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县级统计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20-02-28夏红燕
文| 夏红燕
统计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
(1)数据治理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建立健全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进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规则”。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应用的共同特点和基础来源是数据,健全数据治理体系,提升数据治理能力,是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之义。统计是专门研究数据的科学,统计工作通过数据来摸清事物内部关系和发展规律。大数据背景下,统计人员必须有效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统计建模、分析和决策能力。(2)统计监督能力。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健全党统一领导、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统计监督是我国监督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积极利用统计的经济监督、定量检查、指标预警等手段,不断提高统计监督能力,有效促进统计揭示社会经济决策及运行中的偏差,推进社会经济按客观规律有序运行。(3)统计法治能力。坚持依法统计,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在统计工作中,需秉持求真务实的职业素养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客观公正、依法依规地看待、处理、分析、评判统计数据,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和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必须具备较强的统计法律意识和法治思维,以法治手段保障统计资料真实准确、完整,积极发挥依法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制约县级统计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因素
1.专业人才匮乏,统计队伍不稳定。由于县级地域小,总人口少,教育水平不高,就读统计专业并回县工作的专业人才不多。加上经济环境相对落后,对外引进统计专业人才在现实中遇到瓶颈,存在人难引、人难留等问题,使得整个系统统计专业及高级职称人才匮乏。同时,由于人员编制和经费紧张,很难保障专人专岗,统计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换岗频繁,极大地影响了统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2.素质参差不齐,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县级统计部门一直在努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但是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对统计口径和指标含义理解不透彻,在统计方法和数据的运用上捉襟见肘,直接制约着统计监督水平的提高。同时,由于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统计队伍人均年龄偏大,部分老员工只能进行简单的电脑操作,难以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现代手段开展统计分析、决策和监督等工作。
3.法治观念落后,法治能力有待加强。当下,统计人员法律意识不断增强,但是部分统计人员仅仅停留在自己守法的层面上,没有较好地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加强统计监督和管理,未能有效发挥依法统计在参与政府决策中的作用,法治能力还有待加强。同时,很多统计干部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的统计执法培训,执法经验不足,执法能力不强,制约了统计法治化的推进。
加强新时期县级统计队伍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努力实现统计工作专业化。人才是第一要素。统计部门要树立人才为先、人才为重的思想,营造爱才、惜才的良好氛围,通过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视人才后续培养等方式,不断优化人才队伍结构,使得统计工作更加专业化。同时,要积极争取资金和政策倾斜,提高统计人员待遇,稳定统计人员队伍,确保统计工作有序发展。(2)运用大数据技术,大力推进统计工作现代化。大数据背景下,要强化统计人员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熟练掌握云计算、大数据技术,提高数据分析、整理和挖掘效率,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治理方式,为党和政府科学执政、精准调控提供数据支持。同时,积极探索现代统计方法和调查统计方式,利用电子网络等平台开展普查统计,努力提升统计效能。(3)加强统计业务培训,有效发挥统计监督职能。要加大对统计人员的业务培训,针对不同主体,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培训方案,确保有的放矢。同时,积极聘请统计专家、行业能手对统计指标、统计口径和统计方法等重点和疑点进行专业指导,提高统计人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不断强化数据核查和统计督查,有效发挥统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监督作用。(4)强化学法用法,努力提升统计法治化水平。积极组织统计普法宣传,持续推进学法用法,使统计人员对法律心怀敬畏,坚决防范统计造假,严守统计秘密。同时,强化考核机制,实行统计法治“加压”,督促统计人员严格执行实事求是、应统尽统原则,依法开展数据采集、报表审核、资料上报、信息发布等工作。此外,加大统计执法培训,锻造既懂业务又通法律的复合型人才,依法开展统计执法检查,保障数据真实可靠,不断提高统计服务社会、服务经济的能力。总之,新形势下,县级统计部门要立足县域实际,破解制约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瓶颈和难题,强化统计人员业务培训,狠抓人才队伍建设,熟练掌握大数据技术和现代统计方法,大力推进依法统计和统计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统计工作效率和统计数据质量双提升,有效发挥统计监督和服务职能,为党和国家制定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