此,研究建议,联合用药时,大环内酯类应首先输注,随后再给予β-内酰胺抗生素,联合用药时间最好在2小时左右[15]。

对CDC-多价螯合脂质体也进行了相关的动物实验研究和早期临床评估。动物实验应用的脂质体为含有1:1胆固醇/鞘磷脂(66mol%胆固醇)的混合物,静脉内以100 mg/kg体重的剂量预处理小鼠,可以显著减轻实验性IPD小鼠的心肌细胞损伤,对抗细菌成孔毒素的有害影响[16]。早期临床评估的脂质体CAL02为非抗生素脂质体药物,可中和PLY,防治严重感染和并发症,提高抗生素疗效。该药物已经完成严重肺炎球菌CAP的初步安全性评价,符合设计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指标。13例入组的重症CAP患者中,低剂量组有1例死于研究药物无关的合并症,其他12例患者均达到临床治愈。连续器官功能障碍评分CAL02组平均降低65.0%,安慰剂组为29.2%(P<0.01)。该研究结果为继续对CAL02进行深入临床研究提供了基础[17]。

另外,基于PLY中和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Abs)治疗策略的实验研究也在进行中。初步研究表明,用致死剂量的肺炎球菌经鼻腔感染小鼠,给予PLY中和抗体后,小鼠平均存活时间显著增加[18]。ASN100是细菌成孔毒素的靶向治疗抗体,包含两种完全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ASN-1和ASN-2,基于MAbs的PLY靶向免疫疗法可作为抗生素的辅助手段,通过中和细菌毒素和毒力因子以杀死细菌或减弱细菌的病理活性,用于预防ICU入院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高危患者。而Arsanis开发的抗肺炎球菌MAbs(ASN400)的实验尚在进行中,等待研究结果的最终揭示[19]。

综上所述,PLY是肺炎球菌的主要蛋白质毒力因子,在肺炎球菌CAP的发病机制中起发挥重要作用。PLY介导的直接心肌细胞毒性和间接促炎及促血栓形成作用,参与心肌细胞损伤和功能障碍。PLY的靶向治疗策略,目前处于评估的临床前阶段,可能会对严重肺炎球菌CAP患者的抗生素辅助治疗策略产生重大影响。

猜你喜欢

肺炎球菌内酰胺大环内酯
基层医院内科住院患者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情况及合理用药管理研究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流感病毒 会为肺炎球菌进入人体“开路”
对65岁以上人群接种结合型肺炎球菌疫苗的新建议
孙美平:关于肺炎球菌疫苗7问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分析的新型荧光检测物》图版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增SCD和室性心律失常风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调查报告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