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2020-02-28殷菊香李胜荣

化学教与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

殷菊香 李胜荣

摘要:化学与其它学科以及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不同版本的高中教材各具特色,且与初中教材遥相呼应;如何与时俱进,让核心素养走进高中化学课堂……所有这些问题,都要求高中化学教学必须加强学科间渗透、教材间渗透、生活经验的渗透和核心素养的渗透。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渗透意识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2-001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0.02.006

化学教学中常常出现这种情景:面对一个实际问题,由于不能完全明白其中隐含的道理,教师含糊其辞,不敢多讲,学生一头雾水,感觉不爽。其实,只要把其它学科的知识、不同版本的教材、生活中的经验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等渗透过来,这些无法全部用化学原理来理解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就是这个道理。

一、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加强学科间渗透

核心素养强调不同学科融合对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强的中心学科,它与其他学科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心理学认为,学科间的互相渗透有助于彼此的學习与研究,加强学科渗透与新课程标准“淡化学科界限”的精神是一致的。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学科间渗透可使教学事半功倍。如利用数学知识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案例】在一定的温度下,把lmol N2和3mol H2通入一个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N2(g)+3H2(g)=2NH3(g),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合物处于平衡状态。若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通入一定量的H2,则平衡如何移动(图1)?

【分析】通人H2后,将过程分解成两步:容器体积先不变再扩大。容器体积不变时,通入H2,即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向右移动;容器体积扩大时,相当于减压,平衡向左移动。那么,到底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好象无法判断。不要急,初二数学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请看:

在化学教学中学科渗透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利用物理知识判断形成喷泉实验的条件、利用生物知识编织糖类在动植物体内转化的关系图、利用哲学原理理解元素周期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认识各种碳的同素异形体的微观结构等。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加强教材间渗透

我省目前选用的高中教材主要是苏教版和人教版两套教材,它们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有不同的呈现方式。两套教材各有千秋:(1)苏教版教材具有“起点高、落点低”的特色。所谓“起点高”就是教材体系构建首先给学生一个上位的观念或方法,引领学生后续的学习;所谓“落点低”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社会生活问题人手来学习有关的元素化合物知识。这样的教材体系很好地贯彻和落实了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2)人教版教材与老人教版教材相比,虽然理论性知识以及知识的逻辑性相对弱化,但是从总体上看,还是以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为主来构建教材体系的。

我校使用的是苏教版。在讲到《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题1的第二单元“科学家怎样研究有机物”时,我们发现苏教版对测定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三种物理方法——质谱法(MS)、红外光谱法(IR)和氢核磁共振谱法(1H-NMR)的描述没有人教版逻辑性强。如质谱法,苏教版把它安排在“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研究”部分一带而过,没有图示,也没有交待其作用是测组成还是测结构;而人教版,把它安排在“测定有机物组成”部分讲,既有图示,又指出其作用是测定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借鉴人教版的描述,我们受益匪浅,在讲解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三种物理测定方法时思路非常流畅,并归纳出推算有机物结构式的基本思路(图2):

由于各种版本的新教材正在成熟过程中,所以专家建议初、高中各种版本的新教材每位教师身边都应备齐,以便随时查阅,不同版本的教材相互渗透,可以使教师找准教学起点,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同时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保持昂然的学习热情。

三、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加强生活经验的渗透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有时候,小经验能够解决大问题!

按上图连接好装置后,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有:①给D、G装置加热;②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③打开K通入丁烷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等。注:CuO能将烃氧化成CO2和H2O;G后面装置已省略。

(1)这三步操作的先后顺序依次是(填序号)。

(2)简述证明空气已排尽的方法

(3)B装置所起的作用是

【分析】第(3)问很难从化学课本中找到现成的答案,它象一只拦路虎横在路中央,使人心发寒、手发软,让人失去解题的信心和耐心。

但请不要急,不要怕!想一想:日常生活中你有没有见过类似装置B的仪器?或者你是否有过去医院吊盐水的经历?这样一联想,茅塞顿开:装置B相当于输液装置中的塑料滴管,开关K相当于输液装置中的输液调节器(图4)。小经验确实能够解决大问题!

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需要加强核心素养的渗透

专家认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需要从学习方式的几个转变入手:即从“教授知识”到“经历学习”的转变,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实验、自主推导,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转变,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思维和能力;从“单一学习”到“合作学习”的转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开展学习活动来实现学习目标。明确学生核心素养,改变以往的教学行为,再造一个全新的自我,对于一个教师来说简直就是一个浴火重生、凤凰涅檗的过程。学生核心素养引领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怎样让核心素养走进课堂?下面我们结合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待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两种态度的切身体会。

第一种态度:常态课一言堂,公开课互动忙

当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就要提供给他们合作交流的机会,通过向老师、同伴表达想法,倾听别人的意见,实现发展。

公开课有演戏给别人看的嫌疑,讲究互动不足为奇。常态课没人听课,脑海里只想着赶进度,“互动”意识淡如远处的一抹云彩,即使恩赐一点时间给学生发言,但一旦发现所言偏离预设的答案,就会野蛮打断,殊不知学生思维的火花、求学的激情也一并“掐灭”!

在我们认识的同行中,能在常态课上有互动习惯的实在不多。我校王移风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位,他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说,而且能静静地望着你,耐心地听你说,不管你说得對或不对,绝不打断你,如果觉得你说得不是很全面、很妥帖,再请另一位同学接着说,直到说对为止。在应试教育盛行的时代,能想到并做到这一点,真是难能可贵!

最能营造互动氛围的手段首推实验。有专家指出,在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实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实验手段来探究已摆在了首要位置,变“听化学、看化学、练化学”为“看化学、做化学、用化学”。遗憾的是,为了赶进度,不论初中还是高中,都普遍存在弱化化学实验的现象。上公开课时,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创新实验,一个接一个,互动场面激动人心,但平时就不同了,能不做则不做,有的就用视频录像或flash动画代替课本实验,要知道再生动的录像或动画,也不如亲自做一下实验让人印象深刻、兴趣盎然啊!

让核心素养走进每一节课堂吧,不要急着说出结论,给学生一点问题探究、实验探究的时间,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让思维和激情的阳光照到每个学子的心灵深处。

第二种态度:化学知识一吐为快,生活知识少见多怪

很多使用苏教版教材的教师都认为课时少,讲不完,其主要原因是难度把握不好,说穿了还是按老教材的难度授课。这样做的结果,教师赶得累,仍然完成不了任务,学生学得苦,必然产生厌学情绪。要知道核心素养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的整体表现,所以渗透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目标决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应该通过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课程标准已不再以知识的完整性、严密性作为第一标准,而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教学范畴,淡化了“以学科为中心”的严密的知识体系观。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与学生经验的联系、与时代发展的联系,使学生学得有趣并能积极地自主建构。

有的教师在讲到化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内容时往往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其主要原因是自身知识储量不够,底气不足,担心“言多必失”。殊不知这些内容,蕴涵了丰富的化学原理,恰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培养学生兴趣,看到所学知识有实用价值,学生的内心是多么兴奋啊!同时这些内容,也是教师展示渊博学识的地方,看到自己的老师知道很多东西,学生的内心是多么钦佩啊!

当今中学生的年龄和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正处在自我意识逐渐觉醒,渴望个性自由张扬的黄金阶段,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外界信息敏感并易于吸收,他们在尝试着探索人生的意义与存在的价值。头脑不是可以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支等待点燃的火把。作为21世纪的人民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在嵌入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强化“渗透”意识,才能不辜负这些充满渴望和期待的眼睛!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
提升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
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实验拓展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拓展语文外延 提升核心素养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