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院前急救现状分析
2020-02-28陈宇
陈 宇
(江苏省兴化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70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和社会交往广阔而频繁,各种意外伤害明显增多。交通事故、坠落、塌方、地震、暴力及战争等,这些事故,往往对机体造成各种不同程度的损伤,有的甚至危及生命。这就需要我们医务人员进行及时、有效地急救处理,并尽快将伤员转运至附近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普遍认为,创伤后1 h内是抢救患者的黄金时间,创伤后的10 min更是急救的“白金十分钟”[1]。院前急救在临床中的要求相对较高,提高院前急救水平,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
1 急诊创伤院前急救现状
现有的急性创伤急救体系普遍存在急救人员人手不足,硬件设施不够完善,能力水平有待提高,急救网络体系未建立完整等。
1.1 人力资源匮乏
当前,基层医院普遍面临人才匮乏的窘境,尤以急诊科室为甚。很多基层医院急救人员不足,更缺乏职业技能培训。很大一部分人员急救操作不熟练,应急抢救能力差,急救经验不足。
1.2 急救经费投入不足,服务需求很难满足
以我院为例,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联合部分乡镇医院,2000年建立了“120”急救网络系统。但现在仍存较多问题,如急救经费投入不足、人员车辆配备不足、急救水平有限,大大降低了院前急救效率。2000年平均每天出诊21次,而2018年平均每天出诊35次,运行压力较大,服务需求很难满足。
2 急性创伤的院前急救特点
2.1 需求量变化
院前急救需求量变化四季不同,冬季、夏季高,春季低。每年的12月至次年1月,7月~8月是需求高峰,2~4月相对是低谷。一天之中:上午8~9时为急救呼叫高峰,之后逐渐下降;至14~15时、20~21时又一小高峰;凌晨时急救呼叫量达到一天的最低点。
2.2 院前急救病种
分析2018年院前急救疾病谱,前十病种依次为创伤(45.6%)、心脑血管系统疾病 (13.8%)、呼吸系统疾病(5.9%)、神经系统疾病(5.8%)、消化系统疾病(5.3%)、中毒(4.5%)、儿科疾病(3.3%)、心脏骤停(1.6%)、产科(1.2%)、内分泌系统疾病(0.947%)。
2.3 创伤发生地
近年来,交通事故造成的急性创伤明显增多,占比超过一半。急性创伤的高发地点为公共场所、工厂、工地等,高能量损伤、多发伤,复合伤明显较多。
3 急性创伤院前急救原则
3.1 常规急救原则
通常,常规急救原则应基本遵循以下几点:
3.1.1 最佳时机,最佳地点,确保自身安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可能多地救护伤员。
3.1.2 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不可忽视沉默的伤员。
3.1.3 关怀伤员,保护病患隐私。
3.2 检查顺序
为最大程度地保证救治的高效和安全,建议检查顺序如下:
3.2.1 观察伤员呼吸是否平稳,头部有无出血。
3.2.2 双手贴头皮触摸检查是否有肿胀、凹陷或出血。
3.2.3 手指从颅底沿脊柱向下轻轻、快速触摸,检查是否有肿胀或变形,检查不可过多移动伤员。
3.2.4 双手轻按双侧胸部,检查呼吸是否对称、胸廓是否有变形或异常活动。
3.2.5 双手上下左右轻按腹部四个象限,检查腹部软硬、包块、压痛。
3.2.6 注意骨盆、四肢活动及损伤情况。
3.3 转运护送原则及注意事项
3.3.1 观察伤员所处环境,先救治重伤患者,后处理轻伤患者。
3.3.2 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再包扎。
3.3.3 先救治,后运送,搬运伤员前,需要制定计划,避免盲目搬运[2]。
3.3.4 密切观察伤情并及时处理。
3.3.5 密颅内血肿者还应观察神志、瞳孔,必要时头部降温。
4 建设并完善创伤急救应急网络
建立完善的创伤急救网络,合理设置,统一规划、科学管理、真正实现“就近、救急、就地”的急救目的。将创伤院前急救、急诊科、手术室、病房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绿色生命急救网络,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走入工厂学校社区,宣传急救知识,鼓励群众积极参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如心肺复苏、创伤包扎、AED等初级救护措施。若发生意外,立即拨打“120”,在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之前,第一目击者可利用掌握的初级救护知识,给予应急处置,为患者赢得救治时机,提高后续抢救成功率。
5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进步,各类高能量创伤对急救人员是种考验。为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并发症,院前急救不能满足于“一拉就走”的模式。这就需要急救人员掌握全面的专业急救知识,冷静地处理各种伤员,并安全转运。积极开展院前急救培训、训练与考核,总结分析经验和教训。
另外,要做好宣传工作,在群众中普及应急救护相关知识,宣传“第一目击者”、“白金十分钟”等理念,提高群众自救互救技能,减少意外死亡率,减少伤残率。