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同管理中涉税风险管控
2020-02-28文|吴震
文| 吴 震
企业业务合同中涉税风险主要包括合同主体的涉税风险、合同价款约定不明产生的风险、发票的开具和取得风险以及税务政策变动导致的税负转移风险等。不同的经济业务类型会让企业面临不同的合同涉税风险,而企业应当重视识别和管控相应风险。
企业合同管理中涉税风险
购销合同涉税风险
(1)合同主体“三流合一”风险。企业发票开具方与合同所载方、资金收款人应当一致,否则会存在虚开发票风险。这要求企业须加强业务合同流、资金流、票据流的管理,在合同签订、审批、验收、支付、开票等环节形成闭环管控,并对不相容职位分岗分人,确保每一张发票有真实的业务和资金背景。同时要强化各部门税收法律意识,避免触碰法律底线。(2)税率波动导致税负转移风险。当遇到国家增值税税率变化时,若购销合同对增值税税率以及税额的约定上预判不足,会减少企业销售收入或增加企业采购成本。因此,企业在商务谈判中应明确合同价款是否含税,并在合同中明确适用税率及税率变动对应的补充协议条款,避免因税率波动而产生损失。(3)购销合同条款与税收优惠政策匹配风险。税局对某些税收优惠条款有严格的审批条件,若要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须保证对应的合同条款符合相关申请条件。例如软件企业增值税实际税负超3%部分可享受即征即退优惠政策,主管税局单位往往要求合同所销售的软件产品名称,要与发票名称、专利著作权名称三者一致。因此,企业必须事先全面了解相关税收优惠申请条件,做好税收筹划安排,避免因合同条款不符合相关约定而损失税收优惠效益。(4)结算方式影响增值税现金流成本。增值税规定了纳税义务发生时间,其中发票开具时间和结算时间直接影响产品销售方(或服务提供方)的纳税义务时间,此外支付结算方式和发货时间亦影响纳税义务时间。因此,企业在经济合同中,应明确支付结算方式、发票开具时间、付款时间、合同履约地、发货时间、发货方式等要素。(5)关联定价不公允导致的涉税风险。无论是上市监管部门还是税务监管部门,均要求集团企业之间的交易应在独立交易原则下进行,交易价格不能偏离市场公允价格,因此集团企业关联企业之间签订价格要合理公允。
借款合同涉税风险
(1)限制债资比防止企业资本弱化。税局为了防止企业资本弱化,对借款企业划分为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对非金融企业之间(尤其是关联方之间)设置了相对苛刻的所得税前扣除标准,比如,非金融机构的关联方之间,债资比为2:1,借款利率不得超银行同期同类贷款利率等。这要求企业融资部门在年初测算企业最佳资本结构时,应充分考虑税务规定所带来的税负成本。(2)“统借统还”与“集团内无偿借款免增值税”政策选择影响企业效益。统借统还集团核心企业或财务公司对下拨单位收取的不超外部借款利率的借款利息免增值税,财税【2019】20号规定,集团企业之间无偿借贷免征增值税。这两项增值税优惠政策看似同是免增值税,但对财税【2019】20号仅免增值税,并不代表免除企业所得税。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特别纳税调整,无偿借贷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减少企业应纳税收入,会导致无偿借出方利润表无利息收入但纳税调整了企业所得税。
3.租赁合同涉税风险。企业经营租赁和融资租赁在税务上处理有很大区别,企业所得税上经营租赁支出分期扣除,融资租赁按计提折旧方式扣除。另外,对于免租期条款,会涉及到房产持有人在免租期内缴纳房产税的税收成本。因此企业需根据租赁业务类型,规范相关账务处理,避免遗漏税款产生税收滞纳金等风险。
4.技术服务(开发)合同涉税风险。国家鼓励企业投资技术研发,对于技术服务合同涉及较多税收优惠,包括:(1)技术服务合同免增值税;(2)技术开发合同的研究开发经费不作为印花税计税依据;(3)研发费用可加计扣除。对于企业,在签订相关合同时,作为服务提供方要充分享受税收优惠,作为服务接受方要考虑免增值税对商业定价的影响。
企业合同管理中涉税风险管控建议
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
企业应以信息化管理为基础,对合同的谈判、起草、审批、执行、归档各个环节,从全生命周期制定完善的合同风险管理机制。通过合同全生命周期关联机制,将各项关键控制点串联,通过事前预警、事中咨询与监管、再到事后反馈。
强化各层管理人员税务管控意识
加强税务管控意识可实现在事前筹划阶段将涉税风险降到最低,对于企业执行层面的管理人员,应加强各业务模块管理人员涉税风险意识,并与财务部门形成良好互动关系,进而有效降低企业合同管理中涉税风险。
合理分类,专项应对
对业务合同进行分类, 专项应对各种潜在税务风险。首先在合同签订之前,明确合同的类别, 制定风险措施,其次在合同签订过程以及执行中,需要根据税务政策的调整和实际执行情况判断税务风险,对整个过程进行监督与控制,保证合同的顺利完成。
建立与税务机关沟通机制
企业在日常经济业务开展过程中,应积极与当地税务主管机关建立联系。在重大的合同签订方面,听取税务机关方面的意见,做到纳税前置沟通,使企业做好的税务筹划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争取在税法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取得一致,把税务风险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